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中国红十字会官方网站宣传模式的探讨
——兼与壹基金官网比较
陈 晨
作为公众了解红十字会、参与到红十字爱心活动的主流渠道,中国红十字会官方网站的宣传模式须与时俱进。然而,比较中国红十字会和壹基金的官方网站,不难发现,两者各具特色,但前者在语种模式、宣传渠道、捐赠方式、新闻动态等板块存在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一、语种模式分析与延伸建议
浏览中国红十字会的官方网站可知,语言较为单一,除了主标题“中国红十字会”官方字样下附属英文注释外,其他内容均无可转换为外文的查阅方式。在当前日新月异的国际化潮流中,双语乃至多语种模式在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诸多官方网站中多已普及,如壹基金等机构的官方网站首页展示中,就有中文、英文双语模式的设置。中国红十字会做为国际性组织,其官网的语种模式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力求发展更新,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中国”二字而固步自封。所谓当前,一方面是现阶段状态的概括,一方面也意味着它的未来影响力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譬如,中国红十字会具有由国内推及国际的发展潜力,其对外交流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因此,中国红十字会的官方网站不应因为它的标题设置而局限于它的地域所在,应当拓展其发展空间,丰富语种模式,成为别有意义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有力结合,增强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影响力,也让世界更加便捷地获悉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势头,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中国真正彰显出其世界性。
二、宣传渠道分析与创新探讨
首先,中国红十字会官方网站在宣传渠道方面仍有一些需要完善与丰富的地方。尽管中国红十字官方微博的创建,也是红十字顺应“围脖时代”潮流,创新宣传方式的表现。可是在中国红十字会官方网站首页展示中缺乏官方微博的链接,对于关注红十字的人们而言,无异于隐藏了进一步了解红十字的渠道。在当今“人人皆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官方微博的创建将进一步推动民众与中国红十字会的便捷互动。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交流互动平台,也是一双监督的眼睛,更是一张敢于表达的口舌。同样,红十字会一方面应当力求完善官方微博,另一方面,也不应仅仅局限于中国红十字会这一个微博账号,而应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效用设置微博专栏,如志愿服务微博,公众参与微博,爱心捐助微博等,以便于人们便捷专项地咨询与互动。中国红十字会的新浪官方微博隐藏于官方网站右上角“中国人道网”链接下的版面最末端,位置过于隐秘,难以发挥作为自媒体的强大互动功能。同时,微博设置更不应当局限于新浪微博,腾讯、网易、搜狐等热门知名网站都可以为中国红十字会拓宽宣传渠道,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以提升红十字会的普及度。而交流互动方式的多元化也是值得关注的一面,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诸如现代流行的人人网、官方微信公共平台以及二维码的设置与使用,已成为当今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选择。在这一点,壹基金能够跟进时代的步伐,其官方网站中的微信平台、微博、二维码等内容的设置可以为红十字的网站改进提供借鉴。
其次,官方网站相关伙伴链接的设置也是拓宽宣传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红十字和壹基金官方网站相较而言,可以发现,两者存在鲜明的不同之处。
中国红十字会官方网站的相关链接中,分为直属单位、省红十字会、特别行政区、相关机构媒体、国际组织5个板块,各个板块之下,除了特别行政区含有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两个类属之外,其他板块所属众多,诸如直属单位包含总会机关服务中心、总会训练中心、备灾救灾中心、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等10个直属单位,相关媒体机构包含中国人道网、中国文明委、卫生部、外交部、科技部、新华网、人民网等15个相关机构。而壹基金的官方网站中“我们的伙伴”一栏与红十字会的相关链接功能类似。其中细化为爱心合作伙伴、专业合作伙伴、推广合作伙伴、公益合作伙伴4个板块。同样,每个板块之下,包含众多单位。诸如爱心合作伙伴中就有汤臣集团、恒安集团、微软、阿里巴巴、汇源、腾讯公益、中国电信、招商银行、欧时力、搜狐、捷豹汽车、邦德教育、金立等众多企业、团体。专业合作伙伴包含水魔方动画、优酷、君合律师事务所、神州数码等企业。推广合作伙伴和公益合作板块下亦包含众多团体。通过比较可见,中国红十字的分类较为固定严格,所属也多有政治意味,对于相关链接的选择较为单一,限制性也较强,在客观上阻碍了红十字普及度的拓展。而壹基金则淡化政治气息,显得灵活,涉及面广泛。就所链接的企业团体来看,尽管具有浓浓的商业气息,但在一定程度上与红十字殊途同归,而与开心网、搜狐、优酷、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百度贴吧等热门网站平台紧密链接,不失为社会爱心公益事业的宣传与发展锦上添花。
