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救护“大咖”庐州“论剑”——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研讨会发言摘要 << 探索自我监督新模式——关于设立监事会相关问题的思考 | 锐意改革,打造“红十字铁军”——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群团改革工作座谈会精神的思考 >> 
 发布日期:2017-9-12 20:32:29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救护“大咖”庐州“论剑”

——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研讨会发言摘要

9月6日至8日,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安徽省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承办的第四届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暨应急救护研讨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与前三届大赛相比,本次大赛增加了新内容——应急救护研讨会。

9月7日下午至8日上午,来自各个行业的专家们分别从各自领域,围绕“建立公共应急救护体系”“群众性救护知识普及”两大主题,对今后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的发展进行交流和探讨。本报摘编研讨会上部分发言(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以飨读者。

 

 

中国应急救护普及任重而道远

解放军陆军总医院急诊科主任   周荣斌

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工作指导委员会的一员,我对这个工作有几点自己的思考,接下来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应急救护培训的现状,二是应急救护培训的成果,三是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展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法》明确了红十字会的职责: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性现场救护。

我国应急救护的发展有四个里程碑意义的时间:1993年开始,应急救护工作开始快速发展;2003年,应急救护培训获得了国家彩票公益金项目的支持,这又是一个加速,因为原来没有资金来源和支持; 2012年7月,《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出台,这个文件将急救标准化问题正式提到国家层面上;今年3月15日,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其中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四个过程成为应急救护工作的四个里程碑。

2011年开始,我们培训了18万余名师资人员,培训了1900万救护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据,中国红十字会起到主体作用。通过不断的努力,目前全国红十字系统已成立省级救护培训中心27个,地市级培训机构200余个,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基本形成,每年通过培训取证的近300万人。

同时国内现状还是喜忧参半。我国应急救护工作起步较晚,今年发展势头迅猛,总体上看目前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较低,掌握急救技术的群众数量依然不多。

国内现状是:有法律授权,但缺乏强制性法律规定;有主体地位,但面临竞争;有培训机构,但组织建设不健全;有多年积累,但系统性、标准化程度还不高;有培训数量,但救护事例报道还不多,宣传还不够;有宣传活动,但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外发达国家,急救知识普及率高达10%,在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是25%,德国达到80%,挪威高达95%,几乎每家都有一人可以完成自救互救。

我国应急救护培训的成果有: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举办了四届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大赛”、彩票公益金项目支持救护培训工作、编制出版“十二五”系列救护培训教材、“急救掌上学堂”APP上线、开展世界急救日主题活动、实行急救培训“四统一”管理。

在彩票公益金项目支持下,共为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培训救护师资1.3万余人次,配备先进的救护培训教具和设备,开展教材研发和课题研究,探索“手拉手”安全教育模式,带动全国救护事业快速发展。

倡导体验式救护培训形式,在全国选点建设救护培训实验教室,自“十二五”以来建了80个体验教室。

最后,我对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供大家参考。

开展救护培训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师资培训,落实《师资管理办法》,探索师资分级分类管理和晋级制度;完善《标准化手册》落实四统一;公共应急体系建设的国家主导,急救培训资金支持的可持续;试点工作;拓展完善和利用好法制环境,推动应急救护立法;重培训质量、抓重点人群培训;现场急救方法、技术研究,参与国际指南制定;开展救护队试点;AED的普及、布局配置与实施应用。

 

 

建立公共应急救护体系,让急救走向公众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   霍勇

当前,我国每天有1万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由此可见,我国急救体系亟待完善,疾病急救任重道远。

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建立有效的急救体系,让急救走到院前,走向公众。

院前急救系统与胸痛中心的结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为什么要建胸痛中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通过技术、药物、器械、监护等方面的改进,让心梗从六七十年代30%~40%的院内死亡率,降到3%~4%。按照有效手段开展救护,患者死亡率将大幅度降低。

