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世界灾害报告(2)
第二章
早预警:以人为本的模式和“最后一里”
以人为本的早预警模式强调个人和社区能够识别威胁他们生存和安定的风险,可以向他人传递这些信息,采取行动,避免这些风险给他们带来损失。而且,大家还要知道灾害是因为人们所处的境况很脆弱,没有在适当的地方,不是在适当的时间,没有足够的保护等。
以人为本的早预警模式告诉我们,人们不应该只是处境脆弱,更应该有能力,可以应对风险和保护自己。它提出了三个要求:个人和机构要了解威胁/风险的知识、人们可以在威胁/风险中沟通,大家能够应对。因此,以人为本的早预警模式要求科技部门和国家机构要给居民正确的支持,这样处于易受损害境况的社区就更能有力的承受,提高他们的应对战略。
如何将那些早预警系统之外的、没有参与系统开发过程的人们吸纳到以人为本的早预警系统中来称为“最后一里”。可能是因为年龄、性别、文化或是健康原因(生病了或残疾)等,备灾工作没能惠及他们,警报和随之要开展的应对经常是不能真正触及到这些最需要帮助的社区/群体,就差那么一里,因此一些灾害管理的负责人用“最后一里”作为术语。
为了能够到达这“最后一里”,早预警系统要鼓励社区的所有人都要参与本社区、都要有社区归属感。而且,早预警系统如果包括了所有人,还有利于社区在许多层面上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早预警模式要有科研部门和政府的支持,他们向当地社区发布有用的信息。可能发生灾难的社区、风险监督专家、资金和科技部门之间的沟通不仅能减少信息的缺失,而且可以将这些资源都融入一个以人为本的系统。
提升减灾的应对能力经常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原理是类似的。我们知道,多年来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表明,要注重与生活相关的环境、社会和经济。例如,不论是在极度不发达的国家,还是在灾害情况下,对于健康的威胁有环境方面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
本地化的经验和知识对于城市和农村的早预警系统发展工作是最适用的,举个例子,莫桑比克的农业学校,是由世界展望组织创办的,而学校中讲的却是当地如何预测好收成的土方法。社区为本参与式战略是非常有意义的,在粮食、生产生活、卫生、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等等方面都可以为灾害/风险的到来做准备。然而,如果只是表面的“参加“,而不是真正的主人翁的拥有,那么参与方式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备灾工作可以使用很多的参与方式,社区和志愿者可以使用这些方法来为早预警系统收集信息。这些方法在各种参与式方法论述的资料中都可以找到,包括:风险评级和地图、时间表、文氏图、自由排列、情景模拟等;用数据来发现变化的方法有:通过观测雨量、河水水位等来判断降雨量的变化,通过诊所门诊人数、粮食价格上涨和地表震动等来判断变化等等。
灾害的沟通、预警和应对系统应该建立在社区里,让那些“最后一里”的受益人也参与,这样可以缩短从风险识别、报警到早行动之间的距离。例如,孟加拉的孟加拉湾,非洲东南海岸的莫桑比克运河的情态远观资料,可以预示即将发生的如飓风等自然灾难,甚至可以精确到以分钟为单位的信息。这些情态远观资料在世界各地的个人电脑上都可以下载得到,而过去由于成千上万的技术组织/部门之间是不共享和沟通的,这样的事情是无法想象的。
由于灾害可能的影响通常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政治、传统理念等诸多因素,因此如何综合考虑这些信息,确定何时、何地、谁来开展早行动,都要求当地的人们要了解和掌握判断变化的指标和监测这些指标的方法。
很少有国家的早预警和早行动的组织机构体系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不论是新奥尔良卡特林娜飓风、娜格丽斯(NARGIS)飓风,还是非洲的常年饥荒,单单依靠国外的组织、专家和本国的中央政府,是不足以预防灾害发生的。社区为本的战略非常重要,有效的灾害管理下的早预警对下列四个“基本成员”的作用和责任都有清楚的定位:灾害经理、科学家、媒体和官员。在开发早预警和早行动系统的时候,本地化是重点。
