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4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郝如一文章《期待给予生命更多公平》,全文转载如下:
据《中国红十字报》日前消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以下称“中华骨髓库”)自2001年重新启动以来,捐献人入库数据达184万人份,成为世界第四大骨髓库,已成功实现40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完成每1000例捐献的时间,由12年缩短到17个月。
这是非常可观的成就,13年加速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华骨髓库在实践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中作出的巨大贡献。2002年,苏州市红十字会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笔者亲身参与其中。当时,中华骨髓库仅有10万人份HLA数据,而海峡对岸的台湾慈济骨髓库有30万的库容,令人汗颜。
今非昔比,正如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所说,4000例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标志,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一个规模,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奉献爱心、挽救生命的社会风尚,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诠释。
我们知道,国际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中,人道、公正是其核心。从生命价值到人格尊严,红十字会对陷入困境者同等施以人道救助,力求平等对待、公正运作。
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样遵循这样的原则。中华骨髓库对每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或接受移植的血液病患者,不论身份地位、贫富状况如何,只要技术层面上捐受双方符合条件,就会平等地提供服务。
尽管如此,造血干细胞捐献移植手术及后续抗排异、抗感染治疗所需费用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元。许多患者因付不起高昂的治疗费,即使与捐献志愿者配型成功,也无法抓住这个获得重生的机会。
可以想象,家境贫寒又未获大病医保的血液病人应为数不少,各地红十字组织都有过救助贫困患者的案例,但无法做到“全覆盖”。保证每一位配型成功的患者获得公平的治疗机会,已经超出了红十字会的能力范围,应该是政府考虑的社会保障“兜底”工作。
这给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提出一个更高的目标要求——针对白血病患者“见涨”的趋势,制定专门政策,扩大报销比例;采取救助措施,帮扶贫困患者,让更多的白血病人付得起医疗费用。在我国财政收入年年攀上新高,各级政府再三强调民生重要的当下乃至未来,这应该是能够逐步实现的。
红十字会没有能力代替政府做这样的“兜底”工作,但红十字会可以通过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贫困患者的艰难求生路和捐献者的无私大爱;可以整合自身资源,联合卫生、民政、教育、社保等部门和商业保险机构,推动政府建立专门针对贫困血液病患者的大病医保制度和救助机制,让更多患者获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机会。
这是红十字会推进发展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努力方向。只有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公平的救治机会时,红十字会遵循的公正、平等原则才能得到更积极、更有效、更彻底的执行;红十字会“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才能够更显著、更具体、更实在地展示。
(消息来源:中国红十字总会报刊社网站 责任编辑:李欣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