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评论]栏目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1-3-30 20:31:34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2306
 
红十字资料建设的一朵奇葩
——《苏州红十字会志资料长编》评介
郭进萍
 
    苏州红十字会诞生于1911年,历经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作为全国较早建会的地方社团,苏州红十字会以人道主义为宗旨,救死扶伤,扶危济困,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在中国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遗憾的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晚清和民国时期,而有关新中国成立后苏州红十字会的学术论著非常有限。这与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红十字运动蓬勃发展的情状极不相符。资料建设的相对滞后严重制约着红十字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7月,由严晓凤、池子华、郝如一主编的《苏州红十字会志资料长编》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红十字书系”的又一重要成果,为当代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献上了一份厚礼。
    《苏州红十字会志资料长编》一书分为上下两册,90余万字,堪称鸿篇巨制。这本书的出版,是集体力量的结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2007年初,红十字运动中心研究生杨红星、王慧敏、沈燕燕就全心投入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中,市红会也安排值班人员,提供复印设备,全面参与。至当年9月,完成了百余万言的《苏州红十字会志资料长编》。本书即在此基础上由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研究生邓通整理而成,经严晓凤、池子华、郝如一最后修改定稿。
    该书最大的特色是以苏州红十字会档案为第一手资料,再现了1982年至2005年自恢复建会以来苏州红十字运动的历史概况以及取得的诸多成就;同时,作为全国地市级红会的第一部资料长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开拓意义。它完全体现了资料长编的四个特点,即资料性、可信性、系统性和全面性。通览全书,可称道之处甚多,以下几个方面或可谓之这本新书的贡献和特色。
    其一,在体例上,统一而不失灵活。
    该书分为正文和附录两个部分,中国红十字总会、江苏省红会以及兄弟红会的资料以及各类批复、请示、函电等均附录于后,使得附录分量十分厚重,占全书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而且附录具有资料索引的性质,方便查询,这是本书在体例方面的一大特色。同时,该书采用“编年”体裁,以年为序,以档案存档的类型“长期”为主,记载苏州红十字会自1982年以来的重要活动及其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从时空上为研究苏州红十字会复会以来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为达到体例的统一,该书在时间表述、名称、称谓、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等方面都作了规范处理。此外,该书在编撰上也作了灵活处理,由于资料存档方式的变化,2003——2005年的资料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在统一的前提下又不失灵活。作为现阶段全国地市级红会的第一部资料长编,该书具有开拓之功,为其他地区红会资料长编的编写提供了一种参照和范例。
    其二,在资料上,丰富翔实,实事求是。
    该书最大的特色是以苏州红十字会档案为第一手资料,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客观真实。郑天挺先生就高度重视档案,认为“离开档案无法研究历史”,“历史档案是原始资料的原始资料,应该占最高地位”,强调“以整理历史档案带动历史研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本书在处理地名时保留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称谓。
    本书作为一本资料书,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收录了大量的表格资料,含各县(市)、区红会理事名单、红会基层单位名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新闻媒体对红会报道的汇总表、各类机构红会会员名单以及各类自然灾害募捐、赈灾款物统计表等多个方面,给读者强烈的直观感。表格资料与文字资料交相辉映,涵盖苏州红会、下辖各县(市)、区红会、中国红十字总会、江苏省红会以及兄弟红会等各个红会系统,包括组织建设、卫生救护、救灾赈济、社会服务、血液管理工作、宣传工作、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兴办实体以及台事外事工作等多个方面,资料丰富翔实,包罗万象,全面地再现了这一时期苏州红会的历史风貌。
    傅斯年先生非常重视史料学建设,提出了“史学便是史料学”的观点,历史学研究离不开史料,史料是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进行研究的中介。可见史料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之大。此书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检索苏州自1982年复会以来的红十字运动历史和重大事件的工具书是当之无愧的,它对理清苏州红十字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脉络以及深化当代红十字运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
    其三,在内容上,取削有度又不失全面,具有深沉的时代价值。
    该书以时间为经,史事为纬,全面呈现了1982至2005年苏州红会的发展历程。该书以苏州市及所属各县(市)、区红十字会的年度总结(摘要)、各时期的重要活动为主,辅之以中国红十字总会、江苏省红会以及兄弟红会的资料以及各类批复、请示、函电、通知等。为突出重点,将这些资料一律附录于后,取削有度,重点突出。在处理相同内容有交叉重复的情况时,编者进行了必要的删减和整合,避免了冗繁拖沓。
