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中国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下)
新时代提出新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短板,反映在社会领域,即存在于政府尚未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指标、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不甚合理、对公益慈善组织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重视不够等方面,也体现在我国公益慈善组织自身发展中存在着运行机制不完善、救助实力比较薄弱等问题。与美国相比,2016年美国慈善捐赠总额约合25706.6亿人民币,占GDP的2.1%,人均捐赠约合7957.1人民币;当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额1392.94亿元,占全国GDP的0.19%,人均捐赠100.74元。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样化、多元化、多方面和更高质量来看,不仅经济发展需要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而且社会建设和公益慈善事业也要向注重内涵提升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红十字事业经历十几年快速发展后,同样存在一些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不相适应的方面,面临着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
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人道救助服务的需求增加、供给不足。
一是红十字人道救助服务面临新需要。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超过2.12亿,高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400万,失能老年人口接近4000万,对养老服务提出了多样化要求。另据世卫组织预测,到2020年,由精神、心理疾病引起的抑郁障碍将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严重的疾病负担,届时会成为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尽管红十字会已参与这两项公益服务,但是远不能够满足迅速增长的需要。
二是中华骨髓库在库容和出库率与患者的需求有较大差距。我国13亿余人口,目前库容240万份;美国3亿多人口,目前库容1600万份。从入库率看,我国的国际排名位于40位。目前我国约有上百万血液病患者,而且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大约七万人,其中超过一半是儿童,现有库容无法满足移植需要。
三是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培训供给不足,群众性救护培训普及率还很低。我国每年猝死的50万人中,许多人是因错失“救命黄金时间”逝去的,但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普及率只有1.5%。该工作在发达国家的数字是:新加坡20%,美国25%,德国80%,挪威95%。
四是红十字救援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救援体系,但从高质量、专业化要求看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备灾救灾和应急救援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地县级红十字会灾害管理系统应用和效率需要提高。
面对发展型救助服务新需求,人道资源动员能力不强,救助实力较弱。
一是救助实力仍然较弱,无法适应发展型救助服务的新需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发展型社会对社会救助工作提出的新课题。我国2006、2007年和2015、2016年红十字会在人道救助款方面的支出为人均100元、156元和340元、346元。这种一次性救助,只能实现对弱势群体的短期帮助,难以实现帮助被救助者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二是进入新时代,中国红十字会的资源动员能力面临新考验。公益慈善筹资市场已由过去中国红十字会等数家全国性公益慈善组织为主转为群雄并起,慈善法出台后有更多社会力量加入,给各级红十字会提出新挑战。传统行政筹资手段和 “等、靠”筹资思想,制约着红十字会资源动员效率。剔除重大灾害年份的捐赠数据,选取平常年份中国红十字会筹资占比全国筹资市场情况的统计表明,2006、2007年分别为9.59%、19.72%,到2015、2016分别下降为4.32%、3.90%。可见各类公益慈善组织资源动员能力提高后分流了红十字会的筹资份额。
面对“加强自身建设”的新要求,红十字系统存在“一荣不一定俱荣,一损必然俱损”的风险。
一是红十字会现行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难以形成维护红十字声誉的统一意志和行动。2016年全国县级及其以上红十字会有3217个,基层组织93284个,其中有33.7%的931个县级和3.3%的11个地级红十字会没有理顺管理体制。由于共用一个红十字品牌,属地化管理又存在屁股指挥脑袋和各自为战的问题 ,在“网络事件”的冲击下,暴露出的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存在的“一荣不一定俱荣,一损必然俱损”的体制缺陷问题,至今没有有效解决。
二是基础不牢,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建立在社区、乡村、企事业、学校、医院等的基层组织,是红十字会的基石。由于存在对基层组织重视不够的现象,基层组织建设存在发展不平衡、分类指导不够,基层组织虚化弱化等问题,甚至一度受到取消基层组织思潮的干扰,使得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一段时间里处于滑坡和停滞状态。如,2013年全国有基层组织89095个,比2011年的98289个减少9.4%。
新时代红十字事业发展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支力量。希望中国红十字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增强责任意识,推进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开展人道救助,真心关爱群众,努力为国奉献、为民造福。”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红十字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是我国红十字事业已由快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举措,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推进红十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确定发展思路、制定规划计划、实施具体工作的根本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中国红十字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树立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
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履行红十字会法赋予的职责,遵循国际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道路,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突出问题导向,按照改革创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抓改革、补短板、强弱项、优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牵引,发挥红十字会在开展人道救助、反映民众诉求、补齐民生短板、促进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着力构建一个以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为核心的 “新时代人道救助服务体系”,努力将中国红十字会建设成为应急救援专业化、人道服务品牌化、资源动员长效化、组织建设规范化、志愿服务特色化、运行机制社会化的现代化人道救助服务组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做出积极贡献。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特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发展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有力保证。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工作中,各级红十字会首先要树立“四个意识”,加强党委的沟通协调,推动落实县级以上党委将红十字会建设纳入当地党委党建工作总体格局,推进省市两级红十字会设立独立党组,县级及其以下红十字会要有党的组织,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其次要落实加强党委领导的工作机制,推动落实县级以上党委常委会每年听取红十字会工作汇报制度和研究红十字会工作专题会议制度,将红十字会工作列入党委群团工作考核内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提升人道救助服务水平,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是充分尊重和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提高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遵循“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工作思路,坚持“平等、参与、共享”原则,探索群众参与人道救助服务决策、实施和监督的方法,使红十字人道救助服务项目满足不同群体的现实及发展需求。
