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8-3-30 15:28:15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060

【专题研究】

“博爱家园”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的独特作用

——以贵州红十字会为例

尹秋莲  陆丹

贵州省是全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随着脱贫攻坚向深度贫困地区推进,全省“十三五”期间计划将200万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且全部城镇化集中安置,将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市(州)所在城市、县城和中心集镇,按照新型社区要求建设1000多个安置点。贵州省是“博爱家园”项目的发源地和探索试验地,“博爱家园”是贵州红十字会结合省情创新扶贫模式倾力打造的公益品牌,以“推动社区治理、提升社区能力、促进社区发展”为目标,以“防灾减灾、健康促进、生计发展、人道传播”为主要内容的人道公益项目。红十字精神引导的力量和组织的力量在易地扶贫搬迁这一头号工程中如何发挥其独特作用,让“博爱家园”成为贵州脱贫攻坚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是贵州省红十字会面临的新时代课题。

一、“博爱家园”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机遇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脱贫攻坚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将这部分人搬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一场聚焦1000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易地扶贫搬迁战役全面打响。贵州省是全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随着脱贫攻坚向深度贫困地区推进,全省“十三五”期间计划将200万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并集中在近三年全面完成,搬迁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紧、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贵州红十字会抓住易地扶贫搬迁机遇有效推动博爱家园项目,是真正架起红十字人与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让博爱家园成为服务大局、关爱群众、精准施策、化解矛盾、传播精神、践行价值的品牌工作的最好机遇,也是让红十字会借力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得力助手的最好机遇。

二、贵州红十字会“博爱家园”的优势资源

(一)成熟的平台。贵州省博爱家园项目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每个项目内容为“5+X”,预算45万元,一般情况硬件工程建设不超过15万元,生计发展不低于15万元,各项资金构成比例根据项目地评估确定的实际需求合理分配。5个一:建1个红十字组织,成为涉及该区域的红十字项目、会员和志愿者发展、红十字精神和文化知识传播、人道救助及防灾减灾工作、卫生健康知识宣传的实施主体;建1个红十字服务站,成为村级红十字组织工作、红十字精神传播、提供便民服务、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开展备灾防灾减灾的主要阵地;建1个红十字健康文化广场,成为群众健身、文化娱乐、应急避难、红十字精神和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场所。建1个爱心互助金,成为解决群众急需困难、实现精准扶贫、培育互助互爱、传播红十字精神、发扬村民自治、完善红十字组织运行机制和建立长效救助机制的可循环滚动、持续发展基金;建1个励业帮扶示范基地,成为带领群众致富、产业带动、科技培训、电商平台、发展红十字会员和志愿者、传播红十字精神的重要基地。“X”项目(群众自选项目),采取群众民主自治的方式确定,主要以防灾减灾工程、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公益项目、关爱留守儿童各类公益活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等为主要内容。

(二)成功的经验。“博爱家园”是贵州红十字会结合省情创新扶贫模式倾力打造的公益品牌工作。贵州省是“博爱家园”项目的发源地和探索试验地。2008年,为改变简单送物、送钱这样的“输血式”和“经常扶”人道救助方式,创新探索人道救助的“造血式”和“扶长远”,立足省情实际,在国家级贫困县长顺县进行试点探索,策划推出了“绿色家园行动”。该行动通过试点总结出“长顺模式”,并得到时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的华建敏同志高度肯定和力推,总会于2011年进行总结和提炼有关经验为“博爱家园”在全国推广。通过探索实践,目前主要结合“贫困面大、无灾不成年”的省情实际,致力于“减贫、减灾”,以村寨或社区为单位,采取“5+X”模式进行实施。贵州红十字会把“博爱家园”作为参与全省“大扶贫”战略行动的主要抓手和载体,出台了以“博爱家园”为核心内容的红十字助力脱贫攻坚十五项行动计划,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募集4亿款物开展人道扶贫,让200万群众受益。

