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09-12-30 0:27:24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1759
 
建立筹资长效机制
——访苏州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严晓凤
刘培
 
    刘培(《中国红十字报》记者)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红会,苏州市红十字会的筹资工作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中捐赠的主力军是谁?您认为怎样能稳定这支捐献者队伍?
 
    严晓凤:谢谢。近年来,我会接受的捐赠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大的灾难发生后,广大爱心企事业单位、市民群众纷纷到红十字会踊跃捐款,比如说2005年印度洋海啸全市红十字会系统接收的捐款700多万元,去年汶川地震接受的捐赠款物达3.8亿元,今年接收台风“莫拉克”捐款1000万元。据了解,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我想,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苏州城市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根据我会的捐赠情况分析,捐赠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和个人,特别是外资企业,还有台企、国企。例如今年,我会本级接收的莫拉克风灾捐款95%为企业,5%为个人;汶川地震捐款48%为企业,52%为个人;项目定向捐款82.5%为企业,17.5%为个人。            
    稳定捐献者队伍,根据我会的工作实践,至少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对于爱心企业、市民做好服务工作,以优质服务赢得他们的爱心。我们常说,能力有高低,爱心无大小。对待每一位捐赠者,我们做到热情接待,了解需求,明确意向,搞好活动,及时总结、反馈信息。
    其次,标的明确。对不同的受助对象,分别冠以不同的项目名称,以“善”字系列命名。如“德善”的救助对象是贫困尿毒症患者,“诚善”的救助对象是贫困学生,“明善”的救助对象是贫困眼疾患者,“义善”的救助对象是血液病患者,“爱善”的救助对象是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吉善”的救助对象是贫困急诊儿童等。我们提供不同的受助对象,提供捐赠者选择,充分尊重他们的捐赠意愿。
    再次,管理规范。捐赠者最关心的是捐款有没有发放到受助人手中。每个项目,我们红十字会和企业以及有关部门一起组成理事会,研究商量项目的可行性,讨论如何开展活动。每年捐款的使用、结余情况、管理费的开支等,我们告知捐赠者,提供财务报表,让捐赠者放心满意。
 
    刘培:您认为苏州红会筹资方面的潜在优势还有哪些?如何发挥这些优势,保持领先地位?
 
    严晓凤:苏州市民在大灾大难后所表现出的大爱,使我们觉得民间蕴藏着强大的力量,筹资工作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其实奉献爱心不仅仅是富人的专利,更重要的是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潜力巨大,我们会在这方面做得更好。苏州外向型经济发达,与外资企业联系较多,这是我们的优势。近几年民营经济逐渐崛起,这一潜在优势已经凸现,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这些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家交朋友,与媒体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在企业、市民中大力宣传红十字精神,保持红十字会的优势,提高大众对红十字会的认识、认同与信任,增强捐赠工作的透明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人道救助事业。
 
    刘培:是否想过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筹资渠道进行新的开源,探索创新筹资方式?
 
    严晓凤: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去年金融危机后,有的企业被收购被合并,原有的捐赠意愿就不一定能实现了。因此,筹资的渠道也在发生变化,有待进一步拓展。募款的对象从外资企业更多地转向台资、民营、国营企业等,还要和明星合作,发挥名人效应,挖掘新生代力量。红十字会的筹资方向要和其他机构功能错开,突出我们的国际性、人道性。要了解社会需求,对社会上最弱势人群进行帮助。目前筹资方式相对传统单一,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节约捐赠者的时间,例如网上银行捐款、手机短信捐款等,还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捐赠活动,如义拍、义卖、义演,设计优秀项目,保证信息畅通,力求捐赠形式多样化,活动丰富化,主题明确化。
 
    刘培:“九大”规划中提出要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您对此有什么看法?比如是否会在捐赠反馈或财务信息公开上做文章?
 
    严晓凤: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是红十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保证,我个人比较赞同。我是红十字工作的一名新兵,觉得加强自身管理能力的建设,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资金运作水平,很有必要。捐赠信息是否及时公开,捐赠是否公正透明,是捐赠工作的关键,更是今后捐赠工作的一个方向。目前,我们已经将捐赠明细在网站上公示。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距离。接下来我们将加大捐赠信息公开力度,建立信息查询系统,公布善款的来源和流向,做到更加透明及时,公开公正。
 
    刘培:请您结合“规划”谈谈对未来工作(主要是筹资方面)的展望与构想,以及对红十字事业发展的美好祝愿与希望。
 
    严晓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爱心得到激发,对慈善事业和社会捐助活动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意愿。慈善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红十字事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将迎来挑战。相信在未来,大家共同努力,红十字精神会进一步深入人心,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参与,红十字事业也会蒸蒸日上,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带来幸福,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部分内容在2009年10月30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