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思考]栏目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07-9-30 7:10:41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823
出访美国大纽约地区红十字会考察报告
江苏省红十字会赴美参访团(郝如一执笔)
 
  应美国国家红十字会邀请,2007年5月下旬,江苏省红十字会赴美参访代表团一行8人,在团长冯德(省红会办公室主任)、副团长郝如一(苏州市红会专职副会长)的率领下,参观考察了大纽约地区红会的工作。
  参访团成员还有:盐城市红会专职副会长乔静、淮安市清江区红会会长章侠、扬州市红会副秘书长张燕、徐州铜山县红会常务副会长张启强、无锡江阴市红会秘书长刘永红,以及省红会的一名志愿者。
  这次参访考察,使团员们对美国大纽约地区红十字会的体制架构、筹资运作、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等状况有所了解。尤其是经历  过“9·11”的出色的应急准备工作,以及纽约华人社区对红会事业的支持帮助,让团员们感受颇深、获益匪浅。
 
一、大纽约地区红会的组织架构与资金来源
  在美国,红十字会是民间组织,工作人员不拿政府俸禄,但国家红会主席却是由总统任命的。红会与政府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不存在“参照公务员管理”之类的说法,红会也没有资格做预算去向政府要钱。但红会按政府要求去开展救助工作,可以获得政府资助,或者叫政府向红会购买服务。例如在过去两年中,大纽约红会通过与市政府合作,获得了1200万美金的政府资助。但这些钱是通过议会听政程序才获得的,必须专款专用。有一次政府给了600万美金,其中包括三块:一是给3500名志愿者装备通信系统,二是补充救灾资金的缺口,三是开展各种培训。还有一次大纽约红会又得到210万美金,据说总额是500万美金,要资助给36个民间机构,红会得款最多,余下290万美金分配给了另外35家民间机构。
  美国红会有三级架构,最高层面是国家红会,下来是州红会,再就是市县红会。大纽约地区红会经费大体比例是:10%靠培训收入,20%是政府捐助,70%来自社会和个人捐赠。“9·11”以后,大纽约红会得到的捐助主要来自社会及个人。经费的年均预算是3500万美元左右。如遇大灾大难,这些钱中的很大一部分由上级红会下拨。大纽约红会的收入还有一小部分来自销售宣传纪念品和急救包(也可网上购买),利润率达20%,每年能有50万美金收入。
  大纽约地区包括五个大区四个县,共900多万人口。纽约红会具有150年历史,是全美最“老牌”和最大的地方红会,其最高权力机关为董事会,由180名董事组成,都是出手大方的红会捐助人,其中不乏跨国企业大公司,如摩根斯坦利等都是捐款大户之董事单位。这些大公司都很乐意给红会资助并派义工做善事。五个大区区长也均为大纽约地区红会董事。
  我们前往参观的大纽约红会办公楼是刚启用不久的。原来是一座厂房。经改造装修后成了办公楼,总共花去6000万美元,其中应急指挥中心的设备和装修、家具花去2800美元。目前,纽约市红会机关有工作人员40名。“9·11”以后,雇员上班都要划胸卡并过安检门,方可进入岗位。我们代表团那天抵达参观,警卫发给每人一张事先做好的胸卡,上面已印有我们个人的姓名,并有一条形码。我们把胸卡在划卡机上拉过,电子拦杆才放行。然后通过安检进入机关大楼。这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叫“戒备森严”。
 
