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身边守护你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红十字救护站”项目综述
12月12日至13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广州市召开“红十字救护站”项目建设工作会,来自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或分管领导,部分景区红十字救护站负责人、红十字志愿者代表,爱心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交流项目建设经验,为项目进一步推广遇到的问题“把脉开方”。
自2011年启动以来,全国共立项援建5A、4A级景区红十字救护站182所,成为一道安全的风景线。
视群众需求为己任
“面对旖旎风光,你是否遗忘了生命安全?”
在中国红基会拍摄的项目宣传片中,这个提问被放在开头。
片中,正在长城游玩的游客接受采访时说:
“每年都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出游遭遇意外的报道,排除天灾等不可抗力因素,多数意外的发生是游客自己缺乏安全意识。”
“尽管如此,当我们自己旅游时,还是不会太注意安全问题。”
“出门在外,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坐或躺在救护车里的那个人……”
近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仅2017年,国内游客出行就达到50亿人次,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旅游时发生意外情况,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
“视群众需求为己任”,是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启动“红十字救护站”项目的出发点。时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回忆:“当时,中国红十字会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战争和自然灾难发生时,红十字会参与救灾和救助行动是本职工作。但在和平安定时期,红十字会能做什么?”
促使中国红十字会下定决心开展该项目的契机是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复旦学子黄山遇险。
2010年12月11日,以复旦大学学生为主的18名上海“驴友”进入黄山一段未开放的区域“探险”,被困后报警求救,参与救援的警察张宁海在救援中不幸坠入悬崖,年仅24岁。
该事件发生后,在华建敏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红十字会决定从两个方面展开行动,第一是红十字参与社区服务,目的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红十字人道服务”;其二是启动“红十字救护站”项目,目的是“让老百姓出远门时也能享受红十字人道服务”。
7年182所景区救护站
2011年建党90周年之际,中国红十字会策划推出“红十字老区行”公益活动。华建敏提议,以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红色旅游景区医疗救护能力为抓手,动员社会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援建景区红十字救护站,取得经验后再向其他景区推广。
当年,在上汽通用五菱、欧普照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等公益企业的支持下,中国红基会在江西、河北、山东、山西、贵州、福建、湖南、广西、陕西等9省区立项援建22所红色景区红十字救护站,这是第一批建成的救护站。
此后,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经全国红十字系统、旅游部门及捐赠企业、志愿者共同努力,旅游景区红十字救护站从无到有、积少成多,逐步规模化、品牌化。
华建敏两次为红十字救护站题写站名,身体力行动员各方力量支持景区救护站建设。
2012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景区红十字救护站建设标准》颁布,援建标准从每站10万元提高到30万元,标志着红十字救护站项目进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新阶段。同年,中国红基会“幸福天使基金”联合公益伙伴贝因美集团开始按照新颁标准援建救护站,红十字救护站项目进入2.0时代。
2015年5月,经中国红十字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审议,红十字救护站项目列入《中国红十字事业(2015-2019)年发展规划纲要》。
2016年2月,中国红十字会十届理事会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国红十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国5A级风景区均建有红十字救护站”的目标。
截至目前,“幸福天使基金”累计投入资金4305万元,先后在全国20个省、区、市立项援建景区红十字救护站160所,加上第一批22所红色景区红十字救护站,站点总数已达182个。
182个站点共培训景区应急救护人员22450名,其中17600名获得急救员证;协助各景区组建“红十字博爱救护队”,目前已运营救护站所在景区均组建了自己的专业救护队伍,作为补充景区应急救护的人力资源配备,已成为急救领域的中坚力量。
第二代红十字救护站从云南首站援建伊始,就以标准化、系统化、专业化为标准制定了救护站的实施细则和较完善的项目执行手册,以“五个统一”为原则,即:统一标准、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目标,就不同级别景区救护站的援建数额、装修改造及后期运营管理建立了严格的标准和明确的责任分工。以高度的专业水准提升救护站的救护效率,以严格的运营要求保障救护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为确保项目持续运营,“幸福天使基金”为景区提供5年的运营经费支持,与周边医疗单位联动,配备专职医护人员,并提供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经费。
