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两论一动与红十字事业发展”座谈会专栏 << 目录 | 理论园地 >> 
 发布日期:2014-6-30 10:58:44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编者按:为加强红十字工作交流与理论研讨,推动红十字事业创新发展,2014年5月15日,由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共同主办,上海市红十字会协办,上海市嘉定区红十字会(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嘉定研究基地)承办的“‘两论一动’与红十字事业发展座谈会”在嘉定举行。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上海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马强、副会长张钢,嘉定区委副书记周金林,嘉定区副区长、红十字会会长李原,嘉定区政协副主席章宇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社长吴苾雯,副社长吕进福,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池子华,嘉定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张丽萍,副会长汪丽萍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业界、学界代表80余人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吴苾雯主持,池子华做总结报告。
   2013年7月2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在中国红十字会九届五次常务理事会上提出,要“突出抓好‘两论一动’”。2014年1月19日,在九届五次理事会上,华会长再次强调抓好“两论一动”,并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两论”,即舆论和理论,就是进一步增强阵地意识,抓好舆论宣传;进一步抓好理论研究工作,为红十字会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一动”,即行动,就是以服务困难群众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
   座谈会上,各地红十字同仁、专家围绕“‘两论一动’与红十字事业发展”这一主题分别以《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再论红十字会职能的科学定位与有效履行》、《行动是最好的“品牌”》、《理论研究:从“心动”到“行动”》等展开广泛交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两论一动”与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实践探索和重要意义。
   会上,还举行了《嘉定红十字历史编年实录(1918―2013)》首发仪式,马强、章宇慧分别为街镇红十字会代表、志愿者代表授书。该书分上、下两卷,张丽萍主编,作为“红十字文化丛书”(池子华教授总主编)之一种,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展示了90年来红十字精神在嘉定薪火相传的历程。
   郭长江副会长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本次座谈会是在全国各地红十字会深入贯彻落实华会长“两论一动”重要指示的背景下召开的,很及时,很重要。参加座谈者畅所欲言,不乏真知灼见,对继续推动红十字理论研究、舆论应对及其他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特别是这种学界与业界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问题的方式,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工作开了一个好头。他希望各地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对“两论一动”重要意义的认识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本次座谈会的举行,进一步加强了红十字工作的交流,对推进红十字理论研究、加快红十字事业创新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刊开辟专栏,刊发部分论文,以飨读者。
 
“两论一动”推进志愿服务团队建设
瞿大我
 
   志愿服务是红十字运动七项基本原则之一。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弘扬红十字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是加强新形势下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志愿者团体是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上海市嘉定区红十字会践行“两论一动”,不断推进红十字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着重抓了以下三点:
   一、舆论先导,培育志愿服务文化,保持红十字志愿服务团队的品牌效应
   品牌来自文化的自觉自信,红十字志愿服务品牌要凸显红十字特色,靠红十字文化来引领。品牌创建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因此,坚持广泛传播红十字文化是红十字志愿服务打造品牌的根本。一是发挥新闻媒体主渠道作用,营造有利于红十字品牌形象与品牌效应形成的舆论文化环境。嘉定区红会连续4年走进区广播电台直播室,通过“民生热线”直接与市民对话,介绍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和团队活动情况;连续3年在《嘉定报》上安排“三献”工作宣传专版;还通过市、区红十字会网站,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二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结合时代条件,深入挖掘,进行创作转化,赋予红十字志愿服务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嘉定区创作了全国首支遗体捐献志愿者之歌——《生命之歌》;根据本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事迹拍摄了电视专题片《生命的华彩》,创作表演了情景剧《大爱无疆》,还将此剧摄制成了微电影等;汇编了征文集《爱的传递》和《一瓣沁香》等,将红十字系统内的先进典型、先进理念和爱心情感通过文艺作品向社会、向群众传递,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感染作用,使全社会在情感共鸣中获得启迪,受到教益。三是不断开辟红十字文化传播阵地,搭建联系群众与沟通百姓的桥梁。坚持办好一份报纸(从《春蚕之家》小报到改版为《嘉定红十字》报,已编发22期);建立区红十字文艺宣传队和红十字宣讲团,深入基层进行巡回宣传和巡回演出,广泛宣传优秀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市民见贤思齐,争做红十字精神的践行者。
   二、行动主导,深化志愿服务内涵,保持红十字志愿服务团队的生机活力
   志愿服务重在行动,贵在坚持,尤其是红十字志愿服务团队围绕着扶危济困、应急救援,面对着空巢老人、因病因灾致贫的弱势群体而开展的那些最接地气的服务活动是志愿服务赢得群众认同、获得持久生命力的源泉。一是骨干引领,建立共同愿景。充分发挥红十字志愿服务团队中“领军人物”的引领和凝聚作用,在组织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让组织的理念成为志愿者的信念,将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整合在一起,形成内聚力与忠诚度,让志愿者与团队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接近,实现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二是整合资源,开展各项活动。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开展活动,激发组织活力。为了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开展活动尽量做到“有机结合”:如与红十字会普法宣传结合,与重大纪念日和节庆活动结合,与市、区开展的志愿活动结合,与地区相关部门、社区开展的活动结合等,确保活动持续不断、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效果明显。三是彰显人道,联系服务群众。以志愿者骨干队伍为基础形成组织网络,充分发挥骨干队伍的示范和协调作用,各志愿服务团队坚持向服务对象进行全覆盖、全方位的沟通联系,对特殊对象给予特殊照顾。如嘉定区红十字会“助学成才”项目志愿服务队,由几十位退休教师为主要成员,对受助学生、学校班主任、学生家长、资助单位、资助人等开展全方位的联系沟通,对受助学生从学习、生活、思想各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使受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得到社会各方的普遍认同。
   三、理论指导,创新志愿服务制度,保持红十字志愿服务团队的发展基础
   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往往都是专业性、社会性、系统性较强的项目。目前,从整体上看,志愿服务还处在初始阶段,活动开展还不够经常、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服务水平还不够高等问题均不同程度地在一些团队中存在。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红十字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制度化。一是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随着志愿服务工作力度逐渐加大,志愿服务工作的成本也开始增加,志愿服务的基本保障受到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困扰。因此,可选择争取政府投入、爱心企业及个人捐赠等渠道予以解决。如嘉定区“春蚕之家”联谊会在筹备阶段即由上海嘉定曹王禅寺出资50万元人民币,设立了“嘉定区遗体捐献基金”,为联谊会的活动提供了经费保障。二是建立健全规范管理机制。各级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后,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虽然得到加强,但由于目前对志愿者的管理措施标准还不够统一,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缺乏控制力、协调力。所以,亟需从管理制度建设入手,制定红十字志愿服务团队的各项工作制度,细化流程,规范操作。三是建立健全志愿者激励回馈机制。激励机制是维系志愿者服务行为的外在动力。虽然红十字志愿者的行为不追求回报,但作为志愿者所属组织的红十字会如果能及时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将成为志愿服务有序、有效开展的精神动力。嘉定区红十字会经过近几年努力,已形成区、镇和团队三个层面和目标激励、参与激励与荣誉激励三种类型的激励机制;还把社会资源引入志愿服务领域,扩大红十字志愿者的社会回馈覆盖面,如对全区60岁以上遗体捐献志愿者进行免费体检等,形成回馈制度,促使各个志愿服务队的凝聚力和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不断增强。
(作者系上海市嘉定区红十字会志愿者)
 
