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于无偿献血的认知和意愿情况的调查
课题组
无偿献血是指为拯救他人生命,将自身的血液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收取报酬及超过因献血发生必要的交通、误工等成本额度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七条明确“国家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为树立社会新风尚作表率。”在校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富有爱心与能力的,且易接受新知识,所以探究无偿献血在大学生中的认知程度与意愿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课题组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络平台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307份。从调查结果来看,在性别比例方面,被调查者中男生105人,占总人数的34.29%,女生202人,占总人数的65.71%;年级比例方面,大二的同学即重点调查对象共165人,占总人数的54.29%。同时,我们辅助以文献调查法,在正式调研开始前搜集无偿献血的相关背景与国内无偿献血现状,为此次调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与基础。
一、调查结果分析
在分析是否知道献血的年龄限制、体重要求以及一次献血最大量等关于无偿献血的基本问题时,我们发现每一项问题回答“是”的同学均在50%—60%。另外,对于《献血法》的了解情况,半数的同学“完全没有听说过”,45.71%的同学“只是知道《献血法》的存在”,仅有4.29%的同学“知道并了解”,以上数据说明同学们对于无偿献血缺乏深入的认知。
调查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参与情况,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同学没有参加过无偿献血,17.14%的同学参加过1次,10%的同学参加过2次,仅有不到百分之五的同学有过3次及以上的无偿献血经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无偿献血的参与度并不高。
据调查,参加过无偿献血的同学中有超过半数的人是因为自身所具有的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而选择去献血的;也有30%—40%的人是为了本人及家人的福利以及自己在学校里所需要的志愿时间;此外,出于好奇而去献血也是目前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原因之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较高,同时,大学生参加无偿献血的动机也是多样化的。所以,要想鼓励更多大学生无偿献血,就要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
另外,我们还对大学生对于无偿献血宣传和组织工作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宣传工作方面,选择“满意”的同学有50%,25.71%的同学表示“不满意”,还有24.29%的同学觉得“无所谓”;在组织工作方面,选择“满意”的同学有60%,14.29%的同学表示“不满意”,还有25.71%的同学觉得“无所谓”。这说明大学生对组织和宣传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度不高。
二、现状及问题
一是大学生对于无偿献血的认知度较低。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学生了解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主要渠道仍然停留在学校的定期宣传以及城市里流动献血车的宣传,说明宣传渠道较为单一,宣传和普及力度小,影响范围有限,而大学生作为无偿献血的主要力量之一,本应掌握最基本的无偿献血知识,但是我们通过调研发现,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于无偿献血的了解甚少,这说明高校学生对于无偿献血的认知度较低,这也会导致他们献血受阻。
二是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实际参与度较低。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有80%的同学表示愿意参与无偿献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参加过无偿献血的同学不到30%,这说明,从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出发大学生是赞成无偿献血的,但是,自身和外界的种种原因导致他们没能将无偿献血落到实处。一方面,有些同学是因为自身的身体素质不达标或者对无偿献血有恐惧心理而不愿意去献血;另一方面,有些同学会对采血环境及用品的安全产生不信任,还有一部分同学有意愿去献血,但是因为自己所在的学校或者社区没有设立献血点而觉得献血很麻烦就放弃了。这些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最终导致他们没能真正参与无偿献血。
三是组织管理体系缺陷,献血队伍规模小。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还是通过校园献血车以及血站的定期宣传自发参与无偿献血的,没有稳定庞大的献血志愿者队伍,并且献血后也没有对献血者的相关信息进行系统完整的统计记录工作,这就导致一旦发生紧急用血的情况,很难临时找到充足且适合的血源,所以,需要在学校建立一支稳定且人数较多的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
三、建议及对策
一是加大无偿献血宣传科普力度,提高学生认知度。宣传方式应适应新媒体的发展,综合运用微信推送、网络媒体、电视传播等多种途径,最大化地向同学们传播无偿献血的好处,最大力度地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无偿献血。除网络媒体等宣传手段之外,高校也可以开设相关课程,供各类专业同学选修学习,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板报、献血知识竞赛、校园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血液知识和无偿献血的意义及好处、相关法律法规等, 尤其是献血可享有的优惠政策及献血是否危害健康等大众关注的主要内容,提高同学们对于无偿献血的认知度。
二是健全多样化奖励机制,提高参与积极性。调研结果显示,同学们参与无偿献血的动机是多样化的,除占比最高的道德因素外,福利政策、志愿时间、献血证、献血后的小礼品等物质奖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被调查者的活动参与积极性。高校就可以从奖励机制出发,不仅仅为参与无偿献血的同学提供志愿时长,还可以设立相关奖项,或将无偿献血作为其他奖项的加分项,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是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提供良好服务。血液采集点,尤其是校园流动采血车适当地强化献血卫生条件,主动热情地接待来咨询的学生,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做好献血服务工作, 疏导学生对献血的恐惧心理,及时让大学生了解到自己所献的血液是否合格,是否最终用到患者身上,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奉献感,从而提高献血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加献血车进校园的次数,为同学们参与无偿献血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四是完善献血者招募政策,扩大无偿献血队伍。设立大学生献血志愿者库,等紧急用血时,可以快速联系到条件适合的在库志愿者,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再宣传和鼓励,定期为他们做身体检查,让他们也享受到无偿献血的优惠。此外,还可以建立稀有血型库,为稀有血型者紧急用血做好基础工作,要给稀有血型者做好血液储备工作,除定期献血外,还要保持联系, 以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无偿献血是以不求回报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献出自己的血液给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一种公益美德,起着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认知与意愿调查研究,提高大学生对无偿献血安全性的认知,促进血液管理机制透明化,探寻提高大学生无偿献血积极性的有效办法,促进无偿献血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指导老师:池子华、刘素素、郝珺;团队成员:吕林芳、钱艾伦、田静、左思敏、温珊、朱敏、刘鹏、史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