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工作研究 << 理论园地 | 观察思考 >> 
 发布日期:2014-6-30 10:38:47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百年红会  人道篇章
——纪念常州红十字会建会100周年
 
常州市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        张云云
常州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俞  坚
   
   人生百年期颐,红会百年沧桑。
   一百年来,常州红十字会历经风雨,与时偕行,然斗转星移,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回顾总结历史,我们对先辈们的创业历程更加崇敬,也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而倍感自豪。
   一百年前,年甫三十的王完白先生受总会沈敦和会长之委托,于局前街福音医院内创建中国红十字会常州分会筹备处。自此,人道圣火,代代相传,惠及百姓,泽被龙城。
   一百年来,在常州崇德向善的人文空气中,红十字的萌芽在常州的慈善沃土上不断发展壮大。不论是在纷乱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常州红十字会始终本着博爱襟怀,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在曲折中寻求发展、追求卓越,在发展中凝聚力量、铸就辉煌。常州红十字会积八邑名都之灵气,名人辈出之底蕴,业绩昭彰,蜚声遐迩。
   百年风雨伴随的是百年求索,百年底蕴累积的是百年升华。值此常州红十字会百年华诞之际,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数代人的不懈追求,今天的常州红十字会已经成为政府人道领域工作的得力助手,成为常州“慈善之城,爱心之都”的最好注脚。
   今天,我们抚今追昔,追寻着先贤睿智高远的吉光片羽;我们蓦然回首,回首那似水流年里曾经的绚烂。我们坚信,无论何时,红十字精神都和人类的真善美相通相容,都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常州红十字会在新的百年里一定会更加辉煌绚烂,谱写出人道新篇章!
   一、管理体制全面理顺
   常州市红十字会自1982年复会后的20多年间,日常工作一直由市卫生局代为管理。2005年6月,中共常州市委研究决定将市红十字会由市卫生局代管改由市政府领导直接联系,并列入全市群团机关参照国家公务员法管理范围。
   常州市所辖县(市、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经历4次调整。1987年5月,金坛县红十字会成立,列为政府工作部门之一,一级局建制。1989年1月,溧阳市红十字会成立时,即确定为机关一级局机构。2006年10月,武进区红十字会由区卫生局代管改为区政府领导直接联系,机构级别由正股级、群众性社会团体升格为机关正科级,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经费由区财政单列。2009年9月7日,常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红十字会联合印发《关于理顺各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的通知》。之后,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区红十字会相继理顺管理体制。至是年末,常州市所辖两市、五区红十字会的机构列位、人员列编、经费列支基本解决,管理体制全面理顺,均单独设置机构,正科级建制,列入当地群团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范围。
   二、组织网络逐步形成
   1982年,常州市红十字会复会重组之后,将成立乡镇、街道基层红十字会,作为全市红十字组织建设的一个重点。1984年8月,全市第一个街道红十字会——广化区清潭街道红十字会正式成立。当年,市红十字会发展基层红十字组织53个。1987年7月,金坛县金城镇红十字会成立,这是全市第一个乡镇红十字会。1990年,金坛县列为江苏省红十字会在苏南的试点,探索农村建会经验。1993年起,常州市红十字基层组织稳步发展。当年,金坛县28个乡镇全部成立红十字会,成为常州市第一个实现“满堂红”的地方红十字会。1995年,钟楼区8个街道均成立红十字会,在全市县(区)级红十字系统实现第二个“满堂红”。1996年,常州城区有14个街道成立红十字会,全市红十字基层组织发展到225个,有12个单位获首批全国红十字团体会员证书。
   2003年之后,全市红十字基层组织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红十字基层组织增至314个。2007年9月,武进区14个乡镇、2个省级开发区、1个街道,全部成立红十字会,在全市实现第三个“满堂红”。2008年起,常州市各级红十字组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初步构建成红十字组织基本框架。武进区礼嘉镇红十字会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评为全国优秀乡镇红十字会,授予铜牌。2011年,溧阳市10个镇均成立红十字会,在全市实现第四个“满堂红”。该市天目湖旅游景区红十字会的成立,为全国首创,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的肯定和赞扬,并欣然题词,成为常州市红十字工作的一个新亮点。至2012年,常州市成立镇级红十字会51个,发展红十字团体会员单位372个,冠名红十字医疗机构3个。常州市逐步形成以市、区红十字会为主体,镇级红十字会为依托,各级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红十字组织为基础的红十字组织网络体系和基本框架。
