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图书评论】 << 【历史研究】 | 【珍稀史料】 >> 
 发布日期:2015-12-30 22:03:16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图书评论】

《抗战救护队》简评

戴斌武

 

杨义堂先生著长篇传记文学《抗战救护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34章,洋洋洒洒30万言,堪称长篇巨制,耗费了作者大量的心血。我从事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研究已有10余年光阴,现已出版《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研究》、《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与抗战救护研究》、《贵州红十字运动研究(1916—2013)》等三部专门研究救护总队的专著。但以小说形式全景式的展现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文学作品,杨义堂先生的大作是一部,填补了文学界的空白,令人欣慰,可喜可贺。受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委托,嘱我评阅杨先生大作,盛情难却,略表愚见。通览全书,我感觉作品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凝重性。兵器之进步,战争之残酷,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所演变之种种事实,令人不寒而栗,不论前方军队与后方民众,随时随地,其身体及生命,皆有被杀伤之危险,被杀伤之后方民众,前方将士,必赖救护人员之救护,始能治其伤,而增加国家战斗力量,则救护之重要,与其关系之重大,可不言而喻。然而抗日战争的影响、战役的成败,一直成为史家所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对于战争中伤病问题如何处理,部队卫生勤务如何有效运作,战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何应急,战时救护体系如何健全等问题,却很难进入当局及民众的视野,这反映的是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心态,也就是生命与身体在战争中,不过是消耗品或消费品。众所周知,战时,人力是决胜的基础,任何新式的武器,仍需人力来生产,也需要人力来掌握,人来使用,任何国家进入战争状态,都要动员人力,但动员人力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应该是如何保全人力。在战时救活一个伤兵,即等于为军队保持一份战斗力量。在战区内,救出一个难民,即等于为国家增添一份生产力量。《抗战救护队》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历时性”与“共时性”纵横交织,将救护总队的兴与衰,起与伏,荣与辱,甘与苦,以及 “平时有备,战时有能”的救护信念,和盘托出,给读者以系统、完整、立体的“全息”映像,彰显了人道和民族主义两项诉求,凸显了历史的凝重性。

二是真实性。真实性是历史文学作品的生命之源。《抗战救护队》虽是文学作品,由于占有资料丰富,加上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作品信而有征,言而有据,堪称“信史”。作品在这方面确实下了不少苦功,真实客观的反映了救护总队医护人员遍驰南北各战场,昼夜未息,与前敌抗战军人同进退;与后方卫生人员同比肩,为政府人士所嘉许而倚重;为抗战官兵所爱戴而称道;为爱国侨胞所钦颂而乐输;为盟邦友人所赞许而资助的历史场景。

三是可读性。作品融通俗性、科学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文笔优美流畅,文字清新活泼。尤其对一些典型事件及人物,刻画入微,颇为动人。对林可胜、周美玉、张先林、荣独山、墨树屏、周寿恺、汤蠡舟、林竟成、薛庆煜、高田宜、肯特等人物的描述,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场景如在目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生动而具体。使人觉得红十字事业所体现的人道博爱精神是那样具体和情真意切。相信每一位读完此书的人,都会被红十字精神深深感染,而这种感染力离不开作者的生花妙笔。

四是反思性。作品全面反思了救护总队医护人员遭日寇之残害,血泪斑斑,伤楚遍体,罄竹难书的悲壮情怀;再现了战地医护人员面对惨绝人寰的战争,冒着枪林弹雨,出入战地,纵使气候地理之恶劣与困难,环境时机之颠危与紧急,均能秉其博爱从众之宗旨,舍己救人之精神;讴歌了医护人员在全国各战场上,放出万道仁慈之光芒,谱写一曲曲感人至深的人道主义乐章。

总之,《抗战救护队》指导思想正确,客观真实,融凝重性、真实性、可读性、反思性于一体,不仅对传播“救死扶伤,博爱恤兵”之人道主义精神,唤起人类爱好和平的良知和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而且有助于弘扬红十字精神、传播红十字文化,促进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

(作者系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贵州分中心副主任,贵州省移民局水电处处长)

 

《峥嵘岁月歌  奋进的20年——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大事记》简评

欧贺然

 

由丁超英、池子华主编的《峥嵘岁月歌  奋进的20年——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大事记》(以下简称《大事记》),于201412月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与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合作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完整地记录了1995年至2014年期间,浦东新区红十字会诞生、发展的历史轨迹。本文简要述评如下,以飨读者。

