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以价值认同为核心加强博爱文化建设 << 让法治之光照亮慈善事业——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通过之际 | 已到尽头 >> 
 发布日期:2016-3-16 21:17:03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以价值认同为核心加强博爱文化建设

武进甲

 

国际红十字运动跨越国界、超越宗教信仰而取得历经弥久的稳健发展,其本质的原因是它所倡导的博爱精神体现了人类最基本、最质朴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良知。伴随着一个半世纪以来的运动实践,基于人道理念的博爱精神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扬光大,并且与世界各种地域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博爱文化。同时,博爱文化的广泛传播又对红十字运动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活力。

红十字运动在中国的一百余年里,尽管不同时期的红十字组织在人道主义领域也都发挥了些许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博爱文化建设的最好时期是在1993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法》以后。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以价值认同为核心加强博爱文化建设,我们红十字人任重道远。

一、以人道、博爱、奉献为内蕴的博爱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加强博爱文化建设首先要从文化认同中获取价值认同

红十字运动虽然起源于19世纪中期欧洲的战场救护,但是它能够遍及全世界,为不同种族、民族,不同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伦理道德,不同时代、地域的国家和民众接受并推行、发展。究其根源,就是因其本身蕴涵的文化精髓,与世界各国的主流文化有着密不可分又相通相融的渊源。

红十字运动创始人亨利·杜南乃至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终其一生奋斗的红十字事业,也浸透了他的宗教信仰。并且他所提倡的对人的价值、生命和生存高度尊重和保护的善良理念,对众生特别是易受损害或陷入困境的人深切同情、关心、爱护的包容思想,在人道、博爱情操下出于内心自愿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而无私付出的奉献行为,与最古老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教派的文化有机契合,也与支撑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本思想保持一致,因而红十字运动在兴起后很快得到欧美众多国家的一致响应。

从1904年中国红十字会成立起,红十字运动落户中国已有百余年历史。红十字会虽然是舶来品,但它给中国人带来了新的人道理念,带来了新的慈善专业和内容,带来了新式的医疗卫生技术和设施,以致使红十字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慈善团体。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如果没有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积德行善的社会传统与慈善文化,就没有红十字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儒家的“仁爱”思想,还是墨家的“兼爱”精神;不管是道家的“济世利人”、“慈爱和同”教义,还是佛教“慈悲为怀”、 “普渡众生”情怀,都与红十字运动所倡导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即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由古及今的人道慈善实践,如古代历史上苏东坡开办的“安济坊”、范仲淹设立的“义田”、朱熹从事的“社仓”以及近现代战乱、饥荒、天灾中大户人家设点赈灾济民的行为,都与亨利·杜南发起红十字运动的动机有着共通之处。

可以这样说,古今中外文化中的“向善”价值取向或说价值认同是以人道、博爱、奉献为精髓的博爱文化的丰富思想来源,而博爱文化伴随红十字运动诞生起就拒绝私利与诱惑,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既是人类应坚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良知,又是人类社会共同的道德高地和精神财富。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体制以及其他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社会建设在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出现了失误,为了体现制度“优越性”,民政部门成了唯一的赈灾济民的机构,慈善事业的社会性被割舍。文革期间又将“博爱”当着一块资产阶级的遮羞布而横加批判,这就从文化层面破坏了积德行善传统的传承,阻断了人道慈善文化的弘扬光大。人们的社会道德水平和参与社会建设的责任感普遍下降,对公益活动的冷漠和对弱势群体的无视屡见不鲜,以至于直到今天,人道慈善事业发展中的许多工作还不得不借力于行政推动。就红十字会工作而言,各地行政推动力度不同,工作成效也大相庭径。因此,加强博爱文化建设,一定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找准位置,开展深入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工作,着力寻找中华传统文化与博爱文化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中华传统文化与博爱文化相互辉映。一定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找准位置,着力构建社会文明与传播博爱文化的新形式和新平台,使全社会从文化认同中获取价值认同。

二、以人道、博爱、奉献为内蕴的博爱文化有特定的表现形式,加强博爱文化建设必须用价值认同支配行为认同

博爱文化不仅有着穿越古今、包容中西的精神内蕴,还有着特定的表现形式。其至少有以下七个方面:

1、有与时俱进的宗旨意识。红十字运动所坚持的“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文明、和平、进步事业”的宗旨,已经成为各国红十字组织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正是这个宗旨的与时俱进性,使得红十字运动跳出当初战场救护的局限,开辟了人道主义的新境界,登上了人类社会道德的制高点。博爱文化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向善文化的相融共通,带来了红十字运动与人类文明、和平、进步事业发展的相互促进。

