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达州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调查与思考
聂立超
在这次全省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为深入了解我市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我们于6月12日至15日期间深入各县(市、区),走访了部分基层红会工作人员、教师、学生、医生、社区干部、市民群众,深入调研我市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状况,对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推进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措施和建议。现报告于后。
一、红十字应急救护培工作开展情况
达州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与重庆、陕西相连,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辖7个县(市、区)310个乡镇(街道办),人口700万,2017年末GDP总量1585亿元。全市共有红十字专(兼)职工作人员30人,红十字基层组织88个,团体会员单位235个,会员644人,红十字志愿者245人。自2007年以来,共培训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109人,救护员2000多人,普及培训10万余人次。
(一)对应急救护培训的认识逐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命质量特别是生命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加上各级红会对应急救护工作的大力宣传,社会公众对应急救护的认识有所提升。特别是博爱家园项目村、红十字项目实施单位的干部群众认识比较到位,大部分人群掌握了基本的应急救护技术,遇到意外伤害发生时能够实施简单的自救和互救。最近两年,通过市县两级红会持续不断地汇报沟通,政府分管领导、红十字理事单位、会员单位对红会开展的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认识有了改变,不再认为“红会搞急救培训是不务正业”。
(二)应急救护培训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各级红会每次开展主题宣传活动都将普及应急救护知识纳入重要内容,邀请应急救护培训师资讲解救护技术,鼓励群众现场互动参与心肺复苏、止血包扎以及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置。有奖问答内容大多与应急救护常识有关,发放的宣传资料也大多涉及应急救护知识,同时将心肺复苏术编成情景剧在城市中心广场演绎演出,不厌其烦地反复宣讲应急救护知识。通过这些举措,增强了社会公众对生命的认识和对应急救护技术的认同。最近一年来,各级红会组织开展应急救护进社区活动300多次,参与群众2.1万余人次,免费发放红十字应急救护手册2万余册。去年年底,市红会连续举办了2期救护员规范化培训,邀请省红十字会资深讲师主讲。各县(市、区)在选派参训人员时注意质量把关,参加的人员大多是在当地有一定影响愿意学习的志愿者或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在学习时十分刻苦认真,个别人员甚至练习到晚上十一、二点。回去后这部分人员作用发挥较好,经常参加社区、学校及本单位的应急救护普及培训活动,扩大了红十字的影响力。去年12月下旬,市红会举办了全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7个县(市、区)和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州中医校组队参赛,竞赛内容分必答题、抢答题,心肺复苏、包扎止血操作和红十字精神主题演讲,邀请省红十字会、部分兄弟市(州)红十字会、四大家领导、各县(市、区)红十字会、市级各部门以及社区群众代表、红十字青少年代表共400余人全程观摩比赛。达州晚报全程网络直播,参与互动人员达到3万余人次;达州电视台现场录播,并将视频公开发布到网上;省红十字会网、达州日报、达州政府门户网站作了专题报道,增强了社会公众的应急救护意识,提升了红十字会的影响力。
(三)应急救护培训能力不断增强
市红会制定了应急救护培训方案,分解细化了目标任务,明确了培训标准及相关要求。同时,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动员学校、社区和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培训工作。与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市登山协会、中高职院校等达成培训协议,按一定标准给予培训经费补助,激发了这些单位(社会团体)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的积极性。
加强对应急救护师资的培训管理。对原有的应急救护师资逐一清理核对,建立联系制度,加强对能继续发挥作用的师资的管理。对新参加师资培训的人选,严格按照“愿意学,学得会,讲得出,用得上”的标准进行选派,确保参加学习培训的师资能够持续发挥作用。主动与市安监局协商,选派师资培训以红会意见为主,今年选派的32名参训人员中以学校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医务人员、红十字志愿者、红十字专职工作人员为主,通过学习培训,其中31人取得救护培训师资格。同时,为新取得救护师资的人员提供讲课练习的机会。
市红会会同市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学校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学校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完善了学校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机制,要求各级红十字会、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将应急救护培训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平安校园建设和新生军训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各县(市、区)红会也加强了与当地教育部门的协调联系,将应急救护培训进学校作为“五进”工作的突破口。
