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理直气壮讲优势 心平气和话不足 << 基层组织建设的“四三二一” | 探索自我监督新模式——关于设立监事会相关问题的思考 >> 
 发布日期:2017-9-19 21:24:25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理直气壮讲优势 心平气和话不足

我们经历了不平凡的岁月。以中国红十字会参与四川汶川地震救援、青海玉树地震救援和印度洋海啸救援等国内国际救援为标志的不俗表现,曾让红十字人感受到了职业带来的极大荣誉感和自豪感,甚至被业内人士称为红十字事业的高峰期;以2011年“网络事件”给中国红十字会带来的巨大伤害为标志,红十字人承受了空前的压力和委屈,可以说,红十字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期。

经历了顺境和逆境的红十字人,到底应该怎样看经历了高峰与低谷的中国红十字事业?红十字会到底具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不足?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说它重要,是因为它关系到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广大红十字会员、志愿者和红十字工作者的自信心、精气神,关系到我们以什么样的状态继续投身于红十字事业中。

在事业高峰的时候讨论这个问题,可能陶醉于辉煌,看前景一片坦途,会忽视存在的不足;在事业低谷的时候讨论这个问题,可能纠结于委屈,看未来一片茫然,忘记自身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红十字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为红十字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对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红十字事业提出了殷切的希望,红十字事业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时机。为了重铸红十字事业的辉煌,重建红十字人的自信,现在正是仔细冷静思考这个重要问题的好时候。

我认为,红十字会的优势和不足,要全面、整体地看,而不能片面、局部地看;要客观、理性地看,而不能主观、感性地看;要历史、发展地看,而不能割裂、静止地看。既要理直气壮讲优势,更要心平气和话不足。讲优势不能妄自尊大,话不足不能妄自菲薄。

 

红十字会的主要优势

我们有党的正确领导

1904年至1950年的四五十年中,中国红十字会历经风雨,历经磨难,道路坎坷,踯躅前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于1950年进行了协商改组,建立了红十字会历史上第一个党组,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并修改了《中国红十字会章程》。从此,中国红十字会开始在党的领导下稳步发展,阔步前行。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红十字会工作,多次会见来自国际红十字运动的人士,参加中国红十字会的重大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红十字事业,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出席中国红十字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接见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并为获奖者颁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红十字事业和红十字组织的发展,为红十字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红十字事业指明了方向,营造了全社会支持、参与红十字事业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支力量”“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新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以下简称“红十字会法”)规定,红十字会“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与其职责相关的其他人道主义服务活动”,明确了红十字会在人道领域的政府助手作用。有如此高度的政治定位,我们红十字会开展起工作来,道路正确,方向明确,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政府对红十字事业的支持体现在红十字会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全国红十字专职工作人员的保障、对红十字事业的财政支持、对红十字工作的具体指导和监督、营造有利于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政策和舆论环境等,都是红十字事业发展须臾不可或缺的。

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是中国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红十字事业必将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

 

我们有庄严的法律

1993年,红十字会法颁布,中国红十字事业走上法制化发展的轨道。在法律的保护下,中国红十字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758日,新修订的红十字会法正式施行,为红十字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对促进和规范新形势下红十字会的健康发展,解决红十字事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将发挥极其重大的作用。

作为一个组织而拥有一部法律,在中国只有红十字会和工会。作为人道组织,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红十字会法是红十字组织和红十字事业的“保护神”,那些制造、发布、传播虚假信息,损害红十字会名誉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红十字会法也是红十字组织和红十字事业的悬顶之剑,我们每个红十字人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开展工作,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追究。

红十字会法规定了红十字会的职责,这是我们存在的价值所在。没有了法定职责,我们的工作就有可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想起什么就做什么”;红十字会就有可能成为摆设,成为“盆景”;红十字人在社会上就难以容身,难以立足。

 

我们有厚重的历史

国际红十字运动诞生于19世纪中叶,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道组织。中国红十字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拥有11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群团组织中历史最悠久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从成立时起就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成员,1952年,中国红十字会恢复了在国际红十字运动中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在国际组织中恢复合法席位的组织。