上海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祥地。自1904310日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诞生以来,近代上海长期是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所在地。上海以其独特的区域优势,成为红十字文化传播的集散地和全国红十字运动的中心。浦东新区是上海市的一个辖区,因地处黄浦江之东而得名。19921011国务院(国函[1992]145号)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撤销川沙县,浦东新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上海县的三林乡,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的浦东部分。2009424日,《国务院关于同意上海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上海市南汇区,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浦东新区面积1210.4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68.60万人13个街道、25个镇

199528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决定成立浦东新区红十字会,74日原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整合、理顺了各基层红十字会组织,将包括原黄浦、杨浦、南市和川沙三区一县在内的373个红十字基层组织纳入统一、规范化的工作轨道。20098月原南汇区撤销,划入浦东新区。原南汇区红十字会并入浦东新区红十字会,93日,浦东新区召开全区干部大会,明确浦东新区红十字会作为区政府直属机构,建立新区红十字会党组,实现体制完全单列。同时任命丁超英同志为党组书记并提名为常务副会长人选。因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由原浦东新区、原南汇区任命的相关职务自然免除。这标志着浦东新区红十字会从原来隶属于卫生局的二级单位转变为体制完全单列的社会团体。至此,浦东新区红十字会的体制基本建设完成,着手具体工作的开展。

为纪念浦东新区红十字会成立20周年,浦东新区红十字会与苏州大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联合编写了《大事记》,该书完整地记录了20年间浦东新区红十字运动发展的全貌,展现了浦东新区红十字事业多姿多彩的画卷。

《大事记》全书共33万,整合相关资料,采用“编年”体例,以年月日为序,再现了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发展演进的轨迹。纵观全书,可称道之处甚多,其特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体例统一规范,详略得当,文字简洁流畅。

该书由上海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马强作序,主要分为正文和附录两个部分,浦东新区红十字会的荣誉档案、历任领导以及重要文件和规章制度附录于后。《大事记》是一本时序性的资料书,记载了1995年至2014年期间浦东新区红十字会的重要活动以及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从时空上为研究浦东新区红十字会20年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该书将浦东新区红会这20年间的工作开展情况作了详细的论述,少有遗漏。

该书以系年的形式来记录浦东新区红十字会的年轮,全书围绕重要事件来编撰,不仅全面总结过去20年里所取得的业绩,而且也反映了红十字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红会活动密集的信息容量和丰富内容,《大事记》在资料的取舍与文字的表述方面,尽可能地准确系统,以求精益求精。对于每一具体条目的表述,力求做到规范,重点突出,不做过多的铺陈,以内容之轻重定行文之长短,风格统一。如,对“博爱家园”和街镇红十字服务的记录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因为这是浦东红会的特色项目,因此有相当翔实的记载,而且在附录中也有相关内容,而关于一些日常工作的记录就比较简洁明了。

《大事记》是集体劳动的结晶,编者们广泛收录了报刊、书籍、网络上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在编撰的过程中编者一直能够注意客观公正,始终以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梳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汇编,这是难能可贵的。采用编年体进行叙述,述而不论,言简意赅。文风朴实、简洁、流畅,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其二,所用资料翔实,而且贴近现实,立足当下。

该书充分利用了原南汇区红十字会的档案资料,编者们不辞辛劳在档案馆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原始档案的深度挖掘,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该书将浦东新区红十字会19952014年这20年来的相关资料汇编成册,去粗取精,用一条条新闻为读者勾勒出浦东新区红十字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回眸历史,展望未来,再现了浦东新区红十字运动的历史概况以及所取得的诸多成就。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20年间,浦东新区红十字会成绩斐然,总起来说,备灾救灾工作成效卓著,应急救护工作深入开展,人道救助水平不断提高,红十字文化传播能力显著提高,筹资与财务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组织建设和志愿服务工作稳步推进,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及港澳台合作不断深化。

