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调研报告]栏目(二) << [调研报告]栏目(一).. | 已到尽头 >> 
 发布日期:2007-12-30 8:35:14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五、市场主导型——金阊区美佳倍顺爱心店
近年来,金阊区委、区政府以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群众利益无小事,执政为民办实事”为宗旨,以整合扶贫帮困资源,拓展帮困为中重点,依托区“手拉手”爱心援助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慈善基金会,志愿者协会美佳倍顺爱心超市等“321”扶贫帮困平台,进一步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救助网络,进一步发挥组织协调、募集管理、援助发放、物资变现、信息宣传等五大功能,通过物质帮困、精神济困、就业脱困三条主渠道,完善了以低保制度为基础的,以爱心援助为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走出了金阊区的扶贫帮困工作新路子。
从2004年开始,金阊区组织实施“221”扶贫帮困工程。“221”爱心援助工程是金阊区做好扶贫帮困工作的新探索,新实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金阊区将继续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于2007年为了完善全方位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一个新的平台——“321”扶贫帮困新载体,使“321”爱心援助工程真正成为弘扬慈善,关爱互助的窗口,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舞台,共沐阳光,同享温馨的家园。
“321”爱心援助工程,有以下几大特色:一、有保障的载体主要是通过有形载体——“手拉手”爱心援助中心进行,在三香路933号,建筑面积560平方米,总投入50余万元的的金阊区扶贫帮困工作有形载体——“手拉手”援助中心和金阊区法律援助中心,同时以市场运作模式,在中心内创办了美佳倍顺爱心店。二、沟通顺畅的网络体系区“手拉手”爱心援助中心成立同时,建立了五个街道爱心援助中心工作站及社区中爱心工作站,爱心援助组织网络延伸到街道、社区和学校,法律援助中心也在各街道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各社区明确了法律援助联络员,健全了区、街、居三级爱心援助网络体系,为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奠定了基础。三、健全有力的机制 1、五大功能的有力发挥:组织开展了各项扶贫活动的协调、指挥功能;资金、物资的募集管理功能;援助资金和物资的发放功能;捐赠资金的变现功能;现代信息管理功能。2、援助体系多元化:对原有救助体系在低保户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充分考虑了那些在低保县边缘的社会困难群体和部分因突发事件致贫的家庭。3、援助形式多样化:定期援助、应急援助、主题援助、法律援助、心理援助等。通过创办援助中心,一是完善了三个机制:政府主导推动、全社会参与的机制;区、街、社区三级联动的机制;快速处理、应急救助的机制。二是构筑了三个平台:资源整合平台;信息共享平台;是组织实施平台。三是打造了三个窗口:政府与捐赠单位沟通的窗口;捐赠者与受助者沟通的窗口;志愿者与被服务者沟通的窗口。从而形成立体式、全方位、广覆盖、经常性的社会化捐助、救助体制。
“手拉手”爱心援助中心与美佳倍顺超市经过协商,引进了美佳倍顺爱心店,一方面爱心超市面向市场自主进行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帮助援助中心向贫困对象发放援助物资,并对捐赠物资进行变现。美佳倍顺爱心超市是“321”援助工程中“1”,主要提供定期援助。
(一)慈善超市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介绍:美佳倍顺爱心店于2004年4月28日成立,处于交通比较方便的三香路937号,有100平方米左右,是与“手拉手”爱心援助中心合作并设立爱心专柜,开展定期援助。
(2)管理模式:美佳倍顺超市与“手拉手”爱心援助中心合作设立爱心专柜,同时超市的所有物品面向低保户,也面向所有市民开放。
(3)扶助对象:金阊区700多户低保户。有金阊区内癌症、尿毒症、白血症、重症精神病患者等特困家庭;金阊区内低保户中的残疾人、60岁以上单身、70岁以上老人、劳动模范、少数民族等家庭。
(4)援助程序:困难对象向所在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社区居委会根据标准要求核实后,报爱心援助中心街道工作站;爱心援助中心街道工作站现场核准后报本中心审批;爱心援助中心委托街道工作站向援助对象发放爱心购物券。
(5)扶助方式:每月向辖区内近700户特困低保户、大病社会困难户,凭援助中心每月发放的面值60元的爱心购物券提供定期援助。援助对象凭券在爱心店里购买所有物品。(一般奢侈品除外,如烟、酒、营养品之类。如果是特殊情况另外对待,如癌症患者更需要一些营养品。)享受九折优惠,即60元的券可以买到66元的物品。同时爱心店专门开辟了爱心专柜,将捐赠物品以五折价优供持券对象,以市场价面向社区居民,倡导市民“买一份物品,贤一份爱心”,尝试捐赠物资的变现。
(6)运作模式:与“手拉手”爱心援助中心合作社立爱心专柜,以市场化运作模式为主,向全体市民开放。
1、超市价格:爱心专柜物品由“手拉手”爱心援助中心统一定价,面向全体市民,同时对于持券者以五折优惠出售。爱心专柜物品主要由个人不定期捐赠,企业、厂家定期捐赠等。其他物品由美佳倍顺超市总公司统一管理、统一定价、统一调度调配。
2、人员配备:有六名工作人员,都是由美佳倍顺总公司统一确定、统一安排。当然,“手拉手”爱心援助中心也会鼓励低保户到爱心专柜义务服务,学会感恩。
3、资金与物品的来源:爱心专柜陈列的是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个人等)捐赠的积压物资。其中部分物品将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对社会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实物救助。另一方面,通过爱心专柜向社会变现,变现所得将全数纳入帮困基金统一账户用于慈善救助。爱心专柜倡导市民买一份物品献一份爱心,弘扬人人关心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社会风尚。爱心专柜对定期援助的持券人在购物时享受五折优惠。其他物品资金由美佳倍顺超市统一拨付提供。
