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报》刊登《凝心聚力 共筑未来——2019年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新动态》
2019年12月31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池子华、刘思瀚的《凝心聚力 共筑未来——2019年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新动态》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人道救援:一线地区的扶危济急
经历数年战火,中东地区的武装冲突已呈现缓和之势,但叙利亚的人道局势依然不容乐观。自2018年12月以来,超过6.3万人相继来到叙利亚北部的胡勒营地,这使得该营地人道需求急剧增长。为此,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际委员会”)与叙利亚红新月会合作建立了社区厨房,每天为营地难民提供6500份热餐和共计98000升纯净水,并建设328座公厕,以保障营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为应对骤增的医疗援助需求,叙利亚红新月会与国际委员会以及挪威等国家红十字会合作,在今年五月底开设了一所设有30张病床及包括急诊室、手术室、术后护理室和实验室在内的一线医院。截至2019年7月1日,该医院已治疗超过2000名病患。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联合会”)则与欧盟合作,通过土耳其红新月会向该国境内的170万叙利亚难民按户提供每月约18欧元(120土耳其里拉)的现金补助。此外,根据家庭人数,每个家庭每季度还将获得额外津贴。
在非洲地区,2019年3月15日,强热带气旋“伊代”在莫桑比克中部登陆,对贝拉及其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共波及185万人,造成602人死亡,1600余人受伤,超过33600座房屋被完全摧毁。
早在“伊代”登陆之前,国际联合会便从其救灾应急基金中拨出34万瑞士法郎,以支持当地红十字会的早期预警和行动。不过,“伊代”所造成的破坏远高于预期,国际联合会很快制定了3100万瑞士法郎的紧急筹款计划,用于帮助20万受灾难民重建家园,并组织法国、葡萄牙等国的红十字与红新月组织参与救援,为受难群众提供食物、医疗、卫生、心理等方面的援助。
国际委员会则于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向当地运送医疗物资与救灾物资,并调派工作人员赶赴受灾地区搭建通信系统,专门建设了一个英葡双语网站,来帮助民众寻找失踪亲人。网站一上线,便有超过200名难民登记失踪家人信息。同时,组织法医前往受灾一线,开展遗体管理工作,给予死者应有的尊严。
仍未摆脱两年前马维拉冲突阴影的菲律宾是亚洲地区红十字与红新月组织本年度重点关注的对象——有超过10万民众仍因冲突无家可归。冲突爆发以来,国际委员会与菲律宾红十字会不仅为受冲突影响的民众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还于本年度启动了一项心理健康支持项目,以帮助因马拉维冲突而遭受严重创伤的人们摆脱阴影,早日回归日常生活。目前,该项目已惠及700余人,对47名接受单独治疗的暴力受害者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本年度菲律宾先后遭受麻疹、小儿麻痹、登革热疫情的猛烈侵袭。年初,菲律宾首都和中央吕宋地区爆发麻疹,至3月2日,已有16350人感染麻疹,死亡261人。菲律宾红十字会与卫生部在七个重灾区,为民众提供免费的疫苗接种,同时开设七个麻疹帐篷(麻疹护理单位),对已经患病者进行专业的临床管理和医疗护理,防止疫情扩散。国际联合会则发起了200万瑞士法郎的紧急募捐,用于帮助菲律宾红十字会为26万人免费接种疫苗。7月,菲律宾又遭受登革热疫情的侵袭,11万余人确诊染病。菲律宾红十字会广泛动员所属200万名志愿者深入一线社区,展开防疫宣传活动。国际联合会则调拨近15万瑞士法郎,用于照料15000余名患者及其家人,并为30万高危感染民众提供治疗支持。3个月后,菲律宾自2000年后首次发现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对此,国际联合会调拨近34万瑞士法郎,帮助菲律宾红十字会为儿童补种疫苗,并针对120万人开展宣传动员行动。
人道服务:技术理念全面升级
2019年上半年,国际委员会先后于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开设“急诊室创伤管理课程”,旨在帮助医疗队成员具备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改善急诊室患者管理与救治工作流程。下半年,国际委员会与肯尼亚、古巴、伊朗、印度、黎巴嫩、日本、美国、瑞士等国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组织及学术机构合作,在世界多地开设密集人群卫生应急培训班,帮助当地的人道事业参与者了解在卫生紧急事件和重大卫生危机中提供人道援助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方法。
本年度国际红十字组织将假肢康复行动的重点放在通过组织体育运动来协助残障人士重拾信心。在孟加拉国,国际委员会与孟加拉板球委员会合作,邀请该国的明星球手与残疾人板球队进行了十轮友谊赛,以帮助他们在参加英格兰残疾人世界大赛前树立信心。同时,国际委员会还帮助孟加拉国瘫痪病人康复中心推动女性参与轮椅篮球运动,组建国家女子轮椅篮球队,通过参与一系列的国际赛事,这群女子篮球选手已走出阴霾,重获新生。