 
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
——再论红十字会职能的科学定位与有效履行
孟纬鸿
 
   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后,与之相对应的“硬实力”,由此衍生出的“巧实力”相继得到学界的关注研究和业界的追捧运用。本文试图从红十字会硬实力、软实力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入手,以“两论一动”的理念思路为指导,进一步探讨红十字会职能的定位问题,旨在通过剖析核心业务的构成,探寻运行路径的优化,推动新形势下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巧实力建构。
   一、硬实力与红十字会核心业务
   所谓硬实力,通俗地讲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是可感知、可量化的物态要素,它是各种实力的基础,属于支配性的实力。那么,红十字会的硬实力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第十二条明确了红十字会的七项职责,这其中开展救灾的准备工作;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对伤病人员和其他受害者进行救助;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推动无偿献血;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可量化的部分,无疑是红十字会硬实力的范畴,也符合当时的实际。此后,红十字会一直努力将职能范围扩展到人道主义救助的更多方面,并陆续承担了一些新的工作任务,如国务院批准的捐献造血干细胞工作,有关部门委托的人体器官捐献的相关工作。目前通常把这些职能表述为“三救”、“三献”,并自我定位为“核心业务”。
   应该说,职能拓展的初衷和愿望是值得肯定的,但从硬实力与核心业务的内涵去审视“三救”、“三献”工作,我们也不难发现红十字会职能定位和职能运行,特别是核心业务界定上的偏差。一是硬实力认知上的片面。存在重硬轻软、重募集轻监管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自以为规模扩张、地盘扩大、筹资总额增加就是硬实力,以官员追求GDP政绩的思维去履行人道职责,且有些争取来的工作并不具备匹配的履职能力和相应保障;对“硬实力”运行偏差带来的负效应,即对软实力的损害更是估计不足;红十字文化软实力建设尚未纳入“核心”职能。二是核心业务界定上的错位。在“三救”中,作为传统业务的群众性初级救护培训并没有做出应有的影响力;备灾救灾方面,赈济职能履行较好,现场救援能力则相对较弱;在慈善救助职能上的外延扩张,也没有带来应有的正效应。在“三献”中,只有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有国家授权,具备履职条件,可称得上核心业务;而在无偿献血、人体器官捐献上,仅仅是宣传,亦或表彰、缅怀等辅助工作,更不具备法制保障和人财物等履职的基础条件,似乎进不了“核心”业务,或者说还需要下很大力气创造条件才可能做成核心业务。三是组织角色定位上的游移。作为党和政府人道工作领域助手的红十字会,在某些时候或某些工作上的角色定位却显得游移不定,有时充当行业管理部门,有时像个基金会,有时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的慈善组织,甚至错把“助手”当“主角”,自作多情地做一些力所不能及或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角色错位制约了职能履行的效果,表现为独特职能缺乏特色,传统职能缺乏影响,救助职能缺乏品牌。特别是在平时筹资中的同质化竞争,对人道与慈善组织形象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讨论表明,红十字会的核心业务无疑应涵盖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范畴。但到底哪些职能可以成为真正的核心业务,值得我们深研细究。笔者认为,“三救”、“三献”硬实力中可以打造成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和红十字文化软实力中能够支撑硬形象的部分才是核心业务的有机构成。红十字会一定要按照党政支持、百姓需要、红会所能、内外并重的原则找准自身定位,依法履行国际国内双重职责,突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健康的关怀,体现战时救护、灾时救援、平时救急的理念。要认清自己在政府人道主义工作领域的“助手”身份,在政府不宜出面的工作,如人道行动的社会动员中发挥作用;在政府公共保障政策难以覆盖的部位,做“拾遗补阙”工作;在政府不便出面的工作,如国际人道援助、民间外交、台港澳事务等敏感部位发挥作用;在倡导社会文明、引领公民责任上发挥作用。只有准确界定和切实履行“核心业务”,才能有效提升红十字会的核心竞争力。
   二、软实力与红十字文化传播
   软实力也是一种能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以强迫或收买为手段来达到目的的无形力量,诸如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体制制度、发展模式、意识形态等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一个国家的强盛要靠软实力打造,一个组织的战斗力要靠软实力保证,红十字运动的普及更需要靠软实力推动。当前,软实力的打造对红十字会这样的社会团体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红十字会软实力的核心就是具有鲜明红十字特色的文化,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独特理念。人道理念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表现为一种站在公正、中立、独立立场上的普世价值观,它是红十字运动产生的独特的人文基础,深深扎根在全世界各种文化类型之中,这种独特的精神理念,成为红十字运动遍及全世界的源头活水。
   二是精神引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是红十字文化的根基,表现为对所有人,特别是最易受损害或陷入困境的人深切同情、关心、爱护的博大胸怀,在人道、博爱情操下出于内心自愿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而无私付出的高尚行为。人道主义宗旨、博爱与奉献精神,体现人类互爱互助的全球共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莫雷尔时强调,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活动。
   三是法律制度。亨利·杜南先生在150年前的天才构想和伟大实践,把人道主义从伦理学范畴引伸到法学范畴,国际人道法、七项基本原则成为全世界红十字运动的行为准则。在我国,红十字会法、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红十字会章程的颁布实施,以及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等工作规范的建立完善,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四是标志品牌。“红十字”是全球公认的人道主义标志,也是红十字运动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的表征,其保护性和标明性用途凸显了红十字运动神圣不可侵犯的人道形象,红十字的品牌价值深入人心,有红十字会的地方就有爱和希望。
   五是理论指导。红十字理论研究无疑是红十字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国际国内红十字运动的历史与人物、理念与实践的研究,对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体制、机制、法制的研究,对各地人道行动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实现“红十字文化中国化”,逐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理论体系,这对于引领全社会人道行动,打造红十字会软实力意义深远。
   六是从业形象。红十字人的道德修养、奉献精神和行为规范也是软实力的有机构成。这种素养表现为对最易受损害群体同情与怜悯的内心柔软;表现在帮助他人时,心怀仁慈,呵护备至;表现在行为上发自内心,不图回报;表现在对受助人精神和人格上的尊重,且总能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思考问题,维护和遵从人道,等等。
   七是社会公信力。这是红十字会软实力的一个综合指标,既包括理念、精神、法制、管理等无形力量,更有硬实力运行效果的社会判断,即具体人道行动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力。
   所有这些都是红十字会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这种软实力不仅是红十字文化的优势所在,也是当今社会的最稀缺资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机构成的红十字文化软实力同样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她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要素,可以镌刻于人们的脑海里,铭记在人们的心灵中,甚至蛰伏在人类的集体记忆深处,影响着个人、群体、国家乃至人类的人道行为。打造红十字会软实力,建设先进红十字文化,对红十字事业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三、巧实力与“两论一动”的深刻内涵
   巧实力是综合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来实现系统目标的一种能力。如何合理配置硬实力与软实力,着力打造红十字会的巧实力,必须首先厘清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相互关系。硬实力、软实力两者都是以影响他人行为来达到自身目的的能力,但有时相互加强、有时相互干扰;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一定条件下,硬实力与软实力可以相互转化;硬实力的不当运用,会产生负效应,损害软实力,而强盛的软实力,恰恰是一种硬形象;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构成比例又是动态的,需因时因势而变,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两者是一种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整合兼顾的巧实力思想虽然是舶来的,其实早在2500年前就为中华文化所认识。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易传·说卦》中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文子·道原》中说:“欲刚者则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柔即刚,积弱即强。”这些都是刚柔相济、软硬兼施的巧实力思想的源头。但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并上升为管理学科,且成功运用于社会实践,显然我们还不及美国学者和政治家。
   近年来,由于“网络事件”的误伤,红十字会的软实力受到极大的损害,并进而削弱了硬实力的发挥,在这个特定时期,提升红十字软实力的份额,比打造硬实力显得更为迫切。如何科学配置、综合运用硬软两种实力,构建新形势下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巧实力,“两论一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路径,提供了方法。“两论”将红十字会软实力的打造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抓舆论,在于改善红十字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抓理论,加强红十字理论研究,有利于更加科学地界定红十字会的核心业务,加强对人道行动的理论指导;“一动”作为人道行动的硬实力,只有在“两论”的指引下,才更加有效有力有作为,进而以行动力提升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以软实力展示硬形象。以“两论”和“一动”的科学配置构建起红十字会的巧实力,这正是“两论一动”深刻的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红十字会的特质就在于她的人道价值、国际影响和承担本国政府“为难”之事的助手身份,这也是其它组织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因此,我们在界定和履行红十字会职能时,一定要以“两论一动”为指引,既注重硬实力的打造,又在意软实力的提升,既需要兼顾施用、适时运用两种实力,又需要让二者都具备坚固的基础和真正的实力,这样才能有效地使用和发挥好巧实力,产生1+1>2的效果,从而走出一条科学化、特色化、个性化的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巧实力之路。
(作者系江苏南通市红十字会秘书长)
 
 
准确定位 明确职责 合理分工
——关于优化上下级红十字会关系的探讨
胡晓强
 
   华建敏会长从我国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历史的高度,精辟的提出了当前各级红十字会要着力“两论一动”的重要论述,这不仅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更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舆论是行动的先导,行动则是理论成果和舆论成效的体现,也是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拟就理顺上下级红十字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一粗浅探讨,力求在理论认知上厘清关系,进而在实际行动中上下协调,相互联动,更好行动。
   一、上下级红十字会关系现状堪忧
   按照国际红十字运动7项基本原则中“统一”的要求,任何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因而在我国就只有一个“中国红十字会”,也就有了我们常挂嘴边的“全国红会是一家”之说。但,这并不等于说就没有上下级之分、没有职责分工之别。
   近来,在与一些关心红十字事业的社会人士和潜心红十字工作的业内同行交谈中,不少人都觉得,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的“组织”和“职责”以及《中国红十字会章程》中的“职责与权利”和“组织机构”,都仅规定了红十字会的一般职责和义务,过于宽泛,让人无所适从,以致在我们红十字会系统内,存在上下不分的乱象。一是定位不清。上下级红十字会之间的关系,到底是领导被领导关系,还是指导被指导关系,目前尚无依据可循,处于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上级难堪,下级盲从,上下级都尴尬的状况;二是权责不分。各级红十字会具体应管什么、能管什么,分别有什么权利,比如分别能审批到哪一级红十字组织的建立、哪一层红十字机构的冠名、哪一种项目的开展、哪一类活动的兴办等,都没条文可依;三是任务不明。由于定位不清、权责不分,带来各级红十字会的任务不明,哪级红十字会具体该做什么、可做什么,没章法可遵,让人摸不着头脑,理不清头绪。
   二、上下级红十字会关系问题凸显
   上下级红十字会之间定位不清、权责不分、任务不明所衍生出来的种种弊端已逐渐显现。尤其是在近年红十字会所遭遇的一系列舆论风波中,更是暴露无遗。其带来的主要弊端:一是功能紊乱。上下级红十字会之间没有明确定位,相互不知身在何处、舞台在何方,自然不懂应扮何种角色、上演哪一出剧目。于是乎,上下级红十字会之间角色倒置、各自功能难以体现在所难免。如有的省级红十字会越俎代庖,包办应急救护员培训、包办直到村、社区、小学红十字会建立的审批,甚至“一竿子插到底”,直接与社区之类的冠名开展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活动。更有甚至,有的省级红十字会还与所在地的市级红十字会争抢培训资源、募捐市场、宣传媒介等等。而有的市、县级红十字会竟也去给省、市级机构冠名,甚至去组织开展一些跨区域的全省性乃至全国性的活动等;二是作用难显。任务不明,直接影响着上下级红十字会各自作用的发挥,上级大包大揽,势必造成下级无所事事;下级好大喜功,无疑会给上级添乱,不利全局工作开展;三是形象受损。上下级红十字会之间功能紊乱、作用难显的直接后果,就是损害红十字会的整体形象。也就是说,作为上级红十字会有的是该管的没去管,管了也没管好,不该做的做了又做不好;下级红十字会有的则是应做的没得做了,不应做的去做了也做不好。如此种种,怎一个“乱”字了得。这样,不仅容易造成内耗,既不利上级功能体现,又妨碍下级作用发挥,更重要的是社会观感不好,影响红十字会整体形象和社会信誉。
   三、上下级红十字会关系厘清必要
   历史的机遇,现实的要求,社会的期待,正聚焦于红十字和红十字人。因此,厘清上下级红十字会之间关系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我们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强化“重责有为”理念、弘扬“马上就办”作风、倡导“钉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和韧劲,明晰权责,明确分工,进而各负其责,各履其职,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工作。
   首先,要准确定位。关于上下级红十字会的定位问题,虽然《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第二部分第(四)款提出了“加大上级红十字会对下级红十字会的财务监督、业务指导、工作监督力度,下级红十字会主要专职负责人的任免提名要听取上一级红十字会的意见”的要求,但这不够明确,也没有钢性,不好操作和执行。参照《工会法》等有关法规,建议在《红十字会法》修订时,增加以下内容:
   “上级红十字会组织领导下级红十字会组织”、“下级红十字会组织的建立,必须报上一级红十字会批准”、“上级红十字会可以派员帮助指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组建红十字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下级红十字会主要专职负责人的任免,应当征得上一级红十字会的同意”等。这样,明确上级红十字会在组织建设和重要人事上的主导权,自然业务工作就好指导了。
   其次,要明确职责。作为国家红十字会,主要抓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出台、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工作方向的引领、舆论导向的把握、资源配置的调控、典型示范的培植和经验的推广、全国性红十字会组织和冠名机构的审批等。如总会,主要就是要协调如《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红十字会法》的修订、“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服务进社区”、“博爱送万家”、“红十字急救掌上学堂”、“博爱家园”和“天使计划”等品牌的创立和推广,以及红十字救援国家队的组建、国际救援和民间外交国际形象的展现等。通俗的说,就是议大政管大局办大事,为基层红十字会出政策把方向。这方面,总会已做出了努力,也见到了成效。
   作为省一级红十字会,则是要根据总会的大政方针政策,协调出台符合当地实际,基层能操作的实施办法,策划组织具有地方特色、基层可实施的项目,包括全省性红十字会组织和冠名机构的审批,全省性工作的部署和指导等也就是承上启下,既对总会负责,又为基层红十字会说话办事。而没必要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省级应在教材统一、师资培训、证号编排等环节上下功夫。又如,“博爱送万家”活动,省级负责编制计划、分配任务、下拨款物、收集汇总材料等即可,大可不必自己采购、自己派发。因为,全省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省红会本级力量又有限,倘若大包大揽就极易闹下“他要大米你送面条”、“他需网箱你给棉被”之类的乌龙,重蹈“XX小站进社区”、“捐赠万辆无动力车”等给人留下口实的覆辙。因此,上级红会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该管的管到位,该放的放彻底。
   作为市、县级层面的红十字会,则应发挥紧接地气、贴近群众、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运行机制灵活机动、体系开放、便捷高效等优势,协助上级红会解决一些延伸不到和无法顾及而百姓又期待的差异性、边缘性问题,把总会和省级红会的部署和要求具体化,并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灵活安排,精准细实,切实起到“轻骑兵”迅速高效和“人道助手”拾遗补缺的作用。具体就是要走村入户、进社区进企业,与工作对象面对面,做自己有能力做的事,创自己有特色的品牌项目。如广东中山的“慈善万人行”、江苏苏州的“善字系列救助计划”、山东青岛的“微尘”、福建福州的“救助一个病患、解放一个家庭、影响一群弱势”活动,以及许多县(市)、区的“救护站点亮景区 ”等等,就有效的放大了总会“博爱送万家”、“博爱家园”、“救在身边”等总品牌在基层的效应,既发挥了基层红会潜能,让所在地百姓得到了实惠,造福了一方弱势群体,又能为上级红会品牌增光添彩,提升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
第三,要合理分工。借鉴国外同行和国内其它系统做法,我们暂且把省级以上红十字会作为“上层”,把市、县级红十字会称为“基层”。上层和基层的工作权责和任务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
   上层:做大做强做优。一是做大人道事业。要根据国务院《意见》对中国红十字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基本定位,即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得力助手、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坚持高站位、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把中国红十字会打造成为“中国最具有社会公信力、最具有影响力、最具救助实力的人道组织”;二是做强组织队伍。按国务院《意见》要求,继续推进红十字会的组织机构建设,协调相关部委,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各级红十字会实现机构独立,人、财、物独立,并大力发展各级各类红十字会组织和按专业、分领域的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同时,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红十字工作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素质和敬业奉献、清正廉洁的红十字工作人员队伍”;三是做优品牌项目。进一步优化国务院《意见》要求的应急救援体系和中华骨髓库建设、应急救护培训,以及“红十字博爱送万家”、“红十字博爱家园”、“红十字天使计划”、“红十字大病医疗救助”等品牌项目,持续推进项目落地、品牌接轨,不断增强品牌项目的集聚效应,使之成为“凝聚人道心、共聚中国梦”的平台和纽带,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的一张张名片、一面面旗帜。
   基层:做细做活做精,一是做细“三救、三献”规定动作。“三救、三献”核心业务工作,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一点差错、一时疏忽,都有可能会危及群众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因此,我们必须把核心业务工作,结合实际,具体细化到点对点、人对人,并使之常态化,常抓不懈,细水长流;二是做活特色自选动作。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推陈出新,充分发挥在一线、接地气,与群众联系更直接、掌握情况更具体、关系更紧密的优势,凸显“船小好调头”的功能,因地制宜,因事而动,相机而行,定期不定期开展一些或大或小,或长期或短期,群众能受益、得实惠、愿参与、好运作,灵活多样,个性化鲜明、地方色彩浓厚的各种活动;三是做精亮点项目。不贪大求全,不好高骛远,要以我们“人道为民”的工作出发点来确定着力点,根据社会热点来选准切入点,按照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来选准项目,精确运作,使亮点项目精准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形成有成效、叫得响、能持续、受欢迎的自主品牌,进而达到“一花引来百花开”的“蝴蝶效应”。
   总而言之,全国红会上下联动,上层切实抓大放小,基层自觉精细务实,上层为基层鼓劲打气,基层为上层落实兜底,互为补充,互为因果,就一定能够作为更扎实,行动更有效,从而推动事业新发展,展示红会新形象。
(作者系福州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行动是最好的“品牌”
丁超英
 
