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亮点——2009年国际红十字运动观察
2009年12月29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池子华、邓通文章《两大亮点——2009年国际红十字运动观察》,全文转载如下:
2009年对于国际红十字运动具有特殊意义。这一年是索尔弗利诺战役150周年、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成立90周年、《日内瓦四公约》缔结60周年。回顾2009年的国际红十字运动,至少以下两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国际人道法日益受到尊重
2009年8月12日是《日内瓦公约》签署60周年纪念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天发表声明,强调《日内瓦公约》对于“在武装冲突中保护人类生命和尊严具有长久的重要性和相关性”,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公约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得到尊重,并呼吁各国继续认真履行《日内瓦公约》。
2009年9月17日,为纪念日内瓦公约60周年,瑞典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召开联合会议。会上,斯蒂姆内先生表示:“包括国际人道法在内的国际法,是国际社会用以维持国际秩序并确保所有人获得保护和尊严的最有力工具之一。欧盟将继续尽其所能维护国际秩序,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所有人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2009年9月26日,联合国召开纪念《日内瓦公约》缔结60周年会议,会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强调《日内瓦公约》是在战争期间保护平民的重要法律文件,这一公约的缔结体现了国际人权事业的巨大进步,冲突各方对执行《日内瓦公约》负有首要责任,并再次呼吁冲突各方切实遵守《日内瓦公约》。
《日内瓦公约》是第一个为全球所有国家都接受的条约。为了60周年之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委托益普索调查机构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调查受战争影响国家的人对战争中可接受行为及国际人道法有效性的看法。这项名为“共同的世界:来自一线的声音”的调查在阿富汗、哥伦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格鲁吉亚、海地、黎巴嫩、利比里亚和菲律宾开展。在这8个国家的近4000名受访者中,大部分人(75%)表示战斗员在作战过程中行为应当受到限制。但当被问及他们是否听说过《日内瓦公约》时,只有略少于一半的人表示他们知道有此类规则的存在,这其中有大约56%的人相信《日内瓦公约》限制了战时平民苦难。
上述事实表明,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日内瓦公约的核心思想及整个国际人道法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也证实了其一贯的适用性。
二、国际红十字救援机制日臻完善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6月16日发布《2009世界灾害报告》,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这标志着国际红十字运动在救援理念上的巨大转变。这一理念在莫桑比克得到了成功运用,2001年的洪灾中有100多人丧生,而2008年更大的洪灾,由于启用“早预警、早行动”,截至2009年1月中旬为止,约5.5万人成功转移,基本上无人丧生。对一个冲突后的非洲国家而言,这是一个几乎前所未闻的奇迹。
2009年9月底在印尼巴东地区附近发生了里氏7.6级地震,造成739人死亡,296人失踪,2200多人受伤。地震还摧毁了20多万幢房屋,受灾人数达80多万人。此外,地震造成的道路阻断严重影响了物资运输,10万名处于偏远农村地区的灾民处境艰难。10月8日,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在瑞士日内瓦发表声明,呼吁国际社会为印度尼西亚地震灾区提供1850万美元的紧急援助。未来半年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将把捐款重点用于为10万名农村地区灾民提供帐篷、恢复供水设施及重建当地被损坏的公共卫生体系。
灾后重建不仅是物质重建,而且包括精神和心理的重建。2008年掀起的“金融海啸”持续蔓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冰岛受到重创,而那里的人民不能坦然接受失业这一事实。经历数年的充分就业、发展和财富积累之后,这个人口仅32万的北大西洋国家的失业率在四个月内攀升了500%。截至2009年底,失业率将达到10%。各公司削减了工作时间,许多员工遭受大幅降薪。冰岛克朗比价急剧下降。在2009 年初,通货膨胀率空前地达到20%。这对于用外币抵押贷款购房的许多人而言,简直是灾难性的。
严峻的局势促使冰岛红十字会进入应急状态。2008年10月,红十字会增加了社会心理项目,着手为遭受经济危机打击的人提供大规模心理支持。曾获心理学学位的冰岛红十字会秘书长克里斯蒂安•斯蒂德吕松表示:“冰岛红十字会有在自然灾害过后提供心理支持的项目。目前面临的虽是人为的危机,同样需要这样的心理支持。”
2009年,冰岛红十字会计划开办一个面向公众的创伤治疗中心。人们可以聚集在那里,共进午餐,参加讲习班,并从红十字心理小组的成员那里寻求个别帮助。“需求很明显。2008年10月以后,红十字会24小时服务热线接到的电话增加了40%,其中大多数与目前危机给人们造成的情况变化有关。”冰岛红十字会开展的心理干预工作,给遭受“金融海啸”重创的人们以心灵慰藉和战胜危机的信心。
以上可见,国际红十字运动救援行动涵盖了灾前预警、灾时救助、灾后重建的完整过程,救援机制日益完善。
(池子华、邓通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