中国红十字会在国际红十字运动中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以及很多国家红会的共识。

红十字组织之所以能产生并长期生存,是因为它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并始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十字组织之所以能发展壮大,是因为它时刻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我们既有强大的国际红十字运动背景,又拥有厚重的令人骄傲的历史,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红十字旗帜历经百余年雨雪风霜和战火硝烟而屹立不倒,证明红十字会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如此国际背景和经久不衰的悠久历史决定了红十字组织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优秀品质。党和政府对我们寄予厚望,社会各界对我们充满期待。我们必须继往开来,有所作为。

 

我们有坚定的栋梁和拥趸

目前,中国红十字会拥有12000余名专职工作者,这些红十字人热爱本职工作,执着于红十字人道事业,践行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专职工作者数量不多,却是红十字事业坚实的栋梁,在红十字事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拥有170多万名红十字志愿者,他们受红十字精神的感召,热心红十字事业,是红十字事业重要的依靠力量。红十字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靠的就是千千万万红十字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无论是在索尔弗利诺战场上救治伤兵的人们,还是为失散亲人寻亲而奔走的身影,无论是自然灾害中抢救生命的救援队员,还是活跃在社区为困难群众提供人道帮助的热心人,他们都不图回报、不计报酬。哪一个人道项目的实施中没有这样的志愿者?没有红十字志愿者,就没有红十字运动。热心红十字事业的志愿者是红十字事业赖以生存、巩固、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们拥有2000多万名红十字会会员,他们是红十字组织的细胞,是红十字会最基础的力量。

110多年来,中国红十字会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做了不可计数的好事、善事。那些得到救助的人们,都会永远记得红十字。千千万万的红十字事业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红十字事业的坚定拥护者。因此,满足困难群众的人道需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正是我们这个组织存在的价值所在。

我们有长期的合作伙伴。虽然“网络事件”后,一些支持者曾对我们产生过一些不理解甚至动摇,但是我们坚持用行动说话,用行动感动合作者,最终获得了他们的理解和继续支持。很多企业和爱心人士在选择公益合作伙伴的时候,还是选择了红十字会。这是我们砥砺奋进的结果。对于红十字人道事业的支持者,我们要善待他们,做好服务,为他们搭好履行社会责任、奉献爱心的平台。

 

我们有完整的组织网络

我们拥有相对完整的红十字组织体系。红十字会法规定:“全国建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县级以上地方按行政区域建立地方各级红十字会”。目前,从中央到省、市、县都有红十字组织,这是我们这个组织的网络,是我们事业的骨架。有了这副骨架,我们就有了躯体。我们所说的组织建设,就是让红十字会的躯体更加强壮起来。目前我们的组织建设中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长期不懈地抓下去。

 

我们有红十字精神和品牌

国际红十字运动在150多年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七项基本原则”,并被世界190个国家认同并遵循。中国红十字会在110多年的人道实践中,把七项基本原则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倡导“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引领着中国红十字运动。这是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魂魄。这样的精神力量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红十字事业的重要支撑,没有精神支撑的组织是没有前途的。

多年来,红十字会的工作越来越专业,红十字事业越来越形成规模、具有特色,形成了一批红十字品牌,例如应急救护培训、应急救援(21支救援队特别是大众卫生救援队、供水救援队、赈济救援队)、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大病救助(“天使计划”)、“博爱家园”、国际救援、人道法传播等,这些品牌成为我们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鲜明标志。

 

 

红十字会存在的不足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自身的弱势,即主要不足:

我们没有达到理想的公信力

对于我们这样的人道组织来说,公信力是我们的生命线。如果时光倒退至2008年之前,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红十字组织在社会上、在人民群众心中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否则就无法解释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募集到了近200亿元人民币的款物。