    这一时期的资料全方位再现了苏州红十字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博爱人群”的风采,揭示了“红十字精神”的深刻内涵。纵览内容,苏州红十字会在和平年代的时代特色可窥之一斑,突出体现在红十字会在新时期的职能转型,已由战争年代的恤兵瘗亡转向红会自身的组织建设和社会福利以及对外交往活动。
    仅从资料长编所汇编的目录看,苏州红会在新时期的工作可以说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了各类弱势群体,更遑论原始档案资料内容之丰赡。从本书中每年所收录的资料篇目以及从1991年起档案汇编方式的转变就可看出新时期苏州红十字会经历了一个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的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它紧随时代的步伐,积极吸纳各种新鲜血液,不断向纵深推进。新时期苏州红十字会的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建设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从复会起,各级红会就高度重视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重视理事成员和基层红会领导的选举,重视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红会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奖评优活动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随着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的出台,对这项法律的学习和贯彻成了红会的一项重要活动。
    2.“三大工程”稳步推进。“三大工程”包括“生命工程”、“救援工程”和“爱心工程”三大板块,它由初期的卫生救护、救灾赈济、社会服务、血液管理(1993年之后转变为无偿献血)等工作拓展而来,集中凸显了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如生命工程涉及了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进行各类救护培训等方面,救援工程的主要对象是各类自然灾害,这是对时代要求的回应和反馈。爱心工程不仅包括传统的社区医疗、敬老服务,还延伸到农民工子女爱心助学等新的领域。
    3.宣传工作与时俱进。宣传手段被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由广播、黑板报、画廊宣传等传统手段到新的网络宣传的使用,不仅宣传“五八”世界红十字日和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而且宣传国际人道主义法、《献血法》、艾滋病预防等内容。
    4.红十字青少年工作蓬勃发展。除常规的计划、总结外,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创办“无吸烟学校”,举行夏令营、智力竞赛、征文比赛、绘画比赛以及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等。在红十字青少年工作有声有色进行的同时还增加了对贫困大学生的爱心资助。
    此外,兴办实体不断推进,如博爱医药发展公司,苏州市红十字会老年康复医院,苏州市红十字会博爱发展公司等。外事台事工作也全面展开。
    综上,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时期苏州红十字会的活动内容是无限丰富而又变动不居的,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20多年来,苏州红十字会的发展历程始终承载着时代的使命,折射着时代变迁的印迹,它以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为转移,不断调整自己与之相适应。但它所不变的是,始终高擎着人道主义的大旗,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社会广播甘霖和阳光。它如一波震颤的弦音,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而热烈,它所散发出来的始终是人性的芬芳。红十字的时代价值为当代红十字运动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其四,在文风上,采用规范的语体文和记述体进行叙述,述而不论,言简意赅。文风朴实、简洁、准确、流畅,具有高度的概括力,避免了繁杂冗长,符合修资料长编的一般规范。
    在我国修资料长编具有悠久的历史。资料长编,又直称长编,在《中国历史大辞典》解释为:“长编,详细汇集编排历史资料,以备删定成书之用的底稿”。即编者以一定的顺序和框架,把所搜集到的有用资料按成书的体系初步编纂起来。资料长编是由资料到书的一个桥梁。早在北宋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之时就已经采用这种方法了,即“先立丛目,后修长编,再笔削成书。”南宋史学家李焘继承了这种传统,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的体例,编撰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它是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作者本着“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使该书记述详赡,史料丰富。近代治宋史者对该书史料价值评价甚高。可见,修资料长编的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它为史学工作者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传承史学优良传统,《苏州红十字会志资料长编》的出版具有深沉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当然,作为全国地市级红会的第一部资料长编,该书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
    首先,受体例的限制,一些重要的内容(如领导讲话、工作总结、活动简报等)不便展开,只好以附录的形式呈现,不免留下一丝遗憾。
    其次,书中没有收录历史图片,显得有失生动形象。所列若干表格也不大完整,与档案资料不符。如“苏州市机动车驾驶员卫生救护培训花名册”(上册第439-440页)与档案资料相比不但删减了很多,而且顺序也多有打乱,出入较大。