再次,中国红十字会亦可创新宣传渠道,以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与互动。在自媒体时代下,与之主题寓意相关的官方宣传视频、漫画、动漫、创意广告、电影以及日益流行的微电影等都是增强宣传与教育效果的方式,这是顺应现代化信息潮流的需要,也是红十字走入民众的多元化体现。与诸如壹基金等其他社会团体的官方网站相比,中国红十字会的宣传渠道还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壹基金官网中,整个页面几乎都营造了浓重的宣传信息。滚动画面中的“2014年壹基金公益映像节”生动夺目,可爱粉象跃然屏上,大大提高了官网的宣传效果。壹基金公益映像节创办于2012年,“以促进优秀公益影像的制作和传播、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树立公众对公益组织、公益行为、公益理念的理解信任、吸引并推动更广泛人群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为己任。”该活动每年有不同的主题,并配有相应的宣传动漫,生动形象,创意独到。此外,还不定期地举办公益系列沙龙等公益活动,如“海洋天堂计划”、“蓝色行动”等,与“公益映像节”相得益彰,有力地发扬了公益公信力,并录制了众多真人版或漫画版的公益视频,创意叠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宣传了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
三、捐赠方式分析与拓展探析
从中国红十字会的官方网站可知,在线捐款为重要渠道之一,进入在线捐款页面,可供选择的是银联电子支付,这也仅仅是唯一的电子在线捐款渠道。尽管银联电子支付方式能够囊括大多数的银行储蓄卡、信用卡等,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公众的捐赠渠道,但总体看来,捐赠方式较为单一,其中银联电子支付中的框架限制性较强,如捐赠意向有限,捐赠方式单一,币种仅仅锁定人民币等,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红十字会官方网站在线捐赠的不足,也有需要改善的空间。另外一方面,捐赠信息查询平台的设置,有利于人们查询相关捐赠信息,是红十字工作流程逐步透明化的表现。而进入此页面,只有捐赠者及捐赠时间的查询,它类似于一般银联卡的网上账户查询,但是银联卡查询明细这一条也是红十字需要学习与完善的地方。毕竟,公众的参与度与红十字的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成正相关性。
相较而言,壹基金的官方网站在捐赠方式一栏囊括了电话捐款、银行汇款、壹基金爱心卡、网上捐赠、银联易办事终端捐赠、手机支付以及设置于各大便利店与商场的拉卡拉终端捐赠等多种渠道。银行汇款也包含了人民币和外币两种模式,并相应地列出各自的捐款提示。网上捐赠也几乎囊括了所有现代支付渠道,如银联在线支付、财付通在线支付、支付宝支付、快钱支付、百度钱包支付、壹基金公益圈、支付宝壹基金月捐、腾讯月捐计划、二维包扫描支付、新浪微公益支付及为海外人士提供的PayPal支付,并且每种捐赠方式后都详列了各自的捐赠步骤,可谓范围广、技术新潮而又人性化,操作起来更加便捷高效。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现代网络智能支付方式日新月异,手机支付、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现代支付方式凭借其安全、快捷、方便等优点而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热门选择,也为中国红十字在线捐赠渠道的拓宽提供了启迪与借鉴。
除了信息时代的电子支付之外,银行汇款仍是年龄较长的、群众信赖而且常用的方式。邮政是一种传统汇款方式,因出现时间较早而成为人们习惯或依赖的转账方式;再加上部分群体对互联网等电子支付方式不甚了解,不可避免地出现与现代信息时代不同程度地脱层现象。因此,银行汇款等传统方式,往往成为这类社会群体首选。针对这一现象,中国红十字会不妨增设银行汇款等传统捐赠渠道,以求更大范围地覆盖人群,提高捐赠范围,这也是拓宽红十字捐赠渠道的有效方式,让更多的人群加入红十字会的公益事业中来。
四、新闻动态分析与改进建议