   行动是理论的延伸和实践,是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浦东新区红十字会以行动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推动红十字基层组织科学发展。
   一、理念驱动,用行动夯实基础
   基层红十字会往往面临工作人员少、流动性大、业务不熟练等问题。浦东新区红十字会注重“顶层设计”,提出了“创新团体管理模式,进一步夯实‘条块结合、全面覆盖、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红十字组织体系”行动目标。通过做大做强基层红十字组织,加快平台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夯实基层组织建设。
   截至2013年10月底,新区红十字会共有基层组织286个,覆盖所辖36个街道(镇)、7家冠名红十字医疗机构以及243家公立学校,有会员555123名。建有居村红十字会小组1161个,社区红十字服务站990个,博爱社区131个。
   二、管理驱动,用行动突破瓶颈
   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发现,现存的基层组织状况与浦东开发开放大格局仍有不相符之处,与政府职能部门等相比体制机制存在着差距。
通过对辖区36个街道(镇)的走访、座谈、数据采集等一系列调研,区红十字会探索出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创建了“区红十字活动基地——街镇红十字服务总站——社区红十字服务站”三级工作平台模式,全面创新的街镇红十字服务总站管理模式为区红十字会实践“两论一动”提供了行动的舞台。
保基本、广覆盖,给社区居民身边安个“家”。孤、老、病、残等弱势群体成为了红十字会发挥政府人道领域助手作用中关注的焦点。开辟专业的、标准化操作的红十字服务站,是帮助困难群众、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也是基层红十字组织施展身手的重要舞台。区红十字会自2012年起,启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已基本实现两个“全覆盖”:全区36个街镇将全部建有红十字服务总站、1161个居村社区全面建成红十字服务站,把红十字关爱延伸到社区的每个角落。
   抓硬件、定职能,推行街镇红十字服务总站“标准化”。浦东新区街镇红十字服务总站实行“标准化”建设。在硬件建设上,突出体现在五个方面:地理位置便利、标志标识醒目、功能布局合理、设施设备齐全、环境独具特色。在工作标准上,融合红十字会核心服务职能,既能承担起基层红十字组织的“规定动作”,又根据各街镇实际,因地制宜,发挥各基层红十字组织的“自选动作”。在人员管理上,区红十字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岗位形式,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红十字会工作者队伍,使得服务总站在“区级审批、街镇招聘、双重管理”的新型运作模式下良性运转。
   讲效率、求科学,建立基层红十字组织信息化平台。为减轻基层红十字组织的信息统计工作量,降低手工操作中的错误率,新区红十字会通过软件设计、采集数据、平台操作,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科学、便利、动态、准确的基层红十字组织信息库,街镇、学校、团体会员单位均可以通过网络完成信息输入,新区红十字会以科学管理手段提高了服务水平。
   三、机制驱动,用行动探索创新
   基层红十字组织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推动发展。当前,浦东新区红十字会以机制创新为着力点,积极探索,努力尝试,逐步变红十字会“独唱”为“大合唱”,把“社区联动”打造成为推动基层红十字工作的新动力。各街镇、各社区结合现有工作特色和优势,通过推行“六大联动”,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新型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基层红十字工作的深度交叉和融合。
   浦东新区红十字会通过创新实施社区红十字工作“六大联动”机制(即“与社区红十字服务站联动、与职能部门联动、与区域内的学校红十字会联动、与红十字医疗机构单位联动、与社团组织联动、与企业、商务楼宇联动”),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让红十字事业形成百花齐放、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效能驱动,用行动树立品牌
   2010年12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到浦东新区考察红十字工作时,盛赞浦东红十字会工作是浦东社会建设的一张名片、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两论一动”工作方略的指引下,新区红十字会在继承中谋求发展,在创新中力求作为,在实践中探求规律,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始终坚持开拓进取,探索创新的思路,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014年,融合“博爱家园”建设理念,浦东新区红十字会持续推进街镇红十字服务总站建设战略,延伸社区联动机制实践,将“博爱家园”建设成为红十字组织服务社会、群众欢迎的红十字品牌。
(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青岛红十字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李然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红十字文化,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追求。
   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深入开展红十字理论研究,大力宣传红十字文化在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提升精神文明程度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积极作用。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红十字文化体系,增强红十字文化软实力和传播的影响力,是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历史与现实并重,形成红十字文化理论体系
   1.深度挖掘红十字历史,丰富红十字文化理论体系。
   红十字运动历史是红十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50多年的红十字运动史,也是红十字文化的成长史,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史。近年来,我会深入挖掘红十字历史文化,聘请热心于红十字文化事业的社会专家学者,首创成立红十字文化研究会,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成立了红十字文化与公益组织研究中心,启动了国际红十字运动历史文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战争受难者的保护》翻译工作,完成了21万余字《青岛红十字会百年史》编纂,翻译出版了国际红十字运动创始人传记《红十字之父——亨利·杜南传》和《红十字之魂——古斯塔夫·莫瓦尼埃传》两本传记。举办“一个设想的由来――纪念国际红十字运动创始人亨利·杜南逝世100周年”报告会,这些历史文献活动,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展现着红十字人道主义光辉,成为不朽的精神力量,激励着红十字工作者和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1914年,日德战争在青岛爆发。旅居青岛的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吕海寰发起成立青岛分会,拯救饱受战争之苦的青岛民众。自此,红十字得以在这片土地上星火燎原。今年5月8日,我们以“博爱,让城市更幸福”为主题,联合档案局等单位举办了纪念青岛红十字会建会百年图片展,通过400多张珍贵历史照片和纪念建会百年特刊,展现近代以来青岛红十字运动的艰辛奋斗与不朽功绩;五天里参观展览的人群络绎不绝,纪念建会百年徽章一度告罄。《青岛日报》发表社论,博爱让城市散发人道光辉,颂扬红十字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普世情怀;多家媒体整版介绍红十字百年历程。目前,图片展览正在各区市巡回展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掘红十字精神的情感内涵和文化渊源,提高公民道德文化素养,我们举办微尘道德大讲堂公益讲座,通过全国道德模范个人事迹报告,阐释了孝道德行传统文化理念,凝聚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学做微尘、参与公益。
   2.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新红十字文化理论体系。
   红十字文化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需要不断丰富时代内涵,紧跟时代精神,在服务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我们将文化建设和传播融入全市文明建设大局,不断赋予红十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努力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展现其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以“人人做微尘,共创文明城”为主题,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部门共同举办“我和我的城市共奋进”系列活动,开展博爱人间微尘公益大行动,不断推出市民身边的先进典型和道德楷模,寻找身边的新“微尘”,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社会新风尚。积极培育塑造新时期城市精神,我们举办“博爱与城市精神”论坛,深度展现博爱在推动社会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为培育塑造新时期青岛城市精神提供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将弘扬微尘精神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每年10月份组织开展微尘公益活动月,积极培育选树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爱心典型,弘扬微尘精神,促进社会公益意识提升。2014年青岛举办世园会,我们与世园会执委会联合启动“微尘与世园会同行”活动,成立微尘世园基金,举办品牌宣传推广、爱心公益救助、应急救护培训、应急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让公益精神与绿色理念交相辉映。
   红十字文化助力青岛建设,青岛的文明进步处处彰显出红十字精神。“辉煌60年城市经典”活动中,微尘被评为“推动青岛发展特别贡献奖”。
   二、坚持内容与形式创新,实现红十字文化舆论传播立体化、多元化、品牌化
   1.创新红十字文化载体,构建文化传播立体化。
   网站是红十字文化宣传的重要平台。我们充分发挥官方网站快速、及时、自主的优势,第一时间发布有关工作信息,根据形势任务发展的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完善网站板块功能,配合各个时期业务开展更新宣传主题,吸引广大网友广泛参与,成为网民了解红十字的重要窗口,参与红十字活动的交流平台。2013年我会网站IP用户访问量21.13万个,较上年增长5.75%。
   打造公益宣传新平台。为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青岛的公益事业,服务社会建设,我会出版了展现青岛爱心公益人物的杂志《微尘》,坚持原创深度报道,深层次、多角度探讨红十字文化,通过记录爱心人物公益点滴,展现城市博爱精神。《微尘》杂志成为弘扬市民微尘精神、彰显公益人物先进典型的重要传播载体。
   顺应新媒体发展形势的需要,努力开拓新媒体传播新领域,开通了我会官方微博,即时解答网民疑问,回应市民关切,正确引导网上舆情。抓住移动互联发展趋势,推出了我市红十字会“博爱人间”手机客户端,首批上线救助申请、救护培训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救护知识普及等交流板块,畅通了市民参与公益渠道,与网民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充分发挥中国红十字“一报一刊”宣传作用,2013年,我市订阅中国红十字会报纸、博爱杂志较2012年增长27.6%,报刊订阅范围覆盖了红十字会理事、团体会员单位、志愿者服务基地、乡镇(街道)红十字会、优秀志愿者和会员及捐赠款物较多的单位和个人,全市没有报刊订阅空白县,我会被评为报刊宣传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
   2.培育文化传播主体,促进文化传播多元化。
   媒体是资讯传播的重要平台。争取一家媒体,就多了一个红十字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我们与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建立畅通的协作机制,策划重大活动时,联合媒体共同参与,变媒体被动报道转为主动宣传,扩大了红十字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每年持续2个多月的十大微尘公益之星评选活动,媒体报道持续跟进,公益影响持续放大;联合青岛早报、晚报开展的“读早报晚报,做微尘市民”系列活动,媒体专门开辟版面,跟踪报道活动参与者,感召 325万人次市民群众参与献爱心,活动持续时间之久,影响之大,堪称媒体与公益合作典范。
   公益广告投入小、社会反响好,日益成为广告运营商树立形象的重要手段。我们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争取广告运营企业的支持,常年在机场、商场、出租车千余个电子屏以及沿街140个广告牌循环免费播发红十字公益广告,全市2000余辆4000多个公交车车载终端滚动播发救护培训、无偿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公益短片,形成了浓厚的红十字文化宣传氛围,市民咨询报名积极踊跃。全市累计148万人次无偿献血,献血量达456吨;3万余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51人实现捐献。
   3.坚持典型引领,实现传播文化品牌化。
   紧密结合红十字工作实际,从策划、深化和推广入手,不断强化微尘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打造品牌文化。一是通过印制纪念封、明信片、文化手册、宣传展板、折页、募捐箱等媒介强化微尘形象;二是整合社会力量,发行微尘银行卡,微尘合唱团巡演,聘请李永波担任微尘博爱大使,使微尘品牌力量更加凸显;三是编制全面反映我会品牌发展宣传短片,通过网站、多媒体募捐箱等媒体播放,举办“微尘与人道”公益组织发展论坛,深度扩展微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文化价值;四是以传播微尘精神为主线,先后举办微尘基金公益义演、央视主持人微尘公益足球赛、微尘基金梦圆慈善拍卖会以及微尘感动中国五周年感恩答谢音乐会等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公益、奉献爱心,微尘公益品牌享誉全国。近年来,我会通过设立微尘救助金,推出了20余个微尘救助公益项目,微尘基金累计筹集款物3700余万元,在全国16个省级行政区先后实施20余个救助项目,惠及贫困人群5万余人。微尘品牌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目前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
   三、坚持理念与行动并行,增强红十字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感召力
  1.以突发事件救援行动提升红十字文化传播力。
   行动持久的力量来自理念。在历次抗震救灾行动中,我们第一时间发出救灾呼吁,在报道救灾救援活动的同时,引导媒体深入采访捐赠者心系灾区的内心感受,深度报道救援志愿者危难相助的英雄义举,放大他们身上的人道情怀和博爱品格,激发张扬社会公益精神,使市民心灵受到洗涤,情感得到震撼,红十字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对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等16名应急救援志愿者不顾生命危险奔赴雅安灾区参与救灾的报道,我们彰显的是生命至上的理念。对12小时内救灾包运抵雅安芦山、甘肃岷县重灾区,30小时内发运30吨救灾物资的报道,我们传递的关爱的情怀。第一时间拨付10万元救灾金,调拨价值24.5万元650个救灾包发往灾区,动员社会捐赠救灾款物2526.05万元支援雅安救灾,我们弘扬的是博爱的精神。第一时间发布抗震救灾工作动态,及时通过媒体、微博、微信和网站即时播发社会捐赠、发送救灾物资情况,自觉接受社会及媒体监督,透射出的是我们追求公开透明的行为准则。
   2.以群众性活动扩大红十字文化的影响力。
   群众的认知、认可、认同,广泛参与是红十字文化影响力的生命所在。在广泛开展捐献遗体和器官的宣传服务工作基础上,建成了全省第一个“青岛市志愿捐献遗体者奉献林”,成立了全省第一个“青岛市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建立了“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网上纪念馆”,为遗体捐献者举行了标志石安放仪式,每年清明节医学院校学生扫墓祭奠。近年来,近3000人登记遗体和器官捐献,417人捐献遗体,12人捐献器官,125人捐献眼角膜。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纪宇有感创作了歌颂遗体捐献者诗词----奉献林赋,在社会广为流传,奉献他人、延续生命逐渐成为广大市民普遍认同的红十字文化理念。
   3.以行为示范增强红十字文化的感召力。
   微尘公益行动的典型,丰富发展了微尘公益品牌。每年微尘公益之星评选活动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群众参与面之广,推荐人数之多屡创新高。每年评选的年度十大微尘“公益之星”,有坚持长年做公益,危急时刻越洋寻药,抢救罕见病患儿“小雪”生命的爱心市民,有十年来累计志愿服务万余小时的军休干部,有二十年坚持学雷锋做好事的耄耋夫妇,有牢记社会责任、多次参与救灾的爱心企业等。这些先进典型事迹通过媒体宣传报道后,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认同,形成了学楷模、做公益的浓厚社会氛围。在一批批微尘公益之星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市民自发以微尘名义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评选微尘公益之星的过程,成为一个弘扬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社会公益精神的过程。
   多年来,我市通过红十字文化行动,展现市民爱心形象,弘扬微尘精神,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化红十字品牌的具体体现,成为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常态化,实现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目标的生动实践。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两轮一动”重要思想,进一步发挥作为国际性组织的优势,突出青岛地域特色,将红十字文化和国际人道理念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坚持国际红十字运动传播与推进工作相结合,始终以保护人的生命、健康为价值取向,发挥红十字文化在整合思想、引领风尚、传承文明、服务发展方面的推动作用,再创青岛红十字事业发展新辉煌。
(作者系青岛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慈善传统与嘉定红十字事业发展
陶继明 江汉洪
 