二、大纽约地区红会的应急准备与义工培训
  大纽约红会的应急救援工作是十分出色的,尤其是经历过“9·11”事件后,红会一方面着力普及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市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投资装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志愿者队伍。他们的口号是:时刻准备着。
  纽约市政府建有应急办公室(OEN),红会也是其主要成员单位。一旦有重大公共事件突发,红会就要从政府接受相关任务。在应急方面,红会的合作伙伴除联邦“应急署”和市“应急办”外,还有消防、警察、教会、募捐机构等。大纽约红会最常见的小规模应急救援是突发火灾(纽约民居大多为木结构,易燃,火灾多发),每天5至10起。其次是倒楼和飓风。自“9·11”以后,应对恐怖袭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也成了红会的一项重要应急工作。大纽约红会除总结“9·11”应急工作经验教训外,还研究了西班牙马德里大爆炸(2004)、英国伦敦地铁爆炸(2005)、印度孟买爆炸(2006)等案例,意识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训练有素的救援志愿者。
  尽管“9·11”至今6年,红会也努力开展应急普及工作,但据2006年春季普林斯顿大学调查研究国际协会为大纽约红会所作抽样调查表明,大纽约地区知事人口中也只有53%的人做好了应急准备,其中只有25%备有足够的食物,18%备有足够的水(这个比例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已经是望尘莫及了)。为此大纽约红会决定改进应急培训计划,让更多的市民增强应急意识。他们还在媒体和街头做了不少公益广告,大意是“应急,我们准备好了吗?”以此唤醒市民的应急警惕性,做好单位和家庭的应急准备工作。纽约红会同行发给我们每人一套宣传材料,大多数是应急内容的。其中一份专门为纽约华人提供的中文版《家庭应急指南》引起我们关注和兴趣。这本手册非常简洁而又详尽地介绍了如何编制家庭应急计划,如何准备应急物资,如何应对各种灾害灾难,如何正确逃生,如何与政府和红会联系求助等等,这些宣传材料虽然印制考究,却都是免费赠送给一家一户的。
  在纽约有许多全国或跨国大公司总部,红会与他们先后签定安全防灾协议,大多数大公司都委托保安公司负责安全防护,红会则给企业提供应急培训和相关资料。可是纽约的中小企业在应急准备方面就不甚到位,只有20%有备灾应急计划(预案),50%备有急救工具包,60%的小公司应急意识比较差。大纽约红会在摸清这些情况后,准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应急宣导与培训,尽快提高制订应急预案,配备急救器材,培训应急措施等方面的比例。
  我们参观了大纽约红会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一间大约120平方米的房间里有好几排长条会议桌,供召开应急会议用。墙上两块超大屏幕显示器里展现的大纽约地区的电子地图,供应急会议决策或指挥时使用。一处角落里摆放的40多部手持电台正在充电。旁边有一间稍小的房间,墙上也有两台30寸液晶显示屏,一台在播放电视新闻(通过新闻可及时获悉灾害灾难发生情况),另一台则是城市电子地图(上面有一个红点在移动,是红会的应急车辆在行驶)。纽约同行告诉我们,这是用于监控火灾等小型应急事件的调度指挥。每天都有事情发生,红会配合消防局派人到现场处置。
  如前所述,大纽约红会深感一旦突发重大公共事件,无论飓风、暴雨还是恐怖袭击,现场红十字志愿者(义工)的缺乏是影响应急救援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此,他们把培训高素质应急救援义工作为一项重要业务抓紧抓好。义工培训是免费的,包括配备器材,每人要花费1000美金。大纽约红会现有应急救援义工3500人,仍远远不够,估算须一万人。然后要给这些义工配备专用BP机(以防事故灾难现场声音嘈杂手机听不见)。确定今年累计完成12.5万名义工培训,才能初步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大纽约红会对市民的救生技能培训由前几年的每年4万、8万上升到今年的目标为12.5万人。培训内容:一是人道法知识,“时刻准备着”的理念。二是备灾计划与救助实施。三是创伤救护和心肺复苏。
 