随着信息时代的日益发展,公众的网络参与热情愈来愈高,网络的信息量日新月异。浏览中国红十字会的官方网站首页,设有滚动新闻、工作动态、媒体报道、核心业务、品牌项目等专题,用以追踪报道红十字会的各项公益活动。就滚动新闻而言,理应再现红十字会的最新重要活动,而红十字会的滚动新闻更新过慢,新闻展示模块所推内容有时已过一月之久。而工作动态一栏,无法做到每日更新,有的间隔一两天,有的间隔七八天,媒体报道一栏亦是如此。品牌项目中的相关新闻已然成为一年前的“旧闻”了。在如今追求时效的信息时代,新闻的时间差正在快速的缩小,红十字会官网的新闻动态报道明显有些滞后。尽管红十字会为新闻的时效性专门开通了中国人道网,但在红十字会官网中却仅仅见到一个关于中国人道网的不起眼的网络链接,从侧面反映出红十字会对新闻的时效性并不如壹基金那样重视,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红十字官方网站相关新闻动态的设置,涉及面较为广泛,是人们了解中国红十字会各项活动的重要窗口。浏览各条新闻可以发现,所设图文反映了相关活动的基本信息,但文字较为笼统,大而化之,图片较为单一,甚至存在有图无文或有文无图的现象。因此新闻报道的图文效果改进方面也应引起关注。
总之,当今时代,网络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平台。中国红十字会官方网站的设置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同时也应适应时代瞬息万变的特点,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与时俱进,博采众长,改革创新,使得网络与实体齐头并进,为人人所熟识。如此,不仅可以督促中国红十字会的健康持续发展,还能吸引愈来愈多的群体参与其中,齐心协力,共同发扬人道、博爱、奉献之精神,为人类的爱心公益与救助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周礼·地官》中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其实践
陈伟
先秦的社会救济思想与制度奠定了我国传统社会救济体系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先秦的社会救济思想与制度,《周礼》一书,特别是《周礼·地官》的相关记载有集中的体现。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一、《周礼·地官》中的社会救济思想
周代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采取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执政态度,所谓“惟天惠民,惟辟奉天”[1],即是把以德配天与保息万民结合起来,可见,敬天保民乃至社会救济思想的源头是“以德配天”。即孟子所谓的王道思想,若行王道,则必须保障最基本的民生,“养生丧死无憾”成了“王道之始”[2],是行王道的最低标准,所以荀子也说:“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3]儒家好以追述圣贤圣王之道来宣扬其政治思想,孟子所谓“王道”、荀子所谓“圣君贤相”自然是与周代统治者相标榜的。基于此,《周礼·地官》提出“保息养民”六策也就合情合理了,此六策为:“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4]它是包涵了慈爱幼儿、赡养老人、救穷恤贫、优待残疾人等主要内容在内的社会救济措施,救济对象则涵盖了幼儿、孤老、贫穷以及残疾者,相当广泛,对于民生的保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礼记·礼运》所言“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5]的思想亦不谋而合。
不仅政府自身有笃行社会救济的决心,而且还适时鼓励国民行善从义,例如,闾胥是管理本闾内有关赋税、徭役的职官,同时也负责记录本闾的民众中具有尊敬长上、及时行义、救济贫困等品格的人,即所谓“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敬、敏、任、恤者”[6],政府会给予品格高尚之人以表彰,这与孟子所宣扬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恻隐之心”有相通之处,意在提高社会中人相互救济的意识,营造一种人人行善、人人从义的和谐社会。
自然灾害以及流行病一直是危及人类生存的社会问题,中国人的救灾实践由来已久,大禹治水的事迹被广泛记载于各类先秦典籍,即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用疏导而非堵塞的方式治水也是先民们与洪水斗争过程中积累的经验。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至周代已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荒政制度,《周礼·地官》中即多处记载了“荒政”的举措:“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眚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昬,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7] ;“大荒、大札,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8];“国凶荒、札丧,则市无征,而作布”[9];“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犹几”[10],云云。所谓“散利”是指借贷种子与粮食给灾民,而“薄征”、“弛力”则是减轻赋税与免除力役方面的规定。除此之外,“荒政”的内容还包括:减缓刑罚、开山泽之禁、免除关市之税、简省婚丧嫁娶礼仪方面的用度等等。