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理论园地] << 目 录 | [调研报告] >> 
 发布日期:2009-12-30 0:42:13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红十字会可在“维稳”中发挥独特作用
吴瑞林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有了稳定才有一切。稳定是前提,是基础;没有稳定,改革搞不了,发展也搞不了。在这个最后的“稳定器”中,红十字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我有一个不好的感觉,有些地方红十字会的同志办事的时候好像在到处求人。不应该这样啊!我们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社会上那些受苦受难的人啊,为了那些最易受损害的群体,为了改善他们的生存境况啊!
    为什么我们不能理直气壮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底气不足,因为对红十字会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和特有优势与独特作用认识还不到位。
    我们知道,宏观经济运行有三大环节——生产、交换和分配。我们过去长期搞计划经济,最熟悉、最拿手的是生产,搞一个生产装置,招商引资来搞一个项目,很快建成,当年投产,我们都很带劲。后来搞市场经济了,我们知道“顾客是上帝”,懂得搞交换、搞流通,现在搞第三方物流、搞服务外包,这些都是交换。
    我们研究得最不透的是分配。原来我们最大的长处是管人,我们党执政之前和计划经济条件下,主要通过政治手段管人,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管得非常厉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人应该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尤其是利益平衡。但我们对经济不熟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人最重要的经济手段应该是收入分配。
    分配分为两个大的部类,第一个是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初次分配要讲究效率,但要兼顾公平。我们曾经一度只讲效率,忘记了公平,造成社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而且其严重程度已经超过美、英等发达国家。
    初次分配的不公平通过什么来弥补?通过再分配来弥补。再分配突出公平,但也要兼顾效率。再分配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社会保障。严格来说,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名称并不准确,应该叫社会保险部门,它只管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五大保险——它们是再分配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社会的“稳定器”。但是,劳动保障部门的五大保险覆盖率有限,以其中最有社会影响力的养老保险为例,只覆盖了全社会总人口的15%。剩下来的这部分人群怎么办?
    再分配中还有一块叫做社会救助、社会公益,也可称之为“三次分配”。红十字会就处于这个位置。当然还包括民政部门的低保、法律援助等社会救助。假如没有红十字会,就没有社会救助,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没有了最后一张“网”。所以,红十字会在整个经济中处于再分配的最后一道保险网。这道最后的“网”,就是把社会的财富通过我们的募款、募物集中起来进行“三次分配”,去救助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最困难、最易受损害的群体。
    假如红十字会这道最后的网也被击穿了,最困难的群体、最易受损害的人群在社会上就会求告无门,社会稳定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现在,社会稳定遇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病”:收入差距太大,贫富严重两极分化,再分配和社会救助体制体系不完善,造成一批人生活无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病”造成的,社会就要负起责任。
    一个人饿三天可能还会坚持住,饿三个月,也许就会变成某种不稳定因素。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靠什么?既要靠教育,靠理念的提升,靠文明程度的提升,也要靠保障,靠救助。所以,红十字会工作做好了,就会对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的公平正义等社会事业做出无可替代的、巨大的贡献。
    红十字组织的功能与作用,源于战地救护,突显于灾时救援,更多的应体现于平时救助。如此,红十字会方能更深地扎根民间、服务社会。
 
(作者系江苏省红十字会会长。原载《中国红十字报》2009年9月8日)

“文化工程”应成为红十字会总体建设目标之一
池子华
 
    中国红十字会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救援义举,关爱生命,奉献爱心,源远流长。1997年4月1日,中国红十字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根据长期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正式提出了创建“红十字博爱系列工程”的号召,“以此作为总框架,使社会救助工作系统化,并逐步走向规范化。”这个“博爱系列工程”就是众所周知的救援工程、生命工程、爱心工程。十多年来,在“三大工程”建设目标指引下,中国红十字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尽管“三大工程”充满活力,但“三大工程”说到底属于红十字会的“硬实力”建设,而“软实力”建设则缺乏明确的目标,由此造成事业发展的“跛脚”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为此提出“文化工程”,建议确定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体建设目标之一,以期逐渐形成救援工程、生命工程、爱心工程、文化工程“四大工程”齐头并进,“硬实力”、“软实力”双管齐下的新格局,推动中国红十字事业的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了灵魂。一座城市、一个企业,没有文化,也没有灵魂。一个组织、一个社团,没有文化,同样没有灵魂。红十字会当然也不例外。可贵的是,红十字工作者奉行的“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已经形成被广泛认同的以“人道为本、博爱为怀、奉献为荣”的“红十字文化”。这在理论上是一大创新,必须也应该发扬光大。
    不过,“文化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红十字会在实践中应有的具体行动,应该有长远目标与近期规划,并把长远目标与近期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长远目标,毫无疑问,是要实现并保持“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提高,互相促进,良性运行,协同发展;具体规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推进。无论是长远目标,还是具体规划,“文化工程”都应体现“人道为本、博爱为怀、奉献为荣”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软实力”建设,“文化工程”项目有很多,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应有所作为:
 