二是针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民生需求,加强对红十字救助服务项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意将人道救助服务关口前移,着力破解“贫困陷阱”难题,实现从传统单一的生存型救助向可持续的发展型救助服务转变,消除或减少使人们陷入困境的因素。博爱家园项目是具有这样功能的发展型项目,要进一步将红十字会的灾后重建、人道救助、精准脱贫等兜底性项目与博爱家园项目有机衔接,切实推进人道服务供给侧改革。
按照“精准化、精细化”要求,构筑高质量的“新时代人道救助服务体系”,着力补齐红十字事业短板。
一是继续推进备灾救灾和应急救援体系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应急救援效率。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约有1亿人次受灾群众需要救助。各级红十字会要积极参与政府“救急难”行动,发挥红十字会在救灾救援方面的专业优势,为受灾群众及时提供人道帮助。
二是围绕民生重点,人道救助要在脱贫、大病救助、养老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优化服务。我国还有43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没脱贫,其贫困的产生既有共同原因,也有个体因素,需要更加精准地“瞄准”扶贫对象,实施个性化救助方案。针对大病返贫、养老难和心理焦虑等现实问题,各级红十字会要进一步优化“博爱送万家”“天使计划”、养老服务、心理抚慰等人道服务项目,为身心处于困境的弱势群体送去温暖。
三是应急救护工作既要争取国家支持加强公益性培训,也要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市场化培训,着力扩大覆盖面。应急救护事关每一位公民的生命和健康,应争取国家以法规的形式予以保障。如规定机关、企事业单位必须达到一定比例的急救培训普及率,学生、老师、驾驶员以及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全员接受急救培训等。
四是中华骨髓库、人体器官捐献等人道服务工作,要在增强内涵、提质提速等“精细化”上下功夫。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明晰政府委托边界,规范工作流程,提高人道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和美誉度。
五是发挥好红十字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与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兜住民生底线。我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各级红十字会要积极作为,通过争取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捐赠,努力使人道救助服务更加精准有效。
以民心相通为己任,发挥红十字会民间外交作用,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做出积极贡献。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红十字组织一直期待中国由受援国转为捐赠国,非洲、东南亚、中亚地区的红十字会都希望得到中国的援助。一些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也有改善所在国家社区关系、参与当地人道公益事业的需求。因此,适应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形势,中国红十字会要以民心相通为己任,发挥好民间外交重要渠道作用。一方面要加强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红十字运动事务和议程设计,广泛开展多边交流,努力扩大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另一方面要秉承“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红十字会的双边交流合作,积极组织动员政府、企业、社会资源,主动参与国际灾害救援、难民救助、非紧急人道援助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赢得这些国家普通民众对中国的情感认同,使红十字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地区和平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促进者。
着力强化弱项,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夯实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基础。
一是完善管理体制,着力破解我国红十字会系统存在的“一荣不一定俱荣,一损必然俱损”风险问题。从规避风险、体现统一性和有效配置资源角度看,中国红十字会实行垂直管理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是这种管理体制既取决于国家的决心和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也会增加上级红十字会全面治理的压力和风险。从现状看,比较可行的措施是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确定的“加大上级红十字会对下级红十字会的财务监督、业务指导、工作督查力度,下级红十字会主要专职负责人的任免提名要听取上一级红十字会的意见”精神,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地持续推进全国红十字会的统一领导工作。
二是规范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组织的基础作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巩固和扩大红十字会的社会基础,把红十字会工作落到实处的千年大计。基层组织建设要从严,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着力实现基层组织的“六有”目标,即:有热心红十字事业的带头人,有稳定的会员或志愿者队伍,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稳固的服务平台,有红十字特色的活动,有可持续的资源支持。
坚持社会化、开放式运行机制,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红十字工作。
加强人道资源动员工作,精心筹划和培育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群众欢迎的品牌项目,搭建爱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爱心人士奉献社会的人道行动平台;进一步加强红十字会员和志愿者的发展、组织和管理服务工作,聘请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组织的日常管理和运作,不断发展壮大会员和志愿者队伍。
增强责任意识,以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的勇气,努力开创中国红十字事业新局面。
一是推动各级红十字会设立监事会,构建综合监督体系,为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要认真总结和反思经验教训,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公信力和品牌建设,用“自身硬”凝聚力量,用“公开透明”赢得社会信任。
二是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机制,为红十字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环境保障。既要完成《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定的主要发展指标和重点项目,还要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形成中国红十字事业在每个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指标体系、项目标准、信息统计、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新时代中国红十字事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是激发各级红十字人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的勇气,共同推动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经过“网络事件”冲击,中国红十字会社会公信力受到影响,社会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尚未完全恢复,中国红十字事业仍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恢复信任,再创辉煌,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需要锐意进取的精神,必须把“推进改革创新”与贯彻红十字会法结合起来,激发各级红十字组织的活力,燃起全体红十字人奋发有为的激情,共同投身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实践,推动中国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全文完)
(作者:王世涛 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