   教化嘉定素有乐善好施的慈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相互融合,进一步滋养了古代嘉定民众的心田,从而形成了深厚的、具有嘉定特色的慈善文化底蕴。中国红十字会成立后,“博爱人群,服务社会”的红十字宗旨逐渐深入人心,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与传统的慈善文化既相互融合,又一脉相承。嘉定的红十字运动有声有色,红十字文化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一、渊源流长的慈善传统
   早在北宋时期,嘉定就出现过一位叫赵铸的大慈善家,他热心造桥修庙等善事,被乡民称为“乐善居士”。
   嘉定建县之初,新建嘉定县学(孔庙),经费短缺。当时有位慈善家王子昭,先后两次向县学捐义田共达3302亩,充作教育经费。明万历间,南翔任良佑 “捐金二百两”,帮助修复嘉定孔庙。
   到了近代,嘉定出现了不少慈善家、慈善组织,并建立了能够长期、持续运行的慈善机构。如主要以土地和房屋为载体的义庄和宗祠,是家族式的慈善机构。困难族人可以从义庄领取口粮、衣料、婚丧嫁娶的费用、参加科举考试的费用,还可以借住义庄的房屋、向义庄借贷等等。清代嘉定的胡起凤(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高祖)创办的“安定义庄”、曾铸创办的“瑞芝义庄”、顾溶(民国外交家顾维钧父亲)创办的“承裕义庄”等,均名重一时。其中,曾氏瑞芝义庄有田地1580亩、房屋一所,折合白银11000两;顾氏承裕义庄有田地2320亩、房屋两所,折合白银20000多两。三个义庄的资助对象,除本族人员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嘉定乡民。宗祠规模和实力略小,如黄氏宗祠、钱氏宗祠、郁氏宗祠、周氏宗祠等,都是嘉定历史上著名的宗祠。宗祠办义学,资助清寒子弟上学;灾荒年份还会开粥厂,赈济灾民。
   义庄和宗祠的救助对象主要是本族人员和部分乡民,范围较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在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嘉定又建立起了面向全县百姓的新的社会慈善机构。如专供无依靠的寡妇居住的“清节堂”、专门收养弃婴的“育婴堂”、专门在荒年平籴粮食的“义仓”、“积谷堂”、专门施舍棺木的“存仁堂”,以及专供贫困子弟读书的学校——义塾和专门收葬无主尸骸的义冢等等。
   无论是义庄、宗祠,还是社会慈善机构,都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嘉定渊源流长的慈善传统是红十字精神和活动的铺垫和基础。
   二、民国时期红十字运动的辉煌业绩
   1904年 2月,在日俄战争的硝烟中,“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 成立了 。嘉定人朱吟江、沈信卿、王引才、牛惠霖、项如松等,从一开就积极参与发起,表现出极大的热忱。由此,嘉定传统的慈善活动,理念产生了飞跃和超越,从传统的济贫帮困的慈善资助模式,转向为大众服务的国际人道主义慈善事业发展。
   1924年“齐卢战争”爆发,嘉定成为重灾区,百姓流离失所。9月1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红十字会嘉定分会,在战争硝烟中宣告成立。随后,南翔、娄塘、黄渡、安亭等部分乡镇红十字分会也都相继成立。
   嘉定红十字分会一经成立,便立即开展战地人道救护。战事期间,成功地护送了上万名嘉定难民到上海避难。嘉定实业家吴蕴初,以一人之力承担了100余名赴沪避难乡亲的食宿费用。外交家顾维钧成立了“嘉定兵灾筹振会”,筹款赈济灾民,共得善款4000元,其中顾维钧一人捐2000元。
娄塘红十字分会则从上海购买药品,开设避难所,收容4600余名难民,救治伤病员,施诊4146人次,掩埋遗尸31具,还对流浪人员提供食宿;乡绅王侍庭、潘指行、印霑伯等人还筹资,先后三次雇船救护3000余难民脱离险境。
   早在1919年8月,嘉定就已在城中沈家桥堍,建立了由政府及民间慈善团体共同支付经费的县临时防疫所,为百姓免费接种疫苗,救治病人。1926年7、8月间,高温持续,瘟疫盛行,嘉定分会适时建立嘉定县防疫医院,红十字会医生葛成勋等夜以继日,竭力施救。之后,娄塘、南翔、嘉定等镇,分别创办防疫所或防疫医院,开展防疫救治工作,为贫病民众施医赠药。
   1932年的“一·二八”和1937年的“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中,嘉定红十字分会同仇敌忾,全力配合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派出担架队收治受伤的抗日将士,提供伤员治疗场所和药品;设立中国红十字会后方伤兵医院第十二医院,救治十九路军伤兵六七百人,一切药品都由嘉定分会供给。嘉定红十字分会还在嘉定西门设收容所,收容无家可归的难民。嘉定沦陷后,红十字分会被迫中断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尽快医治战争创伤,防治瘟疫传播,中国红十字会嘉定分会复会,推举乡贤浦泳等七人为常务理事,出版专刊,中国红十字总会蒋梦麟等各界名流,纷纷题词,祝贺嘉定红十字分会复会。短短两个月,就发起募集善款国币2049万元。还接受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拨给的大量药品,开设诊疗所,为贫苦百姓打防疫针和治病。
   民国时期,嘉定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红十字工作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适逢嘉定留日医学生葛成勋、周诗祁毕业返国,他俩与旅日医界同仁组织红十字会南京战地救护所,积极参加战事救护,葛成勋还把自己还在读书的妹妹葛成慧带去南京,一起从事救护工作。受此影响,后葛成慧留学美国,获医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即在上海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工作,多次向时疫医院捐款,并在嘉定开设诊疗所。留学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牛惠霖和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的牛惠生兄弟,回国后都担任过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的院长,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名医,长期从事红十字救护工作。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牛惠霖率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东渡救援,获得日方赠送的纪念勋章。其他如张家璈、吴蕴初、杨卫玉、陈邦典等,他们都是应该载入中国红十字运动史册的重要人物。
   三、方兴未艾的当代红十字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红十字会活动一度停滞,但红十字精神依然受到有识之士的尊崇。1958年,嘉定县副县长、民主建国会嘉定县小组负责人、红十字热心人士潘指行先生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遗体供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作病理解剖,开上海嘉定自愿捐献遗体风气之先。
   1962年,嘉定县红十字会复会,在“文革”中被迫停止活动。“文革”结束后,嘉定红十字会进入重要的恢复和发展时期。恢复后的嘉定红十字会,积极投入“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备灾救灾、人道救助、卫生救援等活动。1983年,嘉定第二中学副校长、共产党员詹国栋同志,实现遗体捐献遗愿,开创新时期嘉定自愿捐献遗体新风尚。1985年,嘉定红十字会积极参与国际人道援助活动,为非洲灾民募集捐款4.6万余元;1988年,嘉定红十字会组织开展“国际体育援助计划活动”,共募集捐款20余万元。
   1992年嘉定撤县建区后,嘉定县红十字会更名为上海市嘉定区红十字会,红十字会员以“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服务社会,为民解困,涌现了以毛颖珠、丁品元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红十字志愿者。毛颖珠女士20余年如一日,热心为孤老、残疾人服务,为群众治疗小伤小病,被誉为“孤老的女儿”、“活着的雷锋”,荣获中国红十字会先进个人、优秀会员。
   嘉定的慈善文化,历经数百年的积淀、发展,彰显出嘉定人的博爱情怀。近代发展起来的嘉定红十字会,融合慈善传统文化,以“博爱人群奉献社会”为宗旨,不断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积极发挥政府在人道救助领域的助手作用。进入21世纪后,嘉定红十字事业进入了跨跃式的发展时期。一是逐步完善组织队伍建设。2004年9月嘉定区红十字会建制单列,同时成立红十字会事务中心,配置专职人员和办公场所。全区12个镇(街道)成立红十字会,教育系统红十字会和区级机关红十字工作委员会也先后成立,有4家医院创建为红十字医疗机构,全区建有红十字服务站158家,其中标准化红十字服务站101家。2004年嘉定区红十字会被中国红十字总会、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嘉定区城中路小学被评为全国红十字模范校;南翔镇创建为上海市红十字示范镇;嘉定区红十字会被评为红十字工作先进集体。二是积极发挥政府助手作用。2008年至2013年,嘉定红十字会全面实施政府救护培训实事项目,共培训救护员7447名,普及培训64410名。在开展重特大自然灾害赈灾募捐中,自2004年以来先后为 5.12四川汶川地震、 4.14青海玉树地震、 4.20四川雅安地震等灾区募集赈灾款物,总计达4400余万元。为切实发挥红十字人道救助职能,先后设立“千万人帮万家”、“大病重病帮扶”、“光彩长者关怀”、“助学成才”等人道救助项目。项目库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企业的大力支持,至2013年,已累计救助1.94万余人次,救助资金达1723.76万余元。三是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工作。2009年成立“嘉定区红十字会志愿者服务总队”,下设遗体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等9支分队和12支街镇分队;先后在区中心医院、敬老院、老年护理院等建立红十字志愿者服务基地,在区图书馆建立红十字文化传播基地。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红十字志愿者,2012年瞿大我被评为中国红十字总会优秀志愿者。目前,有3290余名志愿者加入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其中12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有900多人登记捐献遗体(器官),有130人实现遗体(器官)捐献意愿,其中2人实现器官捐献。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使红十字会努力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总之,90年来,嘉定红十字运动在泥泞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虽曾数度中断,但“人道、博爱、奉献”的理念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人同此心,百川总归大海。随着嘉定地区经济实力的加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红十字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正呈现方兴未艾的态势,我们坚信嘉定红十字事业必将有十分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上海嘉定区红十字志愿者)
 