三、大纽约地区红会与华人社团的良好合作
  这次我们访美的另一大收获,就是在大纽约红会安排下参访了两大华人社团和华文传媒《世界日报》,受到热情接待,也感受到美国华人社团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与红会合作的诚意和成效。
  纽约中华公所开办于1883年,他们继承孙中山的理念,反对台独,不但倾情服务于两岸侨胞,而且对纽约红会予以经济上的很大捐助,并组织华人义工积极参与红会活动。大纽约红会为表示感谢,给中华公所颁奖,表彰他们竭诚服务侨胞、推广应急理念、募集捐助善款、培训红会义工的事迹。现任公所主席伍锐贤先生全程接待本团参访。据公所工作人员称,伍先生全程用汉语和来访者交流是从未有过的,足见他对本团的重视。随后,我们又来到另一个华人社团——法拉盛华人(工商)促进会座谈。
  《世界日报》是美国最大的华文报纸,地处纽约皇后区。该报负责人李德怡女士亲自接待本团造访,她也是名校斯坦福大学法学博士、皇后区红十字会主席。这家报纸利用传媒优势,在全美华人中宣导人道主义,为增强市民应急意识和慈善意识做出积极贡献,也受到大纽约红会的表彰并颁给奖牌。我们从主人赠送的当日报纸和子刊《世界周刊》上看到,对爱心唤起、弘扬善良的报道不在少数。《周刊》上有篇大块文章《华人爱心遍神州》,讲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北美华人深入中国大陆穷乡僻壤帮困助学,托起明天小太阳的故事,读来十分感人。
  我们对三处华人机构的访问,引起关注,纽约各大华文媒体均派记者现场采访。我们应势利导,抓住机会,宣传中国和江苏红十字会的历史与业绩,也介绍了访问大纽约红会及华人社团的观感体会。当晚和次日的《世界时报》、《侨报》、《星岛日报》、华语电视、华文电台纷纷予以报道,使本团的纽约之行在当地华人中产生很大的影响,收到较好的正面宣传效果。
 
四、大纽约地区红会的工作给予的启示与感想
  1、大纽约红会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捐助,说明他们筹资渠道多,社会爱心企业(个人)更多。中国在这方面还相差很远,虽然 现在比之过去已有不少进步。大纽约红会既动员大企业捐助,又广泛接受各界人士捐款的做法值得借鉴,我们要改变资金主要靠政府拨款而不愿向社会争取捐助的陈旧思路,从而逐步调整红会经济来源的结构。
  2、随着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的增加,乃至随时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将在红会工作中不断加大比重。大纽约红会通过“9.11”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通过几年努力来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他们“联系政府、服务市民、加强自身”的应急工作思路值得学习。我们一方面应当主动争取为政府分担突发事件之忧,在政府应急部门协调下开展工作、当好助手;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市民宣传应急理念、措施、方法和技术,逐步提高普及率,进而降低伤亡率。红会自身也要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在条件可能情况下装备指挥系统,扩增应急救授志愿队伍并进行规范化培训。
  3、纽约华人社团对红会的大力支持,成为大纽约红会工作的特色之一。反过来看,我们中国的地方红会也应该从中受到启迪,去争取外国人团体、企业、个人支持资助红会开展人道救助工作,尤其象我们江苏沿海地区外企(包括台企)和外籍人士云集,他们也按国籍或地域组织民间团体,我们应当学习大纽约红会的经验,去宣导吸引他们为红会出钱出力。这个思路也适用于针对国内投资人在江苏各地的民间团体(如浙商、徽商、晋商、粤商、闽商、温商等商会团体或本地行业协会)。
  4、要舍得在宣传品、纪念品上化钱。大纽约红会每年要印制大量宣传资料,免费发放给市民和企业,既提高了红会影响,又普及了红会理念,还推广了应急措施。他们还投放大量公益广告,也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他们设计制作的纪念品,不仅有宣传作用,还可以用来做开展活动的小奖品、募捐筹资的拍卖品,也直接面向社会销售以增加收入。这方面我们既因为资金紧张而投入宣传不多,也存在思路和策略上的误区,导致重视不够。其实,宣传投入能产生事半功倍的社会效益。
  5、大纽约红会很重视对自身工作成效开展社会评估,例如在应急工作上,他们多次请高校帮助开展社会调查统计,藉以评估工作成效,找出存在问题,以便采取对策,加以改进(如修订向市民宣传应急的培训计划等)。此如他们在总结“9.11”教训的同时,专门前往西班牙、伦敦、印度调查,以利完善反恐应急预案。这些也为红十字运动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经验,丰富了“红运”理论宝库。
 