   全市红十字会员和志愿者队伍,随着时间的向前推进,呈逐渐发展壮大态势。20世纪50年代,全市红十字会员保持在4000人左右。60年代初,猛增到2万多人。80年代复会后,从发展青少年会员起步,逐步扩充,稳定在3000人以上。90年代起,进入平稳发展时期,其中1994年达到2.59万人,为复会后12年之最。1996年,全市红十字会员首次突破5万人。进入21世纪后,红十字会员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全市红十字会员首超10万人。2006年,全市红十字会员首次突破20万人。2012年,全市红十字会员首次超过40万人,刷新历史记录,占全市户籍人口11.03%。
   三、赈灾济困业绩斐然
   常州红十字会创建以后,无论常州地区,还是外省、市,乃至国外,一旦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均在第一时间组织开展抗灾救援工作。
   1921年8月,长江沿岸发生水灾。新成立的常州分会及时组织劝募相助。11月,常州分会组建医疗队,救治常邑遭受水灾的民众。1922年夏,浙江沿海遭受风灾;1923年9月,日本发生地震;1931年夏,长江流域19个省发生水灾;1950年,皖北、河南、河北遭受严寒;1956年,苏北发大水。常州分会得悉这些灾情,都打破域界、国界,募捐钱物,赈济灾民。
   从20世纪80年代至2013年,常州市红十字会先后重点实施常州境内救灾8次,外省、市灾区救援20次,国际人道救助5次。1990年夏,常州境内连遭3次台风袭击;1991年6月,常武地区遭受百年未遇洪灾;1992年7月,金坛县发生特大雨涝灾害;1994年入夏后,溧阳地区持续高温干旱;1999年6月,常州局部地区普降暴雨;2007年7月,武进区暴雨成灾;2008年1月,常州地区遭受特大冰雪灾害;2010年8月,溧阳市遭到龙卷风侵袭。这几次灾害发生后,常州市红十字会和相关县(市、区)红十字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发出救灾紧急呼吁,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同时主动协助当地政府,抽调骨干人员,组成防病防疫医疗队,奔赴灾区第一线,送医送药,抢险救灾,并迅速调拨发放粮食、衣被、药品和生活用品,帮助灾民度过难关,搞好灾后重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
   常州市红十字会在外省、市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时,视同境内受灾一样,迅速组织赈灾救援。1987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常州市红十字会接收捐款2700多元。1990年,接连发生云南地震、湘西洪灾、大兴安岭再次森林火灾,市红十字会及时将捐款和会费汇往灾区。1998年,长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相继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常州市各级红十字会立即行动,全力募捐赈灾,并组织义演现场捐款。2001年2月,内蒙古3盟2市遭受特大暴风雪,全市募捐款物53万元。2002年12月,洪泽湖封冻,市红十字会调拨衣被5000多件,援助被困湖中渔民。2003年2月,新疆发生强烈地震,全市捐赠9.35万元和一批救灾物品。2006年,全国24个省遭灾,广东、福建、湖南遭受热带风暴,市红十字会组织捐款2万元和一批衣物。2007年6月,云南普洱发生地震,全市募捐4.12万元。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全系统募集赈灾款11004.77万元,其中市本级8211.97万元,募集救灾物资价值5004.96万元,募捐总额超过1.6亿元,名列全省前茅。同时,市红十字会组织爱心企业投入136.72万元,为四川德阳市援建2所红十字博爱小学。2009年,台湾等地遭受“莫拉克”台风袭击,市红十字会募捐救灾款680万元。2010年,先后发生西南5省旱灾,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市红十字会共向这3个灾区捐款847.6万元。2011年,云南盈江发生地震,贵州荔波县遭受旱灾,市红十字会和武进区红十字会向这2个灾区捐赠款物共18万元。2013年4月,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全市各级红十字会迅速启动紧急预案,组织募捐赈灾,共接收社会各界捐款309.8万元,救灾物资价值256.9万元,名列全省地级市前茅。
   常州市红十字会以“人道无国界”的理念,对受灾国家灾民予以国际人道援助。1985年,非洲发生干旱。2004年12月,印度洋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2008年,缅甸遭受风灾。2010、2011年,海地、日本先后发生强烈地震。对于这几次国外灾害,市红十字会均组织募捐赈灾,共捐款203.59万元,全部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汇往受灾国家。