4、物品种类:爱心柜现有物品,家电类:电视机、吸尘器、电饭锅、电热水瓶、半导体收音机。服装类:棉大衣、滑雪衫、西装、羊毛衫、儿童马夹、编结衫……。日用百货类:鸡毛帚、脸盆、调味盒……。爱心柜还为金阊区辖区内的所有低保户残疾人,包括其它有特殊困难的人员免费提供残疾人用品用具的借用。目前货柜上可提供的残疾人用品用具有:不锈钢拐杖、不锈钢老年手杖、可调式西脚拐杖、多功能学步架、拆叠式轮椅车、声光式盲杖。
5、规章管理制度:基本的作息时间,规章制度都与正常的市场化超市一样,由美佳倍顺超市总公司确定。
(一)以美佳倍顺超市为代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慈善超市的利弊分析:
个案一:受助对象,石路的一位大爷,他儿子是残疾。
主要是每月凭申领卡来拿一下物品,主要是油和米,一般不会买其它的日常用品。原因有二:1超市的用品比别的超市要贵,2 离得比较远,不方便,一般到附近方便的超市 如家乐福超市,他们经常搞促销。对政府的资助表示感谢,说政府为他们着想。觉得工作人员态度还好,没有特别的感受。对物价贵也没有向政府反映。
个案二:受助对象,上塘街的一位阿姨,她丈夫的眼睛有问题。
主要是每月凭申领卡来拿一下物品,主要是油和米,更多的是油加一些日常用品,因为米太重,不方便拿。同样觉得物价贵,一般的饼干要比其它超市贵两元左右,所以除了来领完六十六元的东西就不会再过来买其它东西。交通还好,就是比较贵。还有没有送上门的,对于残疾人有点不方便。对政府做法感觉挺满足的,她也很乐观。工作人员态度很好。就是对于爱心超市的问题也没有向政府反映,觉得也没有用,还怕惹麻烦,所以不让我们拍照片录音什么的,而且觉得也没有必要反映,无所谓。对于爱心专柜的商品不会买,也没大注意。
个案三:受助对象,石路的一位老奶奶,她女儿残疾,已经退出低保。
她和女儿一起来买东西的,主要是油和米,还会买一些女儿吃的零食。对爱心专柜不大清楚,也不知道有爱心专柜。对爱心超市的工作人员态度,对超市物价,对政府的帮助都比较满意。平时不来此超市买东西主要是因为不方便,女儿残疾,所以都是在附近的超市。
个案四:社区居民,由于生病提前退休,大爷。
对身边的爱心超市具体情况不大清楚,平时也不会去该超市买东西,说是其他人也很少去。大都是去比较大的超市,如百润发,家乐福,华联等,觉得这个超市要盈利,要支付成本,又要做爱心专柜,这成本与盈利如何平衡?就要靠提高物价。所以该超市物价比一般超市的要贵,平时也就没什么人去。总体上觉得政府和超市都作的比较假,比较虚。然后就不愿多说了。
个案五:附近店主,妇女。
对爱心超市具体情况不了解,但也参加过最近爱心援助中心搞得活动——廉价棉拖鞋的促销,觉得也挺好的,对其他的就不大清楚了。
个案六:爱心超市的顾客,中年男子。
在该超市买一些烟或饮料什么的,比较方便。对爱心超市不大清楚。
有利方面:
从物品提供来看,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爱心超市避免了捐赠物品的量少质次,品种单一,食品过期的现实困境,满足了受助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需求提高的要求,实现了“你捐我受,捐非所需”向“按需捐助,经常帮扶”转变。
2004年7月,国家民政部发出《关于在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的通知》要求两三年内全国大中城市要普遍建立“慈善超市”。一要把建立“超市”与完善捐助接收站点结合起来;二是通过“超市”整合社会扶贫济困资源;三是政府可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形式!在政策、管理、经费上鼓励、扶持公益性社会团体参与社会捐助。我国的“慈善超市”尚处在起步阶段,经营管理还不太完善。一是捐赠渠道不多,灵活度不够。捐赠方式主要是通过辖区单位、个人捐款、捐物,捐赠渠道不多,集中捐赠比重较大,日常个别捐赠比例较小;受助方式主要是受助对象根据需要申请领取一般的日常用品,受助渠道较窄。二是捐赠和需求不对称,物品结构单一。“慈善爱心超市”由于社会捐赠物品接续不上,必须通过动用财政专项经费购买物品以保障贫困户的需求。同时,物品调配中心收到的多数是居民捐赠的衣物、牙膏、洗衣粉和香皂等,占所有捐赠物的80%;贫困群众最需要的油、米、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和书本文具等用品,仅占所有捐赠物的12%,呈较少或缺乏状态。而以市场化运作模式来经营就避免了这一问题,能够提供各类物美价廉的物品。
从慈善超市与政府的关系来看,慈善超市的产生、起步及发展都会有较强的政府色彩。过浓的政府色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慈善超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独立性。而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慈善超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政府的过强干预,使慈善超市更有市场活力,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可持续利用。
从专业化运作方面来看,按“超市”经营管理的“慈善超市”有专门的收银台、引导员,商品以人民币定价,采取合法现金交易,实现了募捐、帮困和变现功能。这样的政府与慈善超市合作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目前虽然在专业化运作方面还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但能够有一批精通超市运作的管理人员以及办事人员,能够对慈善超市的成本——效益进行有效管理,能够对慈善超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对捐助物品进行合理的分类处理以及合理的股价机制等。而非市场化运作模式基本上是处于后门接受捐赠,前门对外发放的状态。它们的功能还只是个捐东西、领东西的仓库,对小范围生活困难的居民开始有所帮助,但受益面不大。多数城市的“慈善超市”是用专门凭证领取物品。
