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鸦”到“孔雀”的嬗变
——上海红十字运动研究会五年成长纪实(二)
“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深入做好理论研究、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的殷切希望和要求。
近年来,上海市红十字会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红十字理论对事业发展的引领与推动作用。围绕事业发展需要和年度重点工作,上海红十字运动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已开展课题研究46项,累计投入课题研究经费约77.6万元。其中一些课题成果紧扣时代脉搏,着眼事业发展,针对现实问题,具有一定前瞻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宣传有纪律,研究无禁区
“围绕历史和热点、难点等问题进行研究,力争推出一批对红十字会组织发展和能力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对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是研究会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研究会工作起步之初,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浩亮就提出,要在“体现历史厚度、把握发展高度、关注群众广度、凸显国际高度”四个“度”上下功夫。在2019年召开的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会员大会上,他再次强调:“红十字理论研究要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要树立‘宣传有纪律,研究无禁区’意识,不能避重就轻、回避问题。要始终牢记初心,为红十字事业发展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发挥好智库作用。”
上海推进遗体捐献工作30多年来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近些年,遗体捐献数量直线上升。然而沪上接收遗体的医学院校需求不平衡,投诉时有发生。
2017年,《上海遗体捐献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组直面现实问题,开展了大量问卷调查和座谈,发现了上海遗体捐献工作中存在的9个现实问题和8个特征。课题组据此建议:修改《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将遗体捐献与器官捐献的推进方向保持一致;推进上海组织库的建立;建立多渠道遗体处理途径,实现接受遗体在本市医学院校的调剂,逐步取消留存骨灰;加大捐献角膜宣传力度;拓展新的志愿服务方式等。
从2015年上海市红十字会在公共场所试点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项目启动至2019年,全市由红十字会配置的AED数量已达3000多台。然而一台AED的价格不菲,如何让AED不成为“摆设”,有需要时真正发挥作用?
浦东新区红十字会联合浦东新区博爱家园公益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开展了《公共场所设置的AED后续管理维护探讨》课题,不仅对国内外AED设置情况做了对比研究,还对浦东新区红十字会设置的全部1003台AED设备情况进行了普查。经过研究分析,课题组从AED投放数量、地点和指示标识,利用率和公众认知,法律及制度保障,设备采购、租赁、托管等不同管理模式的角度,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今年,浦东新区红十字会AED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即将纳入“城市大脑”,实现24小时实时动态信息化管理。
社区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落脚点与着力点。加强红十字会参与社区治理研究,对创新红十字发展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研究会与3个课题组签订了课题协议,分别从“博爱家园”建设、农村庭院博爱站点、志愿服务区域联动等不同角度,对红十字会参与社区治理的方法与内容、问题与经验,以及发展思路和机制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红十字组织落实群团改革要求,把握红十字会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战略定位,实现红十字会及基层组织建设与参与社区治理良性互动奠定了基础。
在已经开展的46个红十字课题的研究中,像这样敢于直面工作中遇到的瓶颈和问题、富有针对性的实践研究达三分之二。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当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大调研活动,不少研究会会员还在本单位开展大调研活动中勇挑重担、主动作为,破解了红十字事业发展实际中的一些难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然而,研究会成立之初,一切并不尽如人意。虽然《上海红十字运动研究会课题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课题申报、秘书处初审、专家组立项评审、签订课题协议、课题中期评估、专家组结题评审、修改定稿等环节,并且规定“课题经费大于一万元的,在立项时只拨付首笔80%的课题经费,待完成课题并通过专家评审后,再付清20%课题尾款”,以确保课题质量。但是不论做课题管理,还是做课题研究、写学术论文,大家都是初学乍练。研究会第一年开展课题研究,就发现存在选题过大、缺乏问题意识和理论支撑、研究方法使用不当、研究结论浮于表面等问题。
2016年初,在研究会第一年公开进行课题申报的时候,出于保护积极性的考虑,课题立项标准相对比较宽松。22个申报课题中,14项予以立项,占比63%。在立项评审时,各领域专家更多的是给予指导和帮助,而非评审打分。这一年的课题成果质量也参差不齐。委托复旦大学开展的《上海市少儿住院基金发展定位与落实策略研究》研究深入、数据详实、分析到位、文本规范;而一些基层红十字会提交的研究报告则更像一篇不疼痛不痒的工作小结。
为打破这种局面,切实提高课题质量、提升红十字系统干部开展理论研究能力,研究会下了一番大功夫。
一是在课题指南上下功夫。制定课题指南之前,研究会首先向各级红十字会、特聘研究员和会员发函征求意见,广泛征集选题建议。在经过充分讨论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年度重点工作和当前实际需求,再确定并印发课题指南,以确保在选题上紧贴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紧贴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紧贴红十字组织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瓶颈短板问题。
二是在资源整合上下功夫。红十字会是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党政相关部门的参与和支持。为此,每一年,研究会都会根据课题研究的领域和内容,有意识地联系人大、教委、卫计委、民政、宣传部、精神文明办等委办局领导或业务负责人参与课题评审和指导,在扩大咨询专家库的同时,积极创造资源共享的机会和平台。同时,鼓励研究内容相近的课题组、鼓励基层红会与其他社会组织和科研院校开展联合研究,并主动为其牵线搭桥,增强研究力量。
三是在能力提升上下功夫。通过举办研究会沙龙、讲座,以及课题评估等,帮助红会干部加强学术规范、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几年来,先后开展了《研究的选题与课题设计》《如何开展课题调研》《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工具》《如何做好红十字案例研究》《红十字的文化自信》等多个专题辅导,复旦大学教授吕军、上海大学教授胡申生、厦门大学教授杨方方等倾情授课。在课题评审环节,来自各领域的专家不吝赐教,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课题组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在研究会牵线搭桥下,一些高校教授还参与到课题研究过程中,手把手地进行指导。
如今,研究会对申报课题的立项标准越来越严格,评审专家们向课题组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犀利、越来越专业。2019年、2020年,上海红十字运动研究课题中标率连续两年在27%左右,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这背后,正是研究会不懈探索与努力收获的成长与成熟,才有了上文提到的这些调查深入、剖析深刻、观点鲜明、对策可行的研究成果。
上海市红十字会二级巡视员、志愿服务部部长滕桂香曾参与过3项课题研究,亲自执笔撰写了2篇研究报告。她说:“做课题是真的累!但只要投入进去了,不论对个人成长还是对事业发展,帮助也是真的大!”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