   常州市红十字会历来注重扶危济困,慈善博爱,志愿服务,面向困难群体开展人道救助工作。常州红十字会施行贫民救助,始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为老弱病残和灾民等贫困民众进行慈善救助。20世纪80年代起,由“五讲、四美、三热爱”逐步发展为红十字博爱系列工程,“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正常开展,全市人道救助、社会服务走向定式化、系列化。90年代起,常州市红十字会于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向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送温暖,为市民义诊义治。1995年,首次将每月8日定为红十字慈善日,对社会不同对象分别实施不同救助。翌年,全市实施红十字慈善工程。1999年,武进市红十字会向因病致贫、因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和特困户核发“医疗优惠卡”。2002年,常州全面实施“爱心工程”。金坛市红十字会向60岁以上老人颁发“慈善门诊优惠卡”,实行“四免、五优惠”(凭卡免缴挂号费、诊疗费、注射费、咨询导医费,医技检查费优惠20%、中药费优惠5%、西药费优惠2%、手术费优惠10%、床位费优惠5%)医疗政策。2004年,常州市二、三级医院全面建立红十字惠民医疗点,对特困市民实行“十免十减半”(门诊挂号、诊疗、注射,住院诊疗、空调、注射、陪护、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大便化验等10个项目免收全部费用,急诊观察床位费、住院床位费、护理、手术、X线透视、心电图、脑电图、B超、血液透析、肿瘤化疗等10个项目减收一半费用)医疗优惠,并建立特困家庭专门档案。2008年,首次在市区创办两家博爱超市,向特困户发送“爱心专用卡”,特困户凭爱心专用卡领取生活必需品。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前夕,市红十字会会同省、市委组织部和省红十字会,对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老党员、老战士、老劳模进行走访慰问。2009年,市红十字会首次为21名0-10周岁贫困白血病患儿实行专项救助,发放“少儿生命救助金”10.5万元。为协助市政府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市红十字会出台《社会临时救助实施办法(暂行)》,重点对外地到常州务工特困人员实施临时救助。在常州红十字仁慈医院首次设立贫困孤寡老人爱心病房,对入住爱心病房老人的药品费、护理费进行补助。从2010年起,参与实施全市“困难群体关爱工程”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农村贫困地区送医、送药、送温暖。2012年,市红十字会对全市0~10周岁贫困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专项救助,对城区、武进、溧阳57名患儿发放“少儿生命救助金”20.1万元。至是年,全市各级红十字会已连续14年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累计发放救助金300多万元,救助物资价值200多万元,慰问救助困难群众2万余人。2013年,市红十字会再次对全市22名0-10周岁贫困白血病患儿实施专项救助,救助金额达20万元。
   常州地方红十字会主要通过社会捐款、建立基金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办经济实体等途经,为救灾救助募捐筹资。每当灾害发生,遇有重大节日、纪念日,都组织开展募捐活动,依法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款物。从90年代起,全市各级红十字会先后建立“红十字人道救助基金”、“红十字备灾救助基金”、“特困学生红十字救助基金”、“少儿生命救助基金”、“春晖关爱基金”、“李春平博爱基金”、“亿光·粉红丝带基金”、“黄丝带爱心基金”等救助基金,并与爱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辟筹资渠道,广开经费来源,增强全市红十字会救援、救助实力。
   2007~2012年,常州市红十字会市本级依法募集救灾救助捐款10983.24万元,比2006年前5年募捐总额增加10612.76万元,增长28.65倍。
常州市红十字会对捐赠款物,尤其是重大定向救灾募捐款物,均建立审查监督制度,实施“两公开、两透明”(捐赠款物公开,财务管理透明,招标采购公开,分配使用透明)。每一次救灾救助款物使用情况,都提请理事会议或常务理事会议审议。严格实行捐前公示,捐中公开,捐后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政府监督和审计监督。2012年,市审计局审计报告评价市红十字会捐赠资金的募集及时有效,使用范围合理合规,审批手续规范完备。
   四、生命工程亮点频现
   1986年,出台《常州市公民义务献血试行办法》,无偿献血工作开始起步。1990年3月,首次组织无偿献血,拉开全市城乡无偿献血活动序幕。1993年,市政府颁布《常州市公民无偿献血暂行规定》,常州市进入全省无偿献血工作行列。至1998年,全市获市级无偿献血金奖3人,银奖1人,铜奖13人。2003年3月,市政府颁发《常州市公民无偿献血管理办法》。2005年,全市无偿献血量与临床用血总量占比首次达到100%,跃居全省无偿献血工作先进行列。2009年,常州市有4人获五星级无偿献血志愿者荣誉称号,39人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9人获银奖,108人获铜奖,1人获全国无偿献血个人促进奖,281人获江苏省无偿献血奉献奖,2人获江苏省无偿献血促进奖。2010年,在常州5所大学设立献血屋。至2011年,全市已连续7年实现临床用血全部由无偿献血提供。2012年,常州市累计设立献血点17个,居江苏省采血机构首位,全市临床用血93.8%来自于街头献血。全市拥有经过系统培训的市民注册志愿者293人,大学生注册志愿者517人,自成立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后的5年中,累计服务献血市民15万人(次),计5.5万小时。当年,全市无偿献血51476人(次),献血总量达16.2吨,人均献血量保持全省第一。全市已有96人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68人获银奖,297人获铜奖;有4人获全国首批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终身荣誉奖。2012年,常州市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以来首次荣获这一最高荣誉。
