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图书评论 << 历史研究 | 他山之石 >> 
 发布日期:2014-3-31 13:08:02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源于积累和思考的红十字文集
——《红十字文化传播:实务与理论》述评
池子华  李欣栩
 
   2012年10月31日,为红十字事业奋斗了22年的苏州市红十字会前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如一从工作岗位上告退。但退而不休,他将长期以来对红十字实务及理论所做的探索进行整理,结集为《红十字文化传播:实务与理论》一书,作为池子华教授总主编的“红十字文化丛书”之一,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举使他成为全国地方红会干部出版个人文集的第一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前任会长彭珮云对该书厚爱有加,欣然亲笔题词;江苏省红十字会吴瑞林会长对本书颇为青睐,专门亲自作序,均给予高度评价。通读该书,受益匪浅,谨此将读后感笔述数端,与读者分享。
 
   全书37万字,凡七章(不包括序言和后记),收录了作者22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已发表的作品,既是作者红十字工作经验的结晶,又是其工作勤奋、笔耕不辍的生动体现。该书根据内容,析分为“高端访谈篇”、“工作研讨篇”、“新闻报道篇”、“理论研究篇”、“杂谈随笔篇”、“出访考察篇”及“附录”等专题。
   在“高端访谈篇”中,通过对彭珮云、吴瑞林、吴锡军、谭颖、王鸿声等各级领导视察、访谈活动的回顾,从当时工作情况、过去工作业绩的总结,到未来的发展目标、在政府工作中的角色定位等角度,对苏州红十字事业予以阐述。例如2006年底彭珮云会长视察苏州红十字会工作期间,先后考察了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红十字老年康复医院、工业园区的红十字博爱学校、外企飞索半导体有限公司等。考察后,彭会长又听取了苏州市红十字会会长的工作汇报,她对苏州红十字会的对台工作、“一老一小”、“善”字系列救助计划、与外企合作、宣传与理论研究等给予高度评价并作出重要指示,勉励苏州要做得更好。而彭会长的行程及讲话,为苏州红十字事业指明了未来的努力方向和发展前景。
   在“工作研讨篇”中,作者对苏州红十字会的内外宣传、国际人道法的传播培训、救助工作的创新与实施、志愿服务的标准化和人性化、参与艾滋病预防和反歧视宣传等工作进行总结和研讨,从而对苏州红十字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以苏州红十字会2012年的宣传工作为例,作者遵循吴瑞林会长提出“体内循环”与“体外循环”并举的宣传策略,加大宣传力度。首先,红十字会自身要强化宣传意识、明确宣传重点、抢抓宣传时机,以此拓宽正面的社会影响。其次,红十字会要通过与媒体沟通、与部门协作、与社会交流等方式争取多方合作,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最后,红十字会还通过扩大报刊征订、积极组织比赛、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编印工作简报、制作公益广告、开通网站、设置轨道交通宣传点等活动,拓展传播渠道,树立良好的人道形象。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发挥红十字事业中一批杰出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表率作用,有助于红十字文化的传播。为此,在“新闻报道篇”中,作者精选了部分已发表的人物新闻作品,诸如王美德、阮长耿、池子华、马姚娥、杭彬等;还有诸如“两岸三地”造血干细胞捐受者“生命相髓”大型见面活动的纪实等。在《用我的爱心为你帮忙》一文中,作者追溯了苏州广电总台主持人朝晖与苏州红会的结缘之旅,作为苏州红十字会形象大使的朝晖在“郭美美事件”后毅然对红会坚信不疑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记述了朝晖爱心基金在红会事业中的卓越贡献。再如《患难“最”见姑苏情》一文,作者以“最大、最好、最快、最多......”这样的独特视角,再现了2008年四川抗震救灾活动中苏州人民捐款捐物的感人场景,让读者感受到姑苏人民浓浓的人道情,从而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此外,作为全国红会系统资深的兼职记者,作者不忘对红十字会自身建设的关注。例如,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红十字会的人才战略、对托克托县红十字会探索农村建会等,不但进行报道还专门配发了短评。
   理论与实践是驱动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双轮”。在“理论研究篇”中,作者将视角从前述的红十字人物及实践活动转向红十字事业发展的理论探索。内容包括对红十字事业理论研究的模式、手段和内容的探讨,对苏州红十字事业理论研究基地——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工作进行的回顾和前瞻,对红十字事业建设“国际接轨”与“中国特色”的辩证思考,对“人道”理念变革与进步的认识,对近代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红十字人物及事件的论述、对苏州红十字运动历史轨迹的考察等等,其中与池子华的合作更是不乏二人独到的理论创见。例如在《提高研究理论做学问的能力》一文中,提出了研究红十字相关学问和理论应成为红会干部具备的较高层次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研究人员的“问题意识”,采用“新的综合”的研究方法,构建利于理论研究的保障机制。
