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梯子”的人
——追记我国器官移植事业拓荒者、角膜捐献者夏穗生教授
4月16日14时,95岁生日前一天,我国杰出的外科学家、器官移植学主要奠基者和创始人、医学教育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夏穗生教授在武汉与世长辞。
根据夏老遗愿,家属捐出夏老眼角膜,并向夏老推动创立的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捐款100万元,用于器官移植研究和人才培养。
一生只做一件事
医龄与共和国同龄的夏老,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者。
1957年,33岁的夏穗生,因发表中国第一篇关于肝切除的文章而崭露头角;1965年,他与老师裘法祖一起创建腹部外科研究室。一台病理切片机、一台血常规计数器、一台光电比色计和一台开放式麻醉机,中国器官移植研究就此起步。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夏穗生及其团队用130条狗的实验打开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大门;建立新中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研究所;实施亚洲第一例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培养中国器官移植第一批研究生……
其后,从实验室到人体,中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不断实现大跨越、创下新纪录:1984年,成功进行我国首例胰腺移植;198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亲属活体脾移植;1995年,成功实施亚洲首例腹部多器官移植……
“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壮大,关键是人才。”“让年青人站在前台,我的任务是搬梯子。”正当医学界为夏穗生屡创移植纪录而惊叹时,他却悄然“转身”,转而培养器官移植事业“接班人”。
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坚持投身国内暂时无人研究的课题和国际最先进的课题;他在90岁高龄,仍坚持为学生亲笔改论文,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要求学生不能只关心手术,更要关心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因为“手术台上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病人能出院才算”。
如今,经过一代又一代医学专家的努力,中国器官捐献移植事业不仅走上了世界舞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世界惊叹的奇迹,也探索出了世界瞩目的全新模式,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器官移植数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截至今年1月,我国公民累计实现器官捐献21688例,捐献器官61902个,挽救和改善了近7万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和质量。”
逝后捐献角膜和积蓄
没有人体器官捐献,就没有人体器官移植。在医院,夏老躬耕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在院外,他为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大声鼓呼,充分利用自己在医学界的巨大名望和地位,影响和推动湖北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的健康科学发展。
2013年3月26日,武汉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89岁高龄的夏老颤颤巍巍地掏出身份证,一笔一划认真填写器官捐献登记表。在他带领下,320余名医护人员、医学生和普通市民现场登记报名,自愿身后捐献器官。
“要别人捐献遗体器官,自己不做出榜样,只讲空话,不做实事,不行!”夏穗生希望,不远的将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器官移植获得新生,我国可以为世界器官移植事业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
除了捐献角膜,夏老辞世之后,家属还遵循他的遗愿,代他向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捐款100万元。其中大部分是夏老的积蓄,还有部分由儿女补足。
“爸爸干了一辈子移植,培养的学生是最多的。他捐出自己的全部积蓄,是为了让器官移植事业后继有人,同济能涌现出更好更尖端的人才。”女儿夏丽天说,父亲的精神一直感召着自己,“我将学习他,在身后捐出遗体、器官”。
4月18日,湖北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宋悦明、专职副会长张钦赶赴夏穗生教授家中,代表省红十字会敬献花圈,慰问其亲属。
宋悦明介绍,近年来,湖北省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从2010年麻城农家女魏霞逝后捐献多个器官成为湖北捐献“第一人”,到2014年12月1日《湖北省人体器官捐献条例》施行,湖北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器官捐献、生命永续”的道德新风尚在荆楚大地逐步形成,形成了有法规制度支撑、有专门机构管理、有充足经费保障、有团结协作机制、有宣传传播阵地、有人文关怀平台的“六有”工作格局。
截至今年3月31日,湖北省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累计20386人,实现捐献2349例,共挽救和改善了6694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捐献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