但是总体来看,近年来中国冠心病死亡率持续上升,农村心肌梗死死亡率在2013年以后非常高。这里有两个核心的问题,一是预防不够,二是救治不足。

从预防角度来说,我们做的还很不够。从2001年到2011年,医疗机构救治心肌梗死的情况没有任何改善。

二十年前,我们建立了院内绿色通道,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形成院内和院前救护一体化模式。这个体系建设是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这也是我国目前死亡率最高的一类心脑血管疾病,这类疾病包括心肌梗死、肺栓塞等,如何整合资源、优化疗程、提高效率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建立一个组织管理运作体系,提高救治能力、细化流程;把相关科室联系起来,同时面向公众开展宣传教育,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是我们的目标。这些年,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胸痛中心院内体系,建立了胸痛中心总部、疾控中心,在全国建立了4个区域认证办公室,目前已经认定209家全国胸痛中心。

通过对有胸痛中心的医院和没有胸痛中心的医院住院死亡率对比发现,有胸痛中心死亡率是2.6%,非胸痛中心是4.2%。所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胸痛中心的“2.0版”是更加有效地推动整体疾病体系建设,以胸痛中心建设为抓手,进行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

下一步,我们将加速胸痛中心建设,并以胸痛中心推动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并争取进入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指导性文件。

我们将以胸痛中心建设为抓手,推动医疗体制改革。我们将从专业角度,从医疗中心往前推;公众则可以推动更多的社会资源与医疗机构救治体系连接。

公共应急救护体系建设和医疗体制改革关系紧密,尤其是分级治疗。分级治疗核心是十六个字: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其核心理念和推动胸痛中心建设和院前救治是一体化的,即如何更好地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如何整合已有资源,使整个体系更加有效。

从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到双向转诊,最终达到上下联动,各个细节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最终目的是建立有效的预防体系,同时提高完善急救康复的能力,从而形成真正有效的分级诊疗体系,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把握“白金十分钟”,创造生命奇迹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何忠杰

1992年,我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学习到了“黄金一小时”的概念。

在工作中,我们通过学习,不断对院前急救进行深入探索,逐步建立起“白金十分钟”的理论,这个理论得到了国内诸多专家的支持。

突发疾病的紧急处理是早好还是晚好?早好;是专业好还是非专业好?专业好。那么,突发疾病的紧急处理是专业好还是早好?早好——我们都明白这一点。但是社会上的认识却并非如此,我们需要解决的是社会共识,没有共识,这些技术是没有办法实施的。所以,“白金十分钟”团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们就心肺复苏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写过一篇论文,共有29260余人参与研究。结果发现,二十五年来,不同操作手法的心肺复苏在恢复率上并无差异,说明“只要动手早,不在乎用哪一个版本”。电话指导心肺复苏恢复率达10.7%,经过培训的群众心肺复苏恢复率达32.9%,和专业抢救心肺复苏率成功率35.9%在同一个水平。

可见,无论施救者是否专业,只要第一时间出手,按照心肺复苏的操作手法去做,恢复率都是很高的。

所以,我们进一步提出“自救互救”的概念。“白金十分钟”有巨大潜力,我们作了统计,如果把握好“白金十分钟”,心肺复苏成功率能达到70%。在发病1分钟内,开始胸外按压的成功率达到95%。

提到心肺复苏,还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指脑细胞在缺氧四分钟后就会坏死。可是心肺复苏首先要使心跳恢复,其次是呼吸恢复,实现呼吸与循环的匹配,这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根据相关数据,每延长一分钟,心肺复苏成功率就会下降10%。

我们计划在全国10个城市定期开展科普活动,力争通过专业人员力所能及的科普,推动公民自救互救能力的提升。

关于院前急救,我总结了两句话,“自救互救,从‘白金十分钟’开始;把握‘白金十分钟’,创造生命奇迹。”

 

 

推广红十字应急救护的“5A”概念

香港红十字会医护服务部经理   戴颍娴

在三十多年的培训中我们发现,一个很优秀的社区项目一定要符合“5A”概念。所谓“5A”概念,即“能获得的、足够的、可及的、适当的、能负担的”。

“能获得的”,就是提供、满足社区人群的学习需要。香港红十字会急救培训有二十二种不同类型的课程,按照不同人的需要做调整,此外根据一些机构的特别需要,我们会有量身定做的培训课程。