2、有特色鲜明的工作原则。“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的七项原则,明确界定了各国红十字组织既要遵守本国法律并主动协助政府开展有关人道工作,又必须按照红十字运动宗旨和原则独立开展活动,使红十字博爱文化始终能够保持国际性与地域性的兼容。

3、有国际通行的法律支撑。《国际人道法》明确界定并保障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以及各国红十字会在国际社会开展人道救援救助工作受法律保护。各国结合自身国情制定和实施的红十字会法和章程,也都明确传播国际人道法是红十字组织的重要职责。

4、有红十字文化符号的组织标志。成熟的成功的文化传播,都会有为人熟识且易于牢记的显著标志。红十字会有全世界认可、有国际法效力的红十字标志。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也明确规定了红十字(部分伊斯兰教国家使用红新月,以色列使用红水晶)标志具有保护性和标明性两种用途,神圣不可侵犯,为红十字会传播文化、开展工作做了最好的全球普及。

5、有各界认同的工作方针。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及国际联合会一样,各国红十字会成立之初,只为协助军队医务人员在战时救护伤病者。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无论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红十字组织的工作对象和范围都得到扩展。虽然由于各国的国情不一,红十字组织所履行的职责有所差异。然而,作为“人道、博爱、奉献”的博爱文化结晶,各国都有各界认同的工作方针。例如我国的“扶危济困、救死扶伤、敬老助残、助人为乐”十六字方针,成为在灾难来临之际凝聚人道力量抗灾排难和平时帮助“最易受损害的人群”而整合资源的定向标。

6、有共同遵循的工作规范。在公开透明、尊重捐赠者意愿、接受社会监督等原则指导下,红十字组织有一整套接受捐赠、善款善物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队伍管理、体制内外监督的规章制度。这些和章程的其它各项规定共同构成了红十字的依法建会、廉洁立会的文化。这是确保红十字组织工作规范运行,提高公信力,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制度文化,是博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有不断创新的工作载体。红十字运动与时俱进,其工作载体也不断创新。从我国看,红十字运动传入初期和战争年代,以赈灾恤难、救护伤兵是主要工作载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红十字会形成并重点开展的“救援”(备灾救灾、应急救援等)、“生命”(保护生命和健康的各项工作)、“爱心”(社会救助、便民利民、志愿服务等)三个系列的红十字博爱工程,已成为和平建设时期红十字工作载体的范式。在凡人善举诠释人间大爱,以人道博爱涵养悲悯情怀的画卷中,博爱文化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内容决定形式,理念支配行动。博爱文化作为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无论用什么形式表现出来,都是始于人道这个红十字核心理念,终于对工作对象无私奉献实际行动。而这两方面的结合,就是红十字组织和红会人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因此,加强博爱文化建设,就必须在红十字系统中固化价值认同,并用之支配行为认同。要通过研究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发展史,特别是红十字运动的文化渊源,坚信人道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要掌握和坚持红十字运动的七项基本原则,并理解它们的内在关系,充分发挥红十字运动所具有的优势和活力;要认真研究涉红国际国内法律和红十字会章程,切实承担起法律章程赋予的权利与义务,推动红十字运动健康持续发展。要把握中国红十字会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红十字事业竭忠尽智。要从思想理论、组织人事、业务管理和物资筹措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以增强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实际水平。

三、以人道、博爱、奉献为内蕴的博爱文化建设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加强博爱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在于促进社会认同

博爱的博大广泛性,决定了博爱文化建设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把加强博爱文化建设融入当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充分发挥红十字组织独特优势,着力促进对于博爱文化的社会认同,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我们将要建成的小康社会,应该而且必须是全体社会成员均享有小康生活的社会。动员人道力量,改善最易受损害人群的境况,是国际红十字会运动的使命,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工作实践中一贯坚持的原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开展救灾备灾工作,适时地解决困难群体生活问题;我们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和医疗救助工作,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群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我们开展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以及遗体捐献工作,让许多患者得到康复、获得新生,从而有尊严地活着。所有这些,都是为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让那些“最易受损害的人群”少一些人掉队。

