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救独门绝技和创新急救药品
——应急救护的中国渊源(三)
急救技术的独门绝技
在现实生活或影视剧中,我们常能看到当有人实然晕倒时,现场往往有人施以手掐人中的方法使其苏醒的场景。这一急救技术即是我国的独特创举——针灸。针灸疗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起源于中国,相传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发明了针灸。在医学典籍中,针灸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并详细描述了九针形制和针灸的理论与技术。其后,战国神医扁鹊《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史记》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曾生动地描述了扁鹊用针灸技术对“尸厥”的虢太子进行急救的过程:“扁鹊乃使弟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扁鹊通过针灸使“暴病而亡”的虢太子“起死回生”,这是针灸急救最早的成功案例。
由于针灸操作简便,易于施行,故针灸技术成为我国急救史上的核心措施之一。对此,历代多有记载和进一步发展。东汉名医华佗以精通针灸和外科手术闻名,《三国志》卷二十九《华佗传》多处记载华佗以针灸进行急救:“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华佗用针灸进行急救,往往只取一二穴位,即针到病除,针灸技术十分精湛。至晋代,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确定穴位349个,并总结了用针灸术对各类病症进行急救的施治法。至明代,针灸界名医辈出,出现了《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等大量针灸专著,使针灸急救进一步深入人心。在当代,针灸技术仍然在急救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我国的《心肺复苏与中西医结合急救指南(草案)》就将针灸列为现场急救措施。美军于2001年研究“战场针灸”,即是中国传统耳朵针灸的简化版,借以减轻伤兵痛苦,并于2009年将针灸正式作为战场和前线医院的急救措施。此后,通过针灸进行战场急救,代替麻醉药物为伤兵止痛的效果得到充分肯定,在伊拉克、阿富汗战场得到大量使用,针灸中的耳针甚至被美军军医视为秘密武器。
即便在当代急救的核心技术CPR中,与针灸急救理论也正相暗合。心肺复苏按压点经过几十年来反复研究的“技术定位”,目前全球急救界的共识是: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处。这一点位,恰是中医针灸学说的“膻中穴”。膻中穴为任脉要穴,《黄帝内经·灵枢》:“膻中者,为气之海。”膻中穴属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气会膻中。刺灸膻中穴能宽心理气,通畅上焦之气机,通达经络,理气散瘀,一切气病皆可选用。意即刺激膻中穴可改善人体呼吸、心跳等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能有效治疗哮喘、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心烦、心绞痛等各种“气病”。可见,在心肺复苏进行心脏按压时,同时也是对任脉膻中穴进行按压刺激,这对恢复心肺功能显然是有利的。现代心肺复苏与传统针灸经络学说的“殊途同归”,充分证明了中医针灸急救术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在急救药品上的创新
急救药品是急救中的关键用品,在当代,碘酒、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成为千家万户的常备之选,类似急救药品在我国古已有之。《史记》卷一百七《灌夫传》记载,汉将军灌夫在与吴军作战中“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三国志》卷五十五《凌统传》记述凌统血战逍遥津:“统创甚,权遂留统于舟,尽易其衣服。其创赖得卓氏良药,故得不死。”万金良药、卓氏良药就是急救用药,从文献记载可见在当时军中已是常备,并且已经有了“万金”“卓氏”的品牌。军中急救用药和前文的李陵军队的检伤分类,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急救与战地救护的紧密关系。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有开窍救卒死方5首,其中“着舌而通心气”方:“治中恶,急心痛,手足逆冷者,顷刻可杀人,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硝石五钱匕,雄黄一钱匕,上二味,共为极细末,启病者舌,着散一匕于舌下,少时即定,若有涎出,令病者随涎咽下必愈。”不仅在1000年前就提出急性心肌梗死的判断标准“急心痛,手足逆冷、唇舌青紫、指甲青冷”,还给出了“舌下含服硝石、雄黄”的急救药及给药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舌下黏膜给药硝酸甘油”急救心肌梗死的急救用药记载。
我国历代的各类急救药品一直在创新发展之中。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救治“卒死”时,先外用“仓公散”开窍,该药由矾石、皂荚、雄黄、藜芦组成,内服“还魂散”,该药由麻黄、桂心、甘草、杏仁四药加工而成,并详细论述了“仓公散”“还魂散”的给药方法,通过散剂、汤剂并用,口服、鼻饲、外用多管齐下,提高急救的成功率。宋朝宋慈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也有救死的急救药用记载,解砒霜中毒:“砒霜服下未久者,取鸡蛋一二十个,打入碗内搅匀,入明矾三钱灌之。吐则再灌,吐后便愈”。此中选用的急救用药取材于民间常用物品,使急救易于施行,充分表明了当时急救研究具备很高的造诣。而宋人所撰的《急救仙方》,在面对当时常见的背疮、疔疮急救时,记载了追疔夺命汤、化毒消肿托里散等内服急救药12方,外用急救药13方,至今仍多有借鉴之用。
不少古时急救良药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在急救上仍有使用,比如历代医家对救治温病的“急救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清代即有,对高烧不退、神志昏迷不清之症有特效,“非典”时期很多病人高烧昏迷,安宫牛黄丸的现代制剂“清开灵”救了不少人的性命。紫雪丹历史最悠久,源于唐代,外观如霜雪紫色而得名,药性大寒,适用于惊厥、烦躁、手脚抽搐、常发出响声的病患。至宝丹宋代即有记载,对昏迷伴发热、神志不清但不声不响的患者更为适用。
我国古代急救药中还有不少成为现代急救的常用静脉注射药物,其中,参附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最为常用,故被称为“现代中药的急救三针”。参附注射液最早见于1253年刊行的《济生方》,之后的《本草纲目》亦有承继。现为国家医保甲类药品,对休克及心血管系统急救有效。醒脑静注射液从安宫牛黄丸减味后存留四味中药精制而成,对颅脑外伤、各类脑炎的救治效果甚佳。生脉注射液源于金朝张元素所创“生脉散”,最早载于《医学启源》(1186年),现由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研制生产,对保护心肌、调节血压、抵制病毒等作用明显。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究其渊源,这一发现源自我国第一本急救手册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该书“治寒热诸疟第十六”中对青蒿治疟就做了明确而详细的记载。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急救用药和技术的深远影响及巨大潜力。
(作者:严明强 浙江省嘉兴市红十字会秘书长)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