   常州市红十字会于2001年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2003年开展“关爱生命,捐款捐髓——博爱万人行”活动,9月全市首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2008年,市红十字会评为江苏省造血干细胞捐献服务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11月,涌现全国红十字会系统捐髓第一人。至2013年6月,常州市招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超过1万人,在中华骨髓库保留的有效血样样本达9000多人份。至当年,全市实现成功捐髓23人,其中涉外捐献1例,这是中国大陆首次向新西兰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常州市红十字会开展遗体、角膜捐献登记工作于2006年正式启动。2008年,首例捐献角膜移植手术成功。2011年,常州市列为全国第二批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城市。2012年,全市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实现两个零的突破。至2013年,常州市遗体捐献登记115人,成功捐献4例;角膜捐献登记90人,成功捐献16例;人体器官捐献登记163人,成功捐献2例。
   五、医疗救护成果喜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常州市分会两次组织医疗队赴朝鲜,参加国际战场救护服务。20世纪50年代起,常州市分会重在动员红十字会员和民众投入以除“四害”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会务工作重点,开始转入医疗急救。各综合性医院设立红十字急诊室,基层卫生组织设红十字急救站,逐步形成医疗急救网。60年代起,逐步转入为群众医治疾病和卫生防疫。80年代初,常州市红十字会先行在市属医院设立红十字抢救小组和救护队。90年代,全市红十字急救工作步入正常轨道。常州境内铁路、公路沿线和重要公共场所设置红十字救护站50个,调配急救员211名。全市建成市、区、乡镇医院(卫生院、沿线企业)三级应急急救网,有效抢救突发交通事故所致伤病员。《生命急救保险卡》的推出,使遇有突发事故的城乡居民得到及时救护,并享有医疗优惠。2005年起,市红十字会在每年9月组织开展“世界急救日”纪念活动。2009年6月,市红十字会依托5所红十字医院,抽调一批骨干医务人员,组建4支紧急救援队,全市形成群众性应急救护网络。2010年9月,在常州召开的第十七届江苏省运动会期间,市红十字会在市区公营出租车、公交车总站和志愿者服务亭、岗、站分别设置红十字急救箱,成为全国首创,常州市“红十字急救箱登上出租车”获全省工作创新奖。
   常州红十字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将救护培训作为一项主要会务工作。1952年,组织全市性大规模急救训练,历时半年,训练工人、居民、师生949人。至60年代,共训练卫生员、急救员1.4万多人。80年代起,逐步转向群众性普及培训。1994年12月,成立常州市联合应急急救培训中心。1996年起,重点对机动车驾驶员、特殊工种、公安干警、导游、教师和大中小学生,分期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共150多万人(次)参训,其中经考核颁发《初级应急救护合格证》50多万人。2002年6月,常州市红十字会取得救护培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力量办学证》。2005年,在全省率先取得面向社会举办非学历教育培训资格。2008年,市红十字会创新培训模式,急救培训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救护培训逐步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同时对参训单位实行全程服务,先后为10多家企业上门培训,为4.3万多名机动车驾驶员进行急救培训,为252所小学、172所中学和常州工学院1万多名师生进行救护培训,经受训人员传教,全市10万多名师生初步掌握急救救护技能。2009年,常州市红十字培训中心正式成立,年培训人数达到5万多人(次)。2010年,全市接受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累计人数达到户籍人口13.6%。2012年,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人数超过5万人(次)。从当年起,市红十字会参与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公益性百万应急救护培训项目的实施,当年培训初级救护员16426名,普及性培训56992人(次),培训救护师资和学校健康辅导员113人。2013年,全市救护培训机动车驾驶员7万多名,培训初级救护员8074名,普及性培训62943人(次),培训救护师资100名,提前并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全年目标任务。市红十字培训中心顺利通过社会力量办学分等级评估验收,全市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迈上新台阶!
