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史研究的重要进展
——读周秋光、曾桂林著《中国慈善简史》
刘国习
《中国慈善简史》一书新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社会史研究领域值得注意的事情。笔者有幸较快读到了这一作品,所思所悟所获,愿与同仁分享和交流。
一
慈善是人们出于善良道德的考虑而对他人所采取的济困之举,由人们主观上的慈爱之心和客观上的善良行为构成。任何社会都离不开慈善的“调节、和谐、补救和福利”作用。可以说,有社会,即有慈善。
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慈善传统。在中国古代,解危救弱、积德行善的慈善传统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各种人为和非人为因素的原因,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灾难频仍,慈善救助因之更形发达。
虽则新中国成立后,慈善事业一度受挫,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它在我国社会得到了稳步复兴和发展。慈善组织方面,至2005年底,以中华慈善总会为代表的各级慈善总(协)会已经达到731家;慈善活动方面,以希望工程、98抗洪救灾为代表的各类活动层出不穷;就发展趋向而言,“民间化、法制化、专业化、系统化、普及化”的特点也已经相当明显。
有慈善实践,即应有慈善理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需要进一步的慈善理论研究。在这方面,研究中国慈善史的作用是显见的。一方面,通过对前人慈善事业的总结,可找到对当代中国的慈善实践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通过揭示和发扬蕴藏在传统中的慈善理念和文化,可在当代中国社会进一步培育良好的慈善氛围,唤起全社会的爱心。
就大陆地区的情况而言,大致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即有学者注意到这方面的研究,但由于时代条件所限,不可能做到深入系统。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慈善史研究一度成为禁区。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意识形态领域拨乱反正,慈善在我国社会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重新确认,慈善史的研究因之恢复和发展。同时在港台地区和日美韩等海外地区也一直有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正是以上的这些研究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和必要性,即:写作一本关于中国慈善史的专著,系统回顾中国慈善事业由古代至当代的发展脉络。围绕这一主题,《中国慈善简史》一书作了不错的尝试。
二
周秋光、曾桂林著《中国慈善简史》一书分绪论篇、渊源篇、古代篇、近代篇及当代篇5篇,共11章,40万字。绪论篇含第一章,主要概述慈善、慈善事业及慈善史研究的基本问题;渊源篇含第二章,主要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慈善思想;古代篇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及第六章,主要概述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发生、发展、繁荣及鼎盛的全过程;近代篇含第七章、第八章及第九章,概述慈善事业由古代到近代的转型,近代慈善事业的发生发展及教会在华的慈善事业;当代篇含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分别概述新 中国大陆地区的慈善事业及港澳台地区的慈善事业。
通读全书,该书给人留下印象之处颇多。择其要者,概述如下:
首先,该书结构具有自己的特色。时间上,该书从中国原始社会的朴素福利观起,经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时期和新中国时期,一直讲到当今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具有慈善通史的性质。内容上,该书不仅论述了从古代到当代慈善事业的各种具体实践,而且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慈善事业的渊源;不仅阐述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而且还阐述了官办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地域范围上,除了中国大陆地区的论述外,该书也涉及了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相关理论与实践。方法论上,该书不仅有对相关史实的叙述,同时,也有自己的论述,做到史论结合。同时在该书的剪裁上,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通观全书,作者着力之处主要体现在慈善理念与渊源、宋元明清慈善事业、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及改革开放后慈善事业在大陆地区的复兴,而对慈善发展史中其他问题则提供试探性的研究,为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框架和范式,诸如先秦及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慈善事业、金元时期的慈善事业及港澳慈善事业等,这都是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加强的领域。
其次,该书在相关问题上的深入和创新。
该书对“慈善”一词的定位是值得注意的。与我们通常对慈善的理解不同,作者对慈善的理解是相当全面的。在作者看来,慈善除了我们通常所讲的积德行善的意义之外,还包括以下三层意思:一、慈善是一种有益于社会的社会公益事业;二、慈善是政府行为的一种补充;三、慈善也是一种社会分配的形式。另外,慈善一词除了我们通常所讲的民间慈善以外,在作者的理解中,还涵盖了官办慈善的内容。这体现了一种比较务实的思路,因为在中国传统中,通常对官办和民办慈善事业不做太严格的区分,只要能达到慈善事业解危救困的目的,通常都是可以便宜行事的。官办慈善事业往往会有意识的吸收民间人士的参与,民办慈善事业也往往追求一定的官方背景。这种倾向在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中是尤为突出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中官本位色彩,也和西方社会中的以民办为主体的慈善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慈善史的叙述也应该反映这种历史的真实。