以人为本的早预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否有证据确实表明需要新的本地风险和应对管理形式?如风险和应对委员会(RRC)?我们是不是真的是要用现有的社区做法来对现有的社会进行小调整?风险和应对委员会的费用很低,运用本地公认的有效的经验,是一个可持续的监督监测体系,他们是降低风险协调机制中的信息发出者,必要的时候可以是第一线的应对力量。社区为本的早预警和早行动系统还有很多其他的好处,如减少灾害风险、减少卫生/健康风险、提升社区能力、经济划算、可持续发展等。
人们对灾害/风险的反应是依赖于过去和现在的经历,以及风险评估过程和早预警中所得到的知识和信息。然而,是要选择个体对于灾害的认识,还是机构和外部组织的判断,这个平衡总是有不确定性。在孟加拉,由于对于警告的应对迟缓和决策的复杂过程,社区的弱势在不断增加。在遭遇飓风的时候,包括2007年的苏德尔(SIDR)飓风,人们对于灾害风险的反应情况使他们的境况更为恶化。由于当地灾害多发,大家对于飓风的警报的反应通常还要受到下面因素的影响,如他们是否感觉到风速加剧、以往大灾到来时的情况、当地流传的飓风到来时的征兆、孟加拉气象局的飓风预报情况等等。如果以往孟加拉气象局预报的飓风预报的平均准确率为60-70%,他们会收拾东西,搬到飓风避难所里,或是附近坚固的建筑物里。在这些确定之前,他们就“等等看”,看飓风的强度是否会增长和加速。
以人为本的模式强调一个重要的真理:人要享有权利,而不是哪个部门或机构。早预警系统必须要为人们的需求服务。确定早预警的最低标准是以人为本模式的一个目标,也应该是那些帮助社区良好发展的组织和机构的目标。
社区为本的风险和应对评估是个开端,人们开始主导,加强自身能力,管理自己的减灾工作和早预警工作。要让社区层面的多个干系人(利益相关方)参与,这样社区会广泛接受、参与,提供本地化知识和信息。社区为本的发展和减灾工作组的理念不是新的创造,有许多以人为本的早预警方面风险和应对工作好的案例,只是还未充分被大家所熟知和借鉴。
综合(社区)减灾工作是以以人为本的模式,通过开展全面的灾害风险评估,解决不确定因素问题。它需要人们的参与、合适的框架、监督和评价,树立大家对于风险评估和管理的意识。
在这发面的投入可能会减少环境和其他危机事件的影响,支持早预警系统这样关键服务,能为社区提供许多应对灾害和改善脆弱状况所需要的其他信息。加强人们的能力,让组织和机构都支持,划定政府的责任,法律确定个人和其他干系人的权利和责任,这些都是早预警系统的内容。
上面介绍的模式的效果要通过发展以人为本的早预警系统所挽救的人的生命和财产来体现。
事先建立心理社会能力有利于早行动
一般来说,人道和发展援助只是关注物质需求,但是近年来也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的精神和心理社会需求。如果各国红会事先建立了心理社会能力,在危机到来时,他们就会很快开展服务。国际联合会社会心理支持中心自1993年就开始在这方面进行能力建设,倡导将社区为本的心理社会支持作为人道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2006年日惹地震,数千人死亡,20万人无家可归。印度尼西亚红会及时开展救助工作,地震过后的第三天,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红会的一支心理社会专家工作组就从亚齐省到达了日惹。
他们到达地震最严重的灾区后,开始为灾民提供心理急救和社区为本的支持,帮助缓解大家的痛苦。2004年海啸救援积累的经验和提升的能力对于2006年的早救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先期到达日惹的心理社会工作组为灾民提供心理支持,随后他们发现这里有很好的基础,可以开展能力建设。他们让社区的负责人、老师和其他人都参加,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来帮助整个社区应对灾害。同时,社区也提高了自己备灾能力,在下一次灾害到来的时候会有重要的早应对。
(消息来源:中国红十字网站 责任编辑:姚惟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