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华发表《在机遇与挑战中砥砺前行》
“十大”报告对过去五年来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做了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剖析,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工作任务,描绘出红十字事业发展的蓝图。字里行间,散发着直面挑战、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锐气和把握机遇、砥砺前行的浩气,令人鼓舞。
红十字事业迎来良好发展机遇期
毫无疑问,中国红十字事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其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红十字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全国已有26个省级政府出台了相应的贯彻落实文件,相信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红十字事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为推动红十字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十大”会议代表时指出,“我国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支力量。”“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不仅使红十字人深受鼓舞,也激励越来越多的人投身红十字事业,为红十字事业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再次,《红十字会法》颁布20年来,成效可观,有目共睹。但有些内容已经不合时宜,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已将修订《红十字会法》列入第一类立法项目,并交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起草并提请审议。新修订的《红十字会法》即将颁布实施,为红十字事业发展保驾护航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又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强调“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表明政府将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意味着政府许多职能将由社会组织承接。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堪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重大举措。红十字会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直面挑战 正本清源
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矛盾凸显,人道需求也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红十字事业在未来发展中,会遇到诸多挑战,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不足,如“十大”报告指出:人道救援救助能力需要不断提高;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不够;公信力建设需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还比较薄弱;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尚需加强;内部治理结构需要改革和完善,制度建设和监督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等等。所有这些,都对红十字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都需要我们勇于面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这其中,需要强调几点:
首先,公信力建设任重道远。虽然郭美美被刑拘,但“网络风波”曾使红十字会公信力一落千丈,几乎陷于“塔西佗陷阱”(“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消除的。重建公信力,对红十字会来说,是漫漫征途。这一挑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刻骨铭心的,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清醒的认识。
其次,正本清源任务艰巨。不能否认,受“网络风波”的负面影响,不少人对红十字会存有误解甚至偏见,把红十字会与郭美美划等号,乃至“污名化”红十字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尴尬,关键在于对红十字运动缺乏真正的了解。不了解才会有误解、曲解,才会有偏听偏信现象的层出不穷。如何“矫枉”加以纠正,正本清源,“告诉社会一个真实的红十字会”,已成为红十字会宣传传播工作的难点所在。
再次,在对待理论研究问题上存在几种认识上的误区,亟待破除。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实践、轻理论,认为做好本职工作就算万事大吉,理论研究无关紧要。二是认为理论研究就是单纯的应用研究或对策研究,漠视基础研究重要性。三是认为理论研究应该只关注目前,历史研究没有必要。其实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去总结,从中获取智慧,汲取力量。因此,红会历史研究绝不是可有可无,恰恰应该强化。对历史心存敬畏,也是对自我的尊重,毕竟历史是昨天的现实,今天的现实,也会成为明天的历史。“十大”报告强调历史研究的价值,是颇有远见的。开创理论研究的新境界,必须走出认识误区,以实际行动,扭转理论研究不够兴旺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完善中国特色红十字理论体系。
再次,世事民情,复杂多变,国内、国际人道需求日益增长,能力建设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提高“八大能力”——运筹能力、筹资能力、执行能力、监管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公关能力、文化建设能力,全方位应对,已成为中国红十字事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攻坚克难,在挑战中把握机遇,砥砺前行,一定会不断开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五个方面值得期待
展望未来,坚信红十字会将在备灾救灾、应急救护、人道救助、红十字文化传播、筹资与财务管理、组织建设和志愿服务、红十字青少年、国际交流及港澳台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中国红十字事业2015-2019年发展规划纲要》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期待:
一是“依法治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导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所赋予的人道使命,履行职责,全面推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理念与行动,落地生根,统领红会工作。“依法治会”是红十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引擎”。《红十字会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换言之,“依法治会”也是“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红十字会在“依法治会”主导下开展人道主义工作,定会为“依法治国”做出独特贡献。
二是“软实力”建设得以进一步强化。这其中红十字文化传播和理论研究可望取得“双丰收”。正如“十大”报告所说,红十字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契合。传播红十字文化,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红十字会责无旁贷,也将努力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理论研究方面,曾经设想的成立全国性红十字理论研究会、建设研究基地以及成立红十字学院等愿景,将会取得实质性突破。
三是“改革创新”铸就新的辉煌。正如“十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改革创新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红十字事业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红十字会的历史就是不断改革发展的历史。“改革创新”已然成为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把握机遇,才能应对挑战,才能开创新局面。改革创新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等会务、业务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方面的改革创新,都将令人瞩目。
四是制度建设逐步推进,法治体系臻于完善。新修订的《红十字会法》颁布实施,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红十字会相关规章制度,必然适应新的要求进行调整、优化,从而形成较为完备的法治体系。这其中包括信息公开制度、监督制度、“核心业务”保障制度等方面。就志愿服务而言,志愿者队伍目前还参差不齐,有注册志愿者、临时志愿者、短期志愿者。规范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志愿者管理是一个重要问题。志愿服务是否应该无偿?经费报销与否?如何平衡志愿服务与本职工作?如果是部分有偿服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让人接受?注册志愿者可否有退出机制?每年是否须有服务时限?志愿服务的方式包括哪些?申请自动退出自愿者队伍需要哪些流程?诸多问题都会通过制度建设加以细化与完善。
五是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一方面,国际人道需求与日俱增,作为大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将一如既往,履行国际人道义务,结合国家对外援助整体部署,更加积极开展国际人道援助。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在国际红十字运动事务中的参与度进一步提升。可以预期,中国红十字会在国际红十字运动中的影响力将会大大增强。
(作者系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