“礼”是维护周王室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荒政十二策中赫然有五策是关于简省“礼”的开支的,可见政府对于荒政的重视。当然,不难发现,“索鬼神”是指重新祭祀已经废弃祭祀的鬼神,表明它还保留着原始迷信的色彩,还寄希望于“鬼神”的庇佑来消灾消难。荒政十二策可以说是西周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救灾指导思想。除此之外,遇荒时政府会根据受灾情况制定合理的对策:其一为“令邦国移民”,即是若灾荒或瘟疫盛行,就命令诸侯国把受灾区的灾民迁移他处。此种以“移民”与“移粮”为救灾手段的情况在周代不在少数,例如,《孟子》里记载了梁惠王与孟子的一段对话,其中一句很引人深思,梁惠王谓孟子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1]可见此种移民移粟的救灾方法,至战国时代仍然是重要的政府救济措施;其二为“作布”,《周礼·地官·司市》记载,每遇大荒大灾之年,物资匮乏,专门管理市场的长官司市即可行使“作布”的权力,布即钱币,铸钱币以解决物贵的难题,即所谓“凶年物贵,置钱以饶民”,成为救荒济民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周礼·地官》中关于社会救济的职能架构
《周礼》又称《周官》,传统说法谓“《周官》盖周公所制官政之法”[12]。《周礼》所载职官体系非常完备,其中《地官司徒》记载了许多与社会救济有关的官职:“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法,以稽国中及四郊都鄙之夫家九比之数,以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凡征役之施舍,与其祭祀、饮食、丧纪之禁令”[13];“(乡师)以岁时巡国及野,而赒万民之艰厄,以王命施惠”[14];“(乡大夫)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辨其可任者。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其舍者,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以岁时入其书”[15];“(族师)以邦比之法,帅四闾之吏,以时属民而校登其族之夫家众寡,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可任者,及其六畜、车辇”[16] ;“(闾胥)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敬、敏、任、恤者。”[17]
可以看出,位高者如大司徒、小司徒,位低者如闾胥、比长,这些主管民事的各级官职,《周礼》一书都对其职责作出了相应的规定,组成一个政府所属的社会救济系统。此系统的官职结构是由高到低的金字塔型结构,与周的行政区划相表里,即所谓“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18],形成中央、乡、州、党、族、闾、比、家的行政区划,大司徒处于宏观调控的领导地位,不仅协助周天子管理国、野的万民,而且负责制定与颁布相应的诏令与政策,例如“荒政十二策”、“保息养民六策”等。每逢大荒、流行病的灾害,大司徒就会命令诸侯国迁移灾民、互通米粮、放宽关市和山泽的禁令;小司徒作为大司徒的副手,有决定王都及四郊和畿内的人是否免除徭役赋税的权力,并负责指导与监督六个乡的户口财物登记情况;乡师与乡大夫则主要负责本乡的工作,除去可以决定本乡的老幼、废疾者是否免除兵役劳役外,乡师还得“随其事之时”的巡视国都和六乡四郊,以周天子的名义,救济民众中的饥饿穷困者,乡以下各级行政长官如州长、党正、族师、闾胥、比长则具体负责本州、党、族、闾、比的具体救济事务。而且,由于“五家相保”、“五比相受”、“四闾相葬”、“五族相救”、“五党相赒”、“五州相宾”原则的存在,富裕地区可对贫困地区进行救济与扶持,年成好的地区可对粮食歉收地区提供支援,这样就减轻了国家的压力。如果说由大司徒到比长是纵向的实施救济方案,那么横向的有区域间与邻里间资源的共享与相互扶持,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救济的实施。
在社会救济体系里,从属于地官司徒,但相对独立的官职还有遗人、均人、司救、旅师、廪人、仓人等。它们的职责在《周礼·地官》里也有相应的规定: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19] 均人:“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凶札则无力政,无财赋,不收地守、地职,不均力政。”[20]司救:“凡岁时有天患民病,则以节巡国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21]旅师:“掌聚野之锄粟、屋粟、闲粟而用之。以质剂致民,平颁其兴积,施其惠,散其利,而均其政令。凡用粟,春颁而秋敛之。”[22]廪人:“掌九谷之数,以待国之匪颁、赒赐、稍食。以岁之上下数邦用,以知足否,以诏谷用,以治年之凶丰。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人二鬴,下也。若食不能人二鬴,则令邦移民就谷,诏王杀邦用。”[23]仓人:“掌粟入之藏,辨九谷之物,以待邦用。若谷不足,则止余法用,有余则藏之,以待凶而颁之。”[24]