近年来,各地红十字组织纷纷联合其他单位和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安全社区应急救护培训、高危行业安全培训、高危岗位救护培训、企业单位专题培训、学校应急救护培训等,接受普及培训人数达到10多万人。
(四)应急救护培训经费逐年增加
近年来,财政对应急救护培训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市级财政拨付的用于救护培训的专项经费从2016年的2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20万元,并且从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专项资金20万元用于救护培训和人道救助,支持力度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市红会组织开展了应急救护培训进校园专项募捐活动。将项目包装为“三个一”活动,即为在校学生上一堂急救课、送一本救护手册、赠一个安全书包(或红十字急救包),每个学生费用初步预算为160元。将此项目推荐给向理事单位、会员单位以及全市各级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呼吁他们主动认领培训学生数量,并捐助相应的费用,目前已募集到经费30万元。下一步,计划将此项目包装为线上项目,通过新媒体开展募捐。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最近两年来,我市持续不断地开展了一系列应急救护培训活动,培训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我市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应急救护培训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公众对应急救护培训的认识严重不足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我市红会虽然2005年就已从卫生部门独立出来,但直到2018年以前单位的财务、人事、党组织关系一直保留在卫生部门,再加上85%的县级红会仍然挂靠在县卫计局,致使大部分领导和部门将红会定位为卫生部门下属单位,甚至个别部门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将红会按照下属单位进行管理,对红会提出的救护培训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应急救护培训是卫生部门的一项业务,只是红会在抓而已。
二是社会公众急救意识缺乏。大部分群众对救护工作知晓率低,对现场急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随机访问的结果看,大多数群众不知道什么是应急救护,认为“救护”是医院、医生的事,是急救中心的事,与自己无关,觉得发生意外时拨打“120”或紧急送往医院就够了。
三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救护培训认识不足。近年来,主动与红会联系要求开展救护培训的大多是央企、外企或与央企、外企有业务往来的企业,主动联系要求培训的机关事业单位一个也没有。红十字工作人员或志愿者上门协调救护培训事宜,很多单位根本不予重视,或以工作任务重、人手安排不出来为由予以拒绝,即使勉强答应参加培训,但派出的人员也是被迫而来,听课时玩手机耍微信心不在焉,或者干脆签个名就不知去向,培训效果可想而知。前不久,我们到一些中小学校开展培训工作,那些校长们要么在动员讲话中一个劲儿地感谢党委政府感谢教育局感谢卫生局就是不提作为主办单位的红会,要么就是借口工作忙随便安排一个人负责协调,人员到不齐,纪律差,效果不好。我们发现,检查工作的小组到达他们学校,校长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分析原因,主要是学校师生是否掌握应急救护技术,对学校的声誉影响不大,更不会影响校领导的升迁去留,不足以引起他们的重视。
(二)应急救护培训局面尚未真正打开
总结最近几年来的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大多数是被动应邀去培训,红会主动开展培训的较少,培训工作仅仅局限于个别单位或个别行业。只以“蜻蜓点水”的方式开展培训,没有从面上真正铺开。每年开展的安全社区培训,大多是创建安全社区硬性指标要求,并不是真正的想培训救护员,参加培训的人员大多是农村留守老人或村社干部,乡镇政府必须给予每人一定的生活、交通补贴才会被动前来参加培训。这些人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差,对应急救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纯粹是为完成任务被强行拉来参加培训的,效果可想而知。再加上个别乡镇政府为了节约成本,任意压缩培训时间,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据统计,世界上掌握应急救护技术的比例为30%,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达到了90%以上,我国比例仅为3%,而我市尚不足1.5%。可以这样说,我市应急救护培训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工作尚未正式启动,培训工作才刚刚起步,应急救护培训局面尚未真正打开。
(三)应急救护培训师资严重缺乏
