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如一、刘斌发表《“四大法宝”推进“两论一动”》
2014年3月25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郝如一、刘斌文章《“四大法宝”推进“两论一动”》,全文转载如下:
早在2010年6月,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调研北京市红十字会工作时曾强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效的执行力、不竭的创造力、较强的公信力是各级红十字组织开展工作的法宝”。在全国红会同仁践行“两论一动”的现在,重温“四大法宝”论述,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践行“两论一动”的原生动力
红十字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是创始人亨利·杜南及国际红十字运动同仁们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鲜明写照。当年,亨利·杜南路过索尔弗利战场,如果没有这种大动恻隐之心开展伤兵救护的社会责任感,国际红十字运动就不会出现。 社会责任感是每个红十字人内心的原生动力,这种动力也在不断推动红十字事业前进和发展。 当前,我们践行“两论一动”,不管是提升红十字的舆论形象、开展红十字理论研究,还是发展红十字会核心业务等行动,其原动力就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直接关乎红十字事业的发展进程,关乎为困难群众服务的质量,关乎红十字会社会公信力的高低。 因此,华建敏对各级红十字会提出“强烈责任感”的要求,切实抓住了做好红十字工作的要害与核心。不仅当下管用,而且意义深远。
有效的执行能力:践行“两论一动”的根本保证
红十字工作的性质、任务、服务对象与其他部门相比有一定差异,具有人道性、公正性、中立性、独立性、突发性、应急性、群众性、国际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各级红十字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协调关系、执行任务的能力强弱、效率高低,将直接影响人道救助行动的效果。特别是突发自然灾难时,有效的执行力尤为重要。 然而,红十字组织的有效执行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广大红十字人通过培训和实践、探索和研究、行动和规范,在艰苦努力与坚持不懈中练就出来。 对红会各级干部(尤其领导)而言,要有“三子登科”的本领:“脑瓜子”——运筹帷幄、思路清晰,善于策划、擅长运作、独树一帜,老业务干得扎实、新业务干得抢眼;“笔杆子”——会写公文、新闻、论文,既有思想高度、理论水平,又有优美文笔;“嘴巴子”——能说会道,条理顺、层次明,出口皆文章,既有鼓动性又体现知识面和幽默感。 各级红十字组织还要建立规范有序、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 红十字组织为困难群众服务的行动产生的社会效益,靠红十字人的有效执行力表现出来,它又反作用于提升舆论形象和理论研究,为“两论”提供丰富的宣传与研究的素材。
不竭的创造力:践行“两论一动”的活力之源
红十字运动的历史,也是不断创造、创新发展的历史。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战地伤兵救护,但不拘泥于战场救护,而是顺应国际社会对人道机构的需求,针对人类遭遇的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灾难,创新理念,不断拓展,开辟新的人道工作领域,提供新的人道服务内容,创造新的人道救助方法。在遵循国际红十字运动宗旨和原则的前提下,各国红会也结合国情民情开展各种特色的品牌服务,显示了红十字运动不竭的创造活力。 2014年是中国红十字会110年华诞,回顾沧桑历史,总结发展历程,百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红十字会留下的是创新发展的足迹。 华建敏关于各级红十字组织要有不竭创造力的提法,准确地“点”到了中国红十字事业如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穴位”。而“两论一动”论述本身,就是华建敏对当代中国红十字运动理论创新的重要贡献。
较强的公信力:践行“两论一动”的生命力所在
国际红十字运动之所以生命力强大,从150年前10多个会员国发展壮大到187个,就因为她用人道行动树立并保持了良好的公信力,得到全人类的普遍认同。 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公信力,早在晚清建会起就有着良好的历史记录。新中国成立后,红十字会一以贯之地以较高的公信力赢得国际社会好评,两度当选联合会副主席国,就是最好的例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红十字组织在华东、东北特大洪灾,抗击非典,南方冰雪冻灾,汶川、玉树、雅安大地震,以及东南亚地震海啸、菲律宾严重风灾等灾害救援中,以对受灾民众热情诚信的救助,以公开透明、规范有效的工作表现,一次次“调高”了公信力的“级别”。前两年,红十字会的公信力虽受网络事件的干扰,但红会改进完善、严格规范的努力,还是赢得了民众的信任。 维护红十字会的公信力是红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定要像爱护珍惜自己的生命那样,珍爱红十字运动的公信力,把中国红十字事业打造成国内民众高度信任,国际社会一致公认的人道救助专业机构。 (作者分别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兼职教授、苏州市红十字会原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红十字会宣传与筹资部负责人)
(消息来源:中国红十字总会报刊社网站 责任编辑:向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