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更加”助推事业发展
浅论开放发展与红十字事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作为党和政府人道领域的助手,红十字会也应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理论宝库,贯彻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红十字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下面,笔者以“五大发展理念”之“开放与红十字事业发展”为题,谈一下新形势下红十字会如何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求共赢的问题。
思想认识上更加开放,保持一个“活”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红十字事业发展进程中,思想认识不仅需要更加开放,还要更加灵活。这是与时俱进推动红十字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要始终与党和政府大局同频共振。一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政治上判断形势、分析问题,在政治问题上保持头脑清醒;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眼光和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正确看待、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能够划清是非界限,正确确定我们的政治态度和行动。二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特别要及时学习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和政府有关文件和方针政策,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俱进,始终置身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之中。
要始终瞄准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前沿。思想认识的开放,要求我们眼睛不能仅仅向内,还要向外、向国际延伸,要始终瞄准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前沿。一要学习借鉴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基本经验和运作机制,从思想上、眼界上保持做红十字会工作的“国际范”。二要学习借鉴各国红十字会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方法,形成做红十字会工作的“中国范”。三要学习借鉴其他国际组织先进理念,善于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保持做红十字会工作的“学生范”。
要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积极心态。红十字事业的发展不能离开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成果,必须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进行交流,并通过吸收和借鉴其发展的优秀成果,促进自身的发展和繁荣。在多样性的社会格局中,红十字人的思想认识只有在与其他思想认识的碰撞、交流和交融中,才能增强其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科学理念。
理论研究更加开放,注重一个“借”字
加强理论研究、繁荣红十字文化,不能搞自说自话、不能自弹自唱,更不能闭门修炼、体内循环,还要走出红十字会系统,以开放的姿态借势、借脑、借力,以此打破困局。
要善于借势。借势即借党和政府重大理论、重大方针政策出台之势。把对红十字理论的研究设法植入、嫁接到全党和全社会的理论研究中来,借势而上。譬如,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作为党和政府人道工作领域的助手,红十字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全党和全社会对于民生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红十字会应该跟进和加入并彰显红会元素。
要善于借脑。借脑就是善于借助那些关注、关心、关爱红十字工作的专家教授、媒体记者、专业作家、网络大V之脑,凝聚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推进红十字理论研究。一方面,这需要我们矢志不移地推进宣传工作;另一方面,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和动员工作,走出去、请进来。这股力量如果能够争取好、利用好,将给红十字理论研究带来勃勃生机和无穷动力。
要善于借力。研究红十字理论、繁荣红十字文化,仅靠红会自身力量远远不够,还要善于借高等院校、权威机构之力,对红十字理论研究进行高点定位、强力推动。如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苏州市红十字会联合发起成立的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各地都可以借鉴这种模式,类似的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越多,红十字理论研究成果就会愈加丰硕。
舆论宣传上更加开放,讲究一个“融”字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红十字会做舆论宣传工作,首要的一条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讲究一个“融”字,将红会工作巧妙融入到党和政府大的宣传格局之中,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要加强重点宣传。作为红十字人,要为捍卫红十字悠久的文化和价值观而发声。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借助高端媒体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提高宣传效果和知晓度,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推动典型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推动典型宣传,既是时代要求,也是红十字会着眼凝聚人道心、共筑中国梦的长远目标。红十字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宣传典型、树立榜样,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是红会义不容辞的职责。
要完善阵地建设。宣传阵地既是红会的“根据地”,也是红会人的“精神家园”。一方面,我们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重视并加强阵地建设。另一方面,还要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拓宽宣传渠道,拓展宣传阵地,让红会的人道理念在全社会深入人心。
要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网络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超乎想象。网络舆情一旦发生,要在第一时间亮明旗帜、针锋相对、坚决澄清、拨乱反正、还以清白,绝不能等待观望、避重就轻、虚与委蛇,让谣言持续发酵,否则将处处被动、难以收拾。应对网络舆情,必须提高快反能力,力争“第一时间”发声,主动引导舆论。
工作机制上更加开放,追求一个“聚”字
多年来,中国红十字会致力于打造公开透明的红十字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社会知晓率还不够高。这其中,表面看似是红会系统宣传工作无力,深层次原因则是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不健全所致。“基层无腿、底下无人”是红十字会最大的“体制性尴尬”。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缺乏专职红十字工作人员。庞大的农民群体对红十字会和红十字工作一知半解或者不甚了解,必然会使红十字会失去最大的受众群体,红十字宣传和传播工作终将难以走出“小众化”格局。
要面向红十字理事开放,凝聚发展之策。众所周知,红十字理事来自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大多由单位部门负责同志兼任。聘任理事可以看作是红十字会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凝聚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推进人道工作的重要举措。可以肯定地说,利用好理事这支“红色队伍”,就等于激活了红十字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源头活水”,就会赢得更多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可现实情况是,广大红十字理事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条是红十字会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建立健全与理事经常性的沟通联系机制。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红十字人转变观念和工作方式,在研究制定红十字事业发展规划、作出重大决策,组织开展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时,要主动邀请理事参加或登门听取理事意见建议,使理事真正成为红会事业发展的参与者、决策者、主人翁,而不是旁观者、接受者、局外人,并使理事能够从不同单位部门、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专业角度去思考、推动红十字事业发展,把红会工作当作“份内事”“自家事”。
要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和基层群众开放,凝聚发展动力。多年来,各级红十字会都注重与各部门各单位的合作,红十字工作也不断向基层延伸。但总体来看,红十字会对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群众开放得还不够、联系得还不多、合作得还不深。有人把红十字会定位于卫生部门或民政部门的下属单位;有人认为红会和慈善总会是“一回事”;甚至有人认为每年一度的“慈心一日捐”捐款都捐给了红会并“颇有微词”。这些“尴尬”折射出了我们宣传的不够、工作的乏力。因此,红十字会要更加注重加强与机关事业单位的沟通联系,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他们合作发展、互利共赢,进一步凝聚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实现红会事业的发展繁荣。
就广大农村群众而言,“红十字会”同样是一个“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概念,貌似我们和13亿农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广大农民群众对红十字会的陌生感和疏离感,正是多年来拉低红会社会知晓率的关键因素。
解决这一问题,路径无非两条:一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顺基层红十字会管理体制,使广大基层有红十字声音在传播、有红十字旗帜在飘扬。二要将红十字工作更多的向基层群众开放和倾斜,把博爱家园和救助救护等生计项目更多地向基层和广大农村投放,把“三救”“三献”等红十字会核心业务工作宣传关口前移到乡村和街道社区,让群众成为红会工作的“第一受众”,一步步提高红十字会社会知晓率和影响力。
要面向国际及地区红十字组织开放,凝聚发展共识。国际红十字运动赋权和国际组织特色是红十字会的显要属性。多年来,红十字会虽然一直把开展民间外交活动作为己任,但总体来看,开放及交流合作程度都远远不够,频率不高、成果太少。
解决这些问题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特别关注志愿服务、应急救援、红十字青少年等方面的交流。二要善于搭国家战略的“便车”。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红十字会可以此为契机,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及地区红十字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彰显国际组织特色。三要凝聚发展共识。中国红十字会要在加强与各国红十字会及地区红十字组织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彰显其中国特色和大国红十字会的良好形象,在国际层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话语权。
(作者:张春中 山东省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