但是一个老牌的人道组织,经过了“网络事件”,社会公信力居然降到了谷底。我们面临着那么多的质询、责备、甚至谴责。这种情况的出现,除去非常复杂的客观原因,也有不能忽视的也是必须承认的自身原因。这就是,红十字组织的运作管理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没能适应社会和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对公信力建设的认识和重视不够,还没有真正摆到生命线的高度,公信力建设没有和事业的发展同步,在具体工作上公开透明做得不够,公开透明的渠道和技术缺乏创新,我们的公信力没有做到坚不可摧。

目前我们的公信力现状,与我们所拥有的厚重历史和红十字文化相比,非常不匹配;与我们一百多年来为社会和百姓所做的不可计数的好事、善事相比,非常不匹配;与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与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我们要正视现实,不要怨天尤人,不要一味抱怨。既然我们的公信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努力改变现状,树立良好公信力,是红十字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公信力建设永远在路上,这是硬道理。

 

我们的组织建设仍然是薄弱环节

红十字会的组织建设工作与日益发展的红十字事业尚未完全适应,仍然是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最大掣肘。怎样发挥红十字会员的作用,怎样动员和发挥红十字志愿者的作用,怎样让红十字基层组织找到有效抓手更加活跃起来,怎样解决县级红十字会普遍能力不强的问题,怎样让我们的组织更加适应群团改革的精神……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以前在组织建设中重视不够的基础性工作,是我们今后在组织建设工作中必须加强的工作。从总会到县级红十字会,我们对组织建设工作既缺少科学的研究思考和顶层设计,也没有一盘棋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安排。

这里必须要提出的一项组织建设工作是理顺管理体制。这是要长期不懈地抓下去的工作。县级红十字会有67%理顺了管理体制,这个成绩是经过近二十年、通过几代红十字人的努力取得的,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们已经开展了近20年的推动工作,现在还没有达到我们的目标。这项工作仍然是我们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必须长期进行下去。这是贯彻红十字会法的要求,是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任务,是实现红十字会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我们红十字人的愿景。

各级红十字会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地红十字会工作水平,导致全国红十字事业发展不够均衡。

 

我们的人才十分缺乏

我们虽然拥有从中央到省、市、县的红十字网络,但其中专职工作人员仅1万多人,这和我们履行法定职责所需要的力量相比是很小的数字。由于编制方面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增加更多的专职人员。

随着红十字事业不断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我们越来越感到,红十字会的很多工作特别需要专业的人才。比如,专业救援工作、造血干细胞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筹资工作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筹资、宣传传播工作、红十字青少年工作、项目设计和操作工作、国际交往工作等。

我们的专职人员中,懂得管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宣传传播的人有多少?有多少人具备动员社会资源、项目管理操作、国际交流、沟通、创新的能力?红十字事业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既然专职力量有限,我们就必须依靠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我们要动员更多的在这些方面有特长的志愿者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来,弥补我们专职人员在这些专业方面的不足。当然,我们的专职工作者,要在这些方面加强学习和提高,使自己不仅是专职工作者,而且要成为专业工作者,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越来越专业的红十字事业的需要。

 

我们的宣传传播工作是短板

作为红十字会这样有特殊经历的群团组织,面临着“网络事件”以来形成的一些社会偏见以及负面的舆论,一些不了解红十字会的群众还没有消除误解,这加大了我们宣传传播工作的难度。

这些年,我们的宣传传播工作在有关部门和媒体的支持下有了很大起色,但是相比我们所做的工作,总是显得不够。很多很有意义的工作,很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很有价值的工作,还没有有效地宣传出去,传播开来,没有被社会公众了解和认识。宣传传播工作是我们的短板,做好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硬任务,不可能努力一下子、努力一阵子就彻底扭转局面。应该深刻反思的是,我们是不是付出了足够的努力?还有没有上升的空间?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我们对中国公益事业新趋向的研究有多少?我们对宣传传播规律的研究有多少?我们对新媒体的研究有多少?我们的宣传传播工作适应我们所处的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吗?适应社会公众对红十字会的期待吗?我们的宣传传播方式有多少创新呢?