(三)完善的机制。贵州红十字会新一届党组2015年10月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从与全国红会一盘棋统一叫“博爱家园”开始,抓好顶屋设计,卓有成效地快速推进博爱家园项目工作。一是建立政策保障制度,打通人道资源输送渠道。争取陈竺会长2次到贵州调研红十字工作,并1次在北京专题听取贵州省工作汇报;争取中国红十字会助力扶贫攻坚博爱家园现场会在我省召开,陈竺会长出席并作重要讲话,明确把贵州作为“博爱家园”试验地和示范区;争取总会出台了对口支援贵州红十字事业发展文件和制定全国红十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细化了帮扶贵州的措施,尤其是突出“博爱家园”支持措施,去年援助了400万元建10个项目,2016年成为王海京副会长的项目责任联系点并援助40万元再建1个项目;争取省级财政支持,纳入政府购买服务体系每年支持450万元援建10个项目。二是签署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实现人道资源整合最大化。同上海、辽宁、广东、浙江、山东、江苏6个对口帮扶省区和上海、大连、广州、深圳、杭州、宁波、青岛、苏州8个对口城市红十字会分别签署了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把博爱家园项目作为帮扶的核心内容,目前广东、辽宁先后援助了105万元建3个项目;争取欧盟、香港红会援助360万元建10个“社区为本”的博爱家园项目;加大同澳门红十字会交流合作,双方签署了2017—2020年合作框架协议,今年对方确定援助225万元建5个项目,并于今年9月将邀请我会项目有关人员赴澳进行培训。三是改善项目执行管理机制,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撤消原来临时机构“项目办”,把“博爱家园”作为核心业务工作,纳入本部门、本系统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内容;成立红十字基金会,建立项目筹资、管理、运营等运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健全省、市、县、乡、村“五位一体”项目管理机制,特别是让项目村实现留下一笔可循环救助的发展基金、锻造一支善于群众工作的队伍、建立一个可持续运行的机制。四是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项目品牌影响力。亚洲部分国家红十字会、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代表团以及香港、江苏、广东、江西、四川、内蒙古、哈尔滨等省区红十字会先后到我省考察学习博爱家园项目,特别是在全国博爱家园现场会期间,有关情况被全国和境外305家媒体给予了报道和转载,得到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赞许;在总会十届三次理事会上,贵州红十字会以“一个基层干部眼中的博爱家园”为题交流发言,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赞扬,有关情况报告还得到了省委书记、副书记及政协副主席的重要批示,并责成省委党校派专家来总结经验,将按照陈竺会长要求拿到“一带一路”国家进行推广;该项目获得省直机关目标绩效考核“创新奖”;贵州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办在总会“十大”获全国先进集体表彰,项目办负责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

三、“博爱家园”参与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路径

易地扶贫搬迁是提升特困地区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生计保障和后续发展工作,是贵州红十字会“博爱家园”参与易地扶贫搬迁最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开辟公共服务场所。“博爱家园”可以按照建设新型社区的要求,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红十字服务站和红十字健康文化广场。红十字服务站是安置点社区红十字组织工作、红十字精神传播、提供便民服务、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开展备灾防灾减灾的主要阵地;红十字健康文化广场是群众健身、文化娱乐、红十字和文化知识传播、应急避难的主要场所。提升安置地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真正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将安置区打造成和谐幸福新社区。

(二)创建社会治理模范社区。“博爱家园”可以按照新型社区的要求加强安置点的社会管理,形成“红十字会服务站在小区、志愿者在楼栋、会员在单元”的组织管理架构,使红十字会的基层组织、居委会都覆盖到每一个移民安置点,为搬迁群众提供良好的保障性服务。针对搬迁群众绝大部分世居深山,文化程度低、见闻少,融入社会能力低等实际,开展“亲情”互动活动,增强搬迁户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加强多种形式的搬迁群众教育培训活动,引导搬迁群众重视社会治安、转变生活方式,逐渐融入城镇新生活。