    其一,编纂出版《中国红十字会志》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至今已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风雨雨。“百年老店”正说明它的历史悠久,说明它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如此悠久的历史传承,到了该认真梳理、总结的时候了。为此提出编纂《中国红十字会志》的构想。
    志书具有存史资政功能,历来倍受重视,硕果累累,从省志、市志、县志、区志乃至乡镇志,林林总总,更有经贸、教育、公安、财政、劳保、建设、房管、交通、水利、农林、外经贸、文广、卫生、环保、体育、园林绿化、工商、国土资源、海关、银行等等部门专业志汇集,堪称浩如烟海。可是,在中国地方志百花园中,却没有一部红十字会志面世,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直到2008年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的《苏州红十字会志》的出版,才稍稍弥补了这一缺憾。但从总体上说,这项工程还没有起步。
    编纂出版《中国红十字会志》,不仅可以再现百年来中国红十字运动的风采,而且可为红十字运动研究提供史料,其意义固然不可低估。而其史鉴价值,对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不可小视。“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只有认真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才会有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这是这项“文化工程”的魅力所在。
    《中国红十字会志》可以分“总论”,对中国红十字会历史发展进行全景式呈现,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各一卷,形成一套35卷本的煌煌巨制——《中国红十字会志》。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可以进一步动员所辖市、县级红十字会编修红会志,层层推进。这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事业,值得我们去耕耘。
 
    其二,编辑出版《中国红十字运动资料长编》
 
    要编纂出版《中国红十字会志》,要让更多的学者参与到红十字运动研究中来,资料的建设不可或缺,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应该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资料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整理出版了两部资料选编,即《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分别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两部资料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具有连贯性,是研究中国红十字会百年史的最基础性的资料。两部资料各有千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尚待修订。但这两部资料只是红十字运动资料的九牛一毛,根本无法满足编史修志和研究的需要。资料的搜集整理仍显得迫切而不容稍缓。这其中,档案资料的整理出版至关重要。红会历史档案资料存量巨大,如贵州省档案馆藏有红会档案3260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有红会档案3318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贵阳市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等,也都有大量馆藏红会档案。至于解放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档案室以及各省市档案馆、红十字会档案室,所藏档案就更多了。目前红会档案虽然公布的一些,但星星点点,只是冰山一角。如何整合人力、资源,对红会档案进行开发利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工程”。中国红十字会宜与档案馆、出版社携手合作,先行整理出版一批档案资料,也欢迎有远见的企业家加盟,共襄盛举。这是一项浩大的基础性工程,需要各方协作。
 
    其三,筹建中国红十字历史博物馆
 
    自1905年张謇设立南通博物院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有历史资料博物馆、美术博物馆、宗教团体附设博物馆、游乐园附设博物馆、产业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主题工艺博物馆、文化中心附设博物馆、学校附设博物馆等等,目前多达2200余家,唯独没有红十字历史博物馆,这与中国红十字会悠久的历史极不相称。因此,筹建中国红十字历史博物馆,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
    博物馆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就在于珍藏历史、启迪未来。透过博物馆这扇窗,可以让普通民众了解红会历史,感悟中国红十字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与辉煌业绩。同时,透过这扇窗,可以开辟一块新的传播园地,也可以建设成为中小学生国际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曾落户上海、南京、重庆、北京,上海、南京、重庆会址已面目全非,惟北京东城干面胡同22号会址保存较好,是中国红十字历史博物馆较为理想的馆址。总会可以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藏品的征集,包括实物资料、字画、图书、声像制品等等,凡是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都在征集之列。一旦博物馆建成,免费向大众开放,使博物馆成为红十字事业新的公益“品牌”。
 
