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上好“风光”
——山东省临沂市红十字会文化建设纪实
“温桂云”,老石匠在粗砺的石碑上刻下又一个金色的名字。
“这些名字的背后,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捐献者的故事。他们的奉献精神,与革命年代送子参军、送夫支前、推着小车送煎饼、煤油灯下纳军鞋的‘沂蒙红嫂’的奉献精神一脉相承,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山东省临沂市红十字会会长赵爱华说。
近年来,临沂市红十字会深入挖掘红十字运动在沂蒙的实物史料,推动红十字精神与沂蒙精神深入融合,着力加强红十字文化建设,打造“博爱沂蒙”系列品牌,推动市红十字会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红十字扎根“红土地”
沂蒙,一片红色的沃土。抗战期间,120余万沂蒙儿女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孕育出了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内涵的沂蒙精神。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和红十字事业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开展红十字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临沂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迟明丛说。
2015年,临沂市红十字会在平邑县组织召开建会90周年座谈会,在临沂红十字运动发祥地蒋里村建设平邑县红十字文化展馆,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为数不多的县级红十字会展馆,共收藏珍贵文物300余件,被临沂市旅游委列为乡村民宿旅游线,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
“这里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平邑县红十字会副会长赵治全说,当时为了动员村民拿出祖先留下的“宝贝”,蒋里村红十字会创始人刘纯一的重孙刘宏乾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几乎踏破门槛,磨破嘴皮。
最终,村民看在刘家的情分上,捐出了这间展馆里最珍贵的几十件宝贝,“不少还是稀世孤品”。
“这面民国时期的红十字会旗,是在‘破四旧’时期,村民冒死将其藏进坟墓里,才得以保存下来的。”赵治全说,中国红十字会正会员徽章、护照、门牌、胸章等其他文物,有的是从门槛里掏出来的,有的是从屋檐上翻出来的,每一件文物能够留存下来都殊为不易,浸透了村民对红十字的热爱。
“在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的年代,一群朴实的村民为什么能够对红十字精神理解得这么透彻,对红十字运动这么忠诚、热爱?值得我们仔细研究。”迟明丛说。
除了蒋里村的文化源头,临沂市红十字会还将视线投向了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汉斯·希伯和罗生特身上。
“这两位国际友人与红十字运动的渊源也很深。可以说,没有红十字运动,他们就不会来到沂蒙山区,参加沂蒙人民的抗战事业。”迟明丛说,史料记载,汉斯·希伯正是在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身份参与中国抗战事业的史沫特莱女士引荐下,加入了“国际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参加中国抗战事业。
此后,汉斯·希伯又引荐了罗生特,并影响了其离开上海,前往苏北抗日根据地,随后又来到沂蒙山区。
“不仅如此,汉斯·希伯夫妇从上海前往苏北抗日革命根据地,也是扮演成医生和护士才得以成行。”迟明丛认为,虽然这趟艰难行程,在史料中只有一句话,“但我们可以相信,以汉斯·希伯夫妇和史沫特莱女士的亲密关系,以及史沫特莱女士向后方输送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常用通道,他们正是装扮成了红十字会的医生和护士。”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红十字精神的‘红’,与沂蒙精神的‘红’,内在相融相通,都是对人的价值、生命和生存高度尊重和保护的善良理念,也是对陷入困境的人们提供深切关怀和帮助的博大胸怀。”迟明丛说。
“譬如‘红嫂精神’,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不正是这种人类至高无上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红文化孕育“红理论”
找到了红十字运动在沂蒙山区的原点,就理清了临沂市红十字会文化建设的脉络。
临沂市红十字会首先从文化源头入手,邀请刘宏乾等蒋里村红十字会老会员的后辈出面,动员家家户户拿出珍藏的红十字文物,共建平邑县红十字文化展馆,挖掘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
同时,以弘扬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的奉献精神为主题,报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由市园林局提供30亩园林景观用地,在北城新区祊河北岸滨河景观带建设集人道传播、缅怀纪念、市民休憩为一体的“临沂市博爱园”。
将博爱园建在滨河景观带,是迟明丛带队前往南京、东营、滨州等地“取经”得来的经验。
“将博爱园建在公墓陵园,气氛庄严肃穆,但距离市区较远,场地使用率不高,人道传播效果得不到彰显。而将其建在滨河景观带,市民平时散步、带着孩子放风筝等,都可以来到这里,就变成了真正的‘人民的公园’,以后或许还能成为一座城市的‘文明地标’。”迟明丛说。
2018年初,博爱园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数十颗参天银杏怀抱之下,纪念园四大建设主体(博爱文化广场、红十字人物主题雕塑群、捐献纪念碑林、爱心功德碑廊)相互拱卫,辉映出“厚土红歌”的厚重主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为“临沂市博爱园”题字。
