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砥砺奋进
——记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
过去的五年,是中国红十字会110余年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多元多变的价值观念和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给变革中的红十字会带来了巨大挑战。2009年10月28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当选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五年来,在他的引领下,中国红十字会圆满完成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经受住了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经受住了网络事件等舆论风波的挑战;在他的推动下,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红十字会法修订工作有序开展,红十字会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在总结历史经验和丰富实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两论一动”的重要思想,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注入新的思想内涵。
任期内红会工作
直面挑战,砥砺前行
五年里,带着对中国红十字事业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华建敏会长在全国各地展开了深入广泛的调研,为建设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绘制发展蓝图,指明路径与方向。他多次强调,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源泉在基层、智慧在基层、创造力在基层,对各地在丰富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经验,我们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提炼,逐渐摸索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发展规律。
2009年12月15日,完成了对总会在京直属单位、北京市红十字会的走访调研后,他将出京调研首站选在汶川地震重灾区四川。
“灾区各级红十字会要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加强灾后重建项目管理,确保所有援助项目都建成优质工程、放心工程、阳光工程,让党委和政府满意、受助群众满意、捐助方满意。”在绵阳市游仙区街子乡岳家红十字博爱新村,他这样叮嘱随行人员和当地红会工作者。
此后,每逢灾害发生,华建敏会长必定第一时间作出指示,指导开展救灾救援工作,专门会见捐赠人代表,悉心听取捐赠人意见。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重视关心下,中国红十字事业在过去五年获得了快速发展。2009年以来,全国红十字会系统累计接受社会捐赠达260亿元,各级红十字会在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四川芦山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救援工作中,认真履责,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年来,全国红会系统救护、救助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6400余万人接受了红十字会的救护技能培训;以“红十字天使计划”“红十字博爱家园”“红十字博爱送万家”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品牌项目不断成长,推动了红十字会人道救助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华骨髓库总库容突破200万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平稳起步,改变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窘迫现状,无偿献血工作不断加强。
中国红十字会积极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大局,多次参与国内外紧急和非紧急人道援助,在海地地震、日本地震海啸、菲律宾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救援工作中,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去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为赞比亚、塞内加尔、柬埔寨、蒙古等30多个国家提供了国际援助,充分体现了中国红十字会作为我国民间外交重要渠道的作用。
能力建设是贯穿过去五年红十字会工作的主线。2010年初,华建敏会长在全国红十字会工作会议上提出,“抓能力建设,必须突出重点、大力推进,与之相配套,要全面科学地制定各级红十字会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标准”。
其后,他又在多次会议上反复讲到能力建设问题。2010年7月,在北戴河务虚会上提出,“能力建设应该是一个长期战略,要围绕能力建设每年明确一个重点,一年接一年、持之以恒地抓下去”;2011年1月,在九届二次理事会上提出,“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推进能力建设”;2011年12月,在九届三次理事会上提出,“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创新、破解制度瓶颈来提高能力、增强实力”,特别是“要在红十字理论研究和红十字文化建设上下更大力气,提升红十字会的软实力”;2012年12月,在九届四次理事会上提出,“《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对红十字会加强能力建设提出了全面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要将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的成效体现在能力建设水平的明显提升上”;2014年1月,在九届五次理事会上提出,“红会的能力建设要将抓好‘两论一动’作为主要着力点”。
从全面、科学制定工作规范和标准,到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推动能力建设,再到着力推进改革创新,重点抓好“两论一动”,中国红十字会的能力建设一步一个脚印,思路不断明晰,工作层层推进。
关心、关爱志愿者,重视发挥志愿者作用,体现了华建敏会长对广大红十字志愿者的真挚感情、对志愿服务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章金媛、援藏医生叶如陵、“磨刀老人”吴锦泉等优秀红十字志愿者的事迹,华建敏会长不仅耳熟能详,而且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以他们为代表的红十字志愿者是全社会的道德楷模,是红十字事业的脊梁,红十字会的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
推动“25号文”出台与“红会法”修订
营造红十字事业发展良好法律政策环境
2012年7月,中国红十字会迎来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的出台——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强调以改革创新的理念统领红十字会各项事业,全面明确地提出红十字会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
作为“意见”出台的重要推动者,在2012年7月27日举办的贯彻“意见”座谈会上,华建敏会长开门见山地指出,“意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很多重要思想,体现了理论创新。“比如,在强调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的同时,又提出发展红十字事业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部分,提出发挥红十字会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在服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