    其四,建立继续教育基地
 
    继续教育并不是普通教育的机械延伸,也不是普通学历教育的翻版,它的目的和根本任务不仅仅是更新知识,调整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也不仅仅是不断补充、拓宽知识,更不是一般的文化教育,而是开发人才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继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红十字会专职干部有不少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亟待提高学历层次;也有不少专职干部具有本科学历甚至研究生学历,同样需要不断“充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人道救助事业发展的要求。凡此说明,继续教育是红十字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红十字事业的“百年大计”。
    红十字会系统曾经有过创建“红十字大学”的呼吁,这一美好愿景,完全可以作为“文化工程”的长远规划,不断创造条件,争取早日达成目标的实现。不过,在“红十字大学”开办之前,应积极寻求与教育部门、高等学校的合作,“借鸡下蛋”,建立继续教育基地。目前有一些高校开设了与红十字会工作领域“对口”的专业,如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就有“社会工作硕士”班,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一些高校,也有相关专业,如与教育主管部门达成合作意向,可以与高校共建“红十字学院”,作为红十字会继续教育基地,有计划地对红十字会的干部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培训,这样既提高了红会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透过“红十字学院”,创建了一个传播红十字人道主义的窗口,一举多得,不失为一种策略选择。
 
 
    红十字文化传播是“文化工程”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在这方面,无论是总会,还是各地红会,都做出了许多值得肯定的成绩,除了一报一刊外,网络的传播功能强大,效果也很显著。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发现、构建更多的传播介质,所谓红十字文化传播的“多媒体”,就是要创造多样化的传播途径。比如,影视作品,红十字会有没有可能创建属于自己的影视基地?不妨作为一项长远规划去追求。尽管当下没有自己的影视基地,但采取合作的方式,争取每年能有影视作品问世,青岛红十字会与投资方共同制作《寻找“微尘”》值得赞赏。中国红十字运动经历了百年沧桑,实在应该有一部纪录片呈现给广大的观众。再比如,文艺作品,也是零零星星,不成规模,诗歌、散文有一些,长篇小说就很难读到。再比如,红十字文化用品,有没有可能建立制作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许可的范围内制作红十字文化用品并赋予其传播红十字文化的功能?就是网络,市县一级红十字会拥有网站的比例还不能算高,离“普及”相距较远。构建红十字文化传播的“多媒体”是实现红十字文化“大普及”的客观要求,是推进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重要杠杆,作为一项“文化工程”,理应不断强化。
    以上所述,当然不是“文化工程”的全部,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红会同仁对此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但无论如何,“文化工程”应成为红十字会整体建设目标之一,切实提升“软实力”,这是中国红十字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大势所趋!
 
(部分内容载《中国红十字报》2009年12月11日)
 

