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拔萃”更“出类”
建校13年,资助283名贫困学子,99%的师生会“救命招”
2003年,北京拔萃双语学校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北京市朝阳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诞生。此后十余年间,弘扬和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一直是其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红十字,德育教育“大富矿”
拔萃学校主动将红十字精神融入整体教育中,全盘考虑,细致规划,使红十字精神在德育工作中有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学校党支部书记闫晓萍表示:“红十字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宝贵的资源,红十字历史是一部深刻的教科书,红十字精神的理解和内化过程是很好的德育教育。”
十余年来,拔萃学校通过“五个结合”,将红十字精神开发成德育教育的“大富矿”,让走出拔萃的数千名学子受益终身。“五个结合”,即品德教育与培养人道精神相结合,急救培训与博爱教育相结合,社会服务与奉献教育相结合,红十字志愿者活动与学校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红十字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五个结合”完全契合拔萃学校“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人”的育人理念。学校通过不同的形式、角度、题材来体现红十字精神,用红十字精神影响、激励、教育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渗透红十字精神,在宣传活动中传播红十字精神,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红十字精神,在帮扶贫困中践行红十字精神。
闫晓萍认为,工作模式的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涵,拓展了德育工作的外沿,促进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学生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
2015年,拔萃学校成为探索人道法教育项目试点学校,由校团委副书记于淼执教。“探索人道法课程让学生能深入地理解和挖掘人道精神的内核,为学生打开了学习思考的‘另一扇窗’。”于淼说。
拔萃学校不断深化红十字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学校文化品牌效应凸现,学生自主发展体系凸显。
近年来,拔萃学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民办中小学十强学校”“朝阳区环境教育绿色学校”“朝阳区中考优秀校”“北京市民办学校特色建设试点学校”“最具社会知名度民办中小学”。2014年,拔萃学校被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等单位评为“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学校”;2015年荣获“北京市民办中小学评选优秀学校奖”。“彰显红十字精神的校本德育模式”项目被评为朝阳区民办特色学校发展研究立项项目。2016年,荣获北京市民办教育协会社会公益优秀单位。
与此同时,成百上千名出类拔萃的青少年带着“红十字财富”走出拔萃,步入大学,踏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开启了多姿多彩的人生,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像一位良师益友,与他们形影不离。
红萃生,既“优”又“红”好少年
在拔萃学校,“红萃生”这三个字意味着“成绩优秀,博爱奉献”。
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主办的学校,“公益”是流淌在拔萃血液中的DNA。拔萃学校从建校至今一直坚持开展“红萃行动”,招收家庭贫困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到校免费就读,让他们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些“红萃生”大多来自北京周边区或革命老区。
2015年,该校在校“红萃生”共有145名,其中21人来自延安、井冈山、青海等地。学校当年为他们减免费用343万余元。
十三年来,拔萃学校共资助283名红萃生,资助费用约2000万元。
“红萃生”不仅要“优”,而且要“红”。拔萃学校通过多种活动,不同形式,将红十字精神融入“红萃生”的思想教育中,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博爱、学会奉献。
拔萃学校定期组织“红萃生”参加实践活动。农场劳动,让“红萃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参观自然博物馆,开阔了“红萃生”的视野;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让“红萃生”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勤奋学习的动力;观看天使荣耀艺术团演出,让“红萃生”学会自尊、自立、自强,做生命的强者……
不仅如此,学校还让“红萃生”担任社团职务,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我是‘红萃生’,我是榜样”是“红萃生”的响亮口号。拔萃学校每年的第二学期都会评选“十佳拔萃学子”,树立同学们身边的楷模。2007年至2014年,拔萃学校共有8名学生被评为朝阳区“十佳中学生”,他们都是“红萃生”。
十余年来,这些家庭困难却品学兼优的“红萃生”在拔萃学校健康成长,屡创佳绩。可以说,每一名“红萃生”的经历,都是一个精彩的励志故事。