 
 
理论研究:“心动”与“行动”
池子华
 
   自华建敏会长2013年7月23日在中国红十字会九届五次常务理事会上强调要“突出抓好‘两论一动’”(“两论”即理论、舆论,“一动”指行动)以来,理论研究逐渐受到业内重视,加上《中国红十字报》“‘两论一动’大家谈”征文活动的开展,理论研究被动的局面正在发生转化,这是令人欣喜的。
毫无疑问,理论研究是“心动”与“行动”有机结合的过程。只有把“心动”与“行动”完美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开创理论研究的新境界。
   所谓“心动”,是指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在红十字人内心深处激起的共振共鸣,由衷认识到理论研究对繁荣红十字文化,提升“软实力”,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构建和谐社会、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理论研究的“心动”,是理论研究意识的内在机理,是理论自觉的体现。“心动”是“行动”的内生动力,只有“心动”,才会有“行动”的持续。
   所谓“行动”,是指理论研究意识付诸实践的过程。理论研究的开展,即“行动”,是“心动”的外在表现,是主观能动性的表达方式,是理论自觉的“兑付”行为。
   毋庸讳言,虽然有的红十字会在理论研究方面采取“行动”,但或者为了“造势”,或者出于“跟风”,或者迫于“形势”,或者啬于“投入”,浅尝辄止,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心动”。没有内生动力的驱使,不可能有持久的“行动”,只能是一种短视、短暂、冲动行为,昙花一现而已。
固然,有了“心动”,因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未必有“行动”,但突破限制,创造条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开展理论研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动自觉”,才是“心动”与“行动”的完美统一。
   那么,什么是理论研究?如何“行动”?
   笔者认为,理论研究并非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的“玄学”,也不能单纯理解为“研究理论”。实际上,广义上的理论研究,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凡与红十字会业务、会务有关的内容,都是理论研究的范畴,“三救”、“三献”、红十字青少年、红十字外交、传播国际人道法、红十字会之间的境内境外交流以及红十字历史与文化,等等,都是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每一个方面,都有大量的课题需要我们去耕耘,都有层出不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就拿“三救”、“三献”来说,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献血液、献造血干细胞、献人体器官组织,哪一项工作不是千头万绪!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就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这就是理论研究。
   除了红十字会自身的理论研究外,红十字会“多边”关系的研究,也是理论研究题中应有之义,诸如红十字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与市场的关系、与媒体的关系、与捐赠人之间的关系、与受助者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理论研究的大课题,都需要整合人力进行攻关。
不难看出,理论研究并不虚幻,而是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学界固然责无旁贷,但同样也是每个红十字人的基本“业务”。
从“心动”到“行动”,理论研究还应该注意几个“结合”:
   一是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理论研究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而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因此,做好理论研究,应有基本的规划,宜根据客观条件,每年安排相关课题,列入工作计划,进行研究,同时,根据各地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需要,进行长远规划,使理论研究工作具有连续性和持续性。
   二是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固然要关注现实,但不应该忽视历史。中国红十字会已经走过110个春夏秋冬,地方红十字会中,有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也不在少数。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瞻前顾后”,把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结合起来,理论研究才会有更深厚的基础,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超越。
   三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即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虽然不可能像应用研究那样对解决红十字事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为应用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基础研究做支撑,应用研究容易导向“空中楼阁”。因此,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紧密结合,不能偏执一端。
   四是“自力”与“借力”相结合。就红十字系统而言,除依靠自身的力量“自力”自主地开展理论研究外,还应该“借力”高校及科研部门的学术资源“为我所用”。“自力”与“借力”相结合,形成“合力”,取长补短,可以收到双赢、多赢之效。苏州大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就是多方合作共建的研究机构,成效显著,有目共睹。
   五是“互动”与“联动”相结合。理论研究需要交流、互动,互相切磋,分享研究成果。有的重点项目,需要多方合作,更需要加强互动、联动。互联互动方式多种多样,即将召开的“‘两论一动’与红十字事业发展座谈会”就是其中的一种。互联互动的过程,是分享经验,形成共识的过程,对研究成果的传播、转化、推广,多有裨益。
   “心动”贵在有恒,“行动”贵在坚持。相信在业界、学界的共同努力下,红十字理论研究一定会出现繁荣兴旺的局面。
(作者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
 
 
 