(三)设立爱心互助金。在每一个安置点设立爱心互助金,成为解决群众急需困难、培育互助互爱、传播红十字精神、发扬村民自治、完善红十字组织运行机制的可循环滚动、持续发展基金。把“爱心互助金”确定为可循环滚动、可持续发展的非盈利性基金,通过红十字会募集10万元作为底金,动员搬迁群众自愿向互助金捐款,互助金主要通过借款用于该安置点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借款群众在归还借款时,不需交纳任何利息,但必须根据互助金对其发挥的作用自愿向互助金捐款,使互助金不断壮大。各安置点互助金按照“放得出去、能够发展、收得回来、诚实守信”的原则,结合社区民约,制定互助金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制度和流程,采取连户担保、签定协议书、张榜公示等方式,规范和约束搬迁群众的行为,引导搬迁群众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真正通过互助金在当地建立起长效的救助机制。

(四)建励业帮扶示范基地。“博爱家园”项目可以在每个安置点建1个励业帮扶示范基地,成为群众带头致富、产业带动、科技培训、发展会员和志愿者、传播红十字精神的重要基地。各安置点结合产业发展、地域实际,引导搬迁群众发展各自特色的励业帮扶基地。

(五)建便民微田园。“博爱家园”项目可以结合实际,采取统一规划、红十字会资金补助,在安置区附近流转一定面积的农业生产用地,划块提供给年纪较大、依恋故土、依恋农耕生活和难以在非农领域就业的搬迁群众,解决他们的日常所需。

(六)关注搬迁群众就医。“博爱家园”项目可以充分调动医疗资源,为搬迁群众建立健康信息档案,建立动态监测管理制度,满足搬迁群众最基本的看病就医需求。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到安置区开展巡回医疗服务,提高对搬迁群众的医疗服务质量。

(七)实施红十字传播行动。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结合扶贫攻坚行动,树立扶贫先立志、先持智的思想,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开展一轮红十字知识宣传培训、印发一批红十字知识资料、树立一批具有红十字元素的宣传标志、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示范点等形式,把中华民族孝慈仁爱的优良传统与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基本原则结合起来,把传播红十字精神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把红十字事业与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结合起来。要大力弘扬红十字、感恩、互助互爱等精神,千方百计解决好“富”脑袋的问题,帮助受益群众树立奋斗改变命运的信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通过勤劳开源、节俭积累,带头致富、早日脱贫。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传播正能量,促进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九)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特点,向社会发出倡议,组建各层面的红十字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志愿者队伍,广泛动员和招募有爱心、有能力、有时间的志愿者、义工加入红十字加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行动中来,科学策划各类活动和积极开展人道救助工作。充分发挥各级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伍作用,积极参与反映民生诉求,充当“调节剂”和“润滑油”,当好政府、社会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协助政府兜住最困难群众的底线,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发生。

四、“博爱家园”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时代价值

“博爱家园”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其立意对于新时期红十字组织充分发挥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重要助手作用,以新的导向方式、新的动员方式、新的组织方式、新的实践途径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无疑具有厚重的时代价值。

(一)时代价值一:遵循红十字会是一个特殊的群众团体的发展规律,把行动作为“一个组织的生命力要找到扎根的地方”的思路和一项品牌工作定位,而非简单的一个项目,通过行动实施广泛在易地扶贫安置点社区建立基层红十字组织,并探索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推动红十字事业在社区、基层、群众中发展。

(二)时代价值二:围绕党政工作大局,把行动作为红十字会参与易地扶贫搬迁、改善民生的主抓手定位,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

(三)时代价值三:以做群众最期盼的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博爱家园”作为红十字会帮助群众解决根本性发展问题的新举措定位,通过改变服务方式,建立“造血式”和“扶长远”的救助机制,确保项目效益最大化,增强群众自救互救、长远发展的能力,彻底改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境况。

(四)时代价值四:立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博爱家园行动”行动红十字会参与化解安置区社区社会矛盾、促进社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定位,通过调动和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来搞好各项工作和社会建设。

(五)时代价值五:以营造人人都来关心和参与人道、慈善、公益事业作为最终目标,把“博爱家园行动”作为价值导入改变受助群众意识、培育感恩文化并积极参与人道、慈善、公益事业,活得有尊严、被认同、有价值的重要渠道定位,通过爱心互助金的运作,让红十字精神具体化、物化,让公众尤其是受助群众潜移默化接受并传播红十字精神。

(作者分别是贵州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贵阳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