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报》刊登《一生奔走为人道 中国红十字事业奠基人沈敦和的“四个身份”》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8-8-31 12:41:13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199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一生奔走为人道 中国红十字事业奠基人沈敦和的“四个身份”》

2018年831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池子华的《一生奔走为人道 中国红十字事业奠基人沈敦和的“四个身份”》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在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史上,沈敦和绝对是一个关键性人物。1904年,为救护日俄战争中的东北难民,他发起成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前身),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救护行动。1907年,中国红十字会自立,他经手建医院,办学堂,为红十字事业奠定基础。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又发起成立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组织强有力的救援行动。民国初建,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红十字会得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正式承认。也是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红十字会被政府“立案”确立合法地位,并相继召开首届会员大会、统一大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对于他为中国红十字会发展做出的卓著贡献,史籍“点赞”曰:“论开创则百世不祧之祖,论慈善则万家生佛之宗。”

 

“兵家”沈敦和:练自强军闻名中外

沈敦和之所以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之一,有许多因素综合促成,号召力、感召力、影响力以及人格魅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他的传奇经历,更是他成为红十字会创始人的先决条件。

沈敦和,字仲礼,1857年(一说1866年)生于浙江宁波,世代茶商,家境殷实。其父沈雄曾在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身边当差,跟“洋人”打交道,眼界大开,以为中国在走向开放,将来办洋务非通外语不可,于是移居上海,聘请英国人教沈敦和学英语。

沈敦和聪明好学,进步很快,1876年前后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法政。一年后,因父亲去世,沈敦和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国。作为“海归”的他,很快引起封疆大吏南洋大臣刘坤一的注意。在刘坤一看来,沈敦和中西兼备,是难得的洋务人才。1881年,美国传教士在南京建造教堂,与万寿宫对峙,刘坤一觉得有伤国体,多次交涉,但传教士坚决不从。有人建议派沈敦和前往交涉,因为“中国学生在他国习法政者,敦和最著闻”。刘坤一遂派遣沈敦和出马,问题迎刃而解。

1882年,两江总督左宗棠设立金陵同文馆,调沈敦和任教习兼管理员,随后派他担任学堂提调。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沈敦和被调往上海担任海防粮台委员,为台湾守军提供后勤保障。1885年,继任两江总督曾国荃派沈敦和修筑吴淞口炮台,1887年负责江南水师学堂营建,1890年出任江南水师学堂提调。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奉两江总督张之洞之命,在沿江一带投放水雷、地雷,战争结束后晋升候补知府,受命担任洋操提调,训练新军。

1896年,刘坤一再度出任两江总督,对沈敦和更加倚重,他以沈敦和办理江南水师学堂有功,保荐他以道员“补用”,委任他担任吴淞自强军营机处总办。1898年7月,因自强军练成,朝廷赐二品顶戴。不久,刘坤一又委派他总理吴淞清丈局,负责吴淞开埠通商事宜(类似于经济开发区建设),担任“总指挥”的他兢兢业业。

1899年4月,德国亲王亨利访问金陵,迎宾礼仪交由他安排;亲王观摩自强军操练,沈敦和陪同。“自强军”是沈敦和参照德国阵法一手编练的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军容严整,令亲王感到惊讶,犒赏丰厚,“自强军名闻中外”,沈敦和被誉为“兵家”。

 

“外交家”沈敦和:只身阻八国联军西进

沈敦和因练兵“走红”,大有扶摇直上之势,不料1899年7月底,他被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刚毅弹劾,惨遭革职。

刚毅思想顽固保守,仇视洋务、维新,1899年南下,“嫉敦和谙英国文语,且时与外宾往还,疑有汉奸行径,借端陷之”。1899年7月30日,朝廷不问青红皂白,发布“上谕”,“沈敦和着即行革职,发往军台効力赎罪”。不久,沈敦和被押解北上张家口。

人生起伏,总带有点戏剧性。刚毅与沈敦和的沉浮就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强烈对比。二人的命运都与规模巨大的义和团运动联系在一起。刚毅一直盲目排外,沈敦和被他“拿下”,无非是沈敦和“海归”,与洋人多有交往,竟然扣上了“汉奸”的大帽子。义和团反对洋人的横行霸道,在刚毅看来,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因此主张借力义和团,反对洋人。慈禧太后同意,命刚毅统领义和团,公开向洋人宣战,成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

1900年6月,八国联军自大沽口登陆大举侵犯京津地区,7月14日攻陷天津后挥师北上,8月12日占领京师门户通州,清王朝岌岌可危。15日,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16日,京城沦陷。颠沛流离、备尝艰辛的慈禧太后认为被刚毅蒙骗,追悔莫及,在逃往西安途中下令要清军与八国联军合力剿灭义和团,同时授李鸿章“全权”向列强求降。尾随而来的军机大臣刚毅情知不妙,忧惧恐惶,病死于山西侯马镇。这年底,为求得列强“谅解”,慈禧太后把刚毅作为“肇祸”者处治,不仅“追夺原职”,而且“开棺戮尸”,说他误国,“实在死有余辜”。

刚毅穷途末路,走向人生的终点,沈敦和则时来运转,走出人生低谷。1900年11月,八国联军在占领京津地区后,怀狼子野心,出居庸关直逼宣化、张家口。沈敦和挺身而出,不顾安危,只身前往,往返折冲,惊险万状,两次成功阻止联军西进,被誉为“塞上福星,朔方生佛”。