运用“四大法宝”推进“两论一动”
郝如一  刘斌
 
   早在2010年6月,华建敏会长调研北京市红十字会工作时曾经强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效的执行力、不竭的创造力、较强的公信力是各级红十字会开展工作的法宝”(笔者注:简称“四大法宝”)。在全国红会同仁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华会长“两论一动”论述的今天,我们重温他当年提出的“四大法宝”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法宝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践行“两论一动”的原生动力。红十字运动的起源及发展,就是创始人亨利·杜南先生以及国际红会中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鲜明写照。当年,杜南路过索尔弗利战场,如果没有这种大动恻隐之心开展伤兵救护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而是一走了之去做他的银行生意、过他的优越日子,那么,起源于伤兵救护的人道主义和“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以及发展了150多年的国际红十字运动就不会出现或推迟问世。因此,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当是每个红十字人内心的原生动力。也正是这种动力在源源不断地推动红十字事业前进和发展。
当前,我们学习华会长“两论一动”的论述,首先就是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为践行“两论一动”的内生动力。无论是大造红十字舆论、研究红十字理论,还是开展“三救三献”核心业务等红十字行动,其原动力就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果这个原生动力的缺乏或不足,都直接关乎我国红十字事业的发展进程,关乎我们为困难群众服务的质量,关乎红十字会社会公信力的高低。
因此,华会长对我们各级红十字会提出“强烈责任感”的要求,切实抓住了做好红十字工作的要害与核心。不仅当下管用,而且意义深远。
   法宝二:有效的执行能力——践行“两论一动”的根本保证。红十字工作的性质、任务、服务对象与其他部门具有一定差异,其人道性、公正性、中立性、独立性、突发性、应急性、群众性、国际性、不可预见性,往往比其他社会部门和服务机构强,有时还有特殊性。因此,红十字各级组织、每个成员开展工作、协调关系、执行任务的能力强弱、效率高低,都将直接影响人道救助行动效果。特别是在突发性的自然灾难发生时,有效的执行力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舆论宣传、理论研究,还是人道救助行动,我们追求事半功倍的社会效益,拒绝事倍功半的负面效果。
   然而,红十字工作的有效执行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广大红十字人通过培训和实践、探索和研究、行动和规范,在艰苦努力与坚持不懈中练就出来。对红会各级干部(尤其领导)而言,要有“三子登科”的本领:“脑瓜子”——工作上运筹帷幄、思路清晰,善于策划、擅长运作、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老业务干得扎实、新业务干得抢眼。“笔杆子”——各级红会干部都应该会写公文、新闻、论文,领导应该亲自动手写文章。“嘴巴子”——就是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条理顺、层次明。而非只会念念讲稿,不会即兴讲话。“口才好”的“佳境”,是当场打腹稿,出口皆文章,既有鼓动性又体现知识面和幽默感。
   各级红十字组织还要建立规范有序、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这样我们的执行力就能在工作中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充分发挥。红十字行动为困难群众服务而产生的社会效益,是靠红十字人的有效执行力表达出来的。它又反作用于红十字舆论和理论,为“两论”提供了丰富的宣传与研究的素材。
   法宝三:不竭的创造力——践行“两论一动”的活力之源。红十字运动150多年历史,实际上也是不断创造、创新发展的历史。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战地伤兵救护,但不拘泥于战场救护这唯一的工作内容,而是顺应国际社会对人道机构的需求,针对人类遭遇的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灾难,创新理念,不断拓展,开辟新的人道工作领域,提供新的人道服务内容,创造新的人道救助方法。在遵循国际红十字运动宗旨、原则、法律的前提下,各国红十字会也结合国情民情开展各种特色与品牌服务,都显示了红十字运动不竭的创造活力。             值此中国红十字会110年华诞之际,回顾沧桑历史,总结发展历程,百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红十字运动留下的恰恰就是创新发展的足迹。正是不竭创新的活力之泉浇灌这朵红十字奇葩,才得以百年盛开、绚丽多彩。
   此时,我们深刻理解华会长关于各级红十字会要有不竭创造力的提法,准确地“点”到了我国红十字事业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穴位”。而华会长关于“两论一动”的论述本身,就是他对当代中国红十字运动理论创新的重要贡献。
   法宝四:较强的公信力——践行“两论一动”的生命力所在。国际红十字运动之所以生命力强大,会员国从150年前10多个发展壮大达到187个,就因为她用人道主义行动树立并保持了良好的公信力,得到全人类的普世认同。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公信力,早在晚清建会起就有着良好的历史记录,这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厚达2500页的4卷本《〈申报〉上的红十字》里有着大量翔实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红十字会一以贯之地以较高的公信力赢得国际好评,两度当选联合会副主席国,就是最好的例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红十字会在华东、东北特大洪灾,抗击非典,南方冰雪冻灾,汶川、玉树、雅安大地震,以及东南亚地震海啸、菲律宾严重风灾等数次重特大灾害救援中,以对受灾民众热情诚信的救助,以公开透明、规范有效的工作表现,一次次“调高”了公信力的“级别”。前两年,我们的公信力虽受郭美美引发网络谣言的干扰,但我们改进完善、加倍努力、严格规范,依然赢得信任、保持信誉。
践行“两论一动”,我们务必不能辜负华会长对公信力的期望,一定要像爱护珍惜自己的生命那样,珍爱红十字运动的公信力,把中国红十字事业打造成国内民众高度信任,国际社会一致公认的人道救助专业机构。
(作者分别是苏州市红十字会前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红十字会宣传与筹资部负责人)
 
 
 
借、推、引
——基层红十字行动的软实力
傅琦红  严明强
 
   行动是理论与舆论的基础,理论与舆论的根基在于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十字理论研究与舆论建设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红十字行动。对基层红十字组织而言,创造性地开展红十字行动,正是新形势下中国红十字运动的生命力所在。着眼于目前红十字组织机构的现实状况,要使红十字行动取得突破,形成声势,在基层一线工作中还须打造并发挥好红十字行动的软实力。
   一、在营造红十字发展环境上善于借势
   在红十字发展环境上,要营造浓郁、热烈、红火的红十字工作氛围,仅靠红十字会的几条人枪,显然捉襟见肘,必须善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通过借势借力,将各种社会资源为我所用。
   1、善借政府之势。在事关红十字发展环境的重大政策上,将红十字工作机制上升为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可以借政府之力,极大地拓展红十字组织的发展空间和社会影响力。早在2012年4月,嘉兴市府办下发《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红十字会关于加快推进现场救护培训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嘉政办发[2012]46号),将原本由红十字会外发的文件上升为市府办下发文件,极大地改善了救护培训工作的外部环境。2012年8月,嘉兴市委办、市府办出台《关于加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嘉委办[2012]54号),使我市红十字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2014年4月,经前后近一年的反复沟通、磋商、协调,终于促成嘉兴市委办、市府办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红十字事业的实施意见》(嘉委办发〔2014〕33号)。该《意见》结合嘉兴实际,在关于事业发展政策、新居民人道事业激励政策、应急救护培训机制、人道救助资金以及对红十字会的组织领导等五个方面取得较为重大的突破,这为嘉兴市红十字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2、善借部门之力。通过与各机关部门的横向联合,促使相互之间的资源和优势得以共享和互补,有利于红十字组织借助相关部门成熟的组织体系和机构网络,使红十字业务快速扎根基层。在此,我会从三个方面做好结合文章。一是在围绕中心上做好结合。今年,我会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治水办,围绕“五水共治”这一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红十字水上应急救援演练,使红十字业务得以拓展。二是在核心业务上做好结合。我会通过在警校、党校建立救护培训基地,使应急救护成为警察业务培训和党校主体班的必学内容;在器官捐献上,与公安部门加大合作,建立联络制度,与卫生部门联合,建立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三是在网络建设上做好结合。我会借助我省基层社会管理中“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这一举措,主动与综治办联系协调,将救护培训等业务融入到一个个“网格”中,既丰富了“网格”的服务内容,也使红十字业务找到了良好的载体和网络,使覆盖面得以向全社会扩展。我会与嘉兴市图书馆联合创建的“嘉图红十字学校”,则借助图书馆的广大读者群及乡镇图书分馆的成熟体系,为市民提供丰富的红十字学习内容。
   3、善借媒体之功。借助电视、广播、党报、网络等传统与新兴媒体的力量,多维度发出红十字信息,唱响红十字好声音,不仅是舆论建设的有力抓手,更是红十字人道传播的重要行动。在这方面,首先要让媒体多多了解红十字会,使媒体人对红十字人道事业有较全面的认知,这样方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一些因了解而造成的以偏盖全。近年来,我会每年都将救护培训送进市级主流媒体,让记者们通过亲身操作体验红十字会核心业务。我们还聘请知名媒体人担任造血干细胞宣传片的解说,担纲形象大使,媒体人也从中深受感动。其次,要多作换位思考,主动从媒体的兴奋点出发向媒体提供材料和线索。我会2013年在《嘉兴日报》等地市级及以上重要报纸刊发红十字报道114篇(不含县市区报道),其中头版13篇,图片25张,文字60343字,这当中的大部分篇幅,都由我会及时向媒体提供新闻通稿。再次,在红十字重大事件上,要主动出谋划策,协助媒体寻找新闻视角进行深入报道。去年我会举办的“嘉兴市首届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大赛”在嘉兴电视台全程录播并向全市播出,今年《南湖晚报》就我市第6例器官捐献者小孟熊的事迹进行连续报道23篇,实际上这些动作的背后都隐含着我会大量的谋划与协助。
   二、在发展红十字核心业务上善于推动
   通过借势借力,有利于营造发展红十字事业的良好外部环境,要使红十字核心业务得以全面推进,还有赖于红十字组织内部管理的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推进红十字行动的有效和深入。
   1、以项目化推动筹资建设。在筹资工作上,实施项目化运作,有利于加强救助的针对性,使捐献者更易体验到善款的使用效益,从而提高捐献积极性,构建长效筹资机制,打造红十字人道救助品牌。在项目化推动上,我会在工作中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项目有特色。“红十字爱心病房”“红十字助成才爱心代代传”“博爱送万家”“困难职业病人救助”“爱肾基金”等项目,每一个都独具特色,如“红十字助成长爱心代代传”助学项目,专门用于帮助寒门学子圆梦大学,自2010年启动以来,已募集资金112.11万元,资助学生已达184人次。二是注重项目草根化。每个救助项目的设立,力求捐献来源广泛,能充分调动社会爱心。以“红十字助成长爱心代代传”助学项目为例,目前已募集的122.63万元,共计144笔,大部分为个人捐献,其中嘉兴市电影公司每年从“红七月电影博爱月”活动中所售的2万张电影票中每票提取一元钱进行捐助。三是注重项目形式多样化。在资金的募集形式上,除通过银行、网络、募捐箱等形式外,还注重方法的创新。比如专门用于帮助困难儿童的“阳光爱心聚乐部”基金,该项目定期在嘉兴电视台举办并播出“阳光拍拍乐”电视节目,目前已举办55期,通过竞拍筹集资金15.03万元。
   2、以制度化推动规范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依法建会,依法治会,既是实现红十字会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红十字行动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一个有生命力、有特色、有成就的组织,必然会有一整套有特色的制度。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红十字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方面,我会大力实施“立改废”工程,对本会历年来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或新立,或修改,或废止,从而形成了《嘉兴市红十字会工作制度汇编》,其中,新修订制度28项,计101页。重点在三方面作了完善。一是进一步完善自律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科学决策、岗位管理、工资管理、档案证章管理等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根据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合理配备财会人员,进一步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办法和资产管理制度。三是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注重长效,提升组织公益形象。
   3、以透明化推动公信力建设。良好的公信力是红十字会行动高效、运转良好的重要标志。从当前这一时期来看,社会各界对红十字会公信力的关注焦点集中在捐赠款物的接受和使用是否足够透明公开上。因此,要坚持做到“二公开二透明”(捐赠款物公开,财务管理透明,招标采购公开,分配使用透明),并主动接受审计和检查,将透明公开作为推动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抓手。从2009年起,我会就对接受的每笔捐赠款物在门户网站实时公布;对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则每年经审计后向理事会公布,从2012年起,每半年在门户网站向社会进行公布。从2013年起,我会开始实施按月晒账本,即每月公布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通过门户网站,详细公布每笔款物使用的时间、救助项目、受捐赠对象、使用金额、资金来源(捐赠人)等信息。2014年岁初,我会又将上一年社会捐赠款物的接受和使用明细情况制作成小册子,上门或寄送给每一位捐赠者,这使捐赠人十分满意。通过“款物捐赠即时晒,款物使用按月晒”,以打造公开透明的红十字公益平台,此举有力地提升了我会的社会公信力,为各项业务的拓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在激起红十字博爱情怀上善于引发
   基层红十字组织的行动软实力,不仅体现在外部发展环境的营造和内部管理举措的强化上,更体现在如何激起志愿者的博爱情怀,引发善愿,进而促成真正的奉献善举。
   1、在生命关爱上引发真心。红十字生命关爱工程,无论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还是遗体、器官捐献,都只有依靠引发志愿者发自肺腑的真心,才能真正实现捐献成功。为了唤起志愿者捐献的大爱之心,必须以真情才能来换来真心。每次招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我会领导总是来到一线,并常常亲自宣讲,当会领导展示自己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的照片时,总是使台下听讲的人群自然升腾起由衷的敬意,进而激起向往之心。我会还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事迹制作成《捐献骨髓,大爱人间》的专题VCD向全市播放,今年,以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张钱华的感人事迹为原型的微电影《奔跑》正式上线。这些,既普及了捐献的知识,更引发了市民的大爱之心。我市也由此连续三年获得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在遗体、器官捐献工作上,我市建成了“无语良师——嘉兴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让全社会对捐献者的奉献精神有了敬仰之所,为捐献者的亲属提供了寄托哀思的瞻仰之地。这有力地促进我市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健康发展,随着纪念碑的建成,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这个神圣的队伍中来。
   2、在扶危济困上引发爱心。扶危济困,救死扶伤,是红十字会的旨宗。要引起和激发社会各界的扶危济困的爱心,就要善于做好引导与服务。“红十字助成长爱心代代传”助学项目是我会较有影响力的救助项目,每年暑假,我会都要全体行动,并邀请社会爱心人士一起上门家访。2013年8月6日,冒着40.2度的高温,爱心市民许女士随着我会工作小组的脚步,走村入户,穿行在一条条曲折的小路上,全程参与了当天的贫困学子家访活动。许女士亲眼看到市红十字会工作小组与村委会、学生家长一一核实资料,察看学生家庭实际生活环境,当她来到秀洲区王江径一学生家庭时,面对乐观阳光的贫困生小新,许女士当即决定与他结对进行资助,其实许女士是工薪阶层,并不富裕。一整天的奔波和汗涌,却让许女士十分高兴,她说:“红十字会的工作认真细致,很踏实,你们的工作态度让我感动。”这样的工作作风,既使爱心人士亲身感受到贫困学子的救助需求,也使红十字会的工作得到爱心人士的直接监督,直接引发了市民的捐献爱心。每年岁末的“博爱送万家”,我会都邀请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共同上门慰问,使这一爱心活动的力度不断得到加强。
   3、在志愿服务上引发恒心。志愿服务是红十字运动的七大原则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想使一项志愿服务长期开展,非下一番苦功激发起志愿者的恒心才行。这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敏锐的眼睛。我会领导在一次闲聊中,无意间得知美甲店主陆春蕾的爱心心愿,于是马上接触了解,经过引导和努力,“红十字手足情修甲志愿服务队”诞生了,服务队自2011年8月组建以来,每月一次到老年公寓的修甲服务从未间断。除了善发现,还要真扶持。嘉兴市红十字水上应急救援服务队是我市知名的志愿服务组织,在该队成立之初,是经我会免费培训获得的“红十字救护员证”使其站住了脚跟。我会通过器材、经费、培训等真枪实弹的扶持,使上述两志愿服务队逐步成长起来。另外,对志愿服务组织还要多激励。物质扶持毕竟有限,精神激励更加要紧,要多向宣伟部、文明办、团委、新闻媒体等组织推荐志愿服务的先进事迹。我会的志愿服务组织“红十字爱心俱乐部”不仅不要红十字会的经费资助,其志愿者还每年向我会捐款数十万元,经我会推荐,被中国红总会授予“全国优秀红十字志愿服务队”荣誉称号。  
(作者分别是浙江嘉兴市红十字会副会长、秘书长)
 