我们将要建成的小康社会,应该而且必须是人的物质精神生活均达小康水准的社会。建设“一个更加友爱、包容、安全的社会,人们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共同致力于维护人的希望、尊严、和平等。特别是在处理危机的时刻”,是国际红十字会运动提出的愿景,其内涵显著更加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层面。中国红十字会是以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的社会救助团体。作为政府在人道救助领域的助手,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宗旨和性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完全一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应该也能够发挥独特的博爱文化优势,着力于促进社会认同,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让每一个社会成员既能增强主人翁意识,爱岗敬业,奋发拼搏,又能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创造一个既和国际红十字会的愿景吻合又跟小康建设总体要求相一致的社会环境而贡献自身的力量。

促进社会认同,就是努力使博爱文化的精髓为全社会更多的人理解与接受。首先,要面向基层,面向大众,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力量参与到人道救助领域中来。中国红十字会是一个拥有两千余万会员的社会团体,人数不可谓不多。但较之于十三亿多的国民总数,力量还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只有高举博爱文化大旗,把更多的民众聚集到人道主义领域,加入红十字组织,做乐于奉献的志愿者,履行一个普通社会成员所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要切实按照总会要求,把工作重点下移,到社区去,到农村去,到各行各业中间去,将红十字会的触角伸向更广泛的领域,从而使红十字事业的发展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其次,博爱文化传播要与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相互激荡,在提高公民素质上下功夫。实践证明,博爱文化所提倡的理念,亦即“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和红十字宗旨,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合拍。三者共同作用的直接成果是公民素质的提高。我们开展救灾备灾、救护培训、救助贫困群体等工作,对“团结互助、扶贫济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对“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构成,整体提高公民素质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同时,对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要把博爱文化传播和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居、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创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播种爱心,传递文明,为公民素质的提高贡献我们的力量。再次,要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开创博爱文化建设新局面。任何一种文化建设,都需要先进的理论作引领、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合适的载体为途径,博爱文化建设也不例外。要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开创博爱文化建设新局面。一要加强红十字理论研究。要依托红十字理论研究机构和高校文史类学科,系统地研究红十字运动产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关联。重点研究红十字运动在中国的百余年实践及其经验教训,从文化的视角探求成败得失的原因。县及县级以上红十字组织都要把红十字理论研究工作摆上位置,有专人负责、专项经费、专项考核。要办好更多的红十字理论研究基地,通过专家学者与基层红十字工作者的互动,及时地总结基层红十字运动所创造的经验并做好理论提升。要加强学术交流,将研究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共用共享。二要重视红十字信息工作。在“互联网+”时代,要利用多种媒体、多种途径,把红十字信息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广大基层红十字组织工作者以及志愿工作者中蕴藏着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在人道主义领域默默耕耘,以自己的无私奉献诠释了人性的美好,演绎了道德的高尚,为国民点亮了心灵之灯。向公众传播他们的事迹,讴歌他们的善行,是最能感召大众加入人道事业的博爱文化传播。而红十字信息工作的另一个着力点就是为基层红十字组织建立一个横向的交流平台,让正能量加倍地放大。三要发挥新闻传媒志愿者的作用。要在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从业人员中物色、培养更多的热心博爱文化传播的新闻传媒志愿者,充实新闻传媒志愿者工作队伍。要加强这支队伍的组织协调和业务培训工作,以更好地发挥这支队伍在博爱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要给新闻传媒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四要培植新兴力量。青少年是社会的希望、事业的未来,做好青少年群体的工作,让他们从小投身到博爱文化的传播,不仅能提高他们对红十字精神的理解和文化的认可,还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而且为人道事业后继有人做了最好的铺垫。公务员尤其是新入职的公务员,其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性质以及广大群众是他们的工作对象,与红十字组织的性质及工作对象高度一致,做好这个群体的工作,能收到党政机关勤政为民、人道博爱形象树立的双赢效果。企业界成功人士肩负着经济和社会双重责任,争取他们参与到红十字事业中来,既能帮助他们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又能开鑿人道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各类困难帮扶对象在得到物质上资助的同时,更能得到纯净的红十字博爱文化和精神的感染,今日在他们心灵上播撒的爱的种子,必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未来人道事业的生力军。发挥好上述这些人群在博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我们就把握了大局。

    

博爱,是一种大爱,是非常宽泛的爱,是一种人间是特别深沉的爱。博爱文化建设,是人文精神的接力,是凝聚价值认同,为社会建设做贡献的举措。同时,也只有以价值认同为核心,博爱文化建设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作者系盐城市盐都区红十字会会长)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践行者 担当者 开拓者——浅谈中国红十..
一段历史 一种精神 一面旗帜——红十字..
锐意改革,打造“红十字铁军”——关于深..
开启红十字事业新征程——学习十九大报告..
新时代 新使命 新征程——学习十九大报..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