从慈善超市经营成本方面来看,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慈善超市的成本更合理,能够达到双赢互利状态。一般将社区慈善超市定性为非赢利性机构,是指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能从他身上牟利,并不是说它可以不讲成本效益,而设立一个社区慈善超市必然会发生人员、场地和日常开支的费用问题。这样一来,一个慈善超市要在时间上有其经济学意义上的存在价值,就要求它帮困的受益量和受益面在折算成“效益”后,与同等规模的一般超市相比,从经济核算的角度来说必须是划算的,即达到开源节流。美加倍顺超市不仅在开源方面有所突破,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缺少“造血”机能的状况。使可持续发展有了保障。
专业化的管理——既然要做“超市”,就要产业化,既然要免税,就要规范化,只有这样“慈善超市”才能做久做大,而要做到产业化和规范化就必须实行专业化的管理。就是要有一套超市管理的专业性人员和管理流程,按照商业超市的运作模式来管理,这已是无需证明的有效经验。事实证明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也是很好的。
不利方面:
从救助对象来看,慈善超市的救助对象范围与救助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虽然是市场化运作模式,能够提供物美价廉的物品,但是救助的对象还是以政府机构确定的名单为依据。即金阊区的700户低保户。
全市缺少一个统一的管理网络。从店主与主管人员的采访来看不管是市场化运作的慈善超市还是一次性救助慈善超市都没有很好的沟通系统或网络化管理,不能实现全市的捐赠物资的有效流通和按需分配。从而导致很多捐赠物品的存积。大多数的慈善超市都倾向于办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
缺少义务队伍,缺乏志愿活动。慈善超市的宗旨是“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慈善物资的捐赠和救助,要方便捐赠者、购买者和救助者,还要注意节约运营成本,这就需要一大批为慈善事业服务的志愿者。受助对象尤其是残疾人,他们领取物品都相对会不方便。(有些交通还不方便)但是几年来,慈善物资捐助事业得到发展,离不开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只是还缺少一批长久的义务队伍,没有或很少有送上门的服务,居民捐献的物资多数由其自己送到指定地点,对残疾的受助对象没有送货上门,而要靠家里其他人来领取。
没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没有一套系统的信息管理系统和配套的软硬件。上海市慈善物资中心在创办慈善超市中,得到了科研单位和上海上信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支持,设计了一套全新的适合慈善物流需要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使手工记账提升为电脑记账,通过电脑联网,物资的出入库全部反映在电脑上,增强了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武汉市运用“武汉社区在线”,及时公布捐赠物资相关信息,形成全市捐赠物资信息网络系统。广州市东山区“慈善超市”,开展网上捐赠,即居民或单位通过登录该“超市”的网站,发布捐赠消息,工作人员从网上采集到捐赠信息,派人取回。而苏州的慈善超市之间没有联系,也没有规格的软硬件,只依靠自身已有的设备设施,这样就没有能很好的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平台。
缺乏慈善公众意识,宣传面不大。慈善超市的发展离不开公众慈善意识的发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慈善超市”要经营好,宣传力度跟上去,知道的人多,才会有更多市民献出自己的爱心。同时,面向社会做到帐目公开,才能提供公信度。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说过,“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而苏州现在只是一般受助对象知道有慈善超市,一般的居民即使是附近的居民都不大清楚慈善超市是干什么的或相关的方面情况。
部分物品价格缺少监督机制。除了爱心专柜的价格由专门机构专门制定,其他物品则由超市自身决定,这样就可能使其他商品价格过高,没有政府或大众的监督。大部分的受助对象反映该超市的物价比较贵(要在指定的超市购买,没有办法选择其他超市),从而使受助对象得到的“实惠”大打折扣。
建立“慈善爱心超市”长效机制的对策分析:
其一,捐赠渠道的拓宽,造血功能的加强。
1、工作责任的明确,政府引导的加强——慈善超市发展的基本保障。要进一步完善“慈善爱心超市”的工作机制,拓展“慈善爱心超市”主导面,形成党委、政府主导、引导,城区党委组织部、城区民政局、城区团委牵头,相关单位和部门广泛参与,城区党委组织部、城区民政局、城区团委与乡镇、社区具体负责的局面。落实乡镇、社区“爱心超市”的负责人和具体管理人员,做到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职责、权责落实,权责分明。
2、慈善意识宣传力度的加强——慈善文化建设的有利途径。宣传活动应突出“扶贫济困”的主题,突出“慈善超市”的宗旨、意义,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慈善超市”的工作制度、章程,要充分利用“捐助周”和“宣传月”的有利契机。广泛调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驻军部队和居民等社会各界参与捐助活动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社会扶贫济困氛围。现在不少城市通过开通“捐赠热线电话”、举办“慈善捐赠周”、开办网站、印发宣传单设立专门接待捐助的办公室等形式进行宣传。毛泽东有句名言,说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却很难。要使人们都能养成一种捐助的文化氛围,养成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助的情感,使人们的行动变成一种自觉地行动。
3、新形式的探索、丰富——慈善超市发展的必要补充。进一步协调城区民政局与城区团委、妇联、银行等单位的关系,创造条件开办各种不同形式的“慈善爱心超市”专区。如开办“慈善爱心超市红领巾专区”,将未成年人捐赠出来的多余文具、书籍乃至玩具资助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和贫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还可在银行开办“慈善爱心储蓄”,公布慈善爱心项目,储户根据自己意愿选择项目通过银行献爱心。银行还可发行爱心存单,储户将爱心存单利息积累下来做爱心捐款等等。
