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的扶贫故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阿合奇村“博爱家园”项目侧记
5月,正是阿合奇最美的季节,牧草茂盛,天气晴朗。70岁的吐逊那洪·苏热塔依大爷放羊归来,一路小跑着跟在羊群后边,看到远远迎上来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连声大笑,声音爽朗。
吐逊那洪大爷家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阿合奇村。这是天山脚下的一个小村落,海拔超过2200米,村民多以放牧为生,生活十分拮据。2016年,“博爱家园”落户该村,为吐逊那洪大爷等一批贫困农牧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祖国边疆演绎了一段段动人故事。
从10只羊到50只羊
吐逊那洪年逾七旬,两个儿子都外出打工,他和老伴相依为命。儿子偶尔给老两口寄点钱,但不足以支撑他们的生活。此前,除了政府补贴,陪伴他们的只有几只牲畜和10亩土地。由于年事已高、仅有放牧经验且家中劳力有限,他很难在发展新农业等项目中参与并获益。
2016年,在一次摸底调查中,老人得知中国红十字会正在当地开展生计项目,与其他直接发放物品不同的是,该项目通过创业帮扶的方式,帮助他们“钱生钱”。
吐逊那洪大爷动心了。在红十字会人员帮助下,目不识丁的他把养羊的想法整理成了一份创业计划书,并得到了批准。
依照创业计划,吐逊那洪用拿到的6000元生计金买了10只羊。看着羊群慢慢增加到22只,老人特别高兴。卖羊增加的收入不仅满足了他的基本生活需要,也让他对未来有了更多期盼。“今年继续养,争取变成50只。”老人高兴地说。
阿合奇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柯尔克孜族县,但并非每个受益户都想扩大羊群规模。
2015年,托乎坎阿力·白先阿力不得不变卖家里的羊,用以支付父亲的手术费。随着羊群规模缩小、家中劳力减少,他开始担忧家庭的经济来源。2016年,听闻“博爱家园”生计项目后,他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启发下,认真思考了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决定做打馕生意。
“柯尔克孜族擅长放牧猎鹰,喜欢把馕作为主食,但几乎没有开打馕店的。自己年轻力壮,学习打馕技术不需要很长时间,母亲也能作帮手,如果申请到生计金,再卖掉一些羊,就能把店开起来。”托乎坎阿力在心里盘算。
说干就干,托乎坎阿力果断到维族师傅开的打馕店当小工,全面学习打馕技术。经过6个多月的努力,加上生计金的支持,2017年底,他的打馕店开门迎客。
现在,20岁的托乎坎阿力每天凌晨3点多就要起床准备,一直忙到上午八九点钟。“每天要用三四袋面粉,差不多能打三四百个馕,月收入三四千元。”托乎坎阿力略带憧憬地说,“今后嘛,想把生意做大,加上烤包子、烤羊肉串等等。”
据生计项目基线调查,此前托乎坎阿力的家庭纯收入只有不到5000元。而到了2018年底,打馕店全年纯收益已经达到24000元。不久前,托乎坎阿力还用挣来的钱买了辆三轮车,方便送馕。
240户贫困家庭受益
吐逊那洪和托乎坎阿力是阿合奇县240户受益贫困家庭的代表。三年来,由中国红十字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当地共同开展的“博爱家园”生计项目,已发放生计金144万元,帮助受益户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拿到生计金并不能直接增加纯收入,也不意味着项目成功。它只是作为实现创业计划的一个开端,鼓励受益人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生产计划,增加收入,从而脱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红十字会驻村工作队成员亚森·阿拉布介绍,根据生计项目终期评估结果,受益户中的贫困发生率由10%降为0。
除了增加收入,生计项目的更重要的影响,是使当地村民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对他们来说,除了脱贫,更重要的是学会规划。”亚森·阿拉布说,“做创业计划书过程中,老百姓了解了商业技巧,学会简单做账技巧和估算风险,判断多长时间可以收益、能获得多少利润,而且没有听说创业失败或滥用生计金的情况。”
“生计项目要求申请人根据各自家庭的人力、经验、可利用的资源来做计划,签订承诺书,和以往被动接受援助的项目不同,能够帮助他们突破固有思维,开拓投资想法。”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生计项目主管孙妍说。
“项目覆盖畜牧、养殖、经济作物种植、小本生意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生计金的灵活性,不仅使受益户增加收入,还带动周围农户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规模经济。”孙妍表示。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