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报》刊登《红十字文化传播的新尝试——写在“中国红十字运动知识丛书”出版之际》
2018年10月16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池子华的《红十字文化传播的新尝试——写在“中国红十字运动知识丛书”出版之际》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宣传传播红十字文化,让公众了解、认识、亲近、参与、支持红十字事业,是每一位红十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红十字会工作题中应有之义。如何传播,渠道很多,传统媒体、新媒体,都是重要载体。除此之外,图书出版也可以架起一座通向社会公众的桥梁。
多年来,从总会到地方红十字会,到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都出版了很有分量的著作,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不过,这些成果专业性、学术性强,受众面窄,基本上局限于学界、业界,无法实现“大众化”目标。如何使学术成果走向大众,实现“社会化普及”,应该成为红十字系统一项“文化工程”或“传播普及工程”。
红十字文化的“社会化普及”,路径也有不少,连环画、音像制品、通俗读物都是可选路径,深受大众喜爱。在中国红十基金会、“六个核桃·读书慧”公益基金支持下,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联手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红十字运动知识丛书”,就是传播方式上的一种新尝试。目前丛书第一辑5本书已经面世。
2018年5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莅临苏州大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调研时,听到中心即将出版“中国红十字运动知识丛书”的消息时,连声说“好”。这套丛书好在哪里?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目的明确,“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十字会”。由于“网络事件”这一众所周知的原因和别有用心的人歪曲历史误导公众,使红十字遭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追根溯源,真正的红十字会是什么,公众大多不甚了解,产生误解在所难免。要扭转这种局面,正本清源至为关键。丛书以事实为依据,用流淌的文字呈现红十字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真实可信,感染力强。
二是以“关键性”人物和重大人道行动为中心,书写红十字运动的历史。丛书第一辑5本书《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国红十字会创建的故事》《中国红十字会首任会长——盛宣怀的故事》《中国的南丁格尔——张竹君的故事》《救死扶伤的圣歌——林可胜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故事》《人道主义的赞歌——上海国际红十字会的故事》,都是围绕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红人”和重大历史事件为脉络展开叙述的,纵横交错,鲜活饱满。
三是故事性强。讲好红十字故事,传播好红十字声音,就要讲好红十字运动历史,这是本套丛书撰写的立足点。但要讲好故事并不容易,不仅要深挖资料,丰富素材,而且要转换写作方式,以“讲”代“论”,对学者而言是一种考验。同时,许多重要问题也要通过故事讲出来。如《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国红十字会创建的故事》,要回答读者所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中国红十字会为什么在1904年诞生?之前红十字如何走进中国并被国人所接纳?建会为什么是五国合办而不是中国“独立自主”?创建过程经历了什么?哪些人参与了中国红十字会的组建?中国红十字会又是怎样从“合办”中脱颖而出?为什么是盛宣怀出任首任会长?等等太多的“为什么”,都要求用故事来讲述。更重要的是,讲故事绝不容许编故事。无中生有,胡编乱造,虚构情节,是对历史的亵渎,与“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十字会”背道而驰,丛书坚决杜绝。讲故事是以真实为前提,“信史”旦旦,这是原则性问题,本丛书恪守原则,绝不逾矩。
四是写得比较好看。故事讲得如何,关键在于如何“讲”。真实,感人,生动,几大要素熔于一炉,才能引人入胜。因此,写法上尽可能新颖别致,文字清新活泼,谋篇布局也要有故事性,如《中国的南丁格尔——张竹君的故事》子目有:引子、一场怪病成就了她、“穗城奇女”、“女界梁启超”、上海滩“另创基业”、“贵人”相助、“女中豪杰”、创办女子中西医学院、出任上海医院“监院”、创建中国赤十字会、一石激起千层浪、“炮轰”沈敦和、两位特殊的救护“队员”、武汉前线的日日夜夜、凯旋、功成身退、梅开二度、独木难支、热心公益、砥砺前行、再度出山、尾声,共22目,虽然不能说构思奇妙,但也新人耳目,再配上珍贵图片,图文并茂,的确写得比较好看。还应该强调的是,丛书虽然是“通俗读物”,但“通而不俗”,没有哗众取宠的故弄玄虚,更没有迎合低级趣味的搔首弄姿,而是娓娓道来,让读者能够听下去、读下去,不感觉枯燥乏味。
五是小而精,定价低,受众面广。丛书中的每本书都不是大部头的学术著作,包括图片在内,版面字数也只有10万字左右,做到“小而精”。因系小册子,定价也低,每本20元。主要面向学校红十字青少年、普通民众以及红十字工作者、志愿者,受众面广。我们希望用通俗易懂,清新可读这种“小清新”的传播方式,使丛书畅销起来,达成红十字文化广泛普及的目标,让红十字真正走向社会。
红十字文化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着眼于长远。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责无旁贷,力争打造“中国红十字运动知识丛书”新品牌。丛书计划每年推出一辑,每辑5本,以此将多姿多彩、跌宕起伏的红十字历史画卷立体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希冀业界学界同仁支持,共襄盛举。
(作者系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