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中国首创的急救技术——应急救护的中国渊源(二) << 中国急救独门绝技和创新急救药品——应急救护的中国渊源(三) | “急救”一词的中国溯源——应急救护的中国渊源(一) >> 
 发布日期:2016-10-30 9:31:01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中国首创的急救技术

——应急救护的中国渊源(二)

我国不仅最早创立“急救”这一专业词汇,而且在急救技术的研发上,拥有诸多首创,并不断发展革新,充分展现出我国急救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早的急救原则

道家经典《鹖冠子》中有个扁鹊论医的故事。魏文侯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对扁鹊关于医家救病治人的优劣评价,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之《素问·八正神明论》有极经典的概括:“上工救其萌牙,下工救其已成”。意指高明的医生能及时发现病症而给予早期治疗,将急症扑灭于萌芽状态,故谓上工;而平庸的医生在急症表现得很明显了才着手救治,容易延误救治良机,故谓下工。“上工救其萌牙,下工救其已成”充分说明了“早发现、早救治”的重要意义,这是医学文献中可查的迄今为止最早最简明的急救原则。这与当今急救要求尽早、尽快地开展,强调“黄金十分钟”的急救时间窗观念完全吻合。

我国传统医学中有“标本缓急”的理论,《黄帝内经》之《素问·标本病传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这是最早见之文献的“标本缓急”理论并被历代奉为圭臬。意指当症状紧急或危及生命时,先治其标以救其急,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考虑根治。这一论述与当今急救的“应急性”原则完全一致,现代急救强调首要任务就是救急,即在第一时间提供初级、初步的救护,通过止血、包扎等治“标”之术,以减轻伤患痛苦和伤残,再转送专业医院后再行进一步的治“本”的治疗,这也正是急救被称为院前急救的原因。

 

最早的急救检伤分类

在重大事故现场大批伤病员等待救援时,要按照国际救护优先原则即检伤分类法救护伤病员。通过检伤分类区分伤病员的轻重缓急,按伤病紧急程度进行救护。当前国际上最流行最简明的一般是采用红黄绿黑四色标志卡予以标示。

在中国古代,检伤分类就被采用并实施。《汉书》卷五十四《李陵传》载: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引兵五千与单于战于浚稽山,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这是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检伤分类”:三创者受伤最重,故“载辇”,辇是人抬的担架,震动较小,有利于减轻伤员伤痛;两创者受伤次之,故“将车”,即驾驶和乘坐战车;一创者持兵战,仍然持武器坚持作战,轻伤不下火线。这一记载表明了汉朝战场救护已有检伤分类和伤员转运的明确规则。至明朝,战地检伤分类得到进一步细化和规范。戚继光《练兵实纪》卷八载:“凡弓箭伤系致命处为一等,虽重不开超等。被中三箭以上,虽轻亦开一等。中二箭者虽轻不开三等,凡射在手足间者为二等,箭入不深再轻者为三等,再轻者为四等止。其刀伤当面者为超等,伤手足重者为一等,轻者为二等,三等止。凡箭、刀伤俱在背后者,不准亦不给医药。”检伤分类细致规范,有利于战场急救的具体操作,也对战后伤残军人的等级评定有了初步依据。

 

最早的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现代急救的核心内容,对心肺复苏技术的起源,欧美学者从古埃及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去寻求依据,甚至在《圣经》中进行探寻。美国心脏学会(AHA)对心肺复苏史的描述,认为直到19世纪末才首次对患者实施心肺按压。其实,在我国东汉末年张仲景《金匮要略》这一医学典籍即已明确记载了心肺复苏术,比西方早2000多年。

该书第二十三卷“杂疗方”载:“救自缢死……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殭,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与桂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兼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弥好。此法最善,无不活也。”这段记载表明,东汉时古人已掌握心肺复苏的核心技术:一是平卧体位,“徐徐抱解,上下安被卧之”,要求轻放,取仰卧位;二是开放气道,“一人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通过挽住头发了使头仰起,开放气道,常弦弦未纵之,是要求急救时始终保持这样的姿势;三是心脏按压,“手按据胸上,数动之”,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胸外心脏按压的动作;四是辅助技术,“摩捋臂胫,屈伸之……并按其腹”,通过手臂的屈伸和腹部的按压,带动胸腔负压的变化,以助呼吸;五是多人配合,一人踏肩挽发,一人按据胸上,一人捋臂按腹,以增加成功率;六是急救时间,强调心肺复苏需“一炊顷”,烧一锅饭的时间,约半小时左右,直至“气从口出,呼吸眼开”,仍然要求“犹引按莫置”,不轻言放弃,这与现代心肺复苏的急救时间要求已相差不多;七是复苏善后,“少于桂汤及粥清”的汤剂濡喉,“以管吹其两耳”,刺激内耳以获得辅助功效。

后来,历代又不断对心肺复苏术进行改进,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从经络学说论述了心肺复苏的急救原理;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将张仲景“以管吹两耳”改为“竹筒内口中,使两人痛吹之,塞口傍无令气得出”,使人工呼吸与现代更加接近;至清代,心肺复苏的技术细节更加完善,顾世澄《疡科大全》中详细论述了捻圆气管(揉其项痕捻圆气管)、开放气道(手挽其发,常令扯急,不可使头低下)、胸外按压(摩按胸腹)、人工呼吸(口对口吹气)、针灸刺激(针刺鼻下人中穴,以艾炙脚心涌泉穴)、汤丸促苏(以浓姜汤灌之,以姜汤化苏合丸灌之)等等,对心肺复苏的各项技术要领及操作流程,都有了详细、准确而完备的记述,这与现代意义上的心肺复苏已相去无几。

(作者:严明强 浙江省嘉兴市红十字会秘书长)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践行者 担当者 开拓者——浅谈中国红十..
锐意改革,打造“红十字铁军”——关于深..
一段历史 一种精神 一面旗帜——红十字..
开启红十字事业新征程——学习十九大报告..
新时代 新使命 新征程——学习十九大报..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