具体而言,浦东新区红十字会率先开通了网站、微博。早在2006年,原南汇区红十字会网站就正式开通,网站信息齐全,分别设有红十字会新闻、基层动态、会长信箱、民问我答、爱心捐赠和会员通道等栏目,有效地拓展了红十字工作的宣传渠道;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创新管理模式,夯实“条块结合、全面覆盖、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红十字组织体系。在体系建设上,继续深化“分类指导、典型引路、阶梯推进、科学管理、全面发展”的基层组织引导模式,进一步理顺街镇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完善冠名红十字医疗机构“161”服务体系;坚持依法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快速及时、从容应对、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红十字救灾体系。完善应急机制,健全报灾网络,建立协调统一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和高效联动的救灾管理体系,切实提高应急工作能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网络覆盖、知技合一、群众欢迎”的红十字救护体系。建立应急救护培训机制,实现救护培训规范化、长效化,管理信息化、网络化;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培育“立足基层、面向群众、传播主流、各方配合”的红十字传播体系,等等。该书记录了浦东新区红十字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希望能通过一人、一物、一事,关照历史,洞悉过去的发展轨迹,以更好的面向未来。

其三,该书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突出人文关怀。

书中不仅记录了红十字组织的爱心行动,对一些热衷慈善的爱心企业和捐赠人也予以记录以示褒扬,传播了人道主义精神。如19977月至8月原南汇县红十字会开展长江中下游、松花江、嫩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募捐活动。此次全县参与捐赠的干部、群众达97375人,共募得救灾款304.82万元和价值158万元的衣物,一并交予市红十字会统一发往灾区;20024月,原浦东新区红十字医院外科医师郑君华为上海交大一名身患白血病的大学生捐献骨髓,是浦东第一个捐献骨髓的医务工作者;2009121日,浦东新区红十字会特别设立了“博爱阳光”救助通道。同时启动十大救助项目:“千万人帮千万家”浦东博爱行、特困家庭大病补缺救助、特困白血病患儿手术费资助、“东方华润,新心起航”红十字爱心项目、“紫竹献关爱,和谐乐晚年”特困糖尿病老人医疗救助、“携手共享生命绿卡”少儿住院互助基金、建平爱心助学金等,区红十字会通过网站、媒体等公开操作办法,及时公布救助情况并接受捐赠人、爱心企业和社会的监督;20128月,两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实现了“为血液病患者寻找心声”的夙愿,他们分别是来自上海东昌现代4S店的倪俊杰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车小龙。22日上午,丁超英会长亲自前往医院看望他们,授予2012年浦东新区“博爱之星”荣誉称号。类似事迹,书中随处可见,激励更多的爱心人士投身红十字事业。

《大事记》将浦东红十字会20年间发展的点点滴滴展现在读者面前,资料翔实,客观公允。新时期浦东新区红十字会的活动内容是不断丰富、发展的,20年来,浦东新区红十字会的发展历程始终承载着时代的使命,以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和人们需要为转移,不断调整自己,始终高举人道主义的大旗,坚持“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散发浓郁的人文主义关怀。红十字的时代价值为当代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该书对浦东新区红会经验的全面总结,对中国基层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当然,《大事记》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在两区合并前,原南汇区红十字会的资料相当丰富,但是原浦东红十字会的资料较少,因此关于这一时期的论述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书中没有收录一些相关的历史图片,显得有失生动。尽管该书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总的来说,瑕不掩瑜,功不可没。该书的出版具有重要意义,展示了浦东红十字会的历史风貌,对推动红十字运动研究,促进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弥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本书的出版,为纪念浦东新区红十字会成立2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二辑)评介

侯如晋

 

继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推出《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一辑)之后,由池子华、丁泽丽主编的《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二辑)(以下简称《选编二》),已于2015年8月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46万言,意在继续对红十字资料进行爬梳整理,为红十字研究的资料建设添砖加瓦。

全书内容条理清晰,包括综合、专题、函件、纪事、杂俎五个部分。

“综合”部分涉及中国红十字会兴起缘由、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内幕、中国红十字会大事记如“甲辰正月二十四日:设红十字支会于上海”、“九月初七日:驻租公使陆征祥奏请签押《日来弗条约》”、红十字之时事论说、中国红十字会与日来弗(日内瓦)红十字总会、中国红十字会会议报告、中国红十字会总分会一览表等多项内容,使一般读者对中国红十字会有一大致了解。

“专题”部分内容可分以下几类:第一,红十字会条约条款、章程规则及办法等,如国际上通行之《红十字条约》,中国红十字分会医院章程、出发组织救护队章程、临时借贷章则、妇婴收养院办法、贫民医院办法、医学校简章等。第二,中国红十字会各地分会成绩录要,涉及南京、常州、武昌、兴化等分会的筹备及成立经过、会务进行、组织管理机制、经费运作方式等。第三,中国红十字会会员善绩录要,如蚌埠分会会长邓愚山热心公益使皖北受益,重庆分会会长魏会长救官兵于水火,揭示出了中国红会会员无私奉献的博爱精神。