提供集成人道服务
作为中国红基会的核心公益项目品牌,红十字救护站项目在全国红十字系统和各大景区享有广泛的群众美誉度。
2015年5月8日凌晨6时,青海湖鸟岛红十字救护站的医务人员普布卓玛和华毛卓玛在半小时内完成了对6名因交通事故受伤游客的应急处理,并协助伤员完成转运,避免了二次伤害,成功挽救了游客生命。
当天下午,一位受伤较轻的游客前来道谢并结算医药费,景区救护员说:“费用不多,就免了吧。”
游客激动地拿过医生的笔记本,写下真挚的感谢:红十字救护站医生迅速出动,处理及时,免费救治……世上还是好人多。
无独有偶,2014年7月10日,湖北省武当山景区红十字救护站值班护士邓波身负7公斤急救设备、徒步8公里山路救助不慎跌落山崖的54岁文物专家鲁华清;2017年7月28日,江西省明月山景区红十字救护站救护队员使用担架将一名突发急病、失去意识的老年游客转运下山。
湖北神农架景区红十字救护站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30日,神农架景区本年度共接待游客324.59万人次,景区红十字救护站共救助突发病、高原反应、摔伤、擦伤、低血糖等症状游客410人次,其中救助突发心脏病患者68人、车内滞留小孩11人、缺氧游客95人、深山迷路游客8人、摔伤游客67、擦伤游客85人、扭伤游客76人。
在全国23个省、区、市的182个红十字救护站中,这些关于生命和幸福的救援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经过7年探索,除应急救护之外,红十字救护站还担负起卫生健康、文化传播、科学宣教、志愿服务、资源动员等功能,其作为红十字基层阵地的综合效益逐步显现。
山东威海刘公岛、江苏南京中山陵、福建武夷山等景区红十字救护站,定期组织现场应急救护演练,并辐射周边社区,推广和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成为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新基地。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仅幸福天使基金资助培训景区应急救护人员达2.2万名。
除应急救护及培训功能外,一些景区红十字救护站整合和拓展服务功能,向红十字志愿服务站、无偿献血宣传动员站、募捐接收站等综合性志愿服务基地的方向发展,并向社会开放,成为文明景区建设的新亮点,实现了人道服务的集成。
搭建人道资源动员新平台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用7年时间在全国援建了182所红十字救护站,但5A、4A景区覆盖率不到14%,离“2020年实现5A级风景区全覆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该项目遇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其一是筹资渠道单一、过于依赖一家捐赠方。自2015年起,因捐赠方贝因美集团遭遇经营困境,捐赠资金难以到位,景区救护站建设实际上出现停滞状态,少数已立项的站点由于资金问题,迟迟不能投入建设,使景区预留房长期闲置。
为了弥补资金缺口,部分地方红十字会行动起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各种“自选动作”成为人道资源动员新平台,继续开展红十字救护站建设。
“自选动作”之一是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推进项目。中国红基会联合全国20个省、区、市红十字会与旅游委发文,另外还有6个省份红十字会联合文明办、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下发文件,为推进救护站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在协调救护站建设用房、资金动员、人员调度等方面“开了绿灯”。
“自选动作”之二是积极动员系统及社会人道资源,自筹资金。如广东、湖北、青海、江西等省红十字会除落实中国红基会援建项目外,积极开展筹资动员,通过自身力量援建救护站。其中,广东惠州市红十字会自筹资金建设西湖景区红十字救护站;湖北省天燕景区救护站由北京市门头沟区红十字援建、大九湖景区救护站由武汉市红十字会援建;青海省红十字会与江苏省红十字会联合建设青海湖红十字救护站,还自筹资金建设流动救护站,服务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赛事和活动,成为红十字应急救护新品牌。
第二个问题是已经运行的救护站在管理方面“重建设、轻使用”“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普遍存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保障红十字救护站长期运营并发挥作用,惠州西湖景区红十字救护站提出“共筹、共建、共享”新模式,不单独建设而利用景区卫生室用房进行功能拓展;不依附行政编制而使用景区原有医护人员或与最近的医院开展合作;不依赖财政供养而采用社会共建的方式运行。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汝鹏评价该模式称:“这些探索体现了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方向,是培育志愿服务精神,促进社会共享共建的有效途径。”
王汝鹏总结,2011年“红十字老区行”建设的第一批救护站是1.0版,2012年贝因美集团与幸福天使基金合作建设的救护站是2.0版,“今天,我们要开启3.0版的红十字救护站建设。要拓展新的合作伙伴,要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从修订完善救护站运营管理标准入手,结合现代通信、移动互联、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新技术,提升其设备配置标准和使用运营效益。各地红十字会和红基会还要广泛动员人道资源,并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扩大红十字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