其二,管理体制的完善,监督管理的加强。
1、有效价格机制的建立——慈善超市的发展之本。“慈善超市”的商品标价要科学合理。标价太高,不利于困难人群购买消费;标价太低,又会让投机倒把的人“钻空子”。因此制定商品价格是“慈善超市”良性发展的根本。制定商品价格需要考虑价格的绝对和差别阀限。这样不仅要超市自身制定公正合理的价格,还需要建立一种价格的动态调控机制,同时也需要政府的监督职能,社会各界人士志愿队伍的参与。
2、慈善超市的网络化管理——慈善超市发展的有利途径。由于慈善超市本身的公益性,其自然成了新闻媒体报道的重点。网络化、一体化慈善超市的管理系统是捐赠物品实现变现的有利途径,各取所需,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慈善超市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整合模式的新探索——慈善超市建设的观察点。在已有的政府与商业超市合作的前提下,探索新的资源整合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美国的“前店后场”模式,采用电话采购——加工厂——超市送货的销售模式,自建还是共建加工厂,将捐助行为变为一种生活保险——互助保险。
4、点、线、面的不断扩大——慈善超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一般都是先有一个“中心店”,再发展“分店”“ 连锁店”,扩大覆盖面。普遍认为,“慈善超市”越多越好,最好是各区都有“慈善超市”,这样既方便企业单位和个人捐助,又可帮助更多的困难户。对慈善超市的“分店”,市民政局和市慈善会统一调剂物资。实现在资源的合理分配的前提下,慈善超市不断做久做大。
其三,加强基层参与工作力度,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1、“慈善爱心超市”基层参与积极性的持续加强——慈善超市的基本要求。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驻军部队和居民等社会各界参与捐助活动。如企业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良好地溶入社会,服务于社会企业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讲,举行一次义卖、建立一个慈善基金会、或者说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并不是慈善行为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要想使社会承认企业,真正提高企业的形象,就必须将慈善行为长期化、制度化,这将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棵长青树的话,那么经济效益是这棵树的树冠,而社会效益就是这棵树的根系。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企业,不能只关注树冠,还应该精心培育这深深植入社会土壤中的根系。慈善超市是一项使双方达到双赢互利状态的事业。
2、大力引导青少年,建立德育基地——慈善超市持续发展的保证。要把“爱心超市”办成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不断深化“爱心超市”的内涵。通过各种形式引导未成年人参与献爱心的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感受人间真情,从小树立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建立“青少年服务队”,由辖区内学生组成,节假日分组轮流到“爱心超市”帮忙整理物品,登记造册,发放物品。通过捐赠氛围的感染,鼓励孩子捐出自己的玩具、书籍和零花钱,鼓励孩子当义务宣传员,通过孩子动员家长到超市参观。通过中学组织高年级学生到超市参观,并召开以“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主题队会、班会,使“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在幼小的心灵中扎根。
其四,认识城乡差别,要协调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在做好以上的几项要求外还要针对农村进行以下适当处理:
1、加大对农村“慈善爱心超市”的款、物调拨力度。除蒲庙镇外,我城区其他乡镇的城镇居民所占比率偏小,农业人口所占比率占绝大多数,单纯依靠在乡镇中的募捐不能解决“慈善爱心超市”的款物来源问题,城区应该将对农村“慈善爱心超市”的投入列入预算,同时城区在“慈善爱心超市”款物的分配上应重点向农村倾斜。
2、适当放权,减少审批程序。农村社区“慈善爱心超市”在统一接受民政局爱心款物调配后,可以采取由乡镇、社区分级按章管理、发放的方式进行。民政部门作为宏观调控部门,应该重点进行定期检查或从大的方面开展指导,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审批程序。

3、严格标准,公平公开。“慈善爱心超市”救助的条件、申报程序、受救助对象、发放程序、规章制度等,要进行公示,确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避免造成负面影响。

 

苏州市民间救助组织现状调查
孟晓丽  司杨  季小会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社会转型和多元化的趋势日渐明朗,民间救助组织也需要从完全的政府包办的状态逐步发展为“民间主办,政府扶持”的方式。本文对苏州市几家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救助组织进行了实地调查,对其缘起、发展途径、组织形式、制约因素、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间组织;社会救助;民间救助组织;社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掀起了民间组织的热潮,据统计,全国各类民间组织已发展到31.9万多个,其中社会团体17万多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万多个,基金会975个。社会救助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间救助组织是慈善救助事业载体,对民间救助组织现状进行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选取苏州市较有代表性的几个以社区为基托的民间救助组织进行调查研究,并将社区分为现实社区和虚拟社区两种,在此基础上对社区内的民间救助组织进行分析探讨。
 
