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超市的“源头活水”
——以苏州“一家人”慈善互助超市为例
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慈善超市8100多家,覆盖人口约2亿多人。尽管慈善超市已经在全国各地建立并形成一定规模,但还存在自身造血功能低、缺乏市场化的科学运营模式、属性不明确等问题,[1]而自身造血功能低是制约慈善超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民政部表示,将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快慈善超市的发展,突破现有慈善超市只摆放不经营,政府承担超过救助成本的现状,创新现有体制,引进经营机制。本文仅以苏州“一家人”慈善超市为例,对慈善超市如何引来“源头活水”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慈善超市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一家人”慈善互助超市概况及运营机制创新
(一)基本概况
“一家人”慈善互助超市是民间非营利社会团体,属于非政府组织,成立于2003年5月28日,原址在平江区园林路,2006年5月搬迁至皮市街。该超市占地约400平方米,有两位负责人和四位工作人员,2006年成功注册“一家人”商标,并确定其广告语:“温馨一家人,情暖人万家”。众所周知,中国对非营利性组织实行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双重管理的体制,“一家人”隶属于平江区民政局,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慈善超市,其中一位负责人由平江区民政局副局长担任,“一家人”慈善超市经过七年的探索创新、规范运作,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而“源头活水”——充足的慈善资源,是“一家人”慈善超市成功的关键。
(二)运营特色探讨
1.救助对象广泛化
“一家人”慈善互助超市的救助对象最初限定为平江区的“三无”人员、“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随着慈善超市实力的不断增强,救助对象逐渐向贫困劳模、特困党员等延伸,从单纯物质生活上的经济救助向敬老助残、爱心助学、法律服务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延伸。在政府的精心组织、正确引导下,“一家人”慈善互助超市救助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逐步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参与、按需捐助、多方互动”的新型帮困模式。[2]
2.工作时间集中化
“一家人”慈善超市的运营时间是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9:00-11:30,下午1:00-4:30,每月的1号至25号,超市正常营业并对受助困难人群开放,每月10号左右慈善超市最繁忙,这几天全区的低保人群到慈善超市楼上的民政局领最低保障金,并顺路来慈善超市领自己所需物品。26号至月底,超市关门清点库存物资,并核对账目进行盘点和汇总工作。“一家人”慈善互助超市不像其它商业超市一样晚上营业,而只是在白天,主要与受助对象有关,因为受助对象基本为区的老、弱、病、残人群,白天来超市领物品相对于晚上更为便利和安全。
3.救助流程及方式人性化
“一家人”慈善超市经过多年的探索创新,规范运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救助流程和救助方式。救助流程按照区、街道、社区三级运作实现帮扶贫困人群。救助方式归结为“四定一免”,即“定点”——以“一家人”为社会救助点;“定户”——以实行动态管理的低保家庭为社会救助基本对象;“定期”——每月一期;“定额”——以每期50元额度为标准实施救助,所选物品价值超过限制额度则自行支付;“一免”受助对象可以凭申领券在超市里免费自选所需物品。这种救助方式,使受助人群不仅可以得到物质上的帮助,而且改变了以前那种受助尴尬(自尊心受伤害)的状况,在超市里,他们可以相互聊天,增进社区居民间的感情。
4.慈善物流运转规范化——“源头活水”之保证
慈善超市作为一个捐赠物资接收和发放的平台,它的基本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物资“进口”、物品处理和物资“出口”三个环节,[3]这三个环节运转是否顺畅直接关系慈善超市的运营状况。“一家人”慈善互助超市在物资“进口方面”,主要包括外界捐赠和超市购买,与“一家人”签约的固定捐赠企业就有300多家,有效地保证了救助工作的正常运作;物品处理方面,“一家人”探索出了“一套流程、六项规范”,“一套流程”包括接收、鉴别、移交、核价、入库、保管、销货、捐赠、调价、报损、盘点、汇总十二个环节,六项规范包括救助物品接收、鉴别、估价、定价、价格调整和报损规范;[4]物资“出口”方面,包括日常救助(针对困难人群)、临时性救助(本地居民突遇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全国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救助)、定期救助。“一家人”的慈善物流运转的规范化也是维持其经营的重要保证。
(三)探索慈善新模式——“源头活水”之关键
1.激励机制创新
