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中国红十字救援队建设工作纪实
“A市发生里氏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现场通讯、主要交通干道中断,伤亡未知……”
5月8日上午9时许,位于浙江绍兴的“同心协力-2019”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援综合演练现场,瞬间腾起呛人的烟尘。一群刚刚由“废墟”中撤出的“受灾群众”瘫坐于地,惊恐的哀嚎声、哭喊声划过天际。很快,身穿红十字马甲的社区红十字志愿者穿梭于“伤者”之间,安抚他们,为他们处置伤口;远处,标有红十字标志的救援车辆迅疾驶来……16支红十字救援队现场演练多项科目,实景模拟震撼人心。
从一面旗帜到上亿元装备
如此按专业、分领域的大规模应急救援综合演练不是第一次举办。2012年9月8日,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援演练在北京启幕,演练模拟应急预案启动和专业救援队集结动员展开自救互救、灾后搜救、医疗救援、生活安置(包括赈济、供水、大众卫生)和心理干预等多项救援。
“相较于七年前,我们进步明显。”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灾害管理处处长吴宏军介绍:首先,2017年5月8日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明确规定,“开展救援、救灾的相关工作,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是中国红十字会法定职责之一,为中国红十字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其次,七年来,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伍历经彝良地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等多次灾害救援考验,并远赴菲律宾、斯里兰卡、厄瓜多尔、尼泊尔、缅甸、古巴等国家参与国际救援,积累的实战经验不可同日而语;再次,自初建之日起,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伍就制定了专业化、标准化的目标。时至今日,救援队建设各类规章制度及标准已初成体系,并不断完善。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灾害管理处副处长蔡文男回忆,2006年第一支红十字救援队成立时,“仅有一面红十字救援队旗,装备几乎是零”。
加速发展起于2008年汶川地震。面对惨重灾情,总会派出6支医疗救援队首次参加实战,并通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引入多支ERU(应急响应组)。来自西班牙、奥地利、英国、丹麦等国家红十字会的ERU以及德国红十字会支持的野战医院先后到达灾区,帮助灾区群众解决医疗救治、安全饮用水和应急厕所等难题,中国红十字会派出多批次数百名队员全程参与各类ERU的实际运营中。救灾工作结束后,根据国际红十字运动救灾原则,该批ERU装备和先进工作方法留在中国,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各专业救援队建设的基础,当年参与救援的队员,亦成为日后中国红十字救援队宝贵的队员班底。
2009年,中国红十字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召集建有供水和大众卫生救援队的部分省份红十字会在长沙召开会议,对国际联合会支持设备进行重新部署调配,决定在国外红十字会捐赠的设备基础上加快救援队发展步伐。
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总会根据灾区需求,果断从北京、云南、湖南调派医疗、大众卫生、供水三类救援队伍前往高原开展救灾。这是汶川地震后,中国红十字救援队参与大规模灾害救援的又一次实践,也是供水、大众卫生救援队首次在国内由中国团队独立运行。
玉树救援行动的成功,证明了救援队的实力和水平,进一步坚定了总会对于红十字救援队建设发展的信心。
2011年,中国红十字救援队建设发展又迎来一个关键节点。这一年,总会制定并下发《关于加强红十字救援队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红十字救援队建设的原则、目标、任务,为各级红十字救援队建设提供遵循;中国红十字救援队发展获得“十二五”国家彩票公益金专项资金、国际联合会等大量资金支持,为医疗救援队、供水救援队、大众卫生救援队配备了全套模块化装备,大部分装备实现国产化,为救援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3年,总会再次得到日本、韩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红十字会资金支持;2015年,“十三五”国家彩票公益金再次立项支持红十字救援队发展。
“截至如今,国家级红十字救援队已建成24支,分布在18个省份,救援队的规模和装备配备与2006年建队时相比已有天壤之别,装备总价值已超过亿元,每个队伍都可独立执行国内国际重要救援任务,已先后参与十几次国内外重特大灾害救援,真正是一批在灾难中成长煅造的队伍。”蔡文男说。
以灾区民众需求为导向
“在最短时间内尽量满足受灾群众的多种需求,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是中国红十字会按专业、分领域开展应急救援队建设遵循的总原则。其中,搜救队的任务是寻找幸存者,医疗救援队为受伤人员提供应急医疗处置和转运伤员,供水救援队为受灾群众制备安全饮用水,大众卫生救援队解决灾区群众“方便”问题,赈济救援队可以将各种救援物资第一时间发放到灾区群众手中……