    再次,有个别错误之处。其中有错别字、人名错误、时间错误等。如把“协作”误作“协做”(下册第223页),“汪雪麟”误作“汪雪鳞”(上册第160页),“扬晓军”误作“杨晓军”(上册第411页)。另外,个别资料来源所标明的页码与档案也有出入。
尽管《苏州红十字会志资料长编》一书尚有不能尽如人意之处,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开山之功不可没。该书在林林总总的各类史书中无疑是一朵奇葩。作为全国地市级红会的第一部资料长编,它的出版,意义重大,不仅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空白,而且为深化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我们有理由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为即将到来的苏州红十字会百年华诞献上一份厚礼。
(作者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

 
《昆山红十字运动发展史》简评
袁灿兴
 
    由刘超英主编的《昆山红十字运动发展史》一书,作为“红十字书系”系列丛书(池子华、郝如一主编)之一种,近日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昆山研究基地自2009年挂牌以来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作为县级红会,能公开出版如此厚重的理论著作,这在全国红十字系统,应该说是不多见的。本文简要述评如下,以飨读者。
    昆山人历来热衷慈善,乐善好施,顾炎武所云“以善俗而作人”,在昆山是家喻户晓,直入人心。近代以降,红十字会在昆山的慈善事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1912年,中华民国初创之际,昆山有识之士便倡议建立红十字会。经多方奔走,于1924年9月1日组建中国红十字会昆山分会。昆山红会成立后,便出入于炮火之间,救人于危难之中,积极参与救助伤兵、掩埋尸骸、救济难民的工作,至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昆山红十字方停止活动。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经积极筹备,昆山红会重新成立,并在农村医疗、防治吸血虫、促进农村卫生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遗憾的是,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昆山红会,在文革开始后被全面停止。
1987年昆山红十字会再次恢复后,秉持人道主义精神,以“改善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为目标,积极履行“救援、生命、爱心”的工作职责,在备灾救灾、卫生救护、扶助弱者、社区服务、走进三资企业、推动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开创了红十字会事业的“昆山之路”。昆山红会的工作,为促进昆山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誉。2008年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珮云在视察昆山红会时,欣然为昆山红会题词“凝聚人道力量,构建和谐昆山”。彭会长的题词,正是昆山红十字会功绩的写照。
    为纪念昆山红十字会恢复建会20周年,2006年昆山红十字会便酝酿编撰《昆山红十字运动发展史》一书。2007年,本书纲目设计完毕后,便开始着手进行资料收集工作。本书的编者不畏辛劳,积极投入,其所收集资料的累积达50余万字,并在同年10月完成初稿。初稿完成后,经过不断修改、补充,一部全面记载昆山红十字历史与光辉业绩的《昆山红十字运动发展史》正式出版。
    从2006年确定编纂本书,至2010年正式出版,此书凝结着昆山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超英与昆山红会全体工作人员三年多的心血。一个县级市红十字会,能出版一部如此厚重的著作,这在全国红十字系统中乃是巨大突破。作为中国第一部县级红十字运动研究的专门著作,它的出版,既弥补了县级红十字会运动研究的空缺,也拓宽了中国社会史的研究领域。
    全书共20万言,运用大量史实,整合相当资料,再现了昆山红十字运动发展演进的轨迹。纵观全书,可以看出本书纲目设置合理。全书共分十章,可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第一、二章。第一章对昆山红会进行历史的回眸,分三阶段,即早期红十字活动(1912—1916),在战火中建立红十字会(1924—1937),新中国建立后重建红十字会(1949—1966)。第二章从组织建设上,对昆山红十字会加以回顾。昆山红会恢复后,先后召开三次会员大会,每次大会都把握时代脉搏,提出工作重点,凝聚人道力量,积极服务社会。对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昆山红会也予以极大重视。1987年迄今,昆山红会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在“会费收缴工作、红会标志使用、基层组织考核、干部培训管理、抗震救灾管理”等方面,均建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将红会各项工作纳入到考核、监督程序,保证并提高了昆山红会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本书第三、四、五、六、七章,为第二大板块,分别展示了昆山红会在救援工程、生命工程、爱心工程、青少年工作、社区服务工作上的成就。在救援工程上,昆山地处江南,常为水患所困。在昆山所遭遇的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1993年雨灾、1994年水灾及1999年暴雨中,昆山红会积极开展抗灾防病防疫工作,分发救灾药品、进行医疗救护、开展防疫杀毒,确保大灾之后的社会稳定与民众的身体健康。昆山红会还积极伸出援助之手,为兄弟地区的抗灾救援工作,伸出援助之手。全国各地,每逢灾情,均可看到昆山红会所募捐的急灾民所需之衣物、药品、食物、文具以及大量善款。
    在生命工程上,昆山红会自恢复建会以来,一直将人的生命与健康作为工作中心,依靠社会力量,动员组织群众,开展“群众卫生救护培训、建设红十字救护网络、推动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等工作,推动了生命工程的建设。在爱心工程上,昆山红会组织基层红会和广大会员,积极开展爱心事业,扶贫帮困、敬老助老、助残济困、捐资助学,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关怀和爱心。2007年6月,昆山红会还建设了捐献救助网站,在爱心市民与被帮助人群之间搭起沟通平台,使爱心工程得到拓展和延伸。