“一家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界人士和广大市民的支持,为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慈善超市和平江区慈善总会建立了慈善公益精神激励机制,并形成了单年评选“一家人”爱心大使、双年评选慈善明星企业,两年一届制度。2007年,慈善超市评选表彰了第一届“一家人”爱心大使,作为大家学习的楷模。2010年,“一家人”慈善超市协助平江区慈善总会举办了第二届慈善明星企业的评选表彰工作,其中苏州函数集团、苏州盛友集团等榜上有名。激励机制的创新有利于个人和企业将谋求自身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在一起,为社区慈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提升社会公信力——“爱心双选”
社会公信力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中国慈善事业来说,2010年称得上是灰色的一年,例如曹德旺、李连杰等慈善领域的明星们,一年之前还都踌躇满志,但在2010年,他们的慈善计划却四处碰壁。“一家人”的公信力也受到过质疑,“自己的爱心到底流向哪个人、哪个地方,取得了哪些效果等”,这些是捐助人最关心的事情,也就是听到了部分企业、单位对于捐助的“怨言”,“一家人”开始寻求“变革”,制成《爱心宣言》小册子,通过调查摸底在全区排查出30名生活最困难、遭遇最不幸、社会最同情的重点救助对象,从中遴选出10个典型事例编印成小册子,进行重点宣传,呼唤全社会的爱心,10家爱心单位伸以援手,定向捐助。仅在2008年,结对援助8.5万元,结对助学7.25万元,结对帮困总额达15.75万元。
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让慈善爱心活动由过去的慈善机构“要你捐”、“求你捐”,变成捐助双方“你情我愿”的自发行为。在此前提下,慈善超市通过一份爱心“菜单”的平台,引来捐助者亲身参与慈善事业,为慈善事业引来了更多的“源头活水”。[5]
3.慈善公益监督模式创新——《平江区慈善捐助白皮书》
“一家人”慈善互助超市在严格自律的同时,也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机制。一方面,管委会、监事会对慈善超市进行管理和监督其规范运作。另一方面,民政局进行业务监督。最后,区结算中心和审计局对超市经费运作情况进行监督审计。此外,“一家人”慈善超市秉着“开门办慈善、透明对公众”的原则,把捐赠单位、捐助人、受助人和市民代表请进门,向他们公开“一家人”超市的运作机制、监督机制和慈善物流的流程、规范等,接受市民监督,让社会公众评议慈善超市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更规范的向社会公布其运营状况,2008年,《平江区慈善捐助白皮书》应运出现,将慈善超市在上一年的创新之处、具体数据等内容一一陈列,充分体现了慈善捐助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也更有利于公众对超市工作畅所欲言、建言献策,这也是一个慈善机构能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
二、“一家人”慈善超市发展瓶颈分析
经过七年的发展,“一家人”慈善互助超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仅2009年,“一家人”慈善救助金额就达130.72万元,救助人次63048人。“一家人”慈善超市对慈善资源的开发、整合和配置,不断创新举措和机制,为慈善超市的发展壮大引来了“源头活水”,但受我国慈善大环境(慈善制度、法律不完善等)的影响,发展过程中也有瓶颈困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变现能力不足
慈善超市可以发挥募集、救助、变现以及教育等功能,而“变现”功能是慈善超市自身造血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一家人”慈善互助超市的运作资金来源有:政府资助(每年下拨20万元左右);企事业单位捐赠及超市募捐;物资变现(爱心专柜、爱心拍卖等),前两者占据绝大多数,物资变现金额很少,甚至可忽略。首先,“一家人”慈善超市仅向困难人群开放,使得其功能仅限制在“捐助物资发放站”上,有超市之名,而无超市之实。其次,如果政府下拨不到位或企业遭遇经济危机,势必会影响到“一家人”慈善超市的运作。所以,慈善超市应该动员整个社会的资源来济贫助困,而不仅靠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慈善超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是必要的,而如今“一家人”慈善超市已步入正轨,如果持续这种做法,不仅会使政府背负沉重的包袱,慈善超市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6]
(二)自身角色定位不清晰
“慈善超市”理论上是属于第三部门,它区别于公共部门(政府)和私人部门,具有明确的公益性。而属性界定不明,是现阶段慈善超市面临的一种通病,即它到底是属于由政府负责的社会保障还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民间慈善,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许多地方将政府的社会保障和民间的社会救助混为一谈,这也直接影响慈善超市以后的走向。“一家人”的运作模式,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在慈善超市发展的整个过程及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主导作用。民政部门与慈善超市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行政色彩浓厚,长此以往,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的诟病难于避免,慈善超市自身发展活力也会受限。