该书提出了儒、释、道是中国古代慈善事业酝酿、产生和发展的三大思想源头的命题。这是一项较新的提法。人们出于什么原因从事慈善事业,要找出准确的思想源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里面包括有思想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等多重原因。作者直接从中国社会的宗教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慈善事业的思想源头,从纷繁复杂的儒释道著作和经典中找出支持的证据,体现了作者创新的勇气,也体现了作者实干的精神。
该书还探讨了中国古代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脉络问题,阐明了民间慈善活动缘起于汉唐,兴盛于两宋,并在明清继续发展的观点。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开创性的论断,体现了本书的主要特色,即: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脉络。通过作者这样的一番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出慈善事业在我国的历史演进过程,也能促进我们进一步体会慈善和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大环境的互动关系。如在一种较内敛的政治大环境下,社会会更多关注民众的生存状态,更重视人的价值与福利,也就会将更多地关注通过慈善事业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种状况可以两宋时期为典型。在这一时期,虽然在对外事务方面相当失败,但却成为传统慈善事业发展的一块高地。反之,如果是在一种外向的政治大环境下,慈善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这种情况在秦代和金元时期是较为典型的。
该书提出了传统慈善事业走向近代化的命题。近代慈善史是作者长期以来扎实耕耘的阵地。据本人所了解到的情况,作者在近代慈善人物研究、中国红十字会研究等方面,都是有相当不错的成果的。正因为如此,该书对该问题的论述不仅角度新,而且论证充实。在作者看来,传统慈善事业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相当清楚的。首先,教会慈善事业的示范作用。这是我国传统慈善事业走向近代的重要动因,作者对此也是着力最多的,共占据了一章的篇幅,涵盖了教会在华慈善活动的主要方面:医疗、慈幼及赈济。其次,西方慈善思想的输入。这里又可以分为西学书报的流播及国人的海外见闻。再次,国人对西方慈善思想的接受。这里作者主要提到了洪仁玕、孙中山、康有为等先进中国人的慈善福利观。再次,传统慈善事业在同一时期的没落。最后,具有近代色彩的慈善事业晚清以来在我国的次第兴办。从光绪初年兴起的大规模义赈开始,经维新和清末新政时期的近代慈善事业,直至1904年成立的全新近代慈善组织——上海万国红十字会。随之,近代慈善事业在清末新政时期和民国时期进一步发展。对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做的这种系统全面的展示在相关的学术著作中是不多见的。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该书的可读性。平实自然语调而又不失理论上的深度及逻辑上的说服力,再加上难得一见的相关的一些史料图片和表格,使得该书在形式上给人亲切的感觉。
三
宏观历史的研究一直是存在一定困难的。首要的工夫是贯通,即对所选主题在时间上做全面的论述。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史,中间任何一个问题的梳理,都会是一项大工程。传统宏观中国史的研究,向来都是侧重于政治、经济史。社会史尤其是专业的慈善史,已有的论述相对要少得多。这加大了该项工作的开拓性,因而也进一步加大了该项工作的工作量。就《中国慈善简史》一书而言,40万字的篇幅,读起来当然会有一些意犹未尽之处。作者也意识到这一点,因而只称“简史”,不称“史”,也不称“通史”。但作为关心这一问题的读者,自然会有更多的一些期待。其次的工夫是剪裁。历史不是要也不可能还原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但作为历史学者,却被期待更多的引领人们去接近历史的真实。宏观史在这方面要做的,是要反映大致的脉络和轮廓。厚古薄今也好,薄古厚今也好,都离不开这一点。在《中国慈善简史》一书中,作者从广义慈善的角度论述了慈善的渊源及其在古代、近代和当代的发展脉络。在笔者看来,这是反映了历史的真实的。但正如前文所述,因为作者对官办和民办的慈善事业未作明确区分,读完该书,我们发现: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受到政治的太多影响。这可能会成为一些读者不愿看到的情况。因为毕竟慈善的通行含义是独立于政府职能之外的。慈善史的发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和断代史相区分?或者根本就是没办法去区分?这成为需要进一步明确回答的问题。再有的工夫是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所有学术研究的灵魂。宏观史研究在这方面又要困难一些。作者关于宏观慈善史的创新观点是相当多的,但创新也会引起争鸣,反映并应对这种争鸣也是不可缺少的工作。
随着学术界对社会史尤其是是慈善史的研究的进一步充实,也随着作者在这方面的进一步努力,相信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期待会越来越得到满足,同时在相关问题上的迷惑会越来越少。一部好的著作从来不是因为它一下子解决了所有问题,终止了所有的争论。思想是不会也不应被终结的。《中国慈善简史》一书思考了前人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相信站在这一新的起点上,中国的慈善史研究将会更好地进步。
(作者系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