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杨红星、马红英发表《辛亥革命与中国红十字会的战地救护 》 << 郝如一、池子华发表《意义深远的中国红十字会首届会员大会》 | 张立明发表《实践的呼唤,前进的脚印--从“红十字运动与慈善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想到的》 >> 
 发布日期:2009-5-6 12:32:42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杨红星、马红英发表《辛亥革命与中国红十字会的战地救护》
 
    2009年5月1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杨红星、马红英论文《辛亥革命与中国红十字会的战地救护 》,全文转载如下:
 
    辛亥革命,改地换天。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中,向来执人道使命、本博爱襟怀的中国红十字会继续出入于烽火狼烟之中,救伤葬亡,纾危解难,谱写了又一曲壮美的人道赞歌。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先在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爆发,继之,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等地纷起响应,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武汉既为辛亥首义之地,且争战激烈,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行动理所当然由武汉开始。
    1911年10月25日,即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成立的第二天,以总会医院英国医生柯师为领队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医队30余人,分编为甲乙丙三队,乘“襄阳丸”号轮,由上海溯江西上。30日救护队到达汉口,在友人帮助下选定俄国商人新建的三层楼洋房作为战地事务所兼养病院。这一处所由于草建初成,“一切事物,统由本会创制,煞费周章”。而且该院紧邻战场,险象环生,随时都面临着危险。需要指出的是,武汉救护与以往有所不同,这次救护行动主要在战场之内,因此使得危险系数大大增加,救护队员为流弹所伤也在所难免,居所被炸之事更是常有发生。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救护工作之艰难。
    辛亥开战后,到10月底战事已持续20余日,两军皆伤亡惨重,亟待红十字组织的“从天而降”。恰在此时,红十字救护医队如时雨润物,到达后不及喘息即实施救治。同时,派出担架队,深入前线抢救伤兵,往返数十次,虽“足茧肩肿,惫困万状”而毫无怨言。在汉口、汉阳交战时,红十字医队还特遣派红十字小轮驶入襄河,在枪林弹雨中拯救伤残,不畏艰险。伤兵入院后,救护人员为之裹伤敷药,通宵达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十位中外佳丽组成的看护小组,对伤兵照料得无微不至,有如当年的“提灯女神”(南丁格尔)在世,受伤士兵深受感动。
    随着战事的推进,救护任务日益艰巨,浩繁的经费支出成为困扰红十字会的首要问题。为保证救护行动的顺利进行,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根据战时情况适时提出两大措施,为救护工作奠定物质基础:一是以理事总长沈敦和的名义刊登劝捐广告,指出武汉战事之惨烈,不但众多兵士性命在战火中惨遭蹂躏,而且殃及无辜百姓群罹无妄之灾,颠沛流离,困于水火。红十字会虽殚精竭虑,为救伤不遗余力,怎奈救护工作任重道远,红十字会独木难支,因此请求天下善士解囊相助,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共襄善举。劝募广告经由《申报》等社会传媒的宣传,激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捐款热情高涨,成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亮点”。
    缓解经费困难的第二个措施是“征集会员”。这一措施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从1904年建会至辛亥事起,中国红十字运动一直步履维艰,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即为会员征集工作没有实质性的展开。会员为立会之基本,东西方红十字组织概莫能外。红十字事业的维持,一个重要保障,就是会员所交会费,这也是中外的共识。辛亥战事骤起,而红会经费面临捉襟见肘之境地,理事总长沈敦和审时度势,决定在《申报》刊登《红十字会征集会员广告》,提出按照国际惯例,设定不同标准,征集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员、特别会员和正会员,并相应推出实施标准和规程。这一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经费筹集工作,支援了红十字会在武汉战场的救护行动。更重要的是,这一措施开启了中国红十字会征集会员工作的先河。
    随着善款的源源到来,武汉战场的救护工作也继续推进。由于战火在武汉三镇的不断蔓延,中国红十字会在原有汉口俄界医院的基础上,又暂借武昌仁济医院为临时分院并在汉阳设立医院,至此,红十字会的救护机关已日臻完备。
    在救护工作中,救护队员的高尚情操和精湛技艺令人赞叹不已。许多命悬一线的兵民被他们从死神手中夺回。据记载,有的伤兵由于子弹伤及心膜,气息奄奄,但在柯师医生的精心救治下却得以康复。还有一位平民遭流弹穿过脑部,众人皆无可奈何,但峨利生医生却能独出心裁的设法救治,一段时间后病人痊愈。还有一些由于外伤而失血过多的病人,也是在峨利生医生的治疗和照料下得以转危为安。众人都为峨利生医生的医术所震惊,称为“神医”。
    令人惋惜的是,因积劳成疾,峨利生医生于12月12日不幸逝世,年仅35岁。峨利生医生是丹麦人,著名解剖专家,为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医生兼医学堂教习。在武汉救护行动中,他深入前线,不避危险,救治了众多中国兵民。他的去世,是中国红十字事业的一大损失。12月21日下午四时,中国红十字会在汉口友宁礼拜堂召开追悼大会,向这位国际友人表示沉痛的哀悼和深深的敬意。
    在一个多月的武汉救护行动中,综计汉口医愈病兵576名,伤兵415名,病民31名,伤民106名。医治无效而死者34名;武昌治愈病兵860名,伤兵562名,病民18名,伤民116名,医治无效而死者25名;汉阳治愈病兵571名,伤兵120名。
    总的说来,武汉战地救护,红十字会克尽职守,受到社会各界及两军将士的交口称赞。在这次救护行动中,红十字人道主义理念赢得了广泛的理解和尊重,这也是辛亥战时救护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找准“结合点” ..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找准“结合点” ..
2006世界灾难报告(1)
回望辛亥革命,中国红会将有哪些分会迎来..
《光明日报》发表《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一..
2005世界灾害报告出版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