一、现状分析
(一)现实社区组织模式的民间救助组织
在苏州市沧浪区民政局备案登记的民间救助组织共有19个,发展情况不一,组织大小等也不尽相同。并且,在“1+2+1”[1]组织管理体制的带动指导和进一步促进推动下,各组织都初具规模及一定的影响力。19个组织依据发起人的不同,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社区基层领导发起、企事业单位发起和个人自主发起。其中社区基层领导发起的占了总数相当大的比例,是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的一种组织形式。大部分组织大都是因某个人或某件事为缘由成立的,并且以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为追求目标。当然,这些组织都是民间性质的,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政策制度情况、民间组织自身的发展状况、公众对于民间组织的信赖程度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它们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以“完全非政府”状态存在,相反,各组织基本都是以政府或街道居委会为依托,并在其指导、协调与扶持下谋求发展壮大的。苏州市的大部分民间救助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可以说是还处在最初级的“父子关系”阶段,就连最大的组织“苏州慈善总会”归根结底也不外乎为此。
调查队员共走访了四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救助组织,具体情况如下:
1、“阳光晴”俱乐部
 “阳光晴”俱乐部位于莫邪路里河新村,由居委会丁主任于2003年建立,参加者多为身患癌症或者尿毒症的病人,其中不乏已经患病十年以上的老人。正如组织创立初期的宗旨所定义的——“关爱、帮助、快乐”,这个俱乐部每月组织一次活动,目的在于为病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病人能从中获得于治疗有帮助的信息,同时能从交流中获得一种归属感从而重拾快乐。
“阳光晴”俱乐部的特色在于,它是从精神上对俱乐部成员进行帮助,即帮助患病者调整心态。已经患病的人最大的一种恐惧就是每天出门看到与自己完全不一样的富有生命力和活力的人,同样的两个生命,但一个正蓬勃地成长另一个却一点点枯萎,对比后的恐惧难以想象。“阳光晴”俱乐部为成员提供了一个走出去的机会,走出阴影和恐惧,走到温暖的集体中去。这里大家都一样都是病人,有着共同的感受,正像一位病人说的那样“我们都是家人”。除此以外,俱乐部还会经常联系一些专家到这里给大家做讲座,专家很多都是免费、义务上门为大家服务。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面,谁家做了手术,大家就前往看望;谁家有困难了,大家就尽量帮助。这个大家庭最特别的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生日——9.19,大家在这一天聚在一起吃生日蛋糕。丁主任解释说:9.19,在苏州话里和“救一救”的发音相同,大家一起互相勉励战胜病魔。
“阳光晴”俱乐部有专门的“阳光基金”,基金都来自社会的捐款并由社区专人管理。平时活动的场地、服务等等都由社区帮助准备。正如负责人丁主任说的那样,“健康分很多种,有身体的健康、也有心理的健康、还有社会能力的健康等等,从心理角度来定义健康的话,我们的会员是最健康的。”这个组织虽不大,但它所给予成员的内涵却不可小视,精神上的鼓励与关爱使每个成员都切实体会到了社会的温情。
2、“夕阳红互助组”
“夕阳红互助组”位于南环三社区,组织规模较小。由于此社区建立较早,空巢老人较多,老年人生活成为很大的问题。缘于此,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就联络部分退休的党员,由他们牵头,在2005年1月正式成立了“夕阳红互助组”,至今已两年多,互助小组个数从最初的10个发展到现在的60多个。
“夕阳红互助组”是以楼道为单位,每一单元有需要的就成立一个互助组,并选举一个组长,每月定期召开组长会议,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诸如座谈、游玩之类。大家还共同制定了《爱心互助组公约》,并联合署名以此来规范组织的运行,鞭策各成员积极参与。从这个角度来看,组织结构可以说比较规范。
通过这样的互助形式,社区成员和工作人员实现了双丰收:一方面方便了老年人的生活,使老年人避免了过于孤单无聊;另一方面,又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居委会同志一些事情或开展一些活动相对更容易些,可以通过互助组来与更多的人交流沟通,便于工作。但是,负责人朱红嵋如是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互助组亟待扩大,但都是年龄过大的成员,使得开展活动很困难,组织难度也很大,所以急需要一些较年轻的成员加入,但这样就可能会因为兴趣爱好不同而发生分歧,这是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另外,这个组织基本没有什么基金来源,大家都是尽其所能,但这样就导致互助范围和力度太小。”
3、“江祖国爱心社”
“江祖国爱心社”于2006年3月成立,位于友联第二社区。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反响及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江祖国是已去世的友联社区原党总支书记,生前就兢兢业业为群众做事。江祖国去世后,被新华网喻为“社区里的守望者”,江祖国同志的事迹搬上了荧幕,“平安中国平安的家”把江祖国的精神传颂到全国各地。为了把他的精神继续发扬下去,社区工作人员发起,社区群众积极响应,以他的名义成立了爱心社。爱心社自己做了“爱心卡”,上面写了志愿随时无偿为大家服务的人名和企业单位名,有理发的,有修鞋的,有疏通下水管道的等等。爱心社有自己的志愿者队伍,并且由于自身的影响力比较大,获得了一些企业的资助,踏踏实实全心全意地为困难群众提供贴心帮助。