 
 
人人都是宣传员
严明强
 
   面对当下国情,舆论工作显然是相当一个时期红十字会的重点工作之一。抓好红十字舆论建设,红十字人人人有责。
   一、人人都是宣传员
   唱响红十字好声音,绝不只是宣传部门的事,每一个红十字人都要成为宣传员,都要成为鼓手,都要吹响舆论引导的号角。要充分意识到这场舆论争夺战不仅仅只关系到红十字会的社会声誉,更关系到党和政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声誉。每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都要具备这样的历史自觉。红十字会系统的工作人员本就较少,如果我们自己内部再推三阻四,把舆论工作的职责推到宣传部门的身上,自己则高高挂起,那红十字会的声音必然变弱。所以,每个红十字人,都应切实承担起舆论职责,人人都应成为宣传员。在舆论阵地上,每个红十字人不仅自身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红会,还要发动广大红十字志愿者、红十字服务对象、红十字受助者以及亲戚、朋友、同学、故旧进行宣传,以一传十、以十传百,打一场红十字舆论宣传的人民战争。在芦山地震舆情纷杂之时,嘉兴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全体行动起来,在工作圈、朋友圈、同学圈、邻里圈努力宣传本会工作,首先取得身边人的理解和信赖,并通过身边人带动更多的群众了解红会工作。其时,我会还将《我是红十字人,我为红十字代言》作为全市红十字系统的必学内容,并通过QQ群、微信、微博等进行广泛的传播,市委副书记高玲慧看到这一转发时,对我会在舆论阵地上敢于亮剑、不言退缩的精神和举措也表示赞赏和支持。
   二、要勇于当面宣传
   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的确是新时代舆论宣传的基本形式。但是,也要避免把红十字舆论建设等同于媒体宣传的误区。的确,媒体宣传再怎么强调也不过份,今后更是只能加强,不能弱化。但同时,借助媒体并不是红十字舆论建设的全部内涵。在红十字工作一线,当面对基层群众时,每一个红十字人的当面宣传,用群众身边能够看得到的事实说话,往往更有说服力。虽然这种当面宣传的受众面比较窄,范围不够广,但往往宣传的效果十分明显,容易打造出一批较为忠诚的铁杆粉丝。如果红十字人都只会隐在媒体背后让他人为我们发声,而自己却不愿或不敢当面向身边人进行宣传,那舆论建设的效果显然达不到最理想的境界。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基层一线红十字人的坚守,用自己的言行让红十字精神发出光彩,通过面对面的当面宣传,营造一个个良好的舆论小环境,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逐步影响舆论大环境,才使我们的红十字工作在舆情风雨中仍然能够负重前行。这种当面宣传,在媒体失声失真的状态下往往更加弥足珍贵。曾有一段时间,面对汹汹舆情,有的红十字人甚至不敢说自己是红十字会的。这种自动弃战,三缄其口,任凭谣言飞舞的黯然状况十分不利于正确的舆论导向,显然没有承担起本应承担的舆论工作职责。试想,如果我们连对身边最熟悉的人进行当面宣传都没有勇气和信心,又怎么可能让他们通过几篇报道就信赖红会?每一个红十字人在现实生活中,要敢于亮明身份,敢于应战,用一个个面对面的细致扎实的宣传工作,再加上大力度的媒体宣传,方能收获红十字舆论建设的芬芳。
   三、要重视无声宣传
   红十字舆论建设,除了面对面的主动宣传,大范围的媒体传播,唱响红十字好声音之外,还应重视无声的宣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舆论环境。接电话时的亲切友好,爱心人士上门时的起立迎接,交流时的热情周到,每页稿子上文字标点的正确规范,每项活动安排的顺畅高效,每一个工作环节上的认真细致……都是外界了解评价红十字会最直接最显性的一面面镜子。因此,每个红十字人都要力求工作的规范正确,使自己成为展现红十字形象最直观的载体,用自身的行为作为红十字精神最好的诠释。这种无声的宣传传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每年暑假,我会都要在这江南最炎热的季节全体出动,对“红十字助成长爱心代代传”助学项目拟受助学生进行家访核实。2013年8月6日,冒着40.2度的高温,爱心市民许女士随着我会工作小组的脚步,一起走村入户,穿行在一条条曲折的小路上,全程参与了当天的贫困学子家访活动。贫困生小林见到工作小组时第一句话就很是激动:“今天气温这么高,有40多度,我以来你们不来了,想不到你们还来”。烈日下,高温中,大家因一整天的奔波和汗涌而尽显疲态,这却让许女士十分高兴,她说:“今天我亲眼所见,红十字会的工作认真细致,很踏实,你们的工作态度让我感动。”作为工薪阶层并不富裕的许女士还当即决定与一位贫困生结对进行资助。当每一个红十字人这样全身心地沉浸在红十字事业中,甚至没有意识到自身是在宣传时,往往最好的宣传效应真正显现了。
(作者系浙江嘉兴市红十字会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两论一动”及其他
吕进福
 
   一、从“两论一动”提出到“‘两论一动'大家谈”征文
   1、华建敏提出“两论一动”。截至目前,据我所知,华会长在不同场合至少6次谈到“两论一动”。
   第一次:2013年7月23日,在九届五次常务理事会上提出,要“突出抓好‘两论一动”;
   第二次:9月25日,在苏州召开的“红十字理论座谈会”上,再此强调“抓好‘两论一动'”;
   第三次:在南通视察时又一次提到;
   第四次:12月11日,在海南调研时,提出“融入发展大局,强化‘两论一动'”;
   第五次:2014年1月21日,九届五次理事会提出“强化五种意识,坚持‘两论一动'”,并对其内涵做了详细阐述,具体就是从三个方面做到“11个要”:一是增强阵地意识,抓好舆论宣传,具体做到“三要”:要用事实说话,坚决维护红会的声誉;要公开透明,把红会已经做的、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事告诉大家;要争取媒体的支持,广泛宣传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二是抓好理论研究工作,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具体做到“五要”:要把红会110年的历史看做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深入总结历史经验;要立足于当前急需回答的实际问题,以理论成果指导和推动实践;要深刻阐述“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宗旨,把红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体系讲清楚,让人民群众都能理解和认同;要强调红会工作的本质就是守住生命底线和道德底线;要研究红会的体制、机制和法制问题及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设。三是突出重点,以服务困难群众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具体做到“三要”:要下更大力气抓好群众性急救培训;要抓住制约“三献”工作的瓶颈,构建有效可靠的制度保障;要抓住“一老一少”这两个最需要关爱的群体,竭尽所能提供人道服务。
   第六次:今年2月12日,在天津市红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了“两论一动”,勉励天津市红会《争当贯彻落实“两论一动”排头兵》。
综合起来,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揭示华会长的期望和思想:
   一是希望。多种场合,反复强调,表明华会长对新时期红会大张旗鼓开展“两论一动”活动极为重视,对红十字事业更好发展寄于厚望。
   二是方向。“两论一动”的提出,实际上指明了当前形势下红会的主要工作和努力方向:认准方向,明确目标,心无旁骛。
   三是督促。六次讲话的整体意指、深层内涵以及思想核心是一个“动”字: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今时代,唯有积极、主动做好工作,才能抓住机遇、战胜挑战,而不是停滞、观望,更不是坐以待毙,是对全体红会人的激励、鞭策和督促。
   2、会领导指示宣传呼应,扩大影响,连续评论出台。华建敏会长第一次提出一个月后,8月29日,总会召开2013年宣传工作会议。会后,郭会长提出“请报刊社组织文章宣传呼应华会长的指示”。于是,有了10月15日开始的、以“学习华建敏会长‘两论一动'重要指示体会”为副题的3篇系列评论:《既要砍柴,又要磨刀》《扎实做好舆论工作》《关键是要“动”起来》三篇宏观评论;紧接着又刊发了池子化、郝如一的《红十字运动舆论与理论建设思考》一篇微观建议,共4篇文章,形成关于“两论一动”的第一波宣传高潮。
   三篇连续评论,主要表达了3个观点:一是从“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出发,讲明“既要砍柴,又要磨刀”,即理论实践并重的观点;二是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认识出发,论述了当前面临的主要机遇,为“两论一动”张本;三是表达了要行动,不要停滞、抱怨、观望、等待的观点。
   作用和意义:一是使“两论一动”作为一种观点或新提法,在媒体上得到了确定和呼应;二是对其基本内涵做了初步引申和发挥;三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系统内的重视。
   3、“‘两论一动'大家谈”征文。春节后不久,会领导指示,“两论一动”关键是要动起来,请报刊社搞一个征文活动,形成一个阶段性热潮,让各地更加重视起来。于是,有了从2月13日起连发4期的《“‘两论一动'大家谈”征文启事》,以及后续所发的10余篇文章。
 
