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评论】
《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十二辑)》评介
商东惠
任何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都离不开史料的挖掘与整理。有鉴于此,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推出大型资料汇编《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自2014年《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一辑)》面世迄今,已出版发行10余辑,内容包罗中国红十字事务发展之万象。本书是这一系列中的第十二辑,由池子华、刘思翰主编, 2019年9月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内容概况
作为红十字运动史料整理的新成果,《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十二辑)》(以下简称《选编(十二)》)在时间上上起1943年,下迄1944年3月,在内容上以《中国红十字会会务通讯》(以下简称《会务通讯》)为主,辑录该刊自13期至26期的资料精华。全书35万余言,据内容分为会务简讯、工作报告、统计表格、人道文苑、杂俎5部分。简述如下:
“会务简讯”的内容可分三类:一为红十字会的战时工作,主要包括分会的组织建设、救护工作的开展、救护物资的筹集;二为红十字会的平时工作,包括红会医疗机构的建设、总会对各地分会的业务视察、各分会灾害救济工作的开展等;三为红十字会日常工作纪要,收录了1942年10月至1943年12月间的纪事,其中内容多可与其他部分简讯相映照。
“工作报告”在《选编(十二)》中所占篇幅颇巨,约为全书的三分之一。依据辑录的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总会、分会及其隶属的各医疗救护机构的工作报告,二为红会成员的救护参与记录。其中,以救护总队部业务报告数量最多,约30余篇。其内容包括救护设施、防疫概况、材料供应、运输动态诸方面,救护总队部工作之情状一览无余。
“统计表格”部分,既有医院、诊所各科病别人数之统计,又有会费收支、药品消耗之详绪。具体包括: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组织系统、会员人数变迁统计、红十字周期间会员征募情况、药品统计、分会诊病人数统计、分会事业调查及会计统计。抗战时期,随着红十字会业务的扩大,支出愈发浩繁。从统计中可见一斑。
“人道文苑”收录数篇时人所著红十字会相关短文,其内容主要有:(1)宣传红十字周,弘扬红十字精神。沥陈红十字会“博爱恤兵”之工作,鼓励同胞积极参与红十字事业。(2)红十字会战后工作安排,如“中国红十字会战后工作意见”、“战后救护工作之趋向”、“红十字会的复员工作”,反映出时人对抗战胜利的乐观情绪。(3)红十字会人物小传,包括“红十字会创始人南丁格尔女士小传”、“前固始分会会长曾介孚先生传”等。
“杂俎”部分内容较为单薄,仅有四篇文章。包括重庆分会筹建历史的个人回忆录、对日军袭击红十字救护船只之暴行的斥责、对红十字会监事穆藕初的追悼以及时人对红十字的联想。
二、特色简析
《选编(十二)》所辑录的资料,时间跨度虽仅一年有余,其内容却并未局限于此,不仅全面翔实,而且时代特征显著。
(一)内容翔实,编排有序
《选编(十二)》借助上海晚清民国数据库、大成老旧数据库之资源,主要辑录了《会务通讯》的内容。编者依照其具体内容将之划归五个专题,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布。
《会务通讯》是抗战时期红十字会工作颇具影响力的机关刊物,由刘云舫先生主编。1941年1月在重庆创刊,1945年8月停刊,共出34期。主要栏目包括:会务纪要、法令转载、公文摘录、医药新闻、文艺、工作报告、分会消息、法规辑要、人事动态、会计工作报告、总会琐事纪要、分会诊病统计、队务通讯、特载、人物小志、会员征信录等,同时选登重要新闻图片,使刊物图文并茂。作为研究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运动的重要史料,《会务通讯》刊发了抗战时期红十字会方方面面的讯息,从分会建设到人员变动,从工作视察到战地救护,从卫生防疫到赈灾救济,皆有资料可查。选编(十二)》既辑录该刊自13期至26期的资料,内容益因循原刊而显翔实。