“我们还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救援队建设。近几年,赈济救援队添加装备了餐车,大大扩展了其职能,在物资发放的同时,还可以为受灾人员提供餐饮救助。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心理救援队建设,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吴宏军强调。
为了使救援工作更科学、更高效,中国红十字会一直致力于制定救援队建设标准。2011年11月,《中国红十字会七类救援队工作手册》正式出台。
当时,分管该项工作的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曾向公众介绍:“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建设的原则是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志愿服务,一专多能;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规范和指导各地红十字救援队建设和发展,为开展救援行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需要为救援队组织体系、工作机制、预案制度、物质装备、保障机制等各项能力建设设立统一标准。”
此后,《中国红十字救援队管理办法》《中国红十字救援队装备管理管理办法》《中国红十字救援队培训演练大纲》《中国红十字会救援队服装标准》《红十字救援队工作手册》相继出台,《中国红十字救援队系列培训教材》也正在编写当中,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援队标准化结构体系。
目前,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分为搜救、医疗、赈济、供水、大众卫生、心理、水上救生等7类,全国红十字系统救援队数量已近600支,注册救援队队员近2万人。
专业救援人员的培养也是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建设工作的一大重点和难点。长期在救灾一线工作的蔡文男对此深有体会:“一名‘拉的出去、能打硬仗’的救援人员需要经过多轮培训,逐步进阶,还需经过演练和实战,积累经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立统一规范的培训模式和教程是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建设工作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依靠志愿者,培育志愿者
2011年10月,中国红十字会印发《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加强红十字救援队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救援队人才建设,要本着志愿服务、专兼并举的原则,建设以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专业志愿者为主体的救援队伍。目前,在全国红十字系统近2万名注册救援队队员中,超过90%的人员是红十字志愿者。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演练总结会上,16支队伍的队长分享了各自的感受和收获。
中国红十字(云南)大众卫生救援队队长王燕辉是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多年来,他多次参与国内外灾害救援任务,不仅是大众卫生救援队的骨干力量,还掌握了制备安全饮用水的技术。通过总结实战经验和培训,他成长为中国红十字会救灾救援骨干师资之一,真正做到了“一专多能”。
王燕辉认为,由工作人员担任救援队队员,具有人员稳定、方便调配等优势,但志愿者的参与也不可或缺,“各救援队内一些特定的专业岗位,以及搜救、医疗等需要特定技能的救援队,就必须依靠专业人员,依靠认同红十字、热爱红十字事业、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志愿者。”
中国红十字(华山)医疗救援队的负责人唐弘就是一名资深红十字志愿者,他是上海华山医院办公室副主任。十余年来,他以红十字志愿者、医疗救援队队员的身份参与过盐城风灾、菲律宾“海燕”台风等国内外灾害应急救援,还曾作为中国红十字援外医疗队成员,赴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开展工作。在他眼中,做红十字志愿者、救援队队员虽然需要贡献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收获满满。
“我能一直坚持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华山医院对我这些’额外’工作不遗余力的支持,另一个原因是我觉得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此时,“同心协力-2019”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已经结束,唐弘正率领医疗救援队队员在午后灿烂的阳光下拆卸整理装备。
巨大的帐篷拆掉骨架后,需要一点一点折叠起来装箱,为了排出折叠时留在里面的空气,唐弘喊着口号,带着队员们一起跳起又落下,他们跳着笑着,比阳光更灿烂。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