   六、志愿服务彰显特色
   1994年3月,“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拉开常州市红十字志愿者行动的序幕。1996年,全市设立红十字志愿服务站64个,首次组建1000多人的红十字志愿者队伍,在全省地级市中居领先位置。9月,全市首批创建红十字志愿服务示范区8个,并组织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万人大行动。12月3~5日,江苏省红十字会在常州召开全省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会议,会上出台的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规程、管理办法、工作计划,得到总会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1997年,常州市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开始由卫生救护向社会服务转变,全市设立红十字志愿服务点(站)408个,志愿者发展到2.3万人,志愿服务受益20多万人(次)。市红十字会制定《常州市红十字志愿服务示范区实施细则》。钟楼区西新桥红十字志愿服务站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青年文明社区全国100个示范点之一。1998年,全市红十字志愿服务示范区发展到17个,有4个被授予最佳红十字志愿服务示范区称号。2000年,全市红十字志愿服务站(点)发展到1000多个,有10多万人(次)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受益人数达100多万人(次)。
   2001年11月22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珮云视察常州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实地考察清潭等志愿服务示范区。2005年,常州市红十字会组织“2005志愿者彩虹行动”。2007年12月14日,在苏州召开的全省志愿服务工作会议上,常州市红十字会作专题经验介绍,全市有2个志愿服务站评为省级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单位,2名志愿者评为省级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个人。2008年11月17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出表彰决定,常州市红十字会系统有7人被授予红十字志愿者之星荣誉称号。是年,市红十字会在常州仁慈医院创建志愿服务基地。在2009年国际志愿者纪念日,全市表彰优秀红十字志愿者18名,分别授予“星级”志愿者荣誉称号。钟楼、溧阳分别在常州率先打造“紫荆花”、“爱心作坊”等品牌,成为全市红十字志愿服务新亮点。2011-2013年,市红十字会先后组织在常6所高校、500多名师生,参加全省以“博爱青春”为主题的高校暑期志愿服务活动,分别开展16个项目志愿实践服务,其中2个项目评为全省“十佳”志愿服务项目。2012年,全市在册红十字志愿者2.19万人,参与红十字服务志愿者超过5万人。2013年末,常州市红十字志愿服务队被市文明办评为“常州市雷锋广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七、博爱助学成效凸显
   20世纪50年代,常州市红十字青少年会员参加“除四害”、勤工俭学、资助贫困儿童等社会公益活动。80年代起,常州红十字青少年会员捐款捐物,救助灾民。90年代,常州市学校红十字会迅速铺开,从城区逐步扩展到乡镇小学。全市学校之间、师生之间互帮互助、扶危济困、敬老助残的良好风尚开始形成。1997年,全市68所大、中、小学校成立红十字会。1998年,成立常州市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在全省率先实现学校红十字会建会率100%,首次设立常州市特困学生红十字救助基金,先后为41名特困学生和18名教师发放救助金5万多元。2002年起,常州市学校红十字会各项工作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全市部分中小学校相继创立帮困基金、爱心基金、旷达基金、温馨苑,开展“爱心一元捐”活动,实施“身边的希望工程”,救助家境贫困和患重病学生,涌现出一批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优秀红十字青少年会员。
   2008年起,常州市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开启新的征程,青少年红十字活动纳进学校教育计划和管理工作,红十字青少年工作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载体,“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融入课本知识和道德教育之中,为开辟学校新的第二课堂,产生春风化雨的良效。2009年11月起,常州市红十字会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开展4站“红十字蓝天助学”活动,主要为外来工贫困子女和失聪学子提供公益服务,市红十字会共发放助学金和捐赠图书、书库、康复训练器材价值9万多元。2011年,在常州的12所高等院校全部成立学校红十字会。2012年,常州市属28所中学全部恢复建立学校红十字会。至2013年,全市有28所大、中、小学校命名表彰为江苏省红十字会示范学校,1所小学作为全省5校之一被省红十字会推荐为全国红十字模范学校候选学校。常州市学校红十字工作逐步实现组织化、规范化、常态化。
   八、人道传播拓展平台
   常州市红十字会从1962年起,开展“5·8”世界红十字日纪念活动,举办“红十字宣传周”。1993年《红十字会法》颁布之后,全市每年开展红十字法规宣传。1995年7月,市政府颁布《常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从此,常州各级红十字会以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为契机,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以《红十字会法》为主体的法规宣传活动。在中国红十字会成立80周年、100周年和江苏省红十字会成立50周年之际,常州市红十字会皆多角度、大规模地以纪念活动形式,宣传红十字法规,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2006年,制定出台《常州市红十字会2006~2010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2008年,红十字法规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部队、进机关,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常州市红十字会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红十字文化,尤以广播电视、文娱活动为载体,发挥多种舆论工具导向作用,并开展红十字理论研究,加大传播力度。1993年,创办《常州市红十字会工作简报》。1994年6月,金坛市红十字会在东南九省市第八次红十字会工作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跨入21世纪,尤其2007年之后,创新载体,拓展平台,红十字文化传播展示新的格局。全市红十字报刊订阅进学校、进社区、进医院、进志愿者队伍,实现全覆盖。2008年,市红十字会续编《红十字工作简报》,开通《常州市红十字会网站》,在中国·常州网开办网络专栏,开展百场电影进社区巡回放映活动。2010年,市红十字会创刊《常州红十字》,首次组建红十字宣传通讯员队伍,与苏州、无锡市红十字会创办红十字运动太湖论坛,编印《开拓、奋进、发展》纪念画册,展现全市红十字工作崭新面貌。全市一批论文(文章)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市红十字会先后获全省首届“博爱杯”新闻评选活动组织奖和江苏省红十字报刊宣传工作贡献奖、宣传与理论研究工作优秀奖。