公信力是红十字会工作的命脉
刘斌
 
    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vility,意指是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在社会的活动中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
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的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意表达,随着社会经济等活动的广泛深入的开展,公信力一词的应用范围和内涵不断的有了新的拓展和新的解读,得到了社会各个部门的重视,并把它作为提高自己声誉的重要手段大力加以宣传和应用,但不管怎么样,公信力一词的核心内涵始终没有改变,就是信任、信赖这四个字。也就是说你没有公信力就看公众对你信不信任、信不信赖。公信力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公众的信任、信赖度。
    红十字运动与公信力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深刻的历史关联,回顾红十字运动上百年的历史,红十字运动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就是依靠红十字运动的公信力作为重要的支持和支撑的,可以说公信力是红十字运动的生命基础。我们只要对红十字运动的七项基本原则稍加研究,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七项原则每一项都与公信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每项原则的有力支撑点就是公信力三个字。如七项基本原则的第一项原则人道,这个原则的定义为“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本意是不加歧视地救护战地伤员,不管是国际冲突还是国内冲突,努力防止并减轻人们的疾苦,不论这种疾苦发生在什么地方,本运动的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的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这项人道原则是红十字所有工作的基础,从这项原则的定义中表明红十字运动没有自己的“教义”,没有特殊的“哲学”,它只是关心人类的苦难。红十字运动执行这项原则的基本点、根本点就是真正做到不加歧视地救护战地伤员,就是做到没有自己的“教义”,没有自己的特殊“哲学”,这样才能得到冲突各方真正的信任和信赖,如果在这项工作中,有一点的偏差,那就会失去任何一方的信任和信赖,这就要从事红十字运动的人员一定要坚持原则,有着一种超脱的精神,决不能有一点点的个人情感和意识倾向。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红十字运动公信力的一种表达。如果没有这种公信力的表达人们就不会轻意相信和接受你的工作,尽管你的原则很好,但你在实施中有任何的偏差和背离,那就失去了人们对你的公信力,同是就失去了对你的信任和信赖。七项原则中其它几项原则,如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等等,无论哪一项原则的定义中都潜涵着公信力的要求。如果在红十字运动的工作中,做不到公正、中立、独立的原则要求,或偏离这些原则的内涵,说明你的公信力下降了,同样也会在国际社会中、在冲突的各方中、在人民大众中立刻失去对你的信任、信赖。
    一百多年来,红十字运动能够在国际社会中一直有着很高的信誉和威信,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承认和信赖,就是红十字运动至成立以来一直能够做到严格恪守自己的七项基本原则,严格地按七项基本原则来办事,在国际社会中产生非常高的公信力,正是这种公信力的无形资产,壮大、促进了红十字运动事业的不断发展。
    同样在我国社会的生活中也可以清楚看到,中国红十字事业在自己公信力的影响下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特别是受到了中国最广大的基层老百姓的认可。比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捐款时期,普通百姓都主动把钱捐送到各级红十字会组织,他们都一致说把钱捐到红十字会他们最放心,这就充分说明了红十字会的工作、事业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信赖,这种信任和信赖就是红十字事业公信力影响的结果。因此,在日常的红十字工作中,如果我们做出了违背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和红十字宗旨的事情,那很快就会失去老百姓的信任和信赖,从而使红十字工作的公信力下降,得不人民大众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理解,最终影响到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更确切地说,“公信力”是中国红十字工作的生命线,是决定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命脉。所以各级红十字会一定要把巩固和提高红十字事业的公信力作为一项首要的工作来对待。
    虽然红十字运动在我国开展已有百年的历史,但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由于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实际上红十字运动在中国仍是处在年青和起步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一些地区仍有部分红十字会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红十字组织还挂靠在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中,因此在红十字会工作的开展中可能还存有明显的行政管理痕迹,从事红十字事业的工作人员在思想认识还可能停留在官方职能部门的状态,再加上对红十字工作的宣传不足,从而使得红十字事业在社会的知晓度不高,社会的公信力不足,社会的影响不大,至使红十字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基层这种现象可能会更多一点,所以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大红十会工作的社会公信力的建设,不断扩大、提升社会公信力,使人们对红十会工作的信任、信赖度增加,这样就自然而然促进了红十字事业发展和壮大,因此越是红十字事业薄弱的地方越是要重视公信力的建设和提升。
    因此本文认为在当前我们一定要乘着中国各级红十字会在汶川地震救助工作的影响力、号召力,进一步加强我国红十字事业公信力的建设和提升,着力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大力加强对红十字运动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宣传,让全社会各界、广大的群众基本了解和认识红十字运动的内容、意义,了解和认识红十字会是什么样性质的组织、是干什么事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二、红十字会的一切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阳光操作、阳光运行。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国红十字法和国际红十字运动的七项基本原则来办事,按法律、法规的程序办事,在程序化、规范化上下功夫。
    三、一定要摆正红十字事业和红十字组织机构的位置,切不可把自己当做政府管理部门来定位,要明白红十字事业是政府的助手,是社会救助团体,是社会公益组织,要让社会各界了解红十字会和社会上其它慈善机构、慈善组织工作上、内容上的差异,这也是提升红十字会工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最重要也是最显著的就是红十字会接收社会各界捐献款物的使用、去向,必须要公开、透明,必须要严格按照捐赠者的意愿来办事,要让捐赠者对每一分钱的使用放心、安心,这是目前各级红十字会提升自己红十字事业公信力的最直接、最直观、最有效的工作。
 
(作者系江苏省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副主任)

浅谈红十字会干部能力建设与考核体制
江伟
 
    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是我们党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新的执政理念。作为政府人道主义领域助手的红十字会,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为红十字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红会要紧跟时代、顺应规律、快速发展,红会干部的思想意识与业务能力尤为重要。我们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干部队伍建设,努力锻造一支有红十字文化底蕴、业务能力突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干部队伍。
 