“函件”部分收录了关于中国红十字会的政府公文、谕旨批令、往来电文、劝书、谢书、通告等,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红会与社会各界的关系。如《函复中国红十字总会高密设立分会已电山东巡按使转饬保护并分咨外交陆军海军各部》一文记述中国红会高密分会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大总统批令(中华民国三年八月十八日)》记述中国红会恳请政府拨款补助之事等,为我们认识红十字会与政府关系提供了材料依据。

“纪事”部分主要收录中国红十字会各项活动情况,涵盖多方面内容。既有关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分会招募会员、积累基金、救灾办法的记述,又有他国红十字会或国际红十字会相关活动的介绍。如《Current Events: 日本将派红十字会员赴津奉》记述日本拟派会员救助中国战争中死伤人员,《江苏省立学校第一次联合运动会本校红十字会纪事》旨在强调红会在一次具体体育活动中的作用,《校闻片片录:赞助美国红十字会》则记录了学生对红十字慈善事业的热情之高。

“杂俎”辑录内容最为宽泛,涵盖格言、善行、敬告词、义理散文、颂词、人物传、诗文、对联、日记、祝词、报刊题词诸方面,内容纷繁芜杂,兹不一一举例。

《选编二》特点鲜明,可归述为以下几点:

第一,资料丰富,广征博录。以史料出处而言,该书资料来源于“上海图书馆晚清和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等收藏的报刊资料以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行的《人道指南》、《中国红十字会杂志》、《中国红十字会月刊》等”,统计全书所用报刊资料,包括《中西药学报》、《医药新报》、《中国红十字会杂志》、《新民报》等80多种。编者不厌其烦,对于原资料中的表格、英文材料等也是能录即录,如《中国红十字会总分会一览表》、《The American Red Cross Parade in Shanghai》等。

第二,内容翔实,体现时代背景。该书不仅辑录中国红十字会相关资料,也辑录与之相关的国外红十字相关资料;不仅辑录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各项活动,也辑录中国红十字各分会活动;不仅以政府与红会的往来文书来揭示红会与政府关系,还从与红会有关的体育活动、教育事业、医疗服务等方面来再现红会的历史面貌,由此从多个侧面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概况。例如经济方面,《公牍:赋税:函税务处》提到红会所用“工具及粮袋”过关卡“应准免税厘”,表明当时中国对货物设立关卡、征收税厘的状况;文化方面,《一九一八年菲律宾红十字之嘉年华会第十一周游记》“会场布景”部分提到华人所设“安息园”、中国菜馆、排列中国古董的“鸿泰古董”,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中外文化交流情况。

第三,布局合理,编排得当。《选编二》收录资料以时间为经,以专题为纬,既能再现中国红十字会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与其相关的史事,也能有重点、有层次地勾勒红十字会的各个侧面。一方面保证史料的连续完整,另一方面又对重要的人和事有所突出,这无疑为更好推进整个红十字运动研究提供了便利。研究者既可按时间顺序爬梳中国红十字会之历史发展情形,又可寻之相应专题,对中国红十字会某些具体问题如红十字条约、红十字会募捐情形、红十字会选举职员规则、红十字分会概况进行深入探讨。

第四,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其一,全书每条资料均详细注明出处,若某条资料不只一种来源,则将每个来源都注明。如《益智丛录:泰西红十字会之发起》篇在两种报纸内均有记载,则辑录时在文后注明“原载《通问报:耶稣教家庭新闻》1911年第482期,另见《协和报》1911年第10期”。其二,已经收录在《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申报〉上的红十字》、《〈大公报〉上的红十字》、《〈新闻报〉上的红十字》、《红十字在上海资料长编》中的资料,《选编二》都不再收录,避免重复。其三,全书除在必要之处加以句读,对个别明显错处稍作修改以外,并无篡改史料原件的现象,可谓尊重史料,尊重历史。