    昆山红会对青少年工作也予以极大关注,成立了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委员会,积极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发展青少年会员。昆山红会还通过举办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组织红十字青少年参加社会活动,及红十字会青少年知识技能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人道、奉献、博爱的高尚情操。在社区服务工作上,昆山红会于多个社区建立红十字服务工作站,以红会会员与志愿者为主体,将社区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开展宣传培训、募捐救助、社会服务等“红十字关爱进社区”活动,获得社区居民的欢迎与称赞。
    本书第三板块为第八、九、十章,主要是对昆山红会日常系列工作的展示,分别为宣传工作、友好交往、领导关怀。昆山红会的蓬勃发展,得力于红会之有力宣传。昆山红会各级组织,通过“开展纪念活动、发放宣传资料、举行演讲比赛、举办征文、编辑红十字通讯、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宣扬红十字精神,扩大红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红十字会的友好交往,交流彼此经验,使红会工作向深度、广度拓展。昆山红会恢复建会20余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与上级红十字会领导的指导关心是分不开的。各级红会领导,先后多次亲临昆山,考察和指导昆山红会工作,鼓舞了昆山红会和广大会员,使昆山红会各项工作不断开拓创新。所以这些,本书都有翔实的呈现。
    作为一部展现地方红会历史发展的著作,本书在诸多方面有值得称道之处。首先,本书所用资料翔实,既充分利用红会自身所拥有的大量档案,如1988—2009年间的《昆山市红十字会档案》,也参考本地文史资料,如《昆山县志》、《周庄镇志》、《千灯镇志》、《昆山文史》等。还借鉴了当代红十字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百年红十字》、《红十字与近代中国》等专著。书书后附有1912至2009年间,昆山红会所经历的诸般重要事件,并列出历次红会重要活动中的准确数据。原始档案的大量使用,使本书厚重而扎实,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可宝贵的参考资料。
    其次,本书不但是对昆山红会过去历史的展示,也是对昆山红会最近20年工作所做的一次总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昆山红会在自身建设、红十字精神传播、服务地方经济上,都有着诸多成功经验。以红会开展工作所必须的会费为例,昆山红会制定了《会员会费缴纳暂行规定》,将会费收缴作为基层组织考核的一项内容。自1995年起,将每年5月与12月作为缴纳会费和资助红会事业资金月,此后昆山红会会费收缴率达100%。对会费及其他费用,昆山红会每年均接受市财政局、审计局等单位的审计检查,结果全部合格。充实的会费、严格的监督,既使红会正常工作得以开展,也保证了红会的公信力。
    在红十字精神传播上,昆山红会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各类纪念日、先进模范等,宣传红十字知识,弘扬红十字精神。“五八”世界红十字日是红十字会一年一度的世界性纪念活动日,每年的5月8日,昆山各级红会围绕当年纪念活动的主题,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如2002年,昆山红会围绕“捐献骨髓,关爱生命”这一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得昆山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走在全省前列。在服务地方经济上,针对昆山的大批三资企业与外来打工人员,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将三资企业的救护培训作为重点。昆山红会主动为“三企”员工进行“心肺复苏、外伤”救护培训,并针对企业特点,增加“火灾救护、化学烧伤、化学中毒、触电”等项目的救护培训,受到企业广泛欢迎。本书对昆山红会的成功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对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三,本书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对热衷于慈善的感人事迹予记载以示褒扬,并鼓励后来者。如2005年昆山红会在支援隆昌县贫困儿童的项目中,杭伟东先生夫妇资助了31名贫困儿童,张丽萍女士在自己的亲生女儿白血病去世后,忍住悲痛,坚持资助贫困儿童读书。2008年汶川地震后,昆山92岁的许佩珍老人,在70岁女儿的陪同下,将自己从养老保险中省下的300元捐出。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无名人士,个人捐献150万元,创昆山捐献之最。昆山籍台胞罗邦达先生,捐资设立昆山红十字会罗氏助学基金会,在患直肠癌接受化疗时,仍不忘资助孩童读书。2007年,罗邦达先生停止化疗,从台湾飞至上海,亲手将捐助资金汇到昆山市红十字会,使资助款如期到账。类似感人事迹,书中随处可见。榜样的力量无穷,可以激励更多的爱心人士投身于红十字事业。
    第四,本书整体结构严谨,文字通俗流畅,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本书虽引用大量资料,却不是单纯的资料汇编,书中所点缀的一些典故,让人读来颇有感触。如昆山取得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公民无偿献血超千人的好成绩,也是实现从有偿卖血向无偿献血转化的城市。又如2005年印尼海啸,昆山红会所募得的第一笔善款,来自昆山市委书记、红会名誉会长曹新平等市委领导。书中亦配有大量图片,生动展示昆山红会的历次重要活动。
    本书中也有少许不足,如对民国时期昆山红会的历史,论述不够充分;对昆山红会的成功经验,未做进一步升华。但作为第一部县级市红十字会公开出版的著述,它不可能完美无缺。总体说来,本书的出版展示了昆山红会的历史风貌,对推动中国红十字运动的进一步研究,促进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相信本书的出版可望激发更多的爱心人士关心、支持红十字事业,将昆山红十字运动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