“江祖国爱心社”救助的范围较前两个组织都大,每年有自己的救助重点。起初是针对空巢老人,采取一些措施改善他们的生活,主要采取“结对”形式;2006年下半年开始至今重点放在困难家庭的扶助,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开展了“阳光工程教育”活动,“一对一”或“一对多”为孩子们辅导学习、进行心理咨询等各方面;还有一直贯穿其中的是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救助,社区专门通过社会保障部门建立了“岗位”和“下岗人员资料”两个数据库,由工作人员自己出去为待业人员寻找岗位。据悉,本社区到目前为止所有失业人员都已解决了工作问题。由于江祖国的名气较大,所以该组织认为在资金和社会援助方面基本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发展前景很好。
4、“李景星爱老合作社”
“李景星爱老合作社”位于二郎巷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占社区总人口的18%左右,老年人成为社区各项工作、服务和活动的重要对象。李景星是二朗巷社区的“二无”孤老(无子女、无经济来源),一直以来,都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之下无忧地生活。然而不巧的是,2006年冬天,她生病去世。她生前曾表示:“将居住的20多平方米的房子变卖,如有可能愿将这笔资金不论多少捐作爱心基金。”于是,居委会遵照她的遗嘱,召开了民意听证会,在得到居民们的一致同意后,支付了近两年来三次住院所支的费用及安葬等外,余下5万元成立了李景星爱心基金。
“李景星爱老合作社”下设基金委员会、活动委员会和互助委员会三个分部门,分别负责基金的申请使用、活动的策划组织和社员的宣传招募等。但是,“李景星爱老合作社”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不能保证受助对象定期接受帮助,救助多为临时的一次性救助。另外,合作社没有系统的救助标准,救助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据悉到目前为止,合作社没有组织过很有影响力的活动。
 
(二)虚拟社区组织模式的民间救助组织
当今,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组织起一类“虚拟社区”,即以网络为存在地和交流平台的,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一种社会关系。这些虚拟社区由于自身具有的覆盖范围广、信息传播快、参与人员多等优势,活动范围极为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各类公益性事业。其中,大多数与社会救助密切相关,因此虚拟社区在救助领域也同现实社区一样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经调查,在苏州就有不少这样的组织,如苏州公益网,苏州义工联盟和苏州义工网等,其中数苏州公益网的规模最大最典型。社区成员一般以志愿者身分,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从事公益活动,为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我们选取苏州公益网作为个案进行了重点调查:
苏州公益网(以下简称公益网)成立于2004年10月,是由网友自发成立的旨在从事社会公益性活动的网络团体,并且是永久性非营利公益网络团体。它的成立源于一批“愤青”,他们中的多数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让他们感慨万千,并对一些弱势群体的遭遇深感不平。慨叹之余,他们觉得与其空谈还不如做一些实事。在通过网络宣传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成员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谋划,他们自己的网站就开始运行了。
公益网成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单位,多数成员为白领、大学生,其各方面素质相对比较高,人员总体上年青化,奉献社会的意识比较强。公益网旨在通过组织义工活动、发动社会捐助等公益活动,培养公众的公益意识、传播公益文化。
公益网的组织结构较为严密:义工代表大会是公益网的最高权力机构,主要是对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理事会是执行机构,执行最高机构的决定及理事的任免等工作,下辖理事、候补理事、顾问、理事会秘书等。
公益网部门设置比较完善,有多个部门组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工作效率较高。在它成立之初就分别设立福利院组、捐助组、环保组和助学组,着手从事一些长期项目。其中,福利院组是跟吴中区福利院合作开展活动。主要是安排义工与福利院里的孩子们做游戏,并辅导他们的功课。适当时候,组织春游、秋游,以便孩子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捐助组和助学组与苏州民工子弟学校合作,为他们捐赠书籍和提供一定额度的奖学金。环保组主要负责提出环保建议,倡导保护环境,进行环保宣传。另外适时组织,如天平山拣垃圾之类的活动,以期将环保精神付诸于实践。
随着公益网规模的扩大,又相继组建了义教组和文艺组。义教组与沧浪区团委合作,团委负责联系需要救助的对象,经公益网的确认后,对救助对象的学习进行辅导。现在已拥有平江小组、蒌江小组和桃花坞小组。
此外,对一些个例,公益网也会实行救助,救助方式为接受社会的爱心捐款,然后转交给救助对象,发挥桥梁作用。例如,2006年10月,公益网联合苏州电视台为一位白血病患者举办了一场慈善义演。今年5月,再次联合媒体举办了一场义演,并准备长期救助这位白血病患者。可以说,公益网为此不遗余力。
公益网成立至今,以培训义工、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为主要任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并以在民政部门注册为目标,期望组织具有行政意义上的合法性。登记注册成功后,将更有利于组织的发展壮大。
这种网络社区组织形式的救助组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人的想参加公益事业的诉求,为社会救助做出了贡献。
 