轮椅篮球运动同样改变了南苏丹残障人士的命运。今年8月,由国际委员会美国和加拿大地区代表处制作的一部讲述一名南苏丹残疾难民的轮椅篮球之路的纪录片——《打破桎梏:南苏丹的轮椅篮球》上映。如今,该片的主人公已在国际委员会的帮助下返回祖国,成为一名轮椅篮球教练,帮助与他有同样遭遇的同胞重拾信心,拥抱生活。
追踪失踪者下落并帮助他们早日与家人团聚同样是红十字组织的重要工作。本年度国际委员会处理的失踪案例中绝大多数来自尼日利亚、也门、伊拉克、阿富汗和叙利亚。而在南苏丹,国际委员会正在跟进寻找4200名失踪人员。在乌克兰,已有1500多个家庭请求国际委员会寻找各自失踪亲属的下落。2019年5月15日至16日,国际委员会与国际移民组织及阿根廷法医人类学小组在危地马拉的拉安提瓜组织了为期两天的讲习班,作为国际委员会与各国红会合作发起的“失踪人员”项目的首次会议,本次讲习班着重探讨了失踪人员数据收集、标准化和共享的具体方法。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的协助下,国际委员会推出了五集系列纪录片《失踪人员》,讲述了洪都拉斯、斯里兰卡、黎巴嫩、塞内加尔和津巴布韦五国的失踪人员问题,希望借此唤起各国民众与政府对失踪人员问题的关注,以尽可能避免人员失踪情形的发生。在今年年末召开的第33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上,与会代表制定了《恢复家庭联系运动战略》,计划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寻人工作列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重大目标之一。同时,代表们也表示在利用新技术的同时,需要加大对失踪人员及其家庭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
今年,国际红十字组织尝试在部分地区用现金援助取代实物援助,这一更成熟、更持久且更具扩展性的人道援助方式,将鼓励当地居民自力更生,迅速从紧急状态转变到创收状态,摆脱对援助的依赖。在伊拉克摩苏尔,国际委员发出807份小型现金补助,帮助中小型店铺的店主重操旧业,恢复经营。埃塞俄比亚红十字会在国际委员会帮助下,为埃塞俄比亚北部麦克雷镇的难民提供生产所必需的机械与材料,部分受益民众已扩大了自己的生产规模,开始招募其他难民,帮助他们自食其力。2019年8月,国际委员会又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举办“小型经济活动(Micro Economic Initiatives)培训班”,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以及云南、贵州、湖北、吉林、陕西和新疆各级分会的工作人员详细阐述了小型经济活动的理念、类型与操作方式,并深入探讨在资金发出后如何继续跟进项目,保障受益人生活得到切实改变。
《日内瓦公约》七十周年:国际人道法的宣传与培训
今年正值1949年《日内瓦公约》通过70周年。作为人道抗衡恐怖的重要砝码,在世界局部冲突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国际人道法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为纪念《日内瓦公约》通过70周年,全球红十字与红新月组织通过各种方式,继续对国际人道法展开推广工作。
2019年初,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莫雷尔在2019年人权理事会上发言,呼吁各方开展对话,探讨如何在当今复杂的战争中适用国际人道法,并保证开展人道行动不受约束、不被歧视。随后,他在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与发展学院发表演讲,详细阐述了国际人道法的意义与作用,并表示国际人道法需要紧跟时代,制定更加适用于当代情形的规则。4月,在安理会国际人道法“保障人道主义空间”主题会议上,彼得·莫雷尔再次向各国政府发出呼吁,希望各方摒弃“双重标准”,以身作则,坚定不移地遵守国际人道法规定的义务,协助、保护遵循原则的人道行动,并在开展敌对行动时确保平民的安全。9月,莫雷尔在《日内瓦公约》70周年纪念活动上呼吁各方遵循国际人道法,采取一切可行的预防措施保护平民及民用物体免受攻击的直接与间接伤害。同时,他也强调了因技术发展而产生的风险——网络武器、自主武器系统及人工智能已应用于今天的冲突当中。
2019年7月,国际委员会在雅加达举办了主题为“面向21世纪维和行动的现代武装部队”的国际会议,来自28国的145名军官及国防武官参会,围绕保护平民的核心议题,探讨了现代维和行动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包括保护平民与医疗服务,以及女性维和人员发挥的作用。同月,第七届国际人道法南亚高级学术论坛在尼泊尔举办。来自阿富汗、孟加拉国、印度等七个国家的16名代表对“战争中的新技术发展”“现代武装冲突中的人道援助”“国际刑事法院的运作机制”及“过渡司法委员会的作用与缺陷”等问题展开集中讨论。
2019年9月4日至6日,来自世界各地的120多名佛教学者、僧人、学术界人士和法律专家以及军方人士齐聚斯里兰卡丹布勒(Dambulla),在“减少武装冲突期间的苦难:佛教与国际人道法的关系”会议上,集中讨论了佛教如何完善或充实国际人道法,就冲突期间致命武力的使用、附带损害和性暴力问题相关的佛教原则、修习和正念进行了建设性对话。12月9日,第33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在日内瓦开幕,会议重点关注国际人道法在一线地区与各国国内实际实施状况,并呼吁各国政府与本国红十字组织就国际人道法的国内实施达成一致,采取一切措施确保国际人道法不被违背。