   九、交流合作持续推进
   20世纪80年代初,常州市红十字会开始与外省、市交流互访。90年代起,进入对外交往频繁时期。至2012年,先后与江苏13个省辖市红十字会进行互访,向四川、陕西、湖南、江西、安徽、新疆等省、区资助援建,组团赴内蒙、广西、广东、甘肃、贵州、江西、山西、海南、深圳、重庆等省、市学习考察和参观交流。外省、市红十字会也多次组团到常州考察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常州市红十字会根据总会和省红十字会部署要求,开展台湾事务工作,为台胞转信寻亲,帮台属查找故旧。共为台胞寻找在常州地区亲友办理转信、寻人101件(人),为台属查找在台湾亲友办理转信61件(人),直面接待查找在台亲友的台属53人,使一些分离几十年骨肉亲人团聚。从90年代开始,市红十字会与台湾、香港互助互访。1998年,市红十字会首次派员随省红十字会考察团赴台。翌年,市红十字会首次捐款赈济遭受地震灾害的台胞。至2009年,市红十字会3次派员随省红十字会考察(代表)团或本会组团到台湾考察交流,4次向台湾台风灾区捐款430万元人民币,台湾地区曾两次派员到常州进行大陆感恩之旅。
   20世纪90年代以后,常州市红十字会扩大与国际红十字组织和外国红十字会的交流合作领域,出国学习借鉴先进公益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至2013年,随省红十字会代表(考察)团或本会组团,先后赴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瑞士、土耳其、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0多个国家和国际红十字会总部、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学习考察,并热情接待到访的美国国际援助公司友人。
   十、自身素质明显提升
   常州市红十字会注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加强自身思想、组织建设,提升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政策水平、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以此作为担当社会人道救助团体职责的先决条件和坚实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常州市红十字会每年在全市红十字会系统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评选红十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进各级红十字组织和全体红十字会专职人员的思想和作风建设。90年代,市红十字会制订定期政治学习制度,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在规定的时间集中学习时事政治、红十字法规和上级文件、指示,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政治思想素质。1993—1995年,常州地方红十字会有7人评为全国红十字工作先进个人,8人评为省级红十字工作先进个人。1996年起,市红十字会制订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分5个方面,17项具体标准,100分值,在辖县(市、区)红十字会自查自测基础上,逐一进行考核评估验收。对全市红十字会副秘书长以上专职干部,从政治思想品德、业务工作能力、工作敬业表现、完成工作实绩4个方面,以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档次进行自评互评,全面考核,最后由上级主管部门审定。从而促使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按照思想好、作风实、业务精、管理严的标准,严以律己,取长补短,在日常工作中坚持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热情接待,礼貌用语,服装整洁,敬业奉献,树立起常州红十字人的良好社会形象。1996年,市红十字会实施“三五O”民生工程,在全市范围设立50个红十字应急急救站,选择50名特困孤老免费就医,为民众办50件好事。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和中共   “十五大”召开,全市红十字系统举行万人大行动。翌年,市红十字会在全省目标管理考核评比中获优秀奖。
   跨入21世纪,尤其2008年之后,常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一直处于江苏红十字系统第一方阵,多项会务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2001年11月,市红十字会首次制定《人事管理制度》,强化和规范机关内部人事管理工作。2004年10月25日,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孙育林赴京参加中国红十字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2005年3月,制定《常州市红十字会党支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2007年,市机构编制委员会首次印发《市红十字会机关职能、内设机构、人员编制“三定”方案》。市红十字会被省红十字会评为目标管理考核二等奖。2008年,市红十字会获省综合考评一等奖、工作创新奖,并评为全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时任江苏省省长、现任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亲自为常州市红十字会颁发荣誉奖牌。常务副会长俞坚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马绿萍、钱跃生、陆鸿飞、徐红评为全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2009年,常州市地方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全面理顺,此项工作走在江苏省辖市前列。是年,出台《中共常州市红十字会党组议事决策规则》。当年,先后派出市、区红十字会44名专职干部,参加总会和省红十字会举办的12个培训班,并派员在市级10个培训班参训,使政治水平、法律意识和业务能力大为提升。