附录:在大纽约红会听取应急中心主任斯考特讲座的提纲
1、我们准备好了吗?
人道主义响应者      2007 
2、我们准备好了吗?
纽约市灾害准备状态
3、每年对本地 3000 件灾害作出反应
我们与原始设备制造商、消防、警察、救世军、天主教慈善团体、应急管理办公室、联邦应急管理局协作
#1 及时地人道主义支持
——接待中心,庇护所
——食品,衣服,医药供应
——紧急基本需要的财政补助
——心身健康服务
——损害评估
——个案生活环境调查
#1 教育准备
——每年教 10 万人
——对 12.5 万人在救命技能方面——心肺复苏术,急救、救生员进行培训
4、有线电视新闻网:“脏弹在纽约市爆炸!”
背景:放射性装置袭击华尔街
最初报道:
——爆炸中死伤数百人
——数千人暴露于辐射
——紧急区域隔离数周或数月
无可言喻的不是不太可能
5、马德里( 2004 )伦敦( 2005 )孟买( 2006 )
核的超级——恐怖行动是不可避免的吗? 哈佛教授被认为太敏感或者暧昧, 但是我将设法弄清楚。最坏的事情仍会来吗? 我的答案:赌一把。
格雷厄姆、阿里森博士,哈佛大学贝尔科学和国际事务中心主任
6、纽约市处在危险中
7、非常少纽约市民做好了足够的补给准备
50%没有准备,50% 准备了,但只有 25% 有足够的食物,只有 18% 有足够的水
资料来源: 在 2006 年 2-3 月普林斯顿调查研究国际协会为纽约大学灾难准备和反应中心及美国纽约市红十字会对 1000 人进行了调查
8、很少纽约市民做好了有计划的准备
36%没有计划;20% 有计划并实践过;44% 有计划但未实践过。
资料来源同上。
9、中小型商业没有作好准备
大的恐怖袭击 83 %;
疾病流行 76 %;
大停电 65%
飓风 62%
资料来源: 在 2006 年 2-3 月普林斯顿调查研究国际协会为纽约大学灾难准备和反应中心及美国纽约市红十字会对 200 个中小型商业进行了调查
10、大多数中小型商业的员工缺乏信息
你为你的员工提供灾害准备的信息和培训吗?40%回答是,60% 回答不是。
资料来源同上。
11、为灾难作好准备
——个体及家庭作好准备
——有急救工具包,有计划,保持消息灵通。
——拯救生命
现在 20% 有实践计划,50% 有急救工具包,目标是 100% 。
12、为灾难作好准备
救生技能公众红十字培训
——心肺复苏
—— 除颤仪
——急救
——水中救难
由现在每年培训 125000 人达到目标 215000 。
13、为灾难作好准备
需要的义工:培训他们能及时提供人道主义支持
现有 3500 人,需要 10000 人
14、我们必须填补基金缺口
目前有财政支持 $14 百万,我们需要 $25百万。
16、你能做什么?
——做好广泛的组织交流项目的准备
——为红十字会提供你的特长
——为人们提供红十字救生辅导
——为红十字会地方咨询部服务,提供专业建议
——出资支持纽约红十字会
17、只有纽约红十字会才能使纽约市民作好准备
纽约红十字会需要你与我们合作。如果我们没有使纽约市民作好准备,谁将使?
你的合作意味着时间、金钱及资源的许诺,这种许诺是我们城市精神的保护。
18、人道主义响应者
APPENDIX 附
A 美国纽约红十字会已具备的实力条件—从第一阶段到五+阶段
B 美国纽约红十字会准备情况和反应能力
C 美国纽约红十字会灾难服务义工的要求
D 美国纽约红十字会灾难服务工作的要求
E 美国纽约红十字会会员活动机会
A、美国纽约红十字会的应变能力
A  美国纽约红十字会已具备的实力条件
当前活动:每年3000项
将来目标
第一阶段:单个家庭火灾
l        <10000美元(在灾难时超出指导价格)
l        单个家庭
l        大众关怀
l        义工/工作人员
第二阶段:公寓楼火灾
l        10000-50000美元(在灾难时超出指导价格)
l        50个家庭
l        大众关怀
l        2500个义工/工作人员
l        接待中心           
l        25个庇护所或旋馆
l        5000个床位
l        10000条毯子
第三阶段:墙壁倒塌
l        50000-250000美元(在灾难时超出指导价格)
l        250个家庭
l        大众关怀
l        5000个义工/工作人员
l        接待中心           
l        50以上个庇护所或旋馆
l        25000个床位
l        50000条毯子
l        行政管理人员
2007年目标
第四阶段:洪水暴发
l        250000-1.5百万美元(在灾难时超出指导价格)
l        250以上个家庭
l        大众关怀
l        10000个义工/工作人员
l        接待中心           
l        100以上个庇护所或旋馆(最低水平)
l        50000个床位
l        100000条毯子
l        行政管理人员
未来目标
第五阶段:飓风(在灾难时超出指导价格)
l        1.5百万美元以上(在灾难时超出指导价格)
l        全国性事件
l        美国红十字会支持5-7天
B 红十会在纽约的准备及应对能力
人力:               已具备               需求
自愿者                3500                       10000
付薪人员              200                         240
设备仪器:
帆布床                17000                   50000
毛毯                  24000                   100000
可吃食物           4000                       6000
车辆                  58                      70
场所               新中心                     20000仓库
技术                  基础通讯设备            重复通信联系
GPS跟踪系统
财务支持:  
扩展资金筹集活动  每年14百万美元          每年25百万美元
C 红十字会灾难救援自愿者的要求
              核心会员          排入计划支持的会员   备用
              800人            200人                   9000人
种类          保证的会员    经常性的支持         随叫随到
              含多学科的    后勤
              红十字培训    健康服务
              有专业经验的
培训要求      40小时        40小时               8-12小时
最低要求      每月二次活动  每月二次活动         每年二次活动
              培训课程
              响应
              项目服务
D 红十字会灾难救援服务操作要求
 