    一、建设红十字文化,扩大红十字会的影响力
 
    红十字运动是一项造福全人类的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是一支以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和普遍为原则的对陷入困境的人而言可以寻求支持和救助的、世界最大的人道主义队伍。它的精神和理念与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人们有友善、宽容、爱人助人之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儒家“仁学” 思想核心从根本上是融通一致的。它的文化内涵可以精炼成一个“和”字,和谐社会的“和”。作为一名以“和”为核心的红十字精神理念指导下的红十字会工作者,应该具有这样一些意识和行为规范:
看到受灾的人和陷入困境的人,你自然而然心生同情和怜悯,继而想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并付诸行动。从不认为帮助他人是施舍,而是让自己的心灵又得到一次升华的机会。
    在帮助他人时,你心怀仁慈,呵护备至。重视并尽量满足受助人精神和人格上的需求;
    对任何冲突,你均保持独立和中立。你不受任何方面的指挥和影响,你只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维护和遵从人道;
    对发生和出现的各种事件与问题,你总能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读,具有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最人性化的方案和意见;
    当你的个人利益与帮助他人发生矛盾时,你毅然选择后者。
    只有具备了这样一种红十字文化底蕴,广大红十字工作者才能塑造其特有的红十字人格力量和魅力,影响和推动红十字会各项工作的落实;才能在复杂的新形势下,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心系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做到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并让红十字的人道价值观和精神理念,由身边的每个人向全社会延伸。
    要建设一种有这样底蕴的红十字文化,推动红十字文化发展繁荣,就要在抓根本、抓载体、抓关键上下功夫。
    (一)突出重点,抓好根本。坚持把宣传红十字知识、弘扬人道精神,倡导爱心公益理念作为一项根本性工作来抓,不断增强红十字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立足实际,抓好载体。通过发展建立新闻志愿者队伍、联手相关传媒开发系列公益互联网站,策划举办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坚持从建立社会化宣传工作机制入手,整合社会资源,传播人道精神和爱心公益理念,提高红十字会的社会知晓率,增强红十字文化的影响力。
    (三)持之以恒,抓好关键。在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红十字志愿服务中建设红十字文化,建立互相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推动红十字精神文化建设。
 
    二、提高业务能力,增强红十字会的救助力
 
    “学而不思则罔”,每个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当前红十字会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把筹资和救助工作,和困难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着力提升我们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服务水平。我们要提升我们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就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我们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同时,还要学习兄弟省市红会做强做优的先进经验,立足现实,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广大红会工作人员应恪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树立热情服务的宗旨。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红十字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会越来越多,筹资救助工作任务也将会越来越繁重。要使红十字会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如何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的要求,顺应形势进行不断总结、巩固、升华,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要讲发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红十字会的工作。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政事,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和发展红十字事业上。
(四)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提高红十字会工作者的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和整个红会系统的形象。要正确认识自我,做人谦虚,戒骄戒躁,培养高尚的人格,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
    总之,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有好的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考核,激活内在动力
 
    考核是上级和群众科学地、全方位地检验和衡量干部工作业绩的一种方法,旨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突出综合考核评价,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地看待干部,这对于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对党负责、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群众认可、历史证明的政绩;对于促进各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又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提高解决复杂矛盾和突出问题的能力、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能力;对于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考核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以德才素质评价为中心,立足于选准用好干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考核与评价相结合、考核与任用相结合、组织与群众相结合,功是功,过是过,不做老好人,不搞一锅端。对考核结果,坚决兑现奖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对考核实绩突出者,要予以重奖,该培养的培养,该重用的重用;对考核实绩差的,要予以严罚,不仅要说明情况,该诫勉谈话、降职等处罚的,坚决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树立干大事、干实事、干群众满意的干部典型,激发斗志,为红十字事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内在活力。此外,考核过程中还要既看红会事业发展的结果,又看干部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观努力;既看干部的“显绩”,又看干部的“潜绩”;既看领导班子集体的作用,又看班子成员个人的贡献。引导干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干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自觉遵守客观规律,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勇于创新,迎难而上,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由人创造和使用的,人才是主导。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红十字会工作规律,不断加强红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形成“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各种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各级红会的能力建设和履职水平,充分发挥红会的特点和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单位:南京市红十字会)
]]>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调研报告]
目 录
[工作研究]
[理论园地]
[历史研究]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