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青少年>红十字青少年
——北京市海淀区红十字会学校工作委员会青少年人道教育工作纪实
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红十字会学校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海淀学工委”)根据海淀区教育特点,在中小学和学前教育推广红十字青少年人道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如今在海淀区,“红十字+青少年”已不仅仅是“红十字青少年”,“红十字”已经走近青少年身边,走进他们心中,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创新管理,建立工作长效机制
海淀区是首都高科技园区和教育大区,该区的中小学生总数占全市的五分之一,教育教学工作在全市乃至全国均有较大影响力。
一直以来,海淀区都将红十字青少年人道教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2015年6月,海淀区将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纳入区党委领导,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学工委的组织建设管理。
为使各校领导重视红十字工作,海淀学工委将全区各中小学校长、书记聘为海淀学工委委员,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
2016年,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发函,要求在教育卫生保健中心设立海淀学工委办公室,学工委秘书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专人专岗负责区学工委全面工作的管理指导落实。教工委还从海淀教育经费中每年拨出约200万元的专项经费,保障工作开展。
海淀学工委借助学区少工委,在学区组建学工委分会与联盟;借助海淀教育改革重新划分17个学区(中学、小学)的契机,组建学区学工委分会和北部人道教育实验基地联盟,进一步创新体系管理,更好地推进人道教育在中小学校开展。
为进一步推进红十字青少年工作,今年1月,第1次海淀区教育工委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区学工委2018-2020红十字青少年工作三年规划》,进一步明确完善学工委和学校红十字组织体系建设,成立学工委秘书处,并从学校三项教育经费中拨款,保障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开展。
建设队伍,发挥师资骨干作用
2016至2017年,海淀学工委大力加强教师急救师资队伍建设,拨款30余万元专项经费,在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中选出德育、团队干部、体育督学、骨干教师、保健医生等140余人,分三批开展教师急救师资取证培训班。
这些师资学成回校后积极发挥作用,在本校和校际间为师生和家长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并辐射到周边社区、文化中心和外省市拉手校,反响良好。如海淀区台头小学组建学生急救社团,培养一大批“小红豆”。“小红豆”不但向本校老师和同学传播急救知识,还走出校园到文化中心、社区给民众普及授课。
自2014年探索人道法项目在北京市开展以来,海淀区每年都选派师资参加探索人道法师资培训班。截至目前,全区共有20所学校40余名师资参加培训,并以不同形式开课。许多学校的探索人道法师资还走出海淀,走出北京,多次承担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组织的培训授课任务。2018年,学工委申请近13万元专项培训经费,进一步培训探索人道法师资队伍,在更多学校开设探索人道法课程。
2016年3月,海淀区率先将“青春善言行”教育项目落地工读学校,并选派师资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举办的师资培训班,回校后在本校学生和海淀学工委全区大会代表中展示,并将相关活动进行示范带教,取得良好效果。
发掘亮点,打造红十字工作品牌
在不断的实践中,海淀区学工委逐渐形成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特色,铸就了自己的品牌。
为发掘学校亮点,将红十字宣传模式做出特色,海淀学工委在不同学校中,用戏剧、沙画、快板、国旗下讲话、少先队课、特色团课、绘本等多种形式,逐渐形成了海淀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传播特色。
海淀学工委结合活动内容,创建了“红豆兄弟”“红豆青年”“红豆宝宝”“苏小爱”“红豆外外”“东实小红豆”“红豆姐妹”等一系列“红豆大家庭”宣传公众号。
由海淀学工委指导,各学校唱主角,发挥师生主动性,丰富多彩的红十字进校园传播活动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2018年,海淀区学工委还将在两所学校建立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及应急救护培训示范基地,为应急救护培训、红十字文化宣传等工作作出贡献。
2016至2017年,海淀区学工委先后主办参加了9次探索人道法示范课和展示活动,2017年9月和10月成功举办“人道教育第一课”活动和“首届中小学师生急救技能暨我与红十字的故事演讲大赛”。同年,海淀区学工委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青少年人道教育实验基地”,海淀区教育工委被评为北京市第一届“人道奖”先进集体,海淀区学工委教师急救师资蓝马甲志愿服务队被评为“北京市青年文明号”优秀集体。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