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池子华、邓通发表《让历史启迪未来》 << 红十字品牌:是战略是文化也是公信力 | 池子华、郝如一发表《辛亥革命与中国红十字会》 >> 
 发布日期:2011-11-25 16:46:10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池子华、邓通发表《让历史启迪未来》
 
    2011年11月25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池子华、邓通的文章《让历史启迪未来——论历史文化遗产与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全文转载如下:
    2011年10月24日,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在红十字品牌管理座谈会暨第二届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发表讲话,“从红十字精神的历史传承和现实意义,世情、国情、民情变化对红十字事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下一步红十字事业的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三个方面做了深入的阐述”。这里特别强调了红十字精神的历史传承,颇有远见。没有对红十字文化遗产的继承,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缺乏动力,也无法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
    “遗产”一词,以往人们习惯从民法学的角度狭义的理解为直系亲属留给子孙后代的财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遗产引入文化学领域,提出文化遗产的概念,指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文化人类学或人类学价值的古迹、建筑群和遗址;之后为完善世界遗产保护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综合这些概念,在中国语境下,我们认为历史文化遗产是指前人创造的有形的物质文明和无形的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载体与见证,承载了一个民族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无穷的智慧,沉淀了人类文明和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具体到红十字运动,百余年来,中国红十字会抱牺牲志愿、本博爱襟怀,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2008年1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就曾发出关于在全国范围征集与红十字会有关的纪念地及纪念物品的通知,征集范围也比较广,既包括体现中国红十字会诞生后各个历史阶段总会及总会直属单位的遗址、房屋、纪念碑、烈士墓、重大活动举办地、重大事件发生地等,也包括文献资料以及玉器、陶器、瓷器、书法绘画、符牌印章、货币、古籍善本、碑帖拓本、退役兵器、宣传品、证书、文件、名人遗物等。
    红十字还有无形的文化遗产,国际红十字运动确立的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和普遍等七项基本原则,红十字会救援行动受国际法即《日内瓦四公约》的保护,为纪念红十字运动创始人杜南而设立的世界红十字日等;作为百年老字号,中国红十字会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和较高的社会公信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打造了许多知名的公益品牌。如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博爱送万家”活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天使计划”、中山市红十字会的“慈善万人行”、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微尘”、苏州市红十字会的“善”字系列活动等,都是宝贵的“财富”。
    实践和理论是驱动红十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轮”,未可偏废。历史文化遗产正在这个两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从实践上,为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有位哲人曾说过:我在这个世上走着,记忆是我唯一的行李。人类是有记忆的,并需要不断地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怀旧”手段,藉以抚慰心灵和抒发情性。人类还将自己的记忆能力“移植”到某些文化载体上,从而使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通过这些见证物不断与先辈进行对话、沟通,从中寻找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正如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所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所以历史文化遗产为人类连接过去和现在架设了桥梁,也为从今天走向明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红十字的航船起锚于1863年,无论将来驶向何方,作为传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和展示红十字会的历史及现实风貌的文化遗产,都是支撑着红十字人在全世界范围内不畏枪林弹雨、不惧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动力!否则,我们的运动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从理论上,为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信息资源。历史文化遗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遗留物,作为历史的产物,都必然打上时代的印记,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如何破解红十字文化遗产承载的信息密码?如何让沉睡的文献资料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如何更好的借鉴红十字的经验和教训?等等,这些都需要强化中外红十字会文化的历史与发展研究。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可谓妇孺皆知,清代就有“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后来,一本书演变成一门炙手可热的学问——就是今天仍方兴未艾的“红学”;巧合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社科理论界,一门专门以红十字为研究对象的新“红学”——“红十字学”异军突起,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取得有益于我们对与红十字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利用,从而更好地为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
    再次,值得关注的是,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不属于某一群人,某一代人,需要我们共同珍惜和保护。但遗憾的是这项工作还未引起红十字系统足够的重视。池子华曾在2009年12月11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文化工程”应成为红十字会总体建设目标之一》的文章中,提出编纂出版《中国红十字会志》、编辑出版《中国红十字运动资料长编》、筹建中国红十字历史博物馆、依托苏州大学建立继续教育基地(红十字学院)、构建红十字文化传播的“多媒体”等五大构想,值得重视。就拿创设红十字历史博物馆而言,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鉴于目前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渠道和途径的多元化,网络、多媒体手段等充分显示出其在信息储存和传播方面的优势与潜能,我们可以更新博物馆的创建理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先行拟建红十字数字博物馆,将红十字文化遗产的信息通过数字化处理,以数据库的形式呈现在互联网上,如此不仅可以实现文化遗产永久保存,而且可以实现资源的社会共享。在这个地球村中,无论你身处何方,只要轻轻的点击鼠标就能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感知、品味、俯瞰红十字走过的风风雨雨。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找准“结合点” ..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找准“结合点” ..
2006世界灾难报告(1)
回望辛亥革命,中国红会将有哪些分会迎来..
《光明日报》发表《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一..
2005世界灾害报告出版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