《选编(十二)》在遵照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现行规范进行分段、添加标点符号,使原文更符合现代的阅读习惯,大大减轻了阅读的难度。此外,编者还将《会务通讯》原有栏目进行筛选、合并、调整,根据具体内容进行了新的专题排布,从而使得全书体例更为整齐划一。
(二)时代特征明显
史料不是冰凉的,它载有特定时代的温度与印记。《选编(十二)》作为一部史料集,不仅仅呈现了中国红十字会在1943年前后的工作开展情况,亦勾画出一幅时代简图,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救护总队在战时救护中作用显著。1943年至1944年,随着抗日战争由战略相持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国红十字会的人道救护活动也达到新的高度。在伤兵救护方面,以救护总队部为代表的红十字救护组织,深入各战区,或协助野战救护、兵站医院、军医训练、俘虏卫生等战时卫生勤务工作,或开展民众疾病治疗、防疫注射事宜。1943年10月,滇缅战事复起,救护总队随远征军入缅服务。其奉献牺牲,在史料中亦有体现,如《抚恤入缅救护殉职工友》即是。
第二,红十字会经费支绌。《选编(十二)》中,以“红十字周”为主题的宣传材料,数量颇为可观。1941年1月1日,中国红十字会首届红十字周举办。自此开始,举办红十字周成为征求会员、募集资金的主要形式。全面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共举办4届红十字周,在《选编(十二)》中有所展现的就有第二、三、四届,相关资料涉及总会及各地分会筹办、开展红十字周之各端。频频举办红十字周,实际上反映了红十字会内部经费紧张的尴尬局面。蒋梦麟会长在《蒋会长梦麟告全体同仁书》中述及此,“抗战以来,本会的一切经费与药物,都由海内外各界人士所捐助,而尤以英美邦人士及各地侨胞为多。可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首先南洋各地的侨胞宣告断绝;继因滇缅路的梗阻,影响到外来物资的运输。以今日形式言,本会的仰赖外助力量,已不如一九四二年以前的优越。”在一些其他的材料,如《三十二年告全体工作同仁书》、《胡兼总队长于本年四月四日总队部举行国父纪念周讲词》、《三届红十字周小言》中,亦不乏红十字会经费短缺的记录。
第三,中国红十字会工作重心逐渐由战时救护向社会化服务倾斜。从1943年到1944年,随着抗日战争的持续,抗战胜利的局势渐趋明朗。时人对于抗战胜利的乐观情绪,在《战后救护工作之趋向》、《红十字会的复员工作》等数篇材料中都有所体现。在此期间,各地重建分会的讯息盈于报端,医院、诊所的设立亦数见不鲜。开展社会化服务,成为该时期红十字会在发展会员、强化组织建设之外的又一项重要工作。
此外,1942年至1943年的河南大灾荒事件在《选编(十二)》中亦有所体现。1942年,河南大旱。发展至1943年,已成为一场全省范围的特大饥荒。处于抗日战争最前线的河南,外临强敌,内遇奇荒。《选编(十二)》收录的多篇简讯如《泌阳分会吁请赈灾》、《南阳分会成立灾童教养所》、《莆田分会捐赈豫灾,监场训练班节食捐助》、《固始分会赈灾三万元》等皆对河南灾荒有所反映。对河南灾荒救济研究,此类资料亦可资借鉴。
三、价值与不足
《选编(十二)》的出版,一方面丰富了红十字运动研究资料,另一方面也为普通读者了解1943年前后中国红十字会人道救护工作状况提供了一个便利的途径。在抗日战争的最后时期,面对天灾人祸,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分会及其附属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博爱”精神,救护伤兵灾民,从滇缅域外救护到河南灾荒救济,书写了红十字救护又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正如“人无完人”,本书亦有些许不足之处。首先,资料来源较为单一。相较于在《选编(十二)》前出版的几本资料辑,本辑资料来源显得单一,笼统计算,仅有四种刊物来源:《会务通讯》《德华月刊》《游艺画刊》及《云南省政府公报》。其中又以《会务通讯》为主。其次,仍存在疑误之处,譬如《第六大队成立征求队》一则中,先述“以总会定十月一日至十月十日举行第二届红十字周”,继而又云“十月十日起开始征募”,前后不一,疑为“十月一日起开始征募”之误;再如,本书资料来源之标注似有不妥之处。《会务通讯》自第11期起便改全称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会务通讯》,本书既辑录13期至26期资料,在标注来源时仍照《中国红十字会会务通讯》之称,似可再议。
总体而言,《选编(十二)》作为一部史料集,虽因编辑中的疏漏而略有瑕疵,其史料价值、学术意义仍不容置疑。
(作者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