核心
 
备用
 
 
已有
总共
还需
已有
总共
还需
客户调查
30
78
48
220
1276
1056
心理健康
99
152
53
207
860
653
健康服务
30
46
16
55
850
795
避难
151
300
149
855
2433
1588
喂食
大量分发食物
48
248
200
600
2678
2078
联络
6
20
14
48
60
12
损失评估和信息管理
5
20
15
80
208
128
物流
8
50
42
339
387
48
通讯
2
30
28
461
88
0
人员培训
17
41
24
116
102
0
营销及筹资
5
15
10
40
48
8
合计
401
1000
599
3021
9000
6366
E 红十字会会员
自愿者 成为灾难救援人员
         组织灾难救援团队
         组织呼叫中心团队
         提供延伸和管理的支持
         提供物流及通讯支持
培训     成员安全及设备课程教员
         知道如何制订家庭避难计划及提供装备
         学习CPR,除颤,急救以自救及抢救他人的生命
         学习如何回应灾难
         培训可在场地或红十会中心举行
资金     鼓励私人赞助
         团队个人馈赠
         支持特别事件
         质押年度捐献
         质押与项目相关的赞助
         建筑物以筹资人命名
         后代慈善支持或专门知识
效益     加强合作精神
         提高组织团队技巧
         使团队为大众所知
         为成员创造领导机会
         使成员逐渐加强信心
         通过组织活动逐渐营造市民的责任感
         有助于为纽约市的未来承担责任

中德红十字会救护工作之比较
马红英
 
  2005-2006年间,中国红十字会江苏省分会与德国红十字会勃兰登堡州分会举办了两期中德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双方共有20名营员参加,分别在中国和德国活动各十余天。双方进行了红十字青少年工作交流,参观了中德两国红十字会和所属分会以及相关的救护学校、救护站、血液中心、孤儿院等福利机构,还开展了模拟车祸、水上救生等救护技能培训和演练,并在中国和德国家庭体验不同的生活。我作为随队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了整个活动,对德国的救护工作也有了一个初浅的了解。现就两国的救护程序、救护机构及设施、人员组成、市民认知度、红十字会参与度等方面作一比较。
 
一、相同的救护程序和方法
  无论在中国还是德国,救护的程序和方法都是一样的,这在两地的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2005年在南京水上救护交流中,德方救护员给我们演示了水中救人、控水、上岸、清除口腔异物、给予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一系列抢救措施,这和我们的救护方法是一样的。到了德国后,在分组练习、观摩过程中,更亲眼证实了这一点。
不管在德国还是在中国,接到急救电话后,最先赶到现场一般是救护员或急救医师。他们依据病人的现场情况,实施紧急措施,以挽救病人生命。
 