《选编二》作为集体辛勤劳动的结晶,以资料方式呈现中国红十字运动实践,具有较高的价值。

其一,为认识近代历史打开了窗口,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全书多面向、多层次地再现中国红十字会的历史,使红十字会的宗旨、组织原则、各项活动、奖惩机制等跃然纸上。同时如前所述,红十字会历史的再现过程,也是中国特定时代背景再现的过程,即所录资料虽贯以红十字会资料之名,却蕴含经济史、外交史、灾荒史、区域史等多方面内容。如《顺直水灾纪事》、《温处水灾纪事》、《衡山红会之水灾乞赈》等篇反映出全国各地水灾情况;《纪事:震泽:红十字会之活动》、《纪事:震泽:红十字分会之经过》、《纪事:震泽:红会近讯》、《纪事:震泽:红十字分会消息》、《纪事:震泽:红会近讯》等篇反映了苏州红十字运动史的一个横断面。

其二,拓展了研究视角,提供了认识红十字运动的新途径。首先,在研究视角上,该书辑录一些红十字会条约条款、章程规则,通过对它们进行文本解读,能够发掘红十字运动的原动力与先天缺陷,理解红十字会的宗旨,从而对红十字会有更全面的认识。如直隶保定红十字救济医院“宗旨”为“本医院凡救济关于战地上之受伤军士及关于战地之受伤非军士,经过保定者,均为调治保养,无政见之歧别”;中国红十字会南昌分会出发赣南救护队“拯救伤痍无分省界,一律待遇,不得偏歧”;中国红十字会西安分会妇婴收养院“不分宗教,中外种族一切界限纯以救灾恤贫为天职”;中国红十字会河阴分会救护队“拯救伤痍不论何方兵民无分畛域,一律待遇,不得偏歧”;万国缔盟中国红十字会贵阳分会附设医疗所“不论中外贫富男女老幼随时医治,一律免费,并无号金等名目”。由此可知,中国红十字会各分会虽在具体章程规则办法上有所区别,但在救济时不分地区、不分省界、不分宗教、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男女老幼的博爱精神一致。此外,该书还收录诗文、歌曲、祝词、对联等,对这些资料的收录和再现,使读者更易融于历史情境中,实现与历史的对话。

其三,为当今红十字事业和社会发展提供经验与方法。该书辑录了中国红十字会成立初期的组织机构、经费收支、会员招募、条约章程、救灾事业、嘉奖办法、国际行动、选举程序等多方面情况,对当今中国红十字会的改革和实践具有借鉴意义。而对社会大众来说,该书部分内容可为民众日常医疗、卫生等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如《专件:预防时疫方法》从微生物角度介绍预防时疫对策。《专件:牛痘学讲义》介绍牛痘的名称、历史、种法、症候、治法。《论说:论红十字会为兵事上之公益》从义理的角度阐发对红十字会益处的认识。从社会救济工作看,该书辑录部分分会的赈灾事迹及救灾宗旨、原则与具体办法,可为今日政府救济和社会救济提供合理思路。

《选编二》作为一部史料汇编,在文字录入过程中应注意别字、错字的校对及句读的准确与否。然观之整本书,仍有错误之处,如《改正红十字条约(译法兰西报)》中“编制或设营人员,报为军装,而其武器,用以防卫一已及病伤兵者”一句,其“一已”显系明显错误,该为“一己”方才说得通。《纪会议改正红十字条约情形》一文里,“故综合四十二国,为红十字条约之地盟国”,其“地”字应是“缔”的别字。《敬告非会员》里“故其宗旨曰:博爱曰恤兵”句明显读不通,是句读上的错误,改为“故其宗旨:曰博爱曰恤兵”或许更为恰当。同种类型的错误不止该处,如《国际法:改正红十字条约之规定(译日本明治四十二年九月国际法杂志)(未完)》一文中有一句表述如下:“故改正之约人,人皆望从速实行。”“人人”为逗号生硬分开显系错误,若改为“故改正之约,人人皆望从速实行”,则不会产生歧义。虽然整理资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字斟句酌的确需要花费功夫与时日,因而错误在所难免,但倘若这本书能在文字精准方面更加出色,或许就能锦上添花,更加提升自身魅力。

当然,些许瑕疵不能掩盖《选编二》的价值。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此书为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提供不少新鲜资料,有助于促进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蒸蒸日上。从现实考量的角度来说,本书汇集中国红十字会的一些历史功绩和经验教训,可为今日该会的发展发挥借鉴作用。总之,该书不失为一部研究和推动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宝贵资料。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调研报告】
【珍稀史料】
【图书评论】
【目 录】
【纪念世纪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