第二是“足够的”。目前在香港,包括劳工处在内的培训机构大概有十二所,每一所的培训对象都有不同和交叉,例如,红十字会医疗扶助队和民安队的培训对象就有重合,但医疗扶助队主要面向政府部门人员,“圣约翰”更多培训的是公众。

第三是“可及的”。社区人群可以轻易得到你的急救知识或信息。我们做了很多的急救手册、光盘、视频,也在网上公开发布信息,各地的培训中心和网络平台让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到急救知识。

第四是“适当的”。就是我们为社区人士提供合乎他们要求、期望和能力的急救培训。除了在课程设置里做了一些功课,我们在进行导师培训时会加入教学法和一些不同人群的教学技巧,以让导师面向不同人群进行授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员的学习进度进行评估,

第五是“能负担的”。意思就是社区人群不会因为经济能力和时间问题而无法学习急救,我们通过不同的基金和社区补助来承担培训的费用。

这就是我们学习到的五个“A”,还可以多加一个“A”,就是“准确的”。怎么做到准确的培训呢?我们有很严谨的管控,标准按照国际联合会的急救指南来进行,不同的机构也会有相应的管控。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学习到最新的信息,然后进行相应的内容调整。香港红会内部也设有不同的委员会来监控培训。

 

 

急救服务的安全防护

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合作代表   诸葛罗素

今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提到了红十字会工作。他说,经过150多年的发展,红十字成为一种精神,一面旗帜。面对频发的人道主义危机,应当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深陷困境的百姓送去关爱,送去希望;应避免人道主义问题政治化,坚持人道主义援助非军事化。

这段话对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来说是一种鼓舞。回想150多年前,在索尔弗利诺战场上,除了战地救护外,救护人员也为伤兵提供了心灵抚慰、联络寻亲等服务。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从索尔弗利诺战役一路走来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一个公正、中立、独立的人道组织,使命是为战争受害者提供保护和帮助。因为国际委员会往往需要在非常危险的武装冲突地区开展工作,如何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将人道服务送到最有需要的人手里?这就需要工作人员秉承运动七项基本原则的指引进行各种决策。最重要的是保持中立,才能得到冲突各方的准入和接受。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希望通过高层对话及与所有合作伙伴开展对话的方式,寻求在人道领域合作的空间。在中国,国际委员会最重要、最天然的合作伙伴就是中国红十字会。

目前,公众对国际人道法了解不足,多数人认为那就是“日内瓦公约”。其实,国际人道法是通过一些条约、条款,使得人们在战争当中不能为所欲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里,第四条就有提倡遵守、贯彻国际人道法的相关条款,同一条款里还提到,中国红十字会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应该遵守七项基本原则。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相关法律法规为红十字会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法律法规的健全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认为挑战大于机遇。从国际大环境上来说,战地救护面临危险,大量医务工作者、医疗车辆、医生、病人遭遇打击和武装袭击。在急需应急救护服务的地方,类似的暴力行径使人道服务瘫痪,无以为继。有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三年里,全球范围内针对医疗服务的暴力袭击造成的直接受害者达4200余人,其中有近600名医务工作者惨遭杀害。即使在中国这样的和平国家,如遇天灾或其他紧急情况,也要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应急救援工作才能行之有效。如何保证人道工作者的安全,对各国红会来说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以国际委员会在战地工作的经验来看,最重要的一条是身份识别做到位,充分利用和尊重红十字标志的特殊性,为人道工作者提供无形保护。

 

 

急救进展与发展趋势

国际联合会急救咨询中心亚太地区经理   托赫仙

全球疾病咨询中心已有三年历史,其工作主要领域是急救相关调研及培训。

2015年,中心在香港召开亚太地区急救大会,亚太地区所有国家红会都派出代表参加会议。到香港前,中心做了一个小调研,其中一个题目是国家红会在急救领域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所有国家红会都表示,首先要尽可能最大量地培训公众,每时每刻挽救人的生命;其次是急救操作程序的标准化;再次是制定和急救相关的法律法规。