自2007年以来,我市共培训救护师资109人,经逐一清理,发现可用的师资少之又少,能够站上讲台授课的可用师资不足20%。2007年至2015年期间培训的师资67人,这些人大多已离开原工作岗位,大部分人已经无法取得联系,有的已经退休或退居二线,年龄稍大的已无法胜任培训工作。最近三年来培育的师资大多由安监部门选派,人选主要来自基层卫生院和社区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被动学习的得,主动学习的少,自愿服务精神不够,学习不够认真,能够站上讲台的微乎其微。全部师资中有50多人来自医院,这部分人本身就是医护人员,虽然技术熟练,但不善于授课,调动课堂气氛较差,课堂互动不够。再加上这部分人员平时工作较忙,无法保证授课时间。去年,我们在安排一期培训的时候请了一个医生师资前来协助,虽然提前一周告知,但临到举办培训班的时候却临时有事无法分身,让主办单位措手不及,四处找人“救火”。我市培训的救护师资大多没有参加复训,知识更新跟不上,无法上课。再加上我市一直对授课师资上课实行自愿无偿,没有给予相应的授课报酬,导致这部分师资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授课的积极性不高。
(四)救护员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我们平时强调得较多的是培训数量,忽略了成功案例的收集,对救护员在日常生活中处理意外伤害事故的成功案例宣传不多。部分参训人员甚至说“学了就学了,一辈子都用不到”,导致学习热情减退。再加上红十字会救护培训缺少权威性,发给的“红十字急救员”证用途不大,不能作为考评、上岗的依据,要不要都无所谓。前几年,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曝光我市某地一老人摔倒后,几名小学生扶她起来,却被老人反说是被这几名学生推倒,其子女不问青红皂白强行将老人背到一学生家中并索要医药费,最后只得对簿公堂。虽然讹人的老人及其子女得到了应有的法律惩处,但也导致一部分参训人员仍然担心抢救路人无果后会遭到其家人指责,甚至追究责任,个别人员提出在抢救时全程录相或找人作证。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急救人员作用的发挥。
(五)应急救护培训保障不力
一是法律法规支持力度不够。《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只规定了红会救护培训方面的职能。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25号)也只要求支持红会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但没有规定什么样的部门、单位及个人必须接受培训,没有规定怎么支持红会开展培训,没有制定针对救护员的保护和奖励措施,更没有对不配合或配合不力的单位、个人进行处罚的规定。这样,救护培训成了周瑜打黄盖,完全成了一种自愿行为,震慑力非常有限。在实际工作中,不重视、不支持、不合作的现象屡见不鲜,依法办事并不顺畅。 二是地方政府配套政策支持缺乏。外企对应急救护非常重视,拥有急救证已成为某些职业的上岗门槛。很多外企将急救培训作为企业对员工实行劳动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纳入新员工培训范围。我国在救护培训方面,政府没有相关法规或规定,培训缺乏统一的机构和认证,没有一致的标准,无法统一衡定培训质量。全市上下没有一个行业规定必须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才能上岗,从而导致主动要求参加应急救护培训的少之又少。
三是应急救护培训经费不足。政府在应急救护培训资金投入方面的政策规定几乎没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救护培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前几年,我市财政只预算了2万元用于应急救护培训的宣传,我们只有量力而行,在人群聚居的地方设置一些应急救护知识宣传专栏,印发应急救护宣传资料,悬挂一些宣传标语,对主动要求培训的单位给予师资和培训道具支持,根本没有主动开展过多少培训。经过反复争取,近两年财政投入力度大幅增加,但相对于培训目标任务来说,这些经费仍然是杯水车薪。各县(市、区)红会经费更是少得可怜,财政预算的费用只能保人头经费,根本没有预算事业发展的费用。部分县(市、区)红会连一个象样的模拟人都没有,开展培训所需的三角巾、绷带、止血纱布之类的耗材还需逐级申报购买。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大中专院校都没有培训道具。全市没有一个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所有培训活动均是以“打游击”的方式开展。去年我市开展的两期规范化培训是在宾馆进行的,场地租赁、食宿费用占了培训经费的大部分,事倍而功半。
(六)县级红会体制不顺制约了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市7个县(市、区)有5个县级红会体制没有理顺,有一个干脆在历次机构改革中消失了。这些县级红会挂靠在当地卫计局,由某些股室兼职红会工作,配备的1-2名工作人员身兼数岗,红会工作只是其数项业务中的一小部分,再加上红会业务强调的服务没有权力引不起他们的重视。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些兼职人员同时要承担繁重的卫生计生业务,有的还承担了全局的脱贫攻坚、党建、医政、医改等大宗业务工作,根本没有精力研究、思考红会工作,只能被动应付上级红会的安排,个别人员任务稍重就会口出怨言,推诿扯皮,工作上得过且过。个别卫计部门领导认为红会工作都是软指标,完成与否不与奖惩挂钩,再加上红会的项目资金很少,错误地认为红会的项目可争取可不争取,红会工作可有可无、可深可浅。长此以往,红会始终在卫生部门的阴影下工作,协调事项、推动工作等都在卫生这个圈子里转,一些项目的实施依靠的是当地卫生院推进,乡镇党委政府参与较少,造成项目实施不力,效果不佳。在开展救护培训时,依靠乡镇卫生院召集培训对象根本达不到目的,他们通知来参加培训的除了乡村医生就是个体诊所人员,这些人早就接受过专题学习培训,参加培训只是走过场而已,况且他们一般不是第一目击者,作用发挥不明显。多年以来,红会一直被边缘化,红会工作人员被提拔任用的很少,不少人到红会工作后直到退休都没法调整单位,红会成了“来了就走不脱”的单位,导致红会工作人员底气不足,做事十分“低调”。不少红会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时不敢理直气壮地亮明身份,特别是县级红会的工作人员长期打着卫生的牌子从事红会工作,害怕说自己是红十字人掉了身价。