二、若干不同的方面
  (一)救护机构及设施
  在德国,急救电话是112,也和消防、报警电话联动。德国大多数地方的救护站由红十字会开办,并和救护学校、医院设置在一起,我们参观的位于“franfurt-oder”小城的巴扎奥救护学校和救护站就是如此。他们拥有先进的救护设备,齐全的救护器材,及时的抢救行动,人性化的服务。救护站内有各种不同类型和用途的救护车。有一种大型奔驰救护车,车内配备齐全的救护器材,成人和儿童的分别放置在不同的位置。还有小型的类似于轿车的救护车,配备的设备相对简单。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每辆救护车的驾驶室内均放着一个绒毛玩具。据工作人员介绍,那是为防止孩子哭闹,提供给孩子玩耍的,以利于救护员的抢救操作。救护站内除有救护车、摩托艇、潜水装置等设备外,还有救护直升机。救护学校的教学设施十分先进,除了普通教室外,还有模拟的中心指挥室、手术室、备有救护飞机和救护汽车等救护器材的教室。一般一辆救护车配有2名经过专门培训的救护员。
  因为德国人酷爱游泳,一般在较大型的湖泊旁边还有红十字水上救护站。每站建设投入约需5-6万欧元,全部是红十字会出资的。全德共有50个左右的水上救护站。水上救护站面积不是很大,约十余平米,里面摆放着各种救护器材,湖边停靠着水上救生艇。其救护人员全部是志愿者,他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服务,全部是无偿的,包括吃饭等也是自己掏钱。
  在中国,急救电话一般为120。救护站的设置大概分两种,一是成立专门的救护站(急救中心),有进行救护的医生、护士和开车的司机;二是设置在医院一起,属于医院的一个部门,苏州就是如此模式。国内的救护车内的设置相比德国显得落后和简单一些。而且这些救护机构基本上都不是红十字会办的,均属于事业单位,享受政府财政补助。随车的一般是一名医师和一名护士。
  (二)救护人员及培训
  德国的医生有非常严格的考核制度,而成为职业救护员却相对简便,相当于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我们红十字夏令营的一位老师乔治就是救护中心的主任,一名专职救护员。他介绍说,德国有20多家公立或私立的救护学校培训专职的救护员。学员一般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学业,第一年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年进入医院或救护站实习。政府规定学员毕业后,必须参加两年救护工作,第一年是跟着老救护员,第二年起才能单独工作。如果表现好的话,参加进一步培训后,可以到救护学校做老师,或在救护飞机上工作,但不太可能成为医生,终身职业为救护员。一名救护员的培训费用约1-1.5万欧元。其收入也一般,税前月薪约2000欧元左右(相当于人民币2万元),相对于医生来说低许多。
  在中国,不管是专业救护中心还是在医院成立的救护站,救护员大都由年轻些的医生担任,护士起辅助作用。医学生毕业后分配到急救中心或医院急诊科工作,也就是救护医生了。也有的是医院内各个科室轮流在救护站工作的。
  比较两国的救护员组成,德国的救护员培训制度完善,有专门的培训学校,工作后有发展的方向;救护员操作水平高,理论相对弱,病人发生症状后,救护员知道采取何种措施,但不一定解释为什么。我们在访德期间,一名中方教师正好发生严重的过敏症状,乔治就告诉我们应该打氢化考的松100MG,但在翻译的过程中,把药名翻成强的松。争论没有结果,后来到医院看急诊,医生说他的急救措施完全正确。如果救护员现场不能立即对病人进行处理,则马上电询医生,医生一边电话指挥一边立即赶赴现场实施抢救。听他们介绍,以前东德的救护工作也和中国一样,是由医院的医生担任的,东西德合并后就转变成现在的模式了。
  (三)红十字会参与情况
  德国是一块福地,很少有灾害发生,因此救灾设施不明显。但其救护工作在世界上是相当先进的。德国红十字会参与度很广,诸如开办救护学校、培训救护员、建立水上救护站、发展志愿者、为市民提供救护服务等,他们的工作更多涉及专业救护。在世界杯期间,德国红十字会与国际足联签约,得到70万欧元的资助,专门为运动员和工作人员进行救护服务。为此,德国红十字会招募了35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参与此项工作,24小时派遣人员值勤,出色的救护工作保障了“世界杯”足球赛的顺利举办。
  在中国,红十字会主要负责现场的初级的救护培训,如向机动车驾驶员、企业员工、大中小学生、社区居民等群众普及救护知识和技能。近两年,也开始向专业方向发展,如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红十字会就参与其中。
  (四)市民认知度
  德国的市民对救护工作认知度比较高,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培训。我们在德国,经常看到一些小朋友的头上或手臂上画有伤口,非常逼真,开始我们还以为真的是伤口。经仔细观察后才知这是小孩子间互相做的一种游戏。小朋友们先学习画伤口,稍大点后就学习如何自救,再是互救。在夏令营活动期间,德方组织了半天的模拟场景,由中德方营员任意组合,分别对心脏病患者、外伤、呼吸骤停等患者进行急救。对于救护员的技术,他们是充分信任的。
  在中国,救护员成为一门职业还不被人们认可,甚至是政府卫生部门的官员也认为救护员必须由医生担任,否则似乎不能保证紧急救护的有效实施,对于救护员职业持否定意见。市民更是有很多的疑虑,不是医生怎能当救护员?他们的技术能救我们的命吗?对于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大部分人虽然认为应该学习,但真正主动去学的少之又少。在我们接触的接受救护培训的企业员工中,95%以上来自外企。即使有5%的国企员工来培训,也是因为和国外企业签了定单,因国外企业的要求不得已而为之。
 