宣传传播工作永无止境,任重道远,每一个红十字工作者都责无旁贷。

 

我们还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如今,红十字会工作日渐向好,从整体上看,还在艰难地爬坡。我们还需要恢复和提升对红十字事业的自信心,在认识上思想上行动上形成合力。彻底消除错误观念的纷扰,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提振精气神,团结一致向前看,聚精会神干事业,仍然是我们这支队伍当下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在一些工作上还没有形成上下联动的局面。对我们的法定职责有的地方还没有行动起来,既缺少顶层设计、缺少统一部署,也缺少实践探索精神。我们多年来业已形成的活动品牌,从整个系统来看,主题聚焦不够,有各自为战的倾向。我们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一体化信息平台,信息化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意志。攥不紧的拳头是没有力量的。

 

我们的能力建设依然是弱项

学习和创新能力不够强。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仅靠传统的做公益做慈善的方法是不行的。必须学习,必须创新。怎样站在未来的高度探索红十字事业,与时俱进地发展红十字事业,永远站在人道公益事业的前沿,是我们这一代红十字工作者的使命。

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不够强。公益慈善事业是全社会关注的事业,参与其中的组织和机构众多,争取社会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你来捐,我来做”的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人的公益慈善意识。我们是一个群众团体,我们没有行政权力。要赢得社会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只能靠我们用“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用红十字事业宗旨和红十字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去感召去感动去动员。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动员社会资源的老旧方式,要学习新知识,提高筹资能力。没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就无法让更多暂时困难的群体受益。

救灾和救助能力不够强。我们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已经建立了21支救援队,但救援队的装备是有限的,救援队的训练是不够的;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大大小小的备灾仓库很多,但仓库里储存的物资是有限的;我们的救援队有可以执行国际救援任务的,但执行任务的财力是有限的;我们的救灾响应机制是低水平的,远不能满足受灾群众的需求;面对排着队等待救助的贫困患者,我们的救助规模和救助能力是不够的,虽然国家给予了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但还远不能满足人道需求。

执行能力不够强。总体来讲,省级红十字会还可以,市级特别是县级红十字会的项目执行能力则非常弱。比如“博爱家园”项目,总会下大决心推广,但我们除了缺少经费外,更欠缺的是市县的执行能力。很多县级红十字会连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

 

今天我在这里分析红十字会的主要优势和不足,仅仅是我个人基于从事红十字工作13年的一点认识。找出优势和不足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怎么做。

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我们从事的事业,调动红十字人的精气神,增强自信心、荣誉感和自豪感,以高昂的士气投身到崇高的红十字事业中,最终把红十字事业推向新的高度。因此,我们要共同做好“今后怎么做”这篇大文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的前辈做了很多奠基工作,推动第一版红十字法的出台、推动国家红十字会和省市县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推动红十字救灾救援工作升级、推动红十字会队伍的壮大、拓展红十字会工作职能等。振奋精神,团结协作,克服困难,推进改革,促进发展,推动红十字事业重现辉煌,是今天的红十字工作者的使命。

每一项伟大的事业,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不断推进,并将不断遭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与挑战。但走到最后,我们终将发现,所有看似高不可攀的阻碍和深不见底的渊谷,只要能走过去,再回首,都不过是一种磨炼、一种砥砺,是让我们能够拥有更美好未来的根基。这是我们在红十字事业经历了蹉跎岁月后深刻的理性感悟。

今年“五八博爱周”期间,各级红十字组织普遍进行的“我是红十字人”主题宣誓活动,让我们欣喜地看到红十字人久违了的激情。那段誓词希望大家永远铭记:

“热爱红十字事业,遵守红十字会法,执行红十字会章程,高举红十字旗帜,弘扬红十字精神,践行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关爱生命,保护健康,维护尊严,为促进和平进步事业而不懈奋斗!”

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今天的职业追求。

(本文系作者在中国红十字会地市级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践行者 担当者 开拓者——浅谈中国红十..
一段历史 一种精神 一面旗帜——红十字..
锐意改革,打造“红十字铁军”——关于深..
开启红十字事业新征程——学习十九大报告..
新时代 新使命 新征程——学习十九大报..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