   二、目前研究情况分析
   “征文启事”发出后,各地积极响应。下面从征文的角度(而非关于红十字理论与实务研究的角度)对目前情况做些简单分析:
   1、一些稿子“接地气”,现实针对性较强,观点新颖、独特,提出了一些较具可行性的意见和见解;写作上,选题比较集中、突出、具体,论述富有逻辑性、层次性,道理讲得比较清楚
   比如,《运用“四大法宝”推进“两论一动”》(郝如一,刘斌)、《优化上下级关系》(胡晓强)、《建立理论研究的保障机制》、《理论研究:“心动”与“行动”》(池子华)、《敬畏舆论》(靳卫民)。
   2、也有一些稿子写得不太理想,存在一些问题
   内容上,有三个“较少”:有丰富思想文化含量的稿子较少,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的、有独特见解的深刻思想较少,与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更高主题的文章较少。
   形式上,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论题太大。题目太大,使论题太宽泛:什么都写,什么都说不透,大而化之。舆论说两句,理论说两句,行动说两句,而且互不联系,结果什么都是蜻蜓点水,什么都写得不深不透,陷入“大而空”。
说明:“两论一动”作为一个观点或提法,高度概括,内涵丰富,是个大题目,只是提供了一个论说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下,有很多可以谈论的具体的子话题、分话题;同样的问题,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谈。不是让你直接去讨论这个大题目(犹如“论科学发展观”)。
   二是像总结和报道。不像议论文。可能是“公文后遗症”发作,一提笔就是总结的味道:做了哪些工作、怎么做的。比如《“两论一动”看××之一“舆论篇”》、《××区红十字会用实际行动贯彻“两论一动”》,一看标题就是总结。
   三是观点与论据脱节。作者的观点、见解等未与具体工作、举措有机交融,水是水油是油,即论点和论据脱节。
   3、对下一步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是密切联系时代与社会发展特点,在更高层次、更高视角上观察、思考红十字工作,提出更有思想含量和现实指导性的深刻见解。
   内容上,可以研究110年丰富历史,以史为鉴,启示未来,把握规律,传承创新;当前形势下,则要立足现实和实际工作的迫切需要,开出富有针对性的有效“药方”。
   思想上,力求观点新颖、独特。
   方法上,可以梳理现象、总结经验,亦可探究原因、揭示实质,总结特点和规律等。
   二是论题要具体、集中。具体才能集中,集中才能突出,才能说清楚说透彻,比如“优化上下级关系”“敬畏舆论”“市级红会怎么‘行动'”这样的题目,切口较少,好下手,也容易写。增加内涵、减小外延,是缩小题目、“聚焦”主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是围绕主题,有层次、有逻辑地阐明观点。
   四是让论点与论据(事实)有机交融,使论据(事实)为论点服务。
 
   三、由“两论一动”想到其他
   下面,说远一点,谈谈由此想到的“其他”问题。
   1、理论研究滞后问题
   近年,《中国红十字报》“理论版”发表了不少各地红会工作者的文章,其中不乏有思想、有见地、有水平者。但总体而言,一是工作体会、经验总结多于理论升华,感性认知强于理性归纳,总体感觉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二是各地红会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实施的很多富有创造性的新经验、新方法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科学的概括、提炼,进而形成一般性认识。
没有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和人员,可能是主要原因。
   2、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与推动
   另一方面,缘于实际工作的需要和推动,近几年我们又自觉不自觉地提出过一些理论或观点。这些理论或观点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推动作用,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认识到了理论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每一个理论或观点的提出,每一项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出,都如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为迷茫者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使其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简单梳理一下,我们可以看到下面这些事实:
   (1)中国红十字会成立及第一任会长的研究。让我们知晓并明白了中国红十字会成立的背景、过程、什么人如何成立的、初期开展的工作等。该研究以确凿、可信的历史事实回答了“从哪里来”的问题。
   (2)对红十字组织特殊性的认识。“三重赋权”理论的提出,基本回答了“我是谁”的问题,使我们对红十字组织的职能、定位、性质、特点,及红十字会的特殊性认识等立刻豁然开朗;使我们对红十字会的人道属性及其与慈善组织、公益组织的区别立时清晰化、明朗化;使我们对红十字与政府关系的认识更加全面、辩证和深刻。
   (3)百年红会六个时期的划分和改革是红会必然选择观点的提出,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红十字组织的宗旨、精神、原则一以贯之;但其具体的职能、任务既有始终如一的(如“三救”,特别是战场救护),也有动态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工作侧重点略有不同。这一发现,不仅为当前的诸多改革找到了历史依据或渊源,也使我们在回答“向哪里去”时,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进一步明确了红十字会在当今社会的历史使命:全球化时代,如何使中国红十字会既与国际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相适应,又与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从而创建中国特 色红十字会事业。
   (4)“大宣传”理念的提出,使我们对人道传播有了更深刻、广泛的认识,有了更开放的观念、更先进的理念,使我们的宣传手段、资源调动更加丰富、多样。
   (5)其他。“两公开两透明”的工作要求、用“三救三献”对核心业务所做的归纳、对“一损俱损,一荣不能俱荣”严峻现实的深刻认识,等等,都是对丰富实践经验的有力总结,分别对推动现阶段红十字透明化制度建设、核心业务的划分与明确、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观念等,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
其中,对“一损俱损,一荣不能俱荣”严峻现实的深刻认识,不仅让我们牢固树立了全国一盘棋的观念,而且深化了对七项基本原则中“统一”原则的理解:除了“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红十字会”外,还内在地包含了行动与理念的统一、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统一等丰富含义。有此理解,再来解释“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动理念,既能从四项职能、核心业务的角度框定,又能从“统一”原则出发,做出有理有据、合理合法的解释。
……
   一个简单的回顾,就让我们具体而细致地看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从狭隘的简单实用的角度说,理论可能是“无用之用”;从人类生产劳动的丰富实践的角度说,则“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但是,遗憾的是,以上理论或认识,多数只是一个简单的结论性判断,多数停止于观点的提出、认识的产生,没有形成对其丰富内涵的深入研究、详细阐述、规范提炼,更别说形成一定体系、广泛传播。
   事实一再证明“理论指导实践”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性,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做好“顶层设计”,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提高对理论研究的重视,毫不犹豫地提高对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和重视。
   3、实践呼唤理论研究
   1)对未来形势的基本判断。对于中国红十字会来说,未来一定时期就是“后网络事件时期”,红十字工作面临的基本形势可以四点概括:
质疑的声音依然会如影随形,舆论的天空依然会有“雾霾”;理性的声音(质疑质疑的声音、正面说理的声音)开始响起,会在一定程度上像风驱“雾霾”一样对负面声音起到一定稀释作用;政策法规的规范、引领作用逐渐显现,将对慈善市场发挥更多的约束和促进作用;公益环境缓慢回暖,善者愈善,不善者渐少。总体判断:谨慎乐观。
所以,未来的工作要求应该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扎实有效,多做实事。
   2)理论和舆论工作的几个着力点思考。就理论和舆论工作而言,除了要在以上方面下功夫研究外,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深入探讨,比如:
  (1)与红十字相关的概念与理论的规范。例如,“四项职能”的正确表述:“政府人道领域的助手、政府人道工作领域的助手、人道主义领域的助手”;“党和政府人道领域的助手……”;
“人道,博爱,奉献”,是红十字精神,还是宗旨?
  (2)“红十字会法”二十年研究。我们正在为“修法”做准备,但“新法”来自于“旧法”,是对“旧法”的合理继承、科学扬弃。那么,“旧法”实施二十年成效何在、尚存哪些问题等,都应进行全面总结、清晰梳理、科学回答。其二,“修法”在即,社会各界,特别是系统内有何意见、建议?应否有一个公开、深入的讨论?
  (3)关于舆论工作。关于“如何应对舆论危机”或“危机公关”的讲座、培训搞了很多,但多数如同“黑瞎子掰棒子”,零散而不系统,所以至今没有一本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危机应对手册”,系统内诸多“自摆乌龙”现象的出现,是否与缺少相关理论或方法的指导有关?
  (4)业务工作的精细划分。华会长由“三救三献”提出“核心业务”的概念。由此引申,红会核心业务到底应该怎样框定(“推动无偿献血”应否归于核心业务)?核心业务之外,有无基本业务、外围工作?不同业务的性质、特点、地位如何?相互关系如何?
  (5)基本职能与具体工作的关系。国务院“意见”规定红会4项基本职能(政府助手、重要力量、生力军、重要渠道);也有人从国际红十字运动发展历史提出,其实红会基本职能就八个字:人道传播,保护生命。无论15字职能还是8字职能,皆属内涵丰富、高度概括的概念。实际工作中,哪些具体工作、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基本职能?不同职能在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红会工作中具有怎样的侧重?
一些地方红会认识模糊、方向不清、职责不明、操作不当,做起工作来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甚至做了很多民政、卫生部门的工作,是不是相关职能界定不清、指导不够造成的?——这些年我们出台了不少必要的规章制度,但业务指导类的东西相对较少,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
  (6)三次地震的综合研究。2008年迄今,三次地震中的资金募集、紧急救援、灾后恢复重建的理念、做法与经验应该予以总结与提炼,形成理论性认识,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践。
  (7)对相关业务工作方法的系统化整理。已经进行多年的筹资工作、志愿服务、救护培训、人道传播、红十字青少年等,各地探索、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经验,应该进行理论性总结。
外来经验方面,近年仅《中国红十字报》就介绍了很多国外的筹资理念、做法等,但迄今都是散乱的、不系统的,未能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认知。比如,保险业务员培训可以细致到“保险话术”,我们能否汇集、整理出《筹资方法十大法则》《救护培训八要八不要》之类的实用手册。
  (8)从红十字品牌的打造看中国社会慈善精神的培养。近年各级红会打造的与红十字直接、间接相关的品牌,比如,小天使计划、干细胞、中山慈善万人行、青岛微尘、鞍山郭明义、马鞍山傅强、江西章金媛,既可总结品牌打造的规律性经验,指导实际工作;亦可总结其对社会慈善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提升其价值。
  (9)其他。眼界放远一点、试点抬高一点,还可以看到:品牌与城市精神;红十字文化与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及建设等更大、更宏观的论题。
   上述每一个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将以上经验、方法、观点等予以系统整理,深入阐述,可能就是一个社科领域的重大课题,进而形成关于新时期红十字事业的理论框架或理论体系。
(作者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副总编)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调研报告
“两论一动与红十字事业发展”座谈会专栏..
理论园地
观察思考
历史研究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