三、思考与对策
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战场救护,红十字东渐登陆中国亦是因救护伤兵吸引国人眼球而引起关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将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作为红会九项职责之一。红十字应急救护是红会的一项传统核心业务和法定职责。普及应急救护常识,教会广大群众掌握自救互救技术,对于挽救生命、减少伤残、保障生命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抓好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使之成为红十字的品牌项目,是各级红会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认真分析与思考,现就做好我市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一)加强汇报沟通,积极争取领导和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红十字应急救护事业能否更进一步发展,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关键。作为红十字部门,我们要主动作为,积极主动向分管领导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做好汇报,提高领导同志对应急救护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最好能建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动员各级各部门力量全方位推进应急救护工作。同时,要积极主动与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与救护培训工作有利害关系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进行沟通协调,可以采取首先在这些部门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的方式,引起单位领导和机关干部职工的注意,从而让他们成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坚定支持者。
(二)加大宣传力度,强力提升社会对救护培训的认知度。
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宣传。作为红会工作,就是要不断地提升人们对红十字理念的认识,重塑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新型的人际关系,这就更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可以说是红会的“半壁江山”,宣传工作做好了,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在宣传策划上,要提高站位,制定全方位的立体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网络、电视、报刊、杂志、墙报、橱窗、标语、宣传手册等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展开宣传攻势,持续不断地扩大宣传面和社会影响力,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普及应急救护常识、掌握自救互救技能的重要意义,逐步形成全社会正确认识应急救护培训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在宣传内容上,要注重宣传急救员在处理突发意外事故方面的生动案例,让群众对掌握应急救护技术的实际效果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在宣传形式上,要大胆创新,现在很多电视台举办了不少有明星参加的娱乐节目,吸引了一大批观众,建议将应急救护融入节目内容,通过这些影视明星展示急救技术,并与观众之间加强互动。央视大型节目“等着我”收视率较高,寻人本就是红十字会的一项传统业务,个人觉得红十字会可以参与其中,鼓励红十字志愿者参与寻人活动,通过节目的播出扩大红十字的影响力。还可以通过央视举办“最美红十字急救员”评选表彰活动等开展规模宏大效果明显的宣传活动,不断提升红十字会的知名度。
(三)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推动应急救护培训向纵深发展。
应急救护培训涉及面宽、数量大、时间长,任务十分艰巨,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推动该项工作持续进行。一是建立高危行业准入制度。把救护培训纳入机动车辆驾驶员、运输业乘务人员、建筑施工人员、矿山开采人员、警务保安人员、酒店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上岗考核体系,将是否取得救护员资质作为行业从业条件,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性措施逐渐形成行业规矩、行业惯例。二是建立学校应急救护培训制度。从幼儿园培养安全意识抓起,采取递进式教学,分阶段逐步推进,让所有学生到高中毕业时都熟悉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术,到大学时能够完全熟练运用,逐步增强全民族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维护生命的意识。三是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内容。加强与党校、社区大学、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将救护常识纳入对党政干部学习、公务员培训、成人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的内容。四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将应急救护培训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通过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服务等方式,保障培训经费。加大人道资源动员力度,通过社会募集救护培训资金。五是建立部门协调联系制度。督促卫生、教育、公安、交通、应急、旅游、党校、电力、建筑、矿山等部门和行业依法支持配合红十字会开展救护培训。六是建立应急救护培训目标考核制度。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民生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纳入对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
