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粉丝群” 扩大“朋友圈”
——关于做好红十字会宣传工作的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红十字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同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新阶段,红十字宣传工作如何才能让红十字的“粉丝群”更多、“朋友圈”更大,群众获得感更强、认同感更高,进而推动红十字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呢?
结合上海实际,我觉得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求成效。
提高“重视程度”
宣传工作对于红十字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纵观红十字运动在我国110多年的发展史,红十字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宣传工作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今天,红十字事业发展面临全新的社会环境,“专兼职人员不多、组织基础不扎实、社会动员力量弱、配置资源少、环境氛围不够浓”等问题仍是客观现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宣传工作,寻求整个社会和广大群众更多的共识、支持和参与。实现这样的目标,主要看我们如何动员和发动群众,看我们的宣传工作如何达到影响社会认同、吸引公众参与的效果。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各级红十字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认识,将宣传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来抓,要在队伍建设、工作安排、经费保障、考核奖励等方面给予宣传工作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做到身体力行、久久为功。全体红十字人要心中有爱、肩上有责、胸中有墨,以更主动的姿态、更严格的标准开展宣传工作。
挖掘“历史厚度”
回顾中国红十字运动一百多年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红十字人前赴后继,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组织战地救护和难民救助;在地震、水灾、风灾和疫情发生时及时协助政府开展救援;在特殊时期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搭建对外交流交往平台;在和平时期,不忘初心、秉持人道,大力开展“三救”“三献”和社区服务,致力于“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
可以说,中国红十字运动“行战争中的人道之先,破两岸关系坚冰之先,建民筹公立医疗卫生体系之先,开人道外交、国际援助之先,启人道理念养成教育之先,创民间组织平战结合之先”,为国家、社会和百姓做出了重要贡献。
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中西方经济、社会、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融合与发展,红十字运动的传播与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自然成为了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源地、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地。解放前,总会机关、总办事处及开展的工作也大多在上海。1978年,上海被列为全国十个首批试点恢复红十字工作的城市之一。如今,上海已是全国改革开放和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排头兵。上海红十字运动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对于传播红十字文化,弘扬红十字精神,推动红十字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两年,上海已经做了几件在全国来说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如编印出版《红十字在上海》,摄制《淞沪抗战中的红十字》纪录片,成立上海红十字运动研究会,建成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等。这些工作,对于推动红十字历史文化的传播、扩大红十字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与上海电视台等单位合作,摄制纪录片《红十字在上海》,力争让尘封的百年记忆得到更多展现,为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提供更多历史佐证;进一步加强陈列馆建设,整合好系统内外相关资源,力争将其打造成全国红十字文化教育传播基地;进一步发挥好研究会的作用,努力为丰富中国红十字运动理论体系、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增强“宣传力度”
增强宣传力度,绝不是简单的“举大旗、擂大鼓”。宣传工作要从“喊口号、码文字”的形式转变为“唱得响、入民心”的实绩,就必须“接地气”,增强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接受度,就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增强感染力。
首先,要搞好典型宣传。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的影响是深远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全国叫得响的红十字典型人物还比较少,这是红十字宣传的一大“硬伤”。红十字系统不缺少典型,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培树。我们要克服求全责备的思想,善于从普通群众身上、从平凡之处寻找闪光点,有意识地深度挖掘、树立典型。2015年,上海推出了“上海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志愿者团队”,通过开展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他们身上的感人事迹。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麟接见了报告团成员,并号召全市广泛开展向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团队学习的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次,要讲好红十字故事。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提出,要讲好红十字故事,传播好红十字声音。这为红十字会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红十字会作为群团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都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应该成为宣传的主角。宣传只有源自基层、贴近生活,才能感动群众、走进人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度。
再次,要学会群众语言。发现了好故事和先进典型,还要学会用群众的语言讲出来。要改变口号式、灌输式的宣传,善于依托群众喜欢的形式,用群众熟悉的语言,把我们想说的和人民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做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拥有获得感,提高接受度。在这方面,上海有的区已经组建了“接地气”的红十字宣讲团,有的区用百姓情怀撰写编印了通俗读物,有的区将红十字故事编排成了地方小戏,实现了宣传工作与社会、与群众的“零距离”“面对面”。
扩大“群众广度”
红十字宣传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了解红十字、走近红十字、加入红十字,实现我们有“存在感”、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从宣传的主体来说,增加群众广度,就要调动起宣传工作者的积极性。必须加强专兼职宣传队伍能力建设。除了各单位的专职通讯员,要主动培养那些在服务群众一线的骨干志愿者、服务站的工作人员等等,培养他们的宣传意识、提高他们的传播能力,把他们发展成为红十字兼职宣传员,通过他们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和故事线索,通过他们传播红十字文化理念,营造“人人都是宣传员”的良好氛围。
其次,从宣传的受众来说,增强群众广度,就要针对不同目标人群进行“靶向宣传”。去年,上海市红十字会制订下发了《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传播培训大纲》,针对新会员和志愿者、工作人员、冠名医疗机构职工、红十字青少年和普通群众等五类人群,制定了不同的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普及培训要求。这打破了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传播方式,从受众的需求和特点出发,提出了针对性的目标,看似目标更小了,实则范围更广了,提升了传播的效果,对规范、指导红十字知识传播培训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从宣传的载体来说,增强群众广度,就要拓展渠道、改进方法、创新手段。当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红十字会宣传工作面临的是全新的、陌生的媒体生态环境。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着力提高新媒体运用能力。要在巩固现有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宣传平台的基础上,研究和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增强宣传工作的影响力。
近年来,上海市红十字会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在《上海红十字》报上,坚持守正出新,每年推出一些新栏目。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上,坚持学用结合。在已有门户网站和官方微博的基础上,开通了上海市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除一般的信息推送外,加强了微信服务功能的开发,通过举办知识竞赛、微课设计制作作品展播和少儿基金广告语评选、朋友圈推送广告等形式,吸引了更多人对红十字事业的关注。目前,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已近4万人,并入驻了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手机客户端上海频道。此外,还完成了《红十字的历史与文化系列动漫片》制作,开发了“指尖上的红十字”微信游戏,绘制《漫“话”红十字》漫画书,摄制了意象化的救助宣传片《我希望》等,创新了宣传的方式方法。
第四,从宣传的机制来说,增强群众广度,就要完善机制,推进“大宣传”格局建设。首先,就红十字会系统内部工作而言,宣传工作不只是某个人、某个部门、某个单位的工作,而是整个机关、各级红十字组织和全体红十字人的共同责任。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防止和克服“隔空打牛”现象,善于把宣传工作融入业务工作之中;防止和克服“各吹各的号”的现象,要做到上下联动、大家来做,形成合力。
其次,就红十字系统外部环境而言,要加强与社会媒体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要主动向媒体告知我们的工作计划、通报新闻线索,邀请他们一同参与红十字新闻宣传策划,进而借助社会媒体的资源和力量,讲好红十字故事,传播好红十字声音。
宣传工作是红十字组织普道扬善之基、精神动力之源、事业发展之驱。我们将不忘初心、开拓前行,为开创宣传工作新局面不懈继续努力!
(作者:张浩亮 系上海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