   作者勤于思考的品质不仅体现在对红十字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中,还体现在对实际问题的评论中。在“杂谈随笔篇”,作者针对红十字宣传、筹资、街头募捐信任缺失、对捐髓抱有疑虑、社会上存在不人道行为、当今学校红会的新功能等问题进行思考和评述。以红会街头募捐中遇到的不信任问题为例,作者指出这是社会诚信缺失在募捐上的具体体现。尽管如此,作者相信,“随着诚信制度的建立健全,随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深入人心,随着‘八荣八耻’逐渐成为广大市民的行为规范,街头募捐将会被市民广泛接受”(该书249页)。再如针对社会中贫富差距问题,作者撰文《构造公平》,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提出红十字会要构造的公平是一种以缩小贫富差距,让弱势群体的生命权和生存权得以延续、得到保障的公平。
   除了对我国大陆红十字事业的关注,作者还另设“出访考察篇”,报告了作者对荷兰、德国、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及台湾地区的考察过程,向读者介绍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红十字事业发展状况,并对中国当今红十字事业建设提出宝贵意见。例如早在1997年,作者在关于荷兰和德国红十字事业的考察报告中介绍了两国红会在“组织机构和工作内容”、“资金筹集和志愿服务”、“无偿献血和血液管理”、“现场救护和医疗急救”、“老年服务和助残培训”五个方面的考察见闻,并对中国红十字事业进行反思,认为中国政府应更多关注红十字事业发展,不必过多包揽在国际上普遍由红十字会经办的事务;国内红十字会尚需加强宣传、多办实事、扩大影响;红会本身应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和指导,进一步做好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大力推进无偿献血事业,对血液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政府在急救事业上应加大投入,加快设备更新步伐;红十字会应创造条件积极参与老年事业和助残事业等(该书290页)。
   在最后的“附录”部分,作者援引其它媒体对自己的报道,对奋斗了22年的红十字人生作了事迹记载和评述。这一专题虽只收录了三篇文章,却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作者在红十字事业第一线是如何勤奋敬业尽职、帮扶弱势群体、解囊救助灾民、节俭廉洁奉公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苏州人关爱同胞、博爱人群的精神风貌。这从《口述人生:我是一个爱心中介》一文可见一斑。文中,作者叙述了四川地震后苏州红会接受社会各界、不同年龄段群体、外籍人士排队捐款捐物等场面,回顾了自己到江西九江、黑龙江大庆救灾的实况和历险。简而言之,附录是对作者本人以“第三人称”口吻的红十字工作的回顾及其人生感悟。
 
   本书作为郝如一所发表作品的集萃,将实务与理论结合,既对我国红十字文化传播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维度和横向的现实维度的介绍,又对海外红十字文化传播的实践经验进行学习总结,并对国内红十字事业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地反映了红十字文化发展要求。总体而言,本书特色鲜明,以下几方面尤为值得称道:
   其一,本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启迪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不可避免地给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影响,也给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红十字文化传播特别是红十字品牌的打造带来挑战和机遇。本书顺应时代需求,重视对实务的反思,将近年来红十字文化传播的实践以及部分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形成了较有特色的红十字文化传播和建设的独特理论观点。例如在论述宣传与筹资的部门设置问题时,作者认为:宣传与筹资不宜整合到一个部门,否则容易导致歧义和误解。一方面,红会机关各部门都应承担各自的宣传工作,形成人人都会做宣传的局面;另一方面筹资也不该只是筹资部门的事情(该书245页)。作者的理论探讨是对我国尤其是苏州地区红十字事业发展实践的总结和贡献,既对当前红十字运动研究有“添砖加瓦”的作用,又对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其二,本书具有显著的创新性与系统性。较为突出的是对“红十字文化”内涵的参考界定:从精神理念文化层面讲,是指人道主义宗旨、博爱与奉献精神;从法律制度文化层面讲,是指人道救助所遵循的国际人道法、“七项基本原则”、我国199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及其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和《中国红十字会章程》;从标志形象文化层面讲,是指全球公认的人道主义标志——红十字旗帜及其保护性和标明性用途;从理论研究文化层面讲,是指对国际、国内、地方红十字运动的历史、实践、经验、创新、制度、人物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期将欧洲传入的红十字文化“中国化”,并形成指导我国人道主义实践的红十字运动理论(该书175页)。这既为全书内容确立编纂体系奠定了基础,而且有助于读者系统地认识红十字事业,也更利于红十字文化的传播。
