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红会:优化培训工作,助推人道服务供给侧改革
4月16日上午,在盐都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陈海高的带领下,区红十字会和备灾救灾中心应急救护培训师,早早来到位于潘黄街道最繁华的镇中路上的潘黄街道中心幼儿园二楼会议室,以幼儿遭遇突发意外伤害或危重急症时的正确处置方法为重点,为该园有强烈接受应急救护技能培训需求的38名教职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四项技术(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培训和手把手操作演练,并介绍了红十字组织在人道主义领域的工作职责,呼吁幼教人员尤其是入职不久的年轻幼师了解和支持红十字运动,参与适合自身实际的红十字公益活动,丰富社会阅历,体现人生价值,赢得大家一致认同。
这是今年盐都区红十字会加强人道服务供给侧创新发展,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救护培训工作的一个侧面。
近几年来,盐都区红十字会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足、供给分布不均等现实问题,从政府人道主义领域助手职能出发,从区域实际出发,创新方式方法,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部门协同,整合服务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局面,不断提高人道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拉近“供给侧”与“需求端”的距离,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过程中显示出优势。特别是2012年4月以来,抓住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列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件实事之一,大力推进“公益性应急救护百万培训”项目契机,积极承担每年1000名初级救护员和9000人普及性培训工作任务,着眼区域广大干群愈加重视个体安全保障的实际,依照“贴近群众需求、突出重点人群、强化实践能力、保障生命安全”的思路,提高区域内需求与供给资源整体配置效率、丰富培训形式,取得较好效果。
一是彻底转变“击鼓传花”的“二传手”观念,确立受众思维。在了解、把握培训整体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发动基层红会、广大会员和志愿者加强宣传,并以“走访、查看、倾听、询问、登记”的模式,把民意需求放在首位,在造浓“珍爱生命、远离意外”、“掌握本领、有备无患”的舆论氛围基础上,让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受“大众”驱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满足“大众”需求,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心点赞与支持。
二是加强部门协同,提高应急救护培训的科学化水平。救护培训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单打独斗效果极其有限。区红会综合广大干群需求,加强与涉及部门的沟通,在区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应急救护培训领导与协调小组,科学规划和协调全区的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并根据社会需求,与公安、安监、卫生、教育、住建、民政等部门通力合作,重点开展对机关公务员、工厂安全员、高空作业人员、电工、幼儿教师、高一新生、公安干警、乡村医生、导游、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等十类对象的初级救护员培训和复训,每年受训人数超过4000人次,超过省市任务数的4倍。
三是培养和选拔师资,提高应急救护培训的专业化水平。根据会教学、懂急救、善沟通、有专长的要求,从红会专兼职干部以及教育、卫生、公安、安监部门的工作者中挑选人员接受总会、省红会的师资培训和复训,区会再创设情境,通过会教、演练方式从中选拔优秀培训师,并根据各自的特点,按照部署到现场对与之最容易沟通互动的干群进行培训。30多名优秀的培训师中,郭猛卫生院的徐静还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抢救因心脏病突发昏厥的市民,被省评为“最美救护员”,并获“江苏好人”荣誉称号。
四是注重灾害及预防知识的社会性普及,加强重点部位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盐都红会不仅将区镇两级红会灾害应急预案落到实处、加强在校学生和会员企业平时的逃生演练和活动组织,还从2012年起连续四年每年组织4万名左右青少年会员参加全国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类知识竞赛活动,连年受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表彰。
五是将应急救护培训和学校教育有机融合,在高一新生全员救护培训纳入军训内容,高中毕业证书和初级救护员证书双证合格制度步入轨道基础上,顺应平安校园建设,争取教育和财政支持,于2015年秋学期在全国率先将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纳入课堂教学,通过教育给予学分和管理、红会给予经费与技术,不仅向青少年学生传播了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知识和人文情怀,而且建立了学校红十字工作新的机制和平台,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和支持。
六是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扩大普及性培训覆盖面。坚持给基层主动权,做到“让群众少跑路”,根据各地实际,不仅区红会带头,更依靠基层和有技能的志愿者,利用相关活动,深入村组,为农民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普及应急救护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加他们对人道服务的满意度,提升生活的幸福感。从2012年来,盐都区每年普及性培训都超过11000人次,远超省、市下达任务数。
着眼新形势,适应“需求端”的变化,盐都区红十字会从强化“供给侧”入手,优化培训工作,切实增强部门服务性工作能力和水平,保持在全省的名列前茅,被省红十字会表彰为江苏省红十字会系统“应急救护百万培训”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