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红十字学”刍议
《中国红十字报》2009年4月14日发表了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导、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池子华教授在“红十字运动与慈善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所作的大会报告的摘要,现全文转载如下:
红十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义救援组织,经过一百多年波澜壮阔的实践发展和学术界多年呕心沥血的开拓性研究,我以为在人文社科领域构建一门“新红学”——红十字学——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首先,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今年是索尔弗利诺战役150周年、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成立90周年,《日内瓦四公约》缔结60周年,在这些数字背后蕴藏的是红十字运动辉煌的历史,见证的是人道主义蓬勃发展的历程,承载的是“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内核,展现的是“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的七项基本原则。红十字,由一个瑞士人——亨利·杜南的设想,如今已在世界上186个国家遍地开花。红十字会抱牺牲志愿,本博爱襟怀,在战争救护、救灾救荒、社会援助诸多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和各国的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些“印记”和“遗产”为红十字学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资源。
其次,有初步的理论支撑。红十字运动虽然已有150年的历史,然而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理论研究却非常滞后。如何破解红十字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的信息密码?如何让沉睡的文献资料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如何更好的借鉴红十字的经验和教训?如此等等,都需要强化红十字运动的学术理论研究。
在一些拓荒者的努力下,红十字运动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中代表作有笔者与杨国堂等合著的《百年红十字》、笔者的《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台湾红十字组织委托张玉法院士主编,大陆红会史重要开拓者、著名学者周秋光教授参与的《中华民国红十字会百年会史,1904-2003》、台湾学者张建俅博士的《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及新近出版的周秋光教授的新著《红十字会在中国,1904-1927》等。这些著作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灾害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从红十字最初的战争救护到灾害救助,红十字自身演进到国际交往,红十字内部的组织运作到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基本勾勒出红十字运动的历史风貌,也基本厘清了红十字运动的历史脉络,从而为“红十字学”构建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2005年以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与苏州市红十字会合作发起成立的国内第一家“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网站、编辑出版的国内第一份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学术理论期刊——《红十字运动研究》,在不断拓展红十字运动研究空间的同时,也为创立红十字学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再次,有迫切的时代呼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局部武装冲突仍然持续不断的爆发,这些局部武装冲突虽然不会导致大国之间的战争,但会使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陷入战火和流离失所的惨境。另据2008年 6月26日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发布的《2008年世界灾害报告》称,2007年,世界范围内报告了405次自然灾害,导致1.67万人死亡,2.01亿人受灾。面对当今世界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以人道救援为己任的红十字运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驾驭变幻莫测的复杂局势?如何减少决策的风险?如何降低救援的成本?如何积极应对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这些都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也是红十字学创立的真正意义所在。
毫无疑问,“红十字学”是以红十字运动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由一系列分支学科组成,包括红十字灾害学、红十字法学、红十字管理学、红十字历史学、红十字伦理学、红十字外交学、红十字文化学等,由这些分支学科组成红十字学学科群。当然,建构“红十字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建设,需要学界、业界的共同探讨。
总之,只要世界还存在战火的硝烟,只要社会还存在苦难的人群,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宗旨,以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生活境遇为目标的红十字就要挺身而出,那么红十字学就有存在的必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要特别说明的是,“红十字学”并不是本人此时此地第一次提出来的,早在1993年,福建省红十字会何锺生先生就提出“红十字学”这一概念,1997年吉林省四平市红十字会秘书长于清亚先生出版了《红十字学研究》的小册子。尽管这本书发行量较小,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所探讨的问题也不是严格学科意义上的“红十字学”,但其价值是不应忽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