(四)加强培训管理,不断壮大应急救护培训师资人才队伍。 一是完善师资管理办法,把好师资培训关,做好人才筛选,避免流失浪费。以招募红十字志愿者的形式,严格按照“愿意学,学得会,讲得出,用得上”的标准招募热心红十字工作、志愿服务的人员参加学习培训。选派的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技术过硬、热心公益,保证能履行一定的授课时数。同时,要发给培训师资适当的上课费用,建立培训工作表彰奖励机制,给予优秀人员一定的名誉,让其有获得感、成就感。二是盘活现有师资和加强跟踪培训。定期组织师资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和复训,加深相互之间的交流,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授课能力。三是继续培训一线教师、医师、国家公职人员、社区工作人员,适当选聘退居二线的优秀师资,逐步建立以专职师资为主导,专兼职师资皆具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五)拓展培训方式,全方位推进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一是实行基地化救护培训模式。要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加强与境内职业中学、高职院校、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场地和管理人员建设培训基地。建成后红会加强指导,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通过新媒体等形式招募培训人员,定期组织开展救护培训,并根据培训质量和数量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二是通过应急救护培训掌上课堂和网络课堂学习急救技术。学习借鉴国外红十字组织、香港红十字组织掌上急救课堂经验,继续完善国内红十字掌上急救课堂APP,鼓励社会公众通过手机软件学习急救技术,累积到一定课时后,参加由红会等单位组织的心肺复苏、包扎止血、骨折固定、徒手搬运等实操练习,经笔试、操作考试合格后发给救护员证。支持红十字网站开辟网络急救课堂专栏,鼓励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学习急救技术,再到指定地点参加实操学习和救护员考试。
三是力促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讲解一些成功施救的案例,让参训人员了解和认清掌握救护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针对不同受众,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探索菜单定制式培训,根据不同的群体、行业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或由接受培训方根据菜单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授课方式可适当增加情景演练、救援演习、户外活动等互动性教学,提高培训质量。
(六)理顺管理体制,确保应急救护培训措施落地生根。
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是关键。各项政策措施靠谁来执行?如果没有健全的基层红十字组织,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所有的规划、措施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落不到实处。从我市目前来看,县级红会体制不顺,专(兼)职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已经成为阻碍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继续开展的瓶颈。我们要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主动沟通,加强协调,尽快推进县级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理顺工作。同时,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认同教育,举行“我是红十字人”主题宣誓,认同国际红十字运动七项基本原则和红十字精神,自身要充满正能量,带头树立人道理念,带头参加学习培训,带头掌握救护技术,带头参加无偿献血、造干捐献等,在推进工作中能够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红十字人的身份。要进一步规范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基础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应急救护培训事业,不断将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延伸到第一线。真正推进应急救护培训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基础。
(作者系四川省达州市红十字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