2019年4月,国际委员会与尼泊尔国家司法学院合作,为尼泊尔帕尔帕和奇特万的司法人员举办了国际人道法研讨班,45名法官通过此次研讨班,加深了对国际人道法、国际人权法以及过渡司法的了解。7月31日,100余名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代表和法学院学生参加了国际委员会与文莱、苏丹谢里夫阿里伊斯兰大学联合举办的国际人道法培训班。课程除了讲授理论知识,还开设了模拟谈判练习,学员们通过扮演国际委员会的角色,了解应当如何在艰难局势下坚持独立、公正和中立的原则。2019年8月25日至28日,第九届国际人道法暑期教师高级研讨班在北京大学举办,此次课程不仅全面覆盖了国际人道法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原则,还涉及到了一些新的专题与当前热点问题。
人道教育的新篇章:红十字国际学院在中国成立
近年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本年度,中国红十字会又为国际红十字运动送上大礼——与苏州大学合作创立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谱写红十字人道教育新篇章。
经过数年的调研筹备,2019年6月30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苏州大学、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京签署创办红十字国际学院合作协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出席签字仪式指出:“中国红十字事业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红十字国际学院的创办正当其时。它不仅将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将为解决国际人道问题、促进国际红十字运动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8月31日,红十字国际学院在苏州大学挂牌成立。在仪式上,陈竺会长为国际联合会主席弗朗西斯科·罗卡颁发红十字国际学院名誉院长聘书,并发表了题为《共建共享人道教育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主旨演讲。
弗朗西斯科·罗卡在致辞中对红十字国际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认为学院的成立顺应了当前日益增长和日趋复杂的人道需求,是中国红十字会对国际红十字运动的贡献,希望学院能成为专业人道工作者的培训中心、人道理论的研究中心以及国际人道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蒂埃里·梅拉在致辞中指出,红十字国际学院的成立是一项创举,国际委员会愿意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将学院建设成推广国际人道法、提升人道工作者专业和领导能力、研究和创新人道政策与人道外交的中心和平台。
依据规划,红十字国际学院将设立红十字运动、国际人道法、“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南丁格尔救护、人道资源动员与文化传播、应急管理与备灾救灾等六个教研中心,开展短期培训、中期培训及高级研修班等职业培训,同时招收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为红十字事业培养专业人才。事实上,该学院一经挂牌成立,便立即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培训活动。10月31日,全国红十字系统首期青年骨干培训班在红十字国际学院正式开班。来自全国红十字系统的70余名青年骨干以及红十字国际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等180余人聆听了陈竺会长以英文讲授的红十字国际学院第一堂课——“对我国红十字会工作的若干思考”。
11月28日,红十字国际学院承办了由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构筑人道桥梁”人道交流合作国际研讨班。研讨班期间,红十字国际学院携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江苏省红十字会和南京市红十字会,在苏州大学博物馆举办了《劫难之后:从1937南京记忆到1949文明的庇护——纪念〈日内瓦公约〉签署70周年》主题展览,并向公众免费开放一个月,为人道事业搭建传播的桥梁。
12月9日,红十字国际学院在北京召开教材编写座谈会,中国红十字会原会长、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名誉会长彭珮云出席座谈会。与会人士就《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概论》的编写展开了热烈讨论,对教材编写计划发表了意见和建议,并一致表示期待这部教材早日问世,在红十字人道教育的新篇章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系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