史书记载,当沈敦和从宣化前敌回到张家口时,商民夹道“跪迎”,绵延七里路,何等壮观!在他们看来,沈敦和是他们的大救星,没有他,燕晋大地就会被八国联军践踏,硝烟滚滚,生灵涂炭。上海的《申报》为此专门报道沈敦和“舌战联军保全千百万民命”的壮举,他一下子成为传奇式的英雄人物。这样的舆论氛围,为他重返上海和创建红十字会,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

“外交家”沈敦和大智大勇赢得普遍赞誉,察哈尔都统奎顺上奏朝廷,认为沈敦和“两次退敌,殊属异常出力”,请求官复原职。慈禧太后大喜,说“不料沈敦和发往军台,原为今日之用。”

1901年1月1日,一元复始,朝廷发布上谕,沈敦和官复原职。喜讯传来,蒙古、宣化、张家口等地商民“欢声雷动”,奔走相告。

 

“教育家”沈敦和:兴建山西大学堂

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除了沈敦和,还有一位关键人物,就是传教士李提摩太。两人结缘于山西。

多难之秋,“洋务奇才”沈敦和引起地方争抢,1901年3月14日,山西巡抚锡良上奏朝廷,希望借调沈敦和处理“山西教案”,请求朝廷恩准。察哈尔都统奎顺立即上奏朝廷,恳请仍将沈敦和留任察哈尔办理洋务。朝廷考虑再三,同意山西巡抚的“借调”请求。

“山西教案”直接责任人是巡抚毓贤。他和刚毅一样,极端排外。1899年,担任山东巡抚的他,纵容义和团烧教堂,杀教士。1900年,毓贤调任山西巡抚,7月9日,在巡抚衙门前处死外国传教士及家属共46人,包括15男20女和11名儿童。据统计,毓贤任巡抚期间,山西省共有191名传教士被杀,中国教民及其家属子女万人死难。1901年春,八国联军兵进山西,攻陷龙泉关、平型关、娘子关、固关等地,直逼太原,声言“报复”。慈禧太后向列强求降,毓贤被处死,全省大小官员40余人受到处罚。

接下来“山西教案”如何了结?新晋山西洋务局督办沈敦和向新任山西巡抚岑春煊提出建议,电请李提摩太前来山西谈判。

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到中国,先后在山东、天津、山西等地传教,是有名的“中国通”。他是在华传教士中代表性人物,与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清廷重臣都有交往。更重要的是,他与山西感情深厚。1876年至1879年,华北地区遭遇罕见的特大旱灾,史称“丁戊奇荒”。这场“古所未见”的大饥荒,波及山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上千万人饿死,惨不忍睹。李提摩太历经艰辛,于1977年秋前往山西赈灾,亲自发放赈银不少于12万两,救活了不少饥民。山西人对李提摩太心存感恩。

正因如此,沈敦和请李提摩太处理“山西教案”,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后来,李提摩太在他的回忆录里说,“因为在山西生活了很多年,在赈灾过程中又为当地官民所熟知,我被选中与全权大臣协商处理此事。”也正是这样的机缘,沈敦和、李提摩太走到一起。经过协商,山西赔款银50万两,但这50万两白银返还山西,每年5万,以10年为期,条件是建一所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前身)。

1902年春,山西大学堂开办。它由西学专斋和中学专斋两部分组成,中西结合,李提摩太任西学专斋总理,谷如墉任中学专斋总理,沈敦和则是督办(校长)。李提摩太、沈敦和合作共事,结下了深厚友谊。当沈敦和1904年创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遇到困难请求李提摩太臂助时,李提摩太义无反顾鼎力相助,正是源于山西合作。

 

“红人”沈敦和:顺理成章创建红会

1902年2月,朝廷以沈敦和办理教案有功,以海关道记名。6月,充矿路总局提调,主持察勘京张铁路。10月10日,进京“陛见太后及皇上,赐头品顶戴以示优宠。”但沈敦和在经历了仕途的大起大落之后,对官场兴趣索然。1903年,他“因病辞官”重返上海,“转尽其心力于慈善事业”。

其实早年的沈敦和,就热心参与慈善公益。1878年7月,向秦晋豫赈灾捐款洋5角;1879年8月,向晋赈公所捐洋10元;1889年12月,“助江浙赈捐洋一百元”;1890年8月,顺天、直隶水灾,上海绅商组织赈济,沈敦和捐款洋20元;1893年6月,为山西赈灾,与江南水师学堂总办桂芗亭一起“劝令教习委员学生司事,集捐洋一百五十三元四角”,9月为顺直灾赈经募洋100元,11月助洋32元;1894年1月,因劝办顺直赈捐奖叙花翎。1904年,他顺理成章创建红十字会,投身红十字事业,历任大清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先后创办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红十字会总医院及医学堂、天津路分医院、中国公立医院等,并兼任上述各院院长。

时势造英雄。沈敦和的雄才大略,使他成为中外人士敬仰的传奇人物,感召力、号召力强,其“爱国情殷”、大义凛然、救民于水火的人道义举,赢得了社会公众的交口称赞,彰显出“爆表”的人格魅力。他成为红十字会创始人,众望所归,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作者系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