(三)社会公信力稍有欠缺
提升社会公信力,慈善超市就要增强自身的透明度,“一家人”慈善超市在接受公众监督方面做得不错,但是公布信息的细化程度并不高,例如,《白皮书》中的慈善资金仅有汇总数据而无具体使用信息,“一家人”慈善超市,不仅要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中建立公信力,在民众间更要提升自己的公信力,这就要求公布信息再细化。
(四)应变能力不足
根据中财网记者陶冬报道:中国将面临中烈度持续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最为深刻,尤其对于困难人群来说,物价上涨的压力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通货膨胀使超市的物品价格上涨,受助人可领取的物品相对变少,调查中,有的受助者有这样的怨言:“有的商品的价格比其他超市贵”、“50元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等。所以,七年前的“50元惠普制”因现实情况的变化应该有所改变。“价格上涨”,慈善超市对受助者的爱心也要随之“上涨”。
三、为慈善超市引来更多“源头活水”对策
(一)引入市场经营机制
面对“一家人”慈善超市变现能力不足的现状,可采取循序渐进地引入市场经营机制的方式,重新搞活,为超市带来更多“源头活水”,探索各种可持续的经营模式。比如,平江区企业可以在超市内建立慈善柜台,优先雇用残疾人员,主要销售一些捐赠物品和二手物品。因此,慈善柜台既可以利用商业设施和商业网点的各种优势,又可以体现自身的特点。另外,设置专门售卖区让普通居民前来购物,[7]这些所得收入仍做救助资金使用。虽然我国的慈善超市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慈善组织来说有些“蹩脚”,但引入市场机制是大势所趋,是带动慈善超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性对策。
(二)政府角色由主导变为引导
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转变,政府的角色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转型。同样,要想慈善超市成为真正的慈善主体,承担其应有的职责,政府必须“让位”。所以,“一家人”慈善超市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不能过于依赖政府民政部门。同时,民政部门应把人事任免、募集方式、救助制度的制定等放权给慈善超市来做。其实,这正是对“一家人”慈善超市生存的考验,试想如果没有政府幕后支持或行政压力限制,慈善超市能募捐来多少物资?能维持多久?中国的慈善超市还不成熟,因此迫切需要慈善超市自己进行实践摸索。
(三)提升社会公信力
从慈善大背景来看,重塑社会慈善公信力,规范社会慈善行为,在现行体制下,不少学者都寄望于将慈善公益组织的监管纳入法律的框架,以消除其政治敏感性。尤其在我国慈善法律制度也并不完善的情况下,慈善主体更要加强自律。要提升社会公信力,“一家人”慈善超市可以尝试开通监督热线或者开辟网站,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对《平江区慈善捐助白皮书》具体细化慈善捐助和使用情况信息;将捐赠、募捐和资金使用信息张贴公布在慈善超市宣传栏内,有意见人员可写在留言簿上,再由工作人员具体处理。争取把“一家人”慈善互助超市打造成以人为本、公信力强的慈善主体。
(四)慈善工作人性化
面对现阶段的通货膨胀,慈善工作也应与时俱进,“一家人”慈善超市可根据超市实力,适当为受助者提供补贴金额,让受助者感受到慈善超市真正将他们当做“一家人”看待。慈善超市还可以多招募志愿者参与到慈善工作中来,为受助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让广大市民从心底里真正认可“一家人”慈善超市。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系)
[1] 李泽民:《未来5年慈善超市有望覆盖全国困难人群》,2010年11月3日《凤凰网资讯》。
[2] 马德峰:《苏州社区慈善超市建设类型的调查》,《江南论坛》2008年第7期。
[3] 吕洪业:《如何构建慈善超市的长效机制——以京、辽两地为例》,《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 苏州市慈善超市发展模式调查课题组:《苏州市慈善超市发展模式探究》(上),《红十字运动研究》2007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 晓亮:《“一家人”超市试水“爱心双选”》,2008年3月29日《姑苏晚报》。
[6] 潘小娟、吕洪业:《构建慈善超市长效发展机制的探索》,《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7] 师颖新:《慈善超市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商场现代化》2010年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