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 《日本红十字运动史(1877—1916)》出版发行 |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贵州分中心揭牌 >> 
 发布日期:2015-10-16 21:53:26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2015年10月16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贵州省红十字会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图云关系列活动概览》,全文转载如下: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贵州省红十字会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图云关系列活动概览

图云关是旧时贵阳城南出黔去湘桂的咽喉要隘,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39年至1945年的图云关,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所属抗日救护总队所在地,6年间曾有3400名中外医务工作者在这里工作,其中包括40多位国际援华医疗专家。图云关是抗日战争时期举世瞩目的抗战医疗中心,是中国红十字会110年历史上时间最长、人物故事最多、历史档案最完整的4个重要历史活动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和国际红十字运动不可复制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贵州省红十字会借助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积极策划开展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图云关系列活动。主要包括“两书一剧一赛一展一回访”,即围绕图云关红十字抗战救护的生动史事,编纂并首发长篇传记文学《抗战救护队》和理论读物《贵州省红十字运动研究》两本新书;编排出品大型话剧《图云关》;联合举办“图云关红十字杯”全省青少年书画大赛;启动筹建贵州红十字文化博物馆与贵州省图云关历史展览馆;邀请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健在的百岁老人宋鸿基回访图云关。与此同时,还成立了“苏州大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贵州分中心”,启动相关理论与文化研究工作。

图云关系列纪念活动,既铭记红十字抗战历史,又缅怀红十字先辈创造的光辉业绩;既传播红十字精神,又珍爱红十字救护总队“救死扶伤、博爱恤兵”的和平梦想,在社会各界引起良好宣传效应。

 

新书补白历史  新机构探究发展

9月25日,著名作家杨义堂应贵州省红十字会邀请,携新作《抗战救护队》从山东专程来到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纪念碑前,与《贵州红十字运动研究》作者罗治雄、戴斌武一道,以新书首发的方式追忆祭奠千千万万为民族独立、抗战胜利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先烈。

《抗战救护队》和《贵州红十字运动研究》两本新书,在查阅贵州省和贵阳市大量珍贵历史档案的基础上,分别从纪实文学与理论研究的角度,共用70多万字再现了图云关红十字抗战救护的光荣历史,使图云关抗战历史资料得以补充完善。

新书首发当日,“苏州大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贵州分中心”在距图云关咫尺之遥的贵州省红十字会备灾救助与文化传播基地揭牌,苏州大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池子华受邀现场与贵州省红会为“分中心”揭牌,并代表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共同签署共建合作协议书,同时向来自省内外13名热衷红十字运动的历史学、教育学、法学研究专家学者颁发了客座研究员聘书。

在分中心成立座谈会上,罗治雄和池子华表示,分中心将以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等多方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理性认知和深度探寻新时期红十字事业的发展道路,全面提升贵州省红十字会在国内外的地位。

 

话剧再现史事  书画抒扬精神

8月15日,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剧场,大型原创话剧《图云关》汇报演出拉开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西南片区巡演的序幕。这是贵州省红会积极商请联系省文化厅、省演艺集团、省话剧团等单位,历时半年创作编排并共同出品的剧目。该剧是反映1945年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在贵阳医疗抗战的大型话剧,当年密林深处的医务工作者赴汤蹈火的形象重现舞台。

自8月1日汇报演出到9月15日完成西南片区巡演,《图云关》前后演出6个场次。通过两小时 7幕的表演,该剧生动展示了图云关的中外医务工作者们,通过前赴后继的战地抢救、彻夜手术、专注试验、赠医施药、培训英才,让当年图云关的荒寂山岭成为中华抗战的支柱性医疗基地。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血火中,密林深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中国医生、外国专家、美国护士、抗日青年以赴汤蹈火的精神气概,谱写了人道主义的壮歌。

与此同时,作为贵州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之一,“图云关红十字杯”全省青少年书画大赛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从6月12日启动到9月23日获奖与优秀作品展毕,赛事先后征集到来自全省各高校、各基层单位、各培训机构及社会书画爱好者选送的作品近千件。经大赛组委会评选,共79件作品获青年组和少年组大奖。赛事作品展共展出包括特邀作品在内的202件。活动中,贵州省红会先后争取到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文联、贵州日报报业集团等19家单位共同主办、承办和支持本次大赛,使赛事受到更广泛地关注,赢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先辈回访忆往昔  展厅筹建励后人

9月3日,在建国70周年阅兵式上,101岁的宋鸿基红十字老前辈、为数不多至今健在的图云关“故人”,坐在阅兵式抗战老兵的第一辆车上经过天安门广场。

此前,在贵州省红会力促下,宋老于7月17日从广西南宁出发前往贵州,回访了图云关。宋老曾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第4大队第45中队第452区队任队长,主要从事难民医院的医疗救护工作。回访现场,宋老亲手向贵州省红会赠送手稿《我在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日子》,省红会回赠绣有“救死扶伤博爱恤兵、抗日功勋永载史册”字样的锦旗。

新闻媒体对宋老的回访十分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分两期播报了长达20多分钟的专题报道(分别为《人民不会忘记》和《战地红十字》),国际台专题制作了《战火仁心》宣传片,《贵州都市报》用四个版面讲述了图云关的故事。

在开展图云关系列纪念活动的同时,省红会积极协调商请省文化厅和省文物局,正式启动“贵州省图云关历史展览馆和贵州红十字文化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充分开发利用省市档案馆珍藏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历史档案,深入挖掘整理贵州这片热土上“救死扶伤、博爱恤兵”的历史遗存,缅怀曾经创造抗战历史业绩的红十字先辈,铭记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为反法西斯战争和倡导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所做出的卓越功勋。