三、几点建议
  通过上述比较,中国的救护工作相对落后于德国,要缩小差距,本人认为中国政府职能部门和红十字会等组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救护机构建设
  中国在现有的基础上,还需加强救护机构建设,加大救护设施投入。目前,一般城市居民在呼救后,约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内可以有救护车上门施救,但农村农民等候的时间就比较长了,特别在落后山区更是困难。一要建设更多的救护机构,布设救护网点,使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发生紧急情况后,都能得到及时救治;二要配备更多救护工具,先进的地区可配备救护直升机,缩短居民等待时间;三要增加抢救器材和药品,特别是救护车上救护器材要齐全,以应对更多的突发情况;四要培训业务精干的职业救护员,进一步提高操作水准。政府除直接投入外,还可吸引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支持救护工作。
  (二)更新救护工作理念
  救护工作不仅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事,也不仅是急救站医生护士的工作,更关乎每一个人。候耀文等人的突然离世就是鲜活的例子。现代医学领域有个“现场第一目击者”概念,就是指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往往在现场的不是急救医生和护士,而是普通市民群众,由他们实施正确的抢救措施,从而抢救患者生命。所以应当充分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分秒必争,争抢极其珍贵的“黄金十分钟”。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职业救护员,不一定非得医生。可以探索多种途径培养职业救护员。救护不仅仅是一门职业,更是一门技能。就如驾驶员一样,十多年前学习驾驶技术必须三年时间,除了会开车外,还要掌握车怎么会跑起来。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只花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在路上驾驶车辆了,不一定非要懂得汽车构造、行驶原理等理论知识。这一点是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必须更新的观念,政府的观念先进了,群众的观念才能跟上。
  (三)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首先,对一些高危行业,国家必须强制进行救护培训,以提高生命安全。其次,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实施不同的培训计划。如对学生培训,也可学习德国方法,寓教于乐,将救护知识溶于游戏中,先学习画伤口,再教自救方法;对青年人,模拟一些急救场景等,提高培训的兴趣;对老年人,以知识讲座为主,穿插养生和防病治病知识。第三,利用各种场合、途径、载体,宣传救护工作的重要性,掌握救护知识技能是个人和家庭的生命安全的保障,使居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形成人人需要救护知识,个个参与救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2007-7-17
 
(作者系苏州市红十字会事业发展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