二、存在问题
通过走访几个典型的社区救助组织,我们了解到,现在苏州市的民间救助组织大都以社区(包括现实社区和虚拟社区)为依托组织形成,开展的活动贴近社会,能及时捕捉弱势群体需求,对吸引更多成员加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助于扩大组织的影响力和行动的效度。组织正一步步向前发展,带着希望和憧憬,然而,这些民间救助组织同时又面临很多困境,其能否持续良好发展同时又令人不得不担忧。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数不具备登记条件。《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团必须具备法人条件,要有3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单独固定的办公场所、专职人员、50个以上的会员等条件。然而我们所了解到的组织基本没有符合条件的,都过于松散、随意。另外,民间救助组织登记管理的配套政策不健全。对一些有影响的组织,政府也没有对其注册给予引导。
2. 受助对象范围窄。就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救助对象多为老年人,并初具一定规模,但在其他社会弱势群体方面的救助力度稍有不足。导致这一结果一方面是由于老年人在社会困难群体中的特殊性。老年人受到体力、脑力等各方面的限制,以及子女不在身边的客观条件,注定在生活方面面临众多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和占社会人口总数的相对数越来越大,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然而我们认为,其他一些弱势群体,如孤儿、流浪儿童、游走少年、家庭极度贫困者、失业人员、外来打工人员等,同样面临很多问题,因而同样应该得到救助,有关其他这些群体的救助项目应该增加,此类救助组织应该得到更大的支持。
3. 专业化不足。我们走访的大多数组织的工作人员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者或普通群众,从未参加过社会工作之类的专业培训,更有甚者对简单的电脑操作都存在问题。虚拟社区中,组织者和社区成员大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以兼职方式参与社会救助的,因而时间、精力等明显不足,这就势必会影响组织活动的开展。另外,组织的志愿者也大都没有经过类似的教育,加入组织后,也没有受到相应的培训。活动的开展往往由成员自发,所以没有针对性,着力点不够明确,力度也不足。仅仅有爱心、有热情,仅仅靠以往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够使民间救助组织获得长足发展。
4. 资金来源单一。多数组织除了接受社会捐助外,没有其他资金来源。但组织知名度不断提高,参与人员不断增多,完全以社会群体自愿捐助为资金来源,根本不能够满足更多人、更多活动的需要。使得组织即使有创意有想法也没有能力扩大救助范围,这直接导致组织活动的开展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一直处于断断续续的状态,使民间救助组织缺乏长久发展的保障。
德国NGO的资金来源主要有4条渠道:一是私人、企业、跨国公司、基金会捐款,是德国NGO的主要经费来源。二是政府拨款。上世纪90年代,这部分经费一直呈增长趋势,但受经济形势影响2000年开始下滑。三是会员会费。四是提供有偿服务所得收入。[2]对比来看,我们的民间救助组织的资金来源显然是太有限,组织获得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5. 缺乏有效的运作模式和高效的管理机制。我们的民间救助组织大多结构松散,组织内部的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章程履行制度不健全,导致组织无章可循、有章不循,对成员的管理、对内部事务的管理不够。成员的行为基本上是自发的,没有在组织的协调下进行活动。这样一来,民间救助组织是在一种相对混乱和低效的状态下运行的,极不利于组织的发展壮大。
6.组织规模过小。由于政府部门没有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和协调,社会公众慈善意识不强,组织本身又面临很多困难,使得民间救助组织成立之初就规模很小,发展又比较缓慢,造成救助效果不明显。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规模效应”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对民间救助组织而言,规模效应可以为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的切实利益。
7. 组织之间交流匮乏。大部分民间救助组织都是独立运作,甚至从未想过与其他组织合作,使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信息的沟通传递遭遇障碍。我们了解到,社区中的民间救助组织大多以行政区划为界限,“一心只管本区事两耳不闻他人难”,组织之间几乎没有互动。这样我们的民间救助事业就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民间救助组织无法联合起来增强组织整体的力量。如果长期如此,民间救助事业注定将举步维艰。
 
三、改善建议
针对民间救助组织存在的多个问题,我们对其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我们对于改进这些问题、帮助民间救助组织更好发展的一些建议。我们认为扩大民间救助组织的影响力,使其更好地为救助事业发挥作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外部推动力
1、政策法规的扶助指导。
首先,对于民间救助组织的登记条件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政府要从主管型向服务指导型转变,打破像《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类似法规政策的限制。同时我们认为仅仅在民政部门对民间救助组织进行备案登记是远远不够的,政府部门应对其进行协调、指导,尽可能地促使其更好的发展。其中最基本的应该是实行信息的共享,尽量消除信息不对称,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配合组织更好地开展活动。同时加强对民间救助组织发展过程的指导监督管理,对其遇到的困难给予支持帮助。对组织的培育发展,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再加上各地区的民间组织状况不一,有关登记管理内容就更加难以规范。政府部门应该给予民间救助组织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支持,使民间救助组织尽快成长为社会救助中强有力的一分子。