 

红十字运动研究添新翼

苏州大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红研中心”)成立于2005年,至今已走过了10年的风雨历程。10年来,红研中心在坚守中开拓、砥砺中前行,取得了一项项科研成果,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重镇。

作为我国第一家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学术机构,红研中心不仅开通了第一家专业性学术网站,创办了第一份公开出版的学术理论期刊《红十字运动研究》杂志,先后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合作主办了“红十字运动与慈善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两论一动与红十字事业发展”座谈会、“依法治会与红十字事业发展”座谈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而且重磅推出了“红十字书系”“红十字文化丛书”两大系列丛书,出版学术论著50余部,引人瞩目。《中国红十字报》9月8日报道,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特别指出,“苏州大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多年来潜心致力于中国红十字运动历史的研究,完整地梳理了中国红十字运动史的脉络,厘清了中国红十字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和问题,弥补了红十字研究工作中的许多空白;近年来又致力于红十字研究人才的培养,为中国红十字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固然是红研中心团队成员呕心沥血、共同努力的结晶,但更离不开各方关心、鼓励与支持。一直以来,红研中心的工作受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及东亚地区代表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江苏省及苏州市红十字会的高度重视。总会领导集体对红研中心的工作给予了特别的关心与支持。尤其是老会长彭珮云、华建敏,热情鼓励,彭珮云会长专门为红研中心题字,华建敏会长亲临红研中心调研,对中心工作寄予厚望。

红研中心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形成了全国公认的学术“品牌”,但红十字运动研究毕竟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还有许多空白亟待填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也需要理论研究的及时跟进。红研中心目前有上海嘉定、浙江嘉兴、江苏盐都3个研究基地,如今贵州分中心挂牌成立,如虎添翼,为红十字运动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激发了新的活力。

贵州是红十字运动的一片热土,蕴藏着丰富的红十字文化资源,尤其是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大本营,贵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贵州红十字运动研究》《抗战救护队》两本书虽然表现手法不同,一是史学的笔法,一是文学的形式,但诠释了共同的人道主题。阶段性成果的面世,丰富并深化了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内容。希望贵州分中心,一是继续凸显特色,整理出版《救护总队档案资料丛书》,扩大图云关文化品牌的辐射力、影响力。二是结合贵州红十字运动的历史与实践,推出《贵州红十字运动研究丛书》,把历史研究与现实需要、未来发展对接起来,为贵州红十字事业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三是积极动员相关方面的人力资源,筹备“人道需求与能力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

我坚信,在贵州省红十字会和有关部门的呵护、支持下,在研究团队的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下,贵州分中心一定会开创贵州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新局面,为繁荣红十字文化、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池子华  苏州大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

 

让红十字先辈抗战功勋永存

——写在《抗战救护队》首发式上

今天,再次来到图云关,在这里举行我的新书《抗战救护队》首发式,我心存感谢,感慨万千。

一年前,我曾经不远数千里,从山东来到贵阳图云关,到这里寻找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足迹。我暗暗许下誓言,要写一部长篇传记文学,记录下抗日救护英雄们的伟大事迹,再现他们的音容笑貌和喜怒哀乐,塑造出他们的性格和形象。

感谢贵州省红十字会相关领导和朋友的陪伴,给了我极大地鼓励、帮助和支持,使我克服了查找资料困难、身体不适等诸多难题,经过一年的艰苦写作,终于完成了30万字的书稿,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今天,我带着还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新书《抗战救护队》再次来到这里,向林可胜等伟大的抗日救护英雄们献上我无限的景仰,向英勇无敌的贵阳图云关、向中国红十字会这个国际人道主义组织献上一份虔诚的厚礼!

抗战是中华民族最苦难的历史,也是最血脉喷张的英雄史诗。很久以来,我就想亲自写一部真实的抗战史诗,我披沙炼金,找了好久,发现了林可胜、荣独山、周美玉这些红十字会抗日救护英雄们的故事,他们本应该在教科书里被孩子们反复背诵,本应该在影视剧中一次次引爆人们的泪腺。可是,多少年来,卫国英雄们却躲在贵阳档案馆发黄的故纸堆中,和灰尘相伴。作为一个远方的写作者,能够跋山涉水来和他们相见,并记录下这一段英雄们的故事,真是倍感荣幸。

林可胜和红十字会的英雄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一起,他们经历了淞沪抗战、台儿庄大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宜昌会战、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救护队员们不仅在战场上抢救了上百万伤兵,救助了无数难民,还到和平村去为日本战俘治病,谱写了一曲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颂歌。最后又两次随着中国远征军前往缅甸、印度作战,最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大反攻。一年来,为了走进他们的生活,我拿着放大镜,转动着地球仪,紧紧追随着他们,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远征。沿着他们的足记,我竟然找到了一部中国抗战救护的历史,也是一部从战争救护角度反映的中国抗战史。

陪着林可胜和红会英雄们一路艰难跋涉的时候,我只是希望,能够真实地再现他们的音容笑貌,展示他们的曲折命运,体验他们的爱恨情仇,一切已经足够了。

今天,对红十字会抗日先烈的缅怀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后,再次感谢贵州省红十字会举办此次新书首发式,希望《抗战救护队》一书为研究中国抗战救护历史作出一份贡献。

(杨义堂  著名作家、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

新闻来源:苏州红十字会网站 责任编辑:刘思瀚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找准“结合点” ..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找准“结合点” ..
2006世界灾难报告(1)
回望辛亥革命,中国红会将有哪些分会迎来..
《光明日报》发表《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一..
2005世界灾害报告出版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