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已书殷鉴在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诞生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中国红十字会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人道组织,但长期以来,理论研究工作却滞后于工作实践。
2005年12月7日,在前期积累铺垫的基础上,由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池子华教授牵头的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担起了红十字运动理论研就的重任。经过长期耕耘,目前中心已有20余名专兼职研究员,出版《百年红十字》《红十字与近代中国》《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1904—2004)》等红十字学术成果80余部,发表论文逾百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从无到有,在红十字理论研究的荒原上奋力开拓,其改革创新精神值得后来者学习借鉴。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的成立,是红十字理论研究事业长时间酝酿和发展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面对记者提问,温和儒雅的池子华教授淡然一笑,对昔日艰辛少有提及。
在池子华心中,运动研究中心出版的80余部学术成果、逾百篇论文,就像自己精心哺育的孩子,再多的风雨、再大的艰辛,在这些“孩子”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事实上,一项事业从无到有、从空白到繁茂,其中艰辛,不问亦知。
以“一封信”为开端
池子华与红十字结缘,是一个偶然。
早在1991年,他由安徽师范大学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近代流民问题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在翻阅历史资料过程中,“红十字”第一次映入他的眼帘。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民众罹难,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荒谬的“保持中立”。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竖起红十字旗帜,救助流民。此后数十年间,苦难中国战火不断,民众流离之时,红十字旗帜一直在战地飘扬,其行动和精神吸引了池子华的持续关注:“流民问题在学术界是一个冷门,红十字运动研究更是冷门中的冷门。这样的冷门,引发了我研究下去的冲动。”
之后几年,因需要完成学业,及事业的不断变动,池子华一直按捺着自己对红十字运动的兴趣,只是在不间断地收集相关资料。直至1999年,他结束了关于流民的相关课题,事业也稳定下来,到河北大学任职,才把这一研究提上日程。
1999年秋天,池子华给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写了一封信,建议强化会史研究,提出写作《红十字与近代中国》的构想,希望能够得到总会的支持。“我知道这样的信件多半会石沉大海,并没有抱任何奢望。”池子华回忆。
但仅仅一个星期后,他就收到了时任中国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孙柏秋的亲笔回信,信中不仅表示对该建议的支持,还殷切表达了合作的意向。与信差不多时候抵达的还有两本相关的资料书——《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中国红十字会的九十年》,成为池子华初次系统了解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宝贝”。
次年1月,池子华与孙柏秋及安徽人民出版社社长汪鹏生、编辑周子瑞首次相聚北京,共商红十字会史研究事宜,提出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长远规划即编辑出版“中国红十字书系”系列丛书,其中包括《红十字与近代中国》;近期目标是先行推出《百年红十字》,迎接2004年中国红十字会百年华诞。
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支持下,《百年红十字》的编撰获得了深圳一家爱心企业的经费支持。消除了后顾之忧的池子华,带领学生们一头扎进图书馆,开始了在历史资料中寻找“红十字”的“淘金”之旅。“从我获得的多方面支持可以看出,此时开展红十字运动研究是符合红十字事业发展需要的,这个空白需要有人来填补。”面对学生的疑惑,他不只一次地说。
“创业”苏州,心怀国际
2003年9月,长达60万言的《百年红十字》由安徽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精装出版,被学界誉为“为中国慈善界放一异彩”。编书期间,池子华在河北大学的服务期告满,应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之邀,举家南下,落户苏州。
拿到《百年红十字》成书之后,池子华第一时间携书前往苏州市红十字会,寻求进一步合作。时任苏州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郝如一接待了他。二人晤谈良久,一见如故。
池子华提议,与苏州市红十字会合作编撰一部能够全面反映中国红十字会自成立以来重大活动的“编年史”——《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1904—2004)》。郝如一极表赞成,愿鼎力襄助。不久,苏州市红十字会即将该书编辑出版费用列入下一年年度预算。
2005年秋天,《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1904—2004》作为专门检索红十字运动历史和重大事件的工具书新鲜出炉。但池子华并未满足,他萌生了建立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的想法。
红十字运动研究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引起了苏州大学的重视,将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列入重点课题,并承诺给予各方面支持。苏州市红十字会也在此时表达了继续合作、提供部分研究经费的意愿。
同时,身为博士生导师的池子华每年招收3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生、1名博士后,共同参与红十字运动研究,3届学生加起来可以组成一个多达10余人的研究团队,为研究中心的成立提供了人才保障。
2005年12月7日,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在苏州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开创了红十字运动理论研究新局面。中心没有冠名“苏州”或“江苏”,也没有局限于“中国”。“从一开始,我的设想就包括了国际视野,我要研究的是整体的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对于我来说,这是一座尚未开发的宝库,值得为之奋斗终生。”池子华说。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