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探析
核心提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高度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科学性,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实践出发,围绕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世界这一问题,为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共同问题、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的中国方案。本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核心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的人类社会共同问题以及发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进程中的引领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客观全面辩证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推动红十字会在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进程中发挥更积极作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核心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在《共产党宣言》中确立了科学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人类共同体理想,并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的现实路径,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阶级联合”思想和“自由人的联合”思想辩证统一,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全世界无产者联合”所实际确立的价值观是阶级性质的国际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所倡导的价值观是共同体性质的国际主义,这两种价值观反映了世界历史趋势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历史必然性,也具有过程长期性。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直接理论渊源。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不同民族和国家所认可的共同价值准则和共同利益追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以己度人,站在别人立场考虑问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想实现自己发展,就要帮助别人发展,中国历来崇尚“和而不同”“协和万邦”,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实现和谐共处。这些原则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渊源。
国际秩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公认规则。习近平指出:“从360多年前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基于这些原则,世界命运应当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当由世界各国共同制定,国际事务应当由世界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当由世界各国共同分享,这些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强调人类共同利益和世界各国正当利益的辩证统一,由交往观、安全观、发展观、文明观、自然观五个方面构成。
关于交往观,要打造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世界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内政不容干涉,世界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当得到维护,世界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应当受到尊重。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设全球伙伴关系,奉行“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交往原则。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
关于安全观,要构建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止战维和方面的核心作用,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行动双轨并举,化干戈为玉帛。要推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国际合作齐头并进,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防战争祸患于未然。
关于发展观,要创造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打造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规范格局。世界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要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关于文明观,要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本然状态,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要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容并蓄,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
关于自然观,要建设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敬畏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的人类社会共同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当今世界面临着那些必须予以解决的共同问题呢?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有五方面的问题。
在政治领域,西方模式弊端突出。尽管当代早已不是冷战时期,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有些西方国家在思想上还停留在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这些西方国家强行向目标国家推行所谓的自由民主制度,企图让非西方国家走西方所谓的“民主化”道路,将非西方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实现“全球西方化”,结果导致这些国家政权更迭,战乱不止,难民如潮,经济不可持续,社会动荡不安。与此同时,这些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品尝到强势输出价值观和民主制度模式的“恶果”,难民潮就是其一。
在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世界各国面临着各种非传统安全的严峻挑战,安全范围由传统安全扩大到非传统安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单独解决全球变暖、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跨国犯罪、海盗、环境污染、艾滋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应该通力合作,携手共进,以人类共同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采取行动的出发点,坚持人类共同利益作为实践的行动准则,摒弃对抗和遏制等冷战思维,妥善处理分歧和矛盾,加强交流合作和国际规则建设,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合作共赢。
在经济领域,存在三大突出矛盾。一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世界经济长期低迷、世界经济增速降低,全球贸易增速持续下降。短期性政策刺激效果不佳,深层次结构性改革尚在推进。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二是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国家经济力量对边深刻演变,但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全球产业布局在不断调整,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日益形成,但是贸易和投资规则未能跟上新形势,机制封闭化、规则碎片化突出。全球金融市场需要增强抗风险能力,而全球金融治理机制不适应新需求,难以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动荡、资产泡沫极具等问题。三是全球发展失衡。据乐施会2017年1月发布的《99%民众的经济》报告称“全球最富有的8人所拥有的财富,相当于世界相对贫困的那一半人口的财富总和”,收入分配不平衡、发展空间不平衡日益严峻。全球仍然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
在文化领域,西方文化价值观推行与世界文化多样性现实矛盾凸显。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强行向全世界推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霸权主义行径与全球文化治理的要求背道而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基本特征,更是交流、革新、发展的源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的多样性存在是保证人类应对各种挑战,促进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持文化活力的前提。文化发展规律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既存事实,超越民族国家利益,放眼世界和人类未来,达到拯救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自觉,而不是大打文化战争,以文化商品为载体、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和教育交流,实施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全球渗透。
在环境领域,气候变化等问题对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提出要求。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应对自然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巴黎协定》作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广泛共识,是全球环境气候治理必须遵守的国际公约,然而美国却罔顾国际利益,单方面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拒绝承担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责任,这种逆合作共赢、共商共治共享潮流而动的行为,是与全球气候治理发展不合拍的行为,必将进一步加剧人类与自然的不平衡状态。
发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进程中的引领作用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要主动发挥引领作用,充分估计国际格局演变复杂性、世界经济调整曲折性、国际矛盾和斗争尖锐性、国际秩序之争长期性,我国周边环境不确定性,务必做到六个坚定不移。
坚定不移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致力于内外兼修,内圣外王,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要通过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要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安宁”“世界共同发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
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中国实力的增强。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坚定不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要创新合作模式,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使中国与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把中国同欧亚国家的互利合作推向新的历史高度。要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支持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联通建设。
坚定不移运筹好大国关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大国关系无疑是主要矛盾。中美关系前景不仅决定着两国的当前福祉,也深刻影响并塑造着世界的未来图景。与美国按照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要求,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不断推进务实合作,加强在地区和全球问题上的沟通协调,妥善处理敏感问题和分歧,确保两国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要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两国外交全局和对外关系中都占据优先的战略地位,把双方高水平的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的实际成果。与欧盟着眼历史变革趋势,抓住发展机遇,共同努力建设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具全球影响力。
坚定不移打造战略伙伴关系网络。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基础,以政治互信、经济互赖、文化交融、社会互动和安全支撑作为战略手段,通过双边关系的改善带动全球战略拓展,打造最广泛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伙伴关系网络。针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落实正确义利观,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非洲,要按照真、实、亲、诚四字箴言,强调合作的互利共赢性质,不折不扣落实承诺,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对拉美,建立中拉合作论坛,在此框架下落实各项务实合作;对中东,建设性参与解决地区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提出政治解决建议,扩大参与经济重建,力所能及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坚定不移构建国际话语体系。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切实推进多边外交,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中国话语权全过程。坚定不移地做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着眼本国人民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按照责任、权利、能力相一致的原则,力所能及地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和全球治理,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建设性参与政治解决重大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和应对全球性挑战,争取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积极参与全球发展事业,与世界各国一道,推动世界繁荣进步。
(作者:刘德锋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副处长)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