其次,为民间救助组织的成立发展提供更多的优惠措施。比如为组织的暂余资金创建一个便利的保值、增值通道,给予税收优惠以及用地优惠等。
再者,建立一套社会激励机制,对捐赠者给予精神表彰,还可对捐赠企业或集体给予税收优惠,对其进行媒体宣传。
2、社会媒体的宣传推广。
一方面,通过对民间救助组织开展活动的宣传、对民间救助组织本身所能发挥的功能作用的报道、对突出的救助事例的跟踪报道,使公众对民间救助组织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慈善救助氛围,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深化救助力度。
另一方面,对其困境的相应报道可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也使其他民间救助组织避免类似问题,引以为鉴。
应当充分发挥媒体的中介作用,搭建起受助者与民间救助组织、民间救助组织之间交流、合作的桥梁。
3、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
民间救助组织产生成长于社会的土壤,其运行当然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的慈善救助意识,调动公民的参与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期充分发挥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的力量,形成民间救助组织开展救助和发展的坚强后盾。同时,应培养受助者的感恩意识从而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反哺社会,扩大民间救助组织的影响力,继而带来长期的回报。
(二)内部能动力
1、融洽、协调与各方的关系。
首先,应与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互动。一方面,民间救助组织应脱离政府的限制与操控,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民间救助组织应接受政府的指导与扶持,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以取得政策性扶助,保持自身力量的完整与壮大。
其次,应与捐助者协调关系。一方面主动联系相应的慈善基金会和有投资救助事业意向的个人、企业,扩大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的独立,不受制于捐助者资金,争取自主性。
再次,应加强与其他救助组织的联系。民间救助组织的联合将有助于增强组织整体的力量,资金的融通、信息的共享将会带来不可预期的成效。
最后,应努力获得公众的支持。刘淑琼(台湾大学)认为“公益领域的公信力(责信) 建设是整个公益行业发展的关键。责信是非营利组织向利益关系人就本身使命表现出的责任与义务。”民间救助组织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公众形象,从而提升共信力,有助于组织进一步发展。
2、提升专业化水平。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将大大增强组织的实力,合理有效的管理和运作模式,针对性强的救助活动,都将有益于组织的成长。一方面应鼓励广大的大学生或专业人员到基层到社区去,更近地走入社会,参与到社会慈善社会救助事业中去。另一方面应努力吸纳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并对组织里的志愿者进行相关培训。这样组织的发展潜力、上升空间才更大,发展才能更好。
3、加强自身组织管理。
应建立系统的管理体系,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组织成员、组织基金、活动开展的规范化管理。作为一个组织来说,它存在的意义应不仅仅在于向社会奉献爱心,救助困难群体,还应使自己长期发展下去,并扩大自己的规模和影响,从而更好的发挥组织的功能、实现组织的目标。
具体来说,它可以效仿企业运作和管理上的一些经验,例如,找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来担任组织的顾问;聘请有一定相关经验的兼职管理者。以此来拓展组织的视角,以活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并使这些资源优化整合,发挥其最大作用,更好的救助弱势群体,奉献社会。
 
四、结论
苏州民间救助组织在总体上是对政府救助者以公共产品的有力补充,扩大了救助对象的范围,贴近群众、更能满足群众所需,救助方式灵活多样,更富有人性化,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苏州民间救助组织是在政策不完善(总体上表现为立法层次低、立法条文较简单、分类指导不够)、氛围不浓厚(总体上表现为民间组织的理论研究不深,民众意识淡薄)的环境中萌发的,主要还是依附于政府,缺乏自身独立性。其规模比较小、组织结构松散、整体的发展还没有成形,发展道路漫长而艰难。相信在政府的正确引导、有效管理和大力支持,社会各方的积极响应以及个人救助意识的增强下,民间救助组织的将会进一步发展,在更广阔的空间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1] 苏州市自今年年初实行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即社区实行党委领导(1)下的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2)以及社区幸福联盟(1)的新型组织管理体制。
[2] 段松乔:《德国民间组织面面观》,2005.8.23。
]]>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调研报告]栏目(一)..[12.30]
 ·暂无
[调研报告]栏目(二)
[调研报告]栏目(一)..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