华建敏会长说,“意见”中的许多提法,实际上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红十字事业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比如红十字会的四个定位,“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等;“意见”是对多年来如何更好发展红十字事业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法的集中体现。他说,“从这个角度说,‘意见’真正的起草者和推动者应该是全国的红十字工作者、会员和志愿者”。
在“意见”贯彻落实过程中,华建敏会长在多个场合强调,贯彻落实“意见”要从三个层面做起:抓好红十字会系统内部的学习领会,对未来工作作出规划部署;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通过广泛宣传让全社会理解、支持红十字会工作。
“意见”的出台,为红十字会今后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奠定了良好基础。接受记者采访时,华建敏会长以植物生长为喻,表达了对红十字事业美好未来的殷切期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意见’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颁布实施已有20多年,在华建敏会长的积极推动下,也被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修法规划,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修改过程中。
红十字会法的重新修订,将在国内形势和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复杂变化的当下,为解决和克服中国红十字事业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新问题、新挑战提供强大法律武器,真正实现“党和政府管理红会有法可依,社会监督评价红会有法可依,红会自我管理有法可依,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确立法制保障”。
丰富红十字精神内涵
本质上是一种利他主义幸福观
在多个场合,华建敏会长结合当今时代与社会现状,阐述了他对红十字精神的独特理解,强调“特别要提倡红十字志愿者身上体现出来的利他主义幸福观”。
华建敏会长说,人对幸福的感受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利己,自己要过得好,物质上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低层次的幸福;第二个层面是利他,就是乐于为别人奉献自己的财富、技能和精力,以助人为快乐,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幸福;第三个层面是忘我,就是为别人谋福祉,关心爱护帮助别人成为一种习惯,理所当然地觉得人活着就要这么做,这是更高层次的幸福观。
“马克思年轻时不就讲过嘛,只有别人幸福,自己才幸福;只有别人完美,自己才完美。”他说,《共产党宣言》里也有,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够最后解放自己,“人也是这样,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这些都体现了利他主义、忘我奉献的幸福观。红十字人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幸福观。”
提出“两论一动”思想
认为基层是红十字会工作的根
“两论一动”思想的提出,是华建敏会长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思想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2013年夏天以来,华建敏会长在多个场合提出,红十字会工作要着重抓好“两论一动”(理论建设、舆论工作和扎扎实实的为民服务实际行动),构筑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思想基础,为事业发展赢得不竭动力。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又是做好舆论工作的基础;抓好舆论,理论才有影响力,行动才有感染力;行动是关键,有了理论和舆论,还要靠实实在在的行动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推动事业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进。”他解释,三者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理论是一面旗帜,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华建敏会长指出,破解红十字事业发展遇到的难题,找到并完善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迫切需要牢牢抓实理论研究,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推动各项工作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前进。
“红十字运动奉行的宗旨和原则,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社会制度,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要将红十字运动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体现时代和人民的现实需求,形成中国特色的红十字理论、文化和价值体系,构筑红十字会的‘魂’和‘魄’。”
华建敏会长强调,开展红十字理论研究,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关系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要能想得清楚、讲得明白;要密切联系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构建和丰富红十字理论体系;要把红十字理论研究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用老百姓最愿意、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把“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讲清楚;要认真研究红十字会的性质,坚持守住“生命”和“道德”两条底线,播扬利他主义幸福观,准确把握红十字会核心职能,服务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最易受损害群体。
舆论代表着影响力、渗透力和话语权。华建敏会长强调,红十字人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国内舆论生态的结构特点和运作规律,更加主动、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掌握新媒体环境下做好舆论工作的本领。开展舆论传播工作,既要大力宣传红会的好人好事,唱响红十字“好声音”,传递社会正能量,也要旗帜鲜明地回击针对红会的恶意攻击,坚决维护红十字会的品牌和信誉。
“但是,抓好理论研究和舆论传播,都是为了给行动指明方向、创造环境,理论研究和舆论传播的成效最后都要落实到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上。”他说,“红十字会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力量也在基层,基层是红十字会工作的根。”他强调,红十字会是凝聚社会爱心的平台,服务对象是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最弱势的群体,各级红十字会要坚持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把全社会的爱心送到他们身边。
做好红十字会工作,关键要推动红十字工作“六进”(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医院、进机关)。“要特别关注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红十字会的人道资源要向西部、向农村、向最困难的地方倾斜,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急需的地方。”