全市红十字系统有24人获得总会颁发的“中国红十字会工作者荣誉证章”,其中,金质章2人,银质章10人,铜质章12人。年末,常州市红十字会再获全省红十字工作目标管理综合考评一等奖。在辖市、区红十字会和市属团体会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测评中,对常州市红十字会满意度首次达100%。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俞坚选为全省红十字会系统28名代表之一,出席当年10月27—29日在京召开的中国红十字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2010年12月,常州市红十字会制定《常州市红十字事业2011—2015年发展规划》,经市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付诸实施。在全省2010年度考评工作会议上,市红十字会分别获综合工作优秀奖和参与省运会、服务省运会突出贡献奖、工作创新奖。在年终市级机关31个党群部门目标管理考核中,市红十字会综合得分名列第9位。是年,全市红十字会系统评选红十字工作先进集体20个,先进个人20名,优秀会员20名,优秀志愿者20名,21个企事业单位获红十字人道博爱奖。2011年3月22日,在全省红十字工作会议上,常州市红十字会连获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奖、工作创新奖、突出贡献奖。是年,市红十字会增补为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和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组织单位。12月15日,在江苏省红十字会八届四次理事会议上,常州市红十字会获组织建设优秀奖、宣传与理论研究工作优秀奖,常务副会长俞坚增补为省红十字会理事。市红十字会社会救助工作作为困难群体关爱工程,首次列入市政府60项重点工程;红十字综合工作,首次纳入全市重点目标管理考核体系。2012年8月,市委决定俞坚任中共常州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在全省地级市红十字会第一个以正处职配备专职副会长。是年,市红十字会核定机关编制13名,其中行政3名,事业10名,在岗专职人员18人。至此,市红十字会的机构格局、人员编制、组织规模、工作业绩等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2013年初,市红十字会切实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从8个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并认真执行。9月,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俞坚作为9名代表之一,出席总会在苏州召开的红十字理论研究座谈会,并作特约发言。年末,市红十字会评为2009-2013年度江苏省红十字会系统先进集体、常州市创建文明单位工作先进单位。至2013年,常州市红十字会系统共获县级以上集体荣誉139项,评为县级以上先进(荣誉)者168名。
   2014年,是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10周年,江苏省红十字会成立58周年,又是常州红十字会百年华诞。值此喜庆之年,及至“十二五”规划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段,常州市红十字事业已进入继往开来、再启征程的战略机遇期。我们深信,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江苏省红十字会精心指导下,常州市红十字会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两办《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必将引领全市红十字工作者、志愿者和爱心人士,激发正能量,主动融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大潮,创新人道主义体制机制,搭建社会各界人道平台,砥砺奋进,再创辉煌,为民众福祉作出更大贡献,合力开创红十字事业新局面,让红十字旗帜在常州的蓝天高高飘扬!
 
 
做好档案工作提升红十字会公信力的思考
刘迁  刘晓晓
 
   “郭美美事件”引发了红十字会信任危机,造成红十字会公信力下降。当前,提升红十字会公信刻不容缓。提升公信力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做好档案工作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提升红十字会公信力,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档案资源建设、转变档案服务观念。
一、红十字会需要提升公信力
   作为我国最大的慈善公益组织——中国红十字会,其形象本该与“人道”、“博爱”等词划上等号,但目前却陷入了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之中,如今提及红十字会,民众首先想起的并不全是“救死扶伤”、“人道主义”,而是一连串的负面新闻。从2008年汶川地震的“天价帐篷”、到2011年上海卢湾区红会的“万元餐”、“天价采购”事件,中国红十字会便一直饱受争议与质疑。而2011年6月“郭美美事件”的发生,则将中国红十字会再次推上了舆论的浪尖,民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也一度降至“冰点”。虽然红十字会多次发布官方声明辟谣,但是其一系列的负面新闻已经在民众与红十字会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信任鸿沟。而“郭美美事件”发生后,社会捐款以及慈善组织捐赠数额的锐减也印证了这一点。根据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中所统计的数据来看,2012年红十字会接收社会捐赠约21.88亿元,与2011年相比下降了23.88%。
   “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虽已过去两年,但其负面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时间便在微博上呼吁大家为灾区捐款,但得到的竟是无数“滚”字的回应。据统计,芦山地震发生后的十一个小时内,中国红十字会收到的捐款数额为14.28万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民间公益组织壹基金却在这短短的十一小时间收到了2240万元善款。该数据的差异再次表面民众对慈善官方代言人——中国红十字会的认可与信任下降。据焦子宇与董小玉所著《慈善机构如何利用危机重塑公信力——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一文中的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13年4月29日“仅在谷歌输入‘慈善丑闻’,就有183万条结果;输入‘慈善危机’,有947万条结果;输入‘中国慈善系统丑闻’,得到了190万条结果;而输入‘红十字会+郭美美’,则能得到1.4万多结果。”[①]一系列数据告诉我们,当前红十字会需要提高公信力。