刻苦钻研的胡乔文曾被评为朝阳区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环保小卫士”叶璐收集废旧电池40余万节,她设计制作的“绿色奥运”废旧电池回收箱被首都博物馆收藏,她是北京奥运志愿服务宣讲团成员,曾担任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被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北京奥运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先进个人”;勤奋上进的隗立芳是北京市教委重点资助项目“翱翔计划”学员之一,荣获北京市中小学“阳光校园创新设计小专家”创意设计奖,2011年6月,隗立芳成为北京市民办学校第一个高中生党员;自强不息的王夏颖在朝阳区艺术节中荣获书法比赛一等奖……
“我们会坚持社会公益意识,坚持‘红萃行动’,竭尽所能帮助贫困学生,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出类拔萃。”闫晓萍说。
志愿者,校内校外“活雷锋”
2009年,在隗立芳同学的建议下,拔萃学校红十字志愿者协会成立,隗立芳任首届社长。“红协”以学习宣传红十字精神,在校园内外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为宗旨,吸引了众多学生踊跃报名,很多班级甚至全体报名加入“红协”。“红协”有章程、有组织、有活动,下设宣传部、活动部、财务部三个部门。现任“红协”社长、高二(1)班的左稼慈同学介绍,“红协”每个月都会开展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三个部门分工明确,宣传部负责拟定活动通知,活动部下发通知并具体组织实施,财务部负责活动经费的募集和管理。“我们的财务公开透明,同学们捐出的每一笔善款都要花得明明白白”。
“红协”还建立了“拔萃博爱小基金”,将每月11日定为“拔萃博爱日”,号召大家“捐出一元钱,献出一份爱”。“拔萃博爱小基金”用于绿化校园、尊老敬老、助学助困、援助灾区。
校园内,“国旗班”由志愿者组成,社团工作由志愿者负责,班级卫生责任区由志愿者打扫。志愿者们为西部地区学生捐赠衣物,为打工子弟学校捐书。拔萃学校操场东南侧的一块空地上,依次栽种着数排青翠茂盛的小叶黄杨,这也是志愿者们的劳动成果。
校园外,志愿者们在社区宣传环保,关爱抗战老兵;走进北京启蕊康复中心、365晨光宝贝之家、“太阳村”,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礼物,开展融合活动;走进嘉德敬老院、寸草春晖敬老院、银龄敬老院,为老人们表演节目。
在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中心承办的“北京市家长网上学校”网站上,拔萃学校的志愿者们负责设计并主持了“学生成长故事”“大爱无疆”两个栏目。
“红协”的志愿者们在奉献的同时,也收获了快乐和成长。志愿服务活动历练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提高了每一名参与者的综合素质。
志愿服务让“红协”活动部部长刘硕深有感触,他说:“以前我从未关注过身边的弱势人群,更没想过为他们做点什么,以后我会把志愿服务一直坚持下去,也希望我们这些“小志愿者”能带动“大志愿者”,让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
学急救,人人都是“安全员”
拔萃学校一贯重视对师生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99%的在校师生都接受过救护培训,并取得“北京市红十字会急救员证书”。
每年,拔萃学校都会邀请朝阳区红十字会救护师资对初一和高一学生开展救护培训。十余年来,拔萃学校共有3000余名师生学会了“救命招”,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安全员”。
拔萃学校在每学期至少要举行两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确保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反应及时、救治有力。2011年9月,朝阳区应急委、区红十字会、区教委、区民防局在拔萃学校主办“纪念世界急救日暨朝阳区中小学生应急疏散与避险逃生演练活动”,同学们快速、高效、有序的演练赢得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闫晓萍指出,开展救护培训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救护培训技能,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救死扶伤、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的责任感,把红十字精神和宗旨内化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伴成长,“红色精神”永传承
“我希望每一个北服学子都能掌握急救技能,了解红十字;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与我们同行,把尚在‘幽僻处’的志愿服务,变成阳光大道——这是我的‘红会梦’。”4月9日,北京服装学院广告学专业大二学生马瀚博的题为“幽僻处可有人行”的精彩演讲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当日,他成功竞选为该校学生会红十字会分会第四任会长。
优秀并非与生俱来。马瀚博是北京拔萃双语学校2014年高中毕业生,他说:“拔萃学校红十字特色教育给我们的,是一笔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这笔“财富”,源于北京拔萃双语学校对红十字精神的重视、挖掘和利用。建校十余年来,拔萃学校把红十字精神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在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培养出许许多多像马瀚博一样品学兼优的毕业生,“红十字”也成了拔萃学校的“金字招牌”。
“红十字会让我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谈及母校的红十字教育,“红协元老”马瀚博满怀感激,在拔萃学校的6年中,他对红十字精神从懵懂,到接触,到融入,到弘扬。他说:“红十字教育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给了我们一种正确的、利他的价值观,这是我们青春时代在拔萃学校最宝贵的收获之一。”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