原来,西周时期,每年谷物、柴草等国用而有余时,便会把所余部分集中储存起来,以备救济贫困孤老和接待外宾,遗人的职责便是将谷物作合理的分配,乡里的积余用以抚恤本乡的穷困之民,门关之税的积余用以抚养为国事而死者的孩子和父母,郊里的积余用以款待宾客,野鄙的积余用以款待旅客,县都的积余用以防备灾荒。与遗人类似的是,旅师、廪人以及仓人都或多或少具有了此种“储存谷物,以备不时之需”的功能,尤其是旅师在行使职权过程中采用了“春颁而秋敛之”的方法,与后世的义仓、常平仓等备荒仓储有异曲同工之妙。遗人、旅师、廪人以及仓人管理下的仓储,对西周时期救恤穷困、赈济灾荒等荒政与社会救济的实施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均人的主要职责是使地税、山林川泽税合理,并按照年成的好坏分摊“公事”征用的天数,一般情况下丰年每人征用三天公事,中等年成的每人征用二天公事,歉收年成的每人征用一天公事,如果是凶年,以至于老百姓发生饥馑疫病,就免除赋税,不收地税和山林川泽税,更不用征用公事。司救,顾名思义,主要职责是遇有自然灾害而使民困的时节,便以周天子的名义巡视国中与郊野,对灾民实施救济,是特为救荒所设,体现了统治者对灾荒的重视。
由上可知,《周礼·地官》中设置的以大司徒为首的各级掌民的职官,是实施社会救济的基础力量,大、小司徒制定总的救灾与救济方案,乡师以下至比长的各级职官负责具体的执行,即所谓“辨其贵贱、老幼、废疾”,以“定其施舍”。遗人、均人、司救、旅师、廪人以及仓人虽非行政区划下的直系职官,却对荒政思想的实践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因而与各级行政区划下的相关职官一起组成早期农耕社会最基本的社会救济职能架构。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1] 《尚书·泰誓》中,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98页。
[2] 《孟子·梁惠王》上,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页。
[3] 《荀子·富国》,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18页。
[4] 《周礼·地官·大司徒》,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46页。
[5] 《礼记·礼运》,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页。
[6] 《周礼·地官·闾胥》,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84页。
[7] 《周礼·地官·大司徒》,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41页。
[8] 《周礼·地官·大司徒》,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70页。
[9] 《周礼·地官·司市》,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70页。
[10] 《周礼·地官·司关》,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08页。
[11] 《孟子·梁惠王》上,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页。
[12] 《隋书·经籍志》,《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25页。
[13] 《周礼·地官·小司徒》,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72页。
[14] 《周礼·地官·乡师》,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34页。
[15] 《周礼·地官·乡大夫》,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40页。
[16] 《周礼·地官·族师》,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81页。
[17] 《周礼·地官·闾胥》,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84页。
[18] 《周礼·地官·大司徒》,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51页。
[19] 《周礼·地官·遗人》,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86页。
[20] 《周礼·地官·均人》,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93页。
[21] 《周礼·地官·司救》,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23页。
[22] 《周礼·地官·旅师》,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63页。
[23] 《周礼·地官·廪人》,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23页。
[24] 《周礼·地官·仓人》,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