二、做好档案工作有助于红十字会提升公信力
   导致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无疑是缺乏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公信力建设的最基本环节,信息不公开,公信力就成为“无源之水”。长久的信息不公开,势必会造成公众对红十字会工作的不理解与不信任,其执行力和权威性受到质疑,便不足为怪。“郭美美事件”就是如此,正是因为没有充分的信息与合理的解释,各种“版本”满天飞,结果就是红十字会的公信力逐渐损耗。
  那么如何做到信息公开呢?笔者认为,重要一点就是做好档案工作。红十字会档案是红十字会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具有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红十字会档案的凭证价值是它不同于其他资料的最基本的特点,因为红十字会档案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记录,可以成为查证处理红会管理运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依据。红十字会档案的情报价值表现在其作为历史活动真实的记录可以给人们系统而广泛的情报信息。集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与一体的红十字会档案能真实地反映其活动过程的记录,如果红十字会能管理好自己的档案并做好开放利用工作,必将让社会公众更加了解真实的红十字会,那么很多谣言也就“不攻自破”,红十字会的公信力也将得到大大提升。2013年上半年四川芦山地震后24小时之内,国内近40家企业捐款就超过1.4亿元,此次募捐更多地投向了民间慈善机构,红十字会只收到为14万余元的捐款(截止2013年4月20日晚),而壹基金达到了2240万元,为红会的160余倍,显然“郭美美事件”后红会的信任危机仍然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红十字会能做好档案的开放利用工作,让民众通过相关数据资料了解红十字会的真实状况,那么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必将有质的突破。
   需要指出的是,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放利用工作,能有效提升红十字会公信力,而红十字会公信力的提升,又能进一步保障档案信息资源作用的实现,实现良性循环。原因在于:其一,红十字会公信力的提升必然导致更多的人考察档案,公众查考档案的过程有助于档案工作者更好的工作,从而有助于档案资源的优化与配置。其二,红十字会公信力的提升导致更多的人关注档案,提高了公众的档案利用意识,客观上会推动档案工作更好的开展。
红十字会档案信息资源与其公信力是互为促进的关系,我们要用统一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把两者放在一起来思考,可以说,不做好自身档案资源的管理利用工作,红十字会的公信力会受到较大质疑;反之,红十字会公信力的改善或恶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档案资源的管理利用。
三、做好档案工作提升红十字会公信力的几点建议
   正因为档案工作在红十字会公信力提升方面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必须要优化红十字会档案工作。基于目前红十字会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部门的经验,根据自己的思考,笔者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其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红十字会档案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强化档案管理制度。笔者在我国各级各地红会网站上做了初步调研,发现仅有江西省红十字会、扎赉特旗红十字会等少数地方红会公开了自身的档案管理制度,而其他很多地区没有公开档案制度。而对已有的红会档案管理制度查阅,笔者发现其制度也存在指导性不强、内容过于宽泛等问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国红十字会应该统筹制定红会档案制度,各地方红十字会可在其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本地的管理制度,保障档案管理工作趋向制度化与规范化。
   其二,完善档案资源建设。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是档案资料的可管理与可利用。为此首先要加强红会档案收集工作,将红会活动开展中形成的数据材料等具有保存价值的真实记录收集入室,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扩大收集范围,主动向社会、公众征集有价值的红会档案,以丰富档案馆藏,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自身档案的特色,根据社会公众的档案需求,做好档案编研工作,确保公民有档可查,有档可信。
身处信息时代,红十字会档案资源建设也要顺应时代趋势,朝信息网络化、资源共享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抓好档案信息化工作的软硬件建设,配套计算机设备,做好档案数字化工作,创建档案数据库;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整合档案中各类网络信息资源,纵向挖掘和横向开发红十字会档案信息资源,突出红十字会特色,建立国家或地区红十字会的档案资源体系,打造红十字会档案文化品牌。
   其三,转变档案服务观念。由于历史原因,红十字会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层次不齐,服务观念陈旧,档案意识淡薄,严重影响了红十字会的档案管理工作。为此,笔者认为:首先,红十字会档案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档案意识,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红十字会可结合“郭美美事件”引发红十字会危机后档案应该发挥的作用等具体事例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其次,红十字会档案管理人员也要提高综合素质,包括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等,让档案管理更专业、档案服务更热心,档案利用更有效。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①] 焦子宇、董小玉:《慈善机构如何利用危机重塑公信力——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新闻爱好者》 2013年第6期。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调研报告
“两论一动与红十字事业发展”座谈会专栏..
理论园地
观察思考
历史研究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