   其三,本书具有社会性和可读性。字里行间凸显了人道博爱精神,贴近作者的工作实际,贴近群众的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以新闻报道篇为例,作者所报道的人物既有专家学者,又有普通百姓,将红十字文化真正与普通群众生活相联系,利于实现红十字文化的大众化。在表现手法上,作者扬其擅长总结归纳的特点,尽量运用形象、直观、通俗、顺口的语言记述人物或事件,使之更易于被阅读理解。例如,为便于社会人群更好地理解中国红十字事业,作者归纳并首创出好懂好记的“一二三四五”,即:一百历史(红十字会成立100多年)、两大特点(红十字会法、国家主席出任名誉会长)、三人理念(人道、人权、人文关怀)、四救职能(救护、救灾、救济、救助)、五捐业务(捐款物、捐血液、捐骨髓、捐器官、捐遗体)。(该书173页)。如此“创新”的理论观点和宣传方式,既有利于认识红会,又便于读者记忆,更有利于红十字文化的广泛传播。
   其四,本书结构清晰,语言严谨。作者是一位心思缜密的红十字会人,善于观察思考,勤于动手写作。而身为苏州市红十字会主持工作的前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的经历,更给了他“我手写我心”的良机。长期的写作使作者积累了多种文稿,正如他在本书《后记》中所说:“我有别人不一定具备的优势”。为此,作者采用专题介绍的结构形式收录多种文稿,包括人物访谈、工作研讨、新闻报道、学术论文、杂谈随笔、考察报告等,全书结构一目了然。专题的不同,带来本书语言风格的差异。记录人物访谈内容时据实书写,报道社会救助新闻时也遵循“秉笔直书”原则,而在抒发个人见解的随笔中,作者则用诙谐讽刺的语言妥善地表达个人观点。例如为了劝告世人约束自己的不人道行为,作者以果子狸的口吻规劝人类吸取教训,幽默通俗之余发人深省。但不管文章归属于哪一专题,思维逻辑、文章布局的严谨性是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反映出作者踏实认真的态度。
   其五,本书体现作者的人文关怀,彰显姑苏人的红十字精神。作者从事红十字工作20余年,红十字运动中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对其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作为红十字人,作者说:“红十字会的工作和服务对象大都是弱势群体,我们要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就是我的愿望”(该书319页)。他的话虽然朴实,却体现了作者关注现实问题的人文关怀。而本书文章多以实务为切入点,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体现了作者从事红十字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外,全书大部分篇幅的记录和论述以苏州红十字事业发展中的人或事为例,使苏州市民的人道精神得以彰显,反映了红十字文化传播在苏州文明城市建设中的实践及成效。
 
   阅读该书,可以感觉到,作者正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这启示我们,落实华建敏会长不久前提出的“两论一动”(舆论、理论、行动)重要指示,既要对历史上的红十字运动多加研讨,还要密切关注当今红十字事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在研究红十字运动中的人物时,既要重视名声显赫、功绩卓著的人士,又要关注普通大众中默默为红十字事业做贡献的群体和个人;在关注当今红十字文化传播时,既要注重文化内容的丰富,又要追求传播形式的多样,使红十字文化日益大众化。
   不可否认,这本书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理论研究不够宽深、红十字救护培训、学校红十字活动等方面涉及较少。但是,瑕不掩瑜,该书紧紧围绕“红十字文化传播”的主题,介绍红十字文化传播中的实际问题与理论研究成果,叙事论理,述评兼备,既具现实性又具思想性,给读者以力透纸背之感。该书的出版,对于增强人们对红十字的了解,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对于今后红十字事业发展,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江苏省红十字会会长吴瑞林在该书序言中指出:“本书既可供同行交流阅览,更可为后来者捧读研习”。郝如一虽然离开了他无比热爱的红十字会工作岗位,但该书是其为红十字事业不懈奋斗的写照,向读者诠释了其割舍不断的红十字情缘。在22年的工作中,他以新闻记者的社会洞察力、社会学家的问题分析法、专家学者的认真态度、红十字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向读者展示了红十字文化的内涵、传播的途径、存在的问题、发展的目标等。作者对红十字事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将成为中国红十字文化传播的宝贵财富。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历史研究
目录
观察思考
嘉定专版
理论园地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