得出调研结果后,中心就致力于和亚太地区国家红会一起合作,研究“好人法”的制定和推广,旨在明确急救员行动的免责问题,以及把急救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中和目标群体职业培训中。未来,中心将在整个亚太地区创建一个急救网络,供各国红会分享实践经验和理念。为此,中心鼓励各国红会尽可能多地培训公众群体。中心将根据各国红会不同需求,开发一系列工具、教材为其服务。

截至目前,中心一直致力于打造两支队伍,一是针对国家红会的师资队伍;二是全球层面的师资队伍,共同引领和推动急救人员的培训和推广。

目前,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存在,已经接受急救培训的急救员,会将急救本领运用到生活中吗,会以实际行动推广急救知识吗?当有人摔倒了、受伤了,急救员敢不敢施救,如何施救,方法是否有效,缺少一个统计和评估机制,无法证明急救行动的效果。针对相关问题,中心在全球开展调研。今年5月,第一阶段调研已经结束。结果显示,许多国家红会的培训效果并不符合预期。

将来,中心将运用社会媒体渠道进行更多相关调研活动,并形成成果。例如中心印发的急救和道路安全的小册子,就是要公众特别是年轻人明白,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他们应该做的第一步,或者关键几步是什么。从调研结果看,对青年人开展针对道路安全问题的急救培训越来越成为热门和焦点。还有针对儿童的急救培训,不论任何国家、任何社区或学校,儿童都是急救培训的重点人群,他们迫切需要急救知识和技能。中心致力于开发经验分享小册子,将各国开展学校急救培训的案例和实践收集起来,编译成册。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数据的支撑。截至目前,中心和比利时红十字会有一个以数据为目标的合作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一系列的小册子,所有内容和数据都来源于实际,引领红会开展急救培训活动。

调研和评估工作不可或缺,更需要各国红会自己设计和实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中心收集的调研数据大部分是其他机构完成的,不足以支持全红会系统开展急救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这个问题需要各国红会在实际工作中给予重视。

 

 

澳门红十字会社区急救推广

澳门红十字会学校校长   宋文珠

澳门红十字会从80年代开始进行急救推广,1992年建立澳门红十字会学校。

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常规教学及社区推广。推广过程中,我们首先强调急救的重要性和第一时间急救的重要性;其次增加公众的忧患意识;第三,鼓励学员树立自信,敢于救人;第四,推动法律机制的完善。

学校的常规教学课程里,根据不同年龄或机构要求,开设不同课程,如听障人士、家庭佣人、儿童急救等。此外就是师资培训,每两年做一次导师培训,导师每年要做复训,每年需达到一定的服务时长,才能续发急救老师证书。

另外就是急救进校园。澳门红十字会从2004年开始走进澳门中学,最早是在一间中学开展培训,作为一个兴趣班。有些学校希望建立一个急救组,为一些活动或教育会议提供保障服务,我们就协助他们。如今,有的学校急救组已经连续开展工作13年,学生经过培训后还会参与急救服务,获得珍贵的实习机会。

我们每年为学校做一场急救演习,采取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方式,做一些大型的灾难演习。我们还在为教职员提供培训,比如在学校开展的AED项目,得到澳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他们提供资金为每间学校添置一台AED,支持老师参加培训,掌握AED的使用方法。

我们还在社区开展急救推广,如在社区中心、机构、社团里面开展知识讲座,和电视台合作推广开设AED推广节目,建立急救义工队等,以便更好地推广急救。

目前,我们在政府建立学习型社区平台,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和社交网页推广急救课程,让传播更加符合市民的需求。

今年8月23日,台风“天鸽”袭击澳门,我们马上在社区里面建立救助站,提供服务,共派出救护车12车次,连续4天建立10个急救站,发动102名急救义工、16名医生和护士参加急救工作,为188名伤者提供治疗。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践行者 担当者 开拓者——浅谈中国红十..
锐意改革,打造“红十字铁军”——关于深..
一段历史 一种精神 一面旗帜——红十字..
开启红十字事业新征程——学习十九大报告..
新时代 新使命 新征程——学习十九大报..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