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报》刊登《马海德:“医林乔木,友好飞鸿”》
2019年1月18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王帅、池子华的《马海德:“医林乔木,友好飞鸿”》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他是第一位进入苏区的外籍医生,也是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他就是马海德医生。
“只有根本改变政治制度才能救中国”
“只有根本改变政治制度才能救中国”。马海德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与他不平凡的身世和其早年在中国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出生在美国,父母都是黎巴嫩移民。在他年幼的时候,一场瘟疫袭来,父母和弟弟都染上重病。一位老医生的到来给原本濒临绝境的一家人带来了药品和食物,这让幼年的马海德深受影响,决定学医,悬壶济世。1926年,马海德从美国北卡大学医学预科毕业,1931年进入日内瓦大学攻读临床医学,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的马海德决定寻找一处“处处可以行医的地方”,他听说中国很需要医生,便于1933年来到上海,决心用自己的医术拯救中国的病人。
在沪行医过程中,马海德目睹旧中国种种黑暗现象:整日纸醉金迷的富人和满身疾病奄奄一息的中国劳工形成鲜明对比;在冶炼工厂里,没有任何保护的童工身体受到工业废水废气的侵害,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太多的阴暗面让马海德感受到充足的药品和精湛的医术并不足以救中国,而改变这种腐朽的政治制度,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他参加了马克思主义读书小组,结识了左翼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路易·艾黎等人,萌发了前往苏区服务的想法。1936年,经宋庆龄与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精心安排,马海德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踏上了前往陕北的旅程。
“有这样的军民,中国革命怎能不成功”
1936年7月,马海德和斯诺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今志丹县)。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马海德接触到了多位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很快接见了马海德。当他见到毛泽东时,他头脑中浮现的是“蒋介石悬赏25万元要他的脑袋”,但毛泽东并不像国民党媒体宣传的那样凶神恶煞,反而十分亲切。毛泽东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表示愿意同国民党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抵抗日本的侵略。毛泽东还诚恳地请求马海德到苏区医院去看看,希望他在考察过后能提出一些关于苏区医疗条件的改善、苏区医务人员培养的可行性方案;另外,苏区还拟建一所医科大学来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希望他能提出一个筹建方案。
马海德接受了毛泽东的委托,走遍陕北苏区的所有医院。考察中,他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同前线和后方的医生、护士、伤员和群众交谈,掌握了苏区战士和普通群众的健康状况,并听取了他们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建议,最后写出《苏区医疗卫生工作考察报告》。在报告中,马海德不仅对当时苏区医疗卫生工作的现状做了总结,并且提出了多项可行的改进方案,尤其是针对苏区急缺专业医务人员的现状,他表示“只要知道如何训练他们,医生还是有的”。对此他制定了一套方案,认为用9个月的时间可以训练出一名医助,然后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再适当引导,这些医助便能成为合格的专业医务人员。
1936年下半年,面对蒋介石对陕北苏区的一次次“围剿”,马海德选择在前线救治伤员。因缺乏人手,他往往身兼数职,甚至还经常充当担架员。有一次,他抢救了一名颅脑外伤并伴脑浆外溢的重伤员。由于当时前线药品极度匮乏,这名伤员拒绝用昂贵的药品,也不愿放下手中的步枪,直到上级用强制的命令让他撤离火线,他才接受治疗。每当马海德目睹这些红军青年的坚持和英勇,他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有这样的军民,中国革命怎能不成功!”中国共产党大无畏的精神感染了马海德,也坚定了他向共产主义信仰的转变。1937年2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
全面抗战爆发后,马海德医生先后在军委卫生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八路军军医门诊部等单位工作。边区药品奇缺,延安大部分的西药都是从敌占区的上海和广州运送过来的,数量有限。马海德创新地将中国传统医术同现代西方医学结合,替代抗生素和吗啡等来治疗腹泻和镇痛。
马海德在延安辛勤工作,救治病人,仅在和平医院就接待病人达5万次以上。《解放日报》曾对他的事迹做过专题报道,当时延安城内不过五、六万人,他一个人医治的病人占到病人数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并号召所有医务工作者向他学习。
“不要把梅毒带进新社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海德立即申请加入中国籍,成为第一个身具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
新中国百废待兴,亟需医疗保障,其中根除性病问题不能忽视。马海德义不容辞。他运用了在延安所掌握的动员群众的办法,向群众宣传:“梅毒是旧社会的遗毒,国家可以对其进行免费治疗,不要把梅毒带进新社会。”他还培训了大量辅助人员,要求他们掌握症状学、涂片法、血清试验及初期治疗,这是发现潜在梅毒、淋病细菌携带者的重要步骤。1950年马海德将原来的砷剂改为青霉素治疗梅毒,获得很好效果,在试点区有90.2%的病人被发现,确诊率为89.7%,在一些地区可以说是完全消灭了性病。
文革后,马海德又把关注的目标放在消灭麻风病上。1949年,中国有麻风病人60万人,到1980年锐减到20万人左右。马海德深入实地,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与麻风病人握手,为一线医务工作者做出表率。1983年,在庆祝马海德医生来华工作50周年之际,邓小平同志充满感情地对他说:“50年,不容易,祝贺你!”1988年10月3日,马海德在他的第二故乡走完了传奇的一生。
(作者分别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