“当前,社会面临极大的人道需求,各界人士参与人道公益事业的热情很高。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把理论与实际结合好,研究建立一整套好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两个平台的作用。”华建敏会长说。
推动公信力建设
公开透明、严格管理、依法办事
2011年,突如其来的“网络事件”将中国红十字会推向了风口浪尖,公信力建设成为舆论焦点。
面对舆论风波,华建敏会长敏锐地指出:“一方面,事件的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大气候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从加强红会能力建设的角度看,其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剖析的地方,需要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2011年7月6日,在红十字会系统廉政工作会议上,他明确提出应对“网络事件”的12字方针:摆事实、讲道理、不护短、树形象。“既要分清‘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看到这些年来红会的整体工作成绩有目共睹、不容抹杀,这是主流;也要抓住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不放,切实改进我们的工作,维护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同时毫不松懈地推进各项事业,特别是办好为老百姓服务的实事善举。”
按照华建敏会长的要求,中国红十字会很快向社会作出了“两公开两透明”的郑重承诺:捐赠款物公开、财务管理透明,招标采购公开、分配使用透明。
华建敏会长反复强调,“要把公信力作为红十字会的生命线”;“要让公众对红十字会有所了解,认同红十字会的主张和行动,认可资金运用的效果,乐意参与红十字会的活动”。
在对总会提出严格要求的同时,华建敏会长又多次为各地红十字工作者鼓劲、打气,勉励他们坚定信念,勇于面对挑战,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推动红十字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实际工作中,要在吃透中国国情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勇于实践,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红十字会运行机制,着力解决好“人”“财”“物”“事”的问题。
他鼓励各地红会,回应质疑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一是提高透明度。建立制度并创建技术平台,做到公开透明,交出一本“明白账”而非“糊涂账”,主动接受监督。二是依法办事。项目的执行、资金的使用都要严格遵纪守法,依章办事,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效用机制来提升项目绩效。
“总之,“网络事件”虽然给红会工作带来了不小影响,但同时也锻炼了这支队伍。”
华建敏会长说,无论现在和将来,只要我们有所作为,党和政府看得见,人民群众心里也有杆秤。《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红会工作的重视和认可,对红十字会干部队伍的信任与肯定,是对正在应对舆论风波的红会的极大支持。
关于历史与未来的思考
要有改革的勇气和进取的决心
2014年,中国红十字会迎来建会110周年。百余年悠久历史带给今天的红十字会哪些丰富经验?对红十字事业未来发展有何启示?
在纪念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10周年座谈会上,华建敏强调,历史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中国红十字会始终坚持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社会主义改造还是建设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始终坚持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并将其落实到实实在在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具体行动之中。这是中国红十字会的生命力所在。
第二,中国红十字会始终坚持把国际红十字运动宗旨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努力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中国红十字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走改革创新之路。中国红十字会“从成立那天起,就走上了一条不断改革创新的道路”。华建敏会长说,中国红十字会的建立,出于拯救日俄战争中东北难民的需要,本身就是一种适应时局变化的组织创新;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颁布实施,规定了红十字会的职责和必须遵守的规则,以法治手段建设红十字会,这也是一种改革创新。未来的发展中,红十字会仍要坚持以改革为纲,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完善以“依法办会、严格管理、公开透明”为核心的制度环境。这是中国红十字会不变的努力方向。
据参加“纪念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10周年座谈会”的同志介绍,华建敏会长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字里行间无不带着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未来的殷切期望。
回顾中国红十字会悠久历史,他说,110余年风雨历程,既有曲折徘徊,更有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精神,这是中国红十字事业的百年荣光,也是全体红十字同仁的宝贵财富。未来破解制约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难题,提升红十字会能力建设水平,需要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信任和帮助,但更重要的是各级红十字会自身要有改革的勇气、创新的智慧和不断进取的决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华建敏会长强调,要从三个方面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新局面:第一,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理论体系和红十字文化;第二,坚持推进红十字会改革创新和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各级红会的能力与实力;第三,努力抓好红十字青少年工作,促进全民族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网络风波至今,社会上一直有种说法,“红会‘去行政化’就是要跟党委、政府一刀两断”。对此,华建敏会长旗帜鲜明地指出,“这种观点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国际红十字运动发展总的态势”。他说,放眼世界范围内的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凡是红会工作做得好的国家,政府对红会的支持都不可或缺。中国红十字会不是行政机关,也没有行政权力;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红十字会的领导支持,与红十字会独立开展工作并不矛盾。从根本上说,中国的红会要搞好,一定要坚持“三足鼎立”,即要有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要有社会的认同和支持,要加强红会的自身建设。同时,华建敏会长谆谆告诫,红会作为一个群众组织,一定要“接地气”,要反对官僚主义,力戒衙门作风。
在中国红十字会“十大”即将开幕之际,华建敏会长深情寄语广大红十字同仁:红十字事业,形象地说,就是一群好人凝聚在一起为他人做好事。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长期做好事,更难的是做了好事还不被人理解甚至遭到非议。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坚定、更加执著。一个真正的红十字人,一定具有坚定牢固的理想信念,具有对崇高事业的不懈追求,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即使遇到困难、遭受委屈,也要百折不挠,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