一手抓历史,一手抓当下,临沂市红十字会还着力推进甲子山红十字战地医院、孟良崮红十字战地医院旧址的保护工作,派遣工作组前往罗生特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寻访付春兰、庄明启、庄虔顺等曾经与罗生特一起工作、生活过的老人,还原他在沂蒙山区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填补了国内此项研究的空白。
围绕相关文化研究成果,临沂市红十字会专门成立红十字文化丛书编撰领导小组,组织力量编写了《理论与实践》《奉献与回报》《红十字视点》等红十字文化丛书。平邑县发挥文化源头优势,深入走访调研,进家入户搜集历史资料,编撰完成了《平邑县红十字志》《平邑县红十字史略》和《平邑县红十字会档案资料选集》三本书籍。
“这样的文化研究力度,在地市级红十字会中是不多见的。”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池子华说,类似研究工作,在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红十字会正在开展,但无论是规模还是研究成果,临沂市都是位居前列的。
2017年4月,池子华应邀赴临沂市考察、调研,在认真听取汇报并实地走访后,对这一做法大加赞赏,欣然受邀担任临沂市红十字文化研究顾问。
目前,坐落于孟良崮红十字战地医院旧址的临沂市红十字文化传播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这将是全国第六个、全省第一个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基地。
“临沂基地的落成,将有效填补红十字运动研究在沂蒙革命老区的空白,将红十字精神与沂蒙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助推红十字会软实力建设。”池子华说。
“红招牌”映红致富路
从红十字文化研究中汲取营养,打造具有沂蒙特色的人道服务品牌,反哺临沂市红十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市红十字会推动沂蒙红十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向。
汉斯·希伯、罗生特体现了沂蒙红十字文化的国际性,市红十字会就围绕国际性下功夫,突出临沂市作为“中国物流之都”的优势,结合临沂商城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争取上级红十字组织支持,将瓜达尔港临沂商城红十字组织纳入中巴急救走廊体系,开展面向对外贸易国家和地区的人道主义交流与合作,输出沂蒙老区红十字文化,推动民心相通。
“沂蒙红嫂”体现了沂蒙红十字文化的本地性,市红十字会就围绕本地性下功夫,从临沂市红十字人物中,深入挖掘新时代的“沂蒙红嫂”,展示新时代的沂蒙精神。
今年35岁的牛庆花,是蒙阴县北晏子村一位农民,也是一位“魔豆妈妈”。2007年,她与丈夫结婚时,家里连个新房都盖不起,老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漏雨。次年,迫于生计,丈夫外出打工,牛庆花留在家中,赡养老人,抚养幼儿,却怎么也不肯服输,独自一人撑起了20亩果园。
2015年,互联网电商的东风吹进了这座孟良崮的小村庄。连鼠标都不会使的牛庆花,像小学生一样重头学起,咬牙开起了村里第一家淘宝商铺“孟良崮果园”,短短三年时间便晋升为四皇冠店铺,不仅自家的苹果行销海内外,还帮乡亲们卖起了苹果、蜜桃、黄杏、柿子,让原本困守深山的丰茂果树,变成了乡亲的摇钱树。
“接下来,我们还将依托牛庆花等一批新时代‘沂蒙红嫂’,着力加强‘魔豆妈妈创业帮扶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她们的辐射和带头作用,把红十字精神、沂蒙精神更好地弘扬出去,带领更多贫困乡亲走上致富之路。”迟明丛说。
建设“临沂商城博爱基金”,打造“一带一路”东方桥头堡红十字文化展示园区,深入挖掘新时代的“沂蒙红嫂”,助推沂蒙老区脱贫攻坚战,是临沂市红十字会着力打造“博爱沂蒙”人道服务品牌的一系列动作。
沂蒙山区物产丰富,但困于大山阻隔,特色优质农特产品在全国知名度不高。2017年,临沂市红十字会发挥红十字优势,组织费县板栗(核桃)、蒙阴小米(蜜桃)、平邑金银花、平邑山楂干等7个品类参加全国红十字系统首届众筹扶贫大赛,最终4个品类闯入决赛,以短短两周时间网络众筹35万元的优异成绩,收获1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和20万元生计金支持,沂蒙老区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名声在全国“红”起来。
沂蒙老区困难户和军烈属家庭多,今年春节前夕,临沂市红十字会依托“博爱沂蒙”品牌,动员191.89万元人道救助资金,开展“博爱沂蒙送温暖”活动,救助8267户特困群众,直接受益19121人。两年多来,共吸引临沂商城6万余户商家加入红十字会,通过专项基金、博爱附捐、公益演出、在线捐赠等形式,开展以助学、助医、助残、助老和精准扶贫为主题的博爱募捐救助等活动,为爱心商户和困难群众搭建起博爱桥梁。
临沂市红十字会还与山东新文化影视传媒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拍摄“博爱沂蒙”专题宣传片及宣传画册;在沂蒙晚报开设“博爱沂蒙”专栏,刊发红十字工作动态;持续开展“人道·为了你的微笑”专题宣传报道活动,对张洪钜、刘建华、姚晓庆等10名捐献者、受助者、志愿者进行深入采访,通过典型人物宣传,进一步扩大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力,弘扬红十字精神和沂蒙精神。
“越是扎实开展这些工作,越能感觉到红十字精神与沂蒙精神在形成渊源、基本内容和价值目标上的高度一致性,感受到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感受到传承和弘扬这两种精神,给老区人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迟明丛说。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