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报》刊登《史沫特莱与林可胜 “伤兵之母”与她心中的“男神”》
2019年3月12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池子华的《史沫特莱与林可胜 “伤兵之母”与她心中的“男神”》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史沫特莱是中国人熟悉的名字,她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抗战时期,她亲眼目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向世界发出正义的声音。她写的《中国的战歌》《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等书,都是影响广泛的“红色经典”。作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她还为伤兵救护事业奔走呼号,不遗余力,被誉为“伤兵之母”。
在抗战救护第一线,史沫特莱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总队长林可胜相遇。
初识汉口相见恨晚
1938年1月,史沫特莱到达汉口,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和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身份,一面救护伤员和难民,一面报道中国抗战,并向国际社会发出救援呼吁。
史沫特莱以她火热的热情和文字吸引着来华的外国人士,这些人虽身份不同,政见不同,但都在她的带动下,积极为中国抗战出力。
在汉口,史沫特莱多次访问美国大使馆,向大使和武官介绍八路军的活动。她多次接触约翰·戴维斯、佛兰克·多恩、史迪威和陈纳德,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影响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重要人物。
史沫特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为中国红十字会募捐上,宣传中国伤兵的英勇事迹和所处困境。汉口的美国和英国大使馆、标准石油公司、国民党高级官员,都曾在她的动员下提供过捐助。白求恩及包括柯棣华在内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都与史沫特莱的奔走呼吁密切相关。
正是在汉口,她与林可胜相识了。“在武汉使我有幸同中国红十字会医疗队(救护总队)结了不解之缘,并且认识了医疗队创始人和队长林可胜博士。为伤兵服务的工作支配了我后来大部分的生活。”在《中国的赞歌》这本书中,史沫特莱向人们叙述了她与林可胜相识的过程。
刚到汉口的史沫特莱到护界神旅社去找她的朋友博尔塞克博士——知名的南斯拉夫公共健康专家、国际联盟派驻国民党政府的健康顾问,恰巧“两个中国医生时刻盼望找他,一个是后来担任卫生部长的金宝善博士,一个是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林可胜博士。他不惜牺牲他的医学研究工作和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希望,在北平和南宁(南京)两地致力于红十字会组织工作”。“林博士矮而瘦小,穿一身红十字会蓝布制服。这几个医生想培训防疫工作人员。林博士还着手筹办第一所战时紧急医疗训练学校(即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
作为杰出的生理学家,当时的林可胜有望冲击诺贝尔奖,但为了抗战救护事业,他不得不放弃科学研究,这使史沫特莱敬佩不已。
史沫特莱与林可胜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深受感染的她加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成为一名“宣传工作者”。她利用记者身份,在海外进行宣传,为红十字会筹款募捐,成为林可胜的得力干将。
“矮而瘦小”的巨人
对林可胜的为人处事,史沫特莱记在心里,写在纸上,她在《中国的战歌》中写道:“林博士的朋友们叫他‘警察’,他们好像很喜欢他,所以这样称呼他。他讲一口稍带苏格兰腔的流利英语。我从他那低沉柔和的语调里面听出一种警告刺耳的声音,好像他的性格并不温和。我几乎立刻感到他身上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
在以后的岁月中,史沫特莱与林可胜多有交往,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林可胜虽然“矮而瘦小”,却是她心目中的“巨人”,是抗战救护事业的“顶梁柱”。
林可胜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史沫特莱看在眼里,忧心如焚。“林可胜本人经历过激烈的斗争,辛酸苦辣,艰苦备尝。以后若干年不难想像,我听到中国人对他的攻击,也听到外国人对他的指责。国际红十字会武汉委员会的一个传教士恶意地攻击他酒色财气、醉生梦死、连中国话都不会说。另一个传教士无中生有,造事生非说他惯于穿英国订做的礼服,伦敦浆洗的内衣”,如此种种,谣言满天。但她眼中的林可胜毫不畏惧,一如既往,砥砺前行。
1940年夏,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已在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安家落户,林可胜到重庆述职,看望病中的老朋友史沫特莱。她接受林可胜的建议,做了胆囊切除手术,而后随林可胜去图云关养病。
此次相见,史沫特莱发现林可胜“已经锤炼成为钢铁式的人物”了。她能理解,“恐惧折磨过他,做亡国奴和屈服的最大恐惧,使他恼怒难以忘怀,他经历了苦难社会挣扎求生的岁月,饱尝了人民祖国奋斗求存的艰辛”。时势造英雄,岁月的磨砺,使林可胜变得更加成熟练达。
在图云关,林可胜把自己的小茅屋腾出一间给史沫特莱住,供她养病。史沫特莱“躺在床上”,阅读屋中“满架满架小而精的藏书”,她“感到很幸福”。林可胜总是忙里偷闲来看她,关心备至,她也“把学习点滴心得向他请教”。
当时,林可胜除了行政事务外,一直“专心致志于写作一套供战地军医参考的医疗手册”。史沫特莱发现,林可胜“办公室里的灯光经常很晚很晚才熄灭”。令她自豪的是,救护总队“在他的领导下成长壮大,情况喜人”。
两个月中,史沫特莱养病、写作,日子过得很充实。七七抗战纪念日,林可胜特意安排她在红十字会和贵阳地区陆军医务工作会议上发表演讲。史沫特莱“汇报了战区的情况。大厅里面挤满身穿蓝色制服的战时男女工作人员。场面热烈,激动人心”。
9月初,史沫特莱的慢性病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林可胜安排汽车送她去桂林转往香港治疗。她依依不舍地与图云关及林可胜告别。她在《中国的战歌》中写道:“我对林博士的印象极其深刻,也深深佩服